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失色的天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以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一、墨西哥城的“墨”色天空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位于该国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240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城市,面积可达1500平方千米,人口多达1800多万。市内以及城市周围星罗棋布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遗迹是墨西哥也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宝贵财产。然而,作为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墨西哥城的污染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名的,有人甚至用“烟雾弥漫,天日难辨”来形容墨西哥城的污染状况。1992年,联合国宣布墨西哥城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6年后,当地的空气为墨西哥城赢得了“世界上对孩子最危险的城市”的称号。

    墨西哥城里的300万辆汽车、众多的炼油厂和林立的烟囱,每天产生约1200吨污染物,一年则要向空气中排放350万吨一氧化碳、45万吨二氧化硫、35万吨碳氢化合物、27万吨氮氧化合物和43万吨尘埃等。即使是在晴天,这个城市的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路上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正在飞行的小鸟会突然死亡,而小孩在画天空时,用的是褐色彩笔。在城郊的埃卡特佩克,街道和房屋每天都被白色粉末所覆盖,当地居民说像下“雪”。而那种“雪”是顺风从城市附近工厂吹过来的苛性碱粉末。墨西哥城每年都要拉响十几次烟雾污染警报,甚至致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

    墨西哥城的上空

    在这样的污染环境中,许多墨西哥城的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感到眼睛刺痛,不由自主地流泪、干咳,甚至出现呼吸不畅、头痛等症状。为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墨西哥城设立了许多类似电话亭的氧气亭,居民投进2美元的硬币,便可进入亭内呼吸1分钟的纯氧。20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城设立了25个氧气亭,平均每个亭为80万人提供氧气服务,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科学家称,长期的空气污染正在毁掉该市市民的嗅觉。据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生活在墨西哥城中的市民和附近小镇、农村的居民相比,城里人分辨日常的气味诸如咖啡、橘子汁等要吃力得多。同时还发现他们更难嗅出已腐烂食品的气味。专家称,由于每天吸入了太多的有害气体,导致他们的嗅觉受损,甚至嗅觉死亡。

    2240米海拔高度的墨西哥城由于含氧量低,燃料在引擎中的燃烧不充分,所以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专家警告说,如果墨西哥城大气中悬浮粒子的平均浓度提升10%,那么每年将可能导致4000多人死亡。

    除了地理原因之外,超过350万辆行驶在街道上的汽车(其中30%超过了20年)成为造成墨西哥城空气严重污染的罪魁祸首。这些拥挤的车辆每天排放出大量的尾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因此,墨西哥城的防治污染工作主要围绕控制汽车尾气展开。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绿色追问——汽车尾气污染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在世界各国,汽车污染早已不是新话题。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污染物质小档案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机动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可以在大气中连续保持两三年,是一种数量大、累积性强的毒气。它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头疼,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甚至窒息死亡。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4克/立方米时,能在30分钟内致人死亡。此外,一氧化碳还会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伤害性更大。

    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是一些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型颗粒物质,其直径在100微米以下,这类物质聚集过多,便会形成大气污染。悬浮颗粒物污染空气后,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被人吸入肺部,在肺内沉积,并可能随血液循环输入全身,引发疾病。悬浮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微米的飘尘最为有害。这些飘尘体重轻微,不易沉降,成为大量病毒、病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搭载体,造成流行病的发生。

    墨西哥城的环境保护计划

    1989年,墨西哥政府启动了“防治污染计划”,从提高燃油质量、规范车辆行驶、限制工业排放和进行环境调查研究等几个方面,综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墨西哥环境部和各州各市的环境部门在环境委员会的协调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排放不合格的老车上路;实现汽油无铅化;向出租车司机提供贷款,以便更快更新车辆;迁走生产设备陈旧的汽车厂;引进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公共交通工具,等等。

    1995年,墨西哥政府出台“保护空气计划”,将环境保护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墨西哥城建立了自动大气监测网,在市区架设33个监测站,通过大气污染分析仪和气象传感器,向全国通报每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据此限制机动车。

    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城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今天不开车”政策。街头红、黄、蓝不同颜色的车牌是墨西哥城的一大景致。彩色车牌是墨西哥城用于限制车辆行驶的办法。目前,墨西哥城有350万辆汽车,而且每年还在以25万辆的速度增加,且每年只有12万辆旧车被淘汰。在这么多车辆中,1/3是10年以上的老车,没有配备三元催化器。政府规定所有车辆每半年都要接受尾气排放检查。而车龄超过10年的老车就配以彩色车牌,每周有一天不能上路,而超过15年的车辆每周停驶两天。如果车主违反规定,交通警察有权对其实施70美元罚款。2009年,墨西哥城的街头又多出了一抹抹绿色的风景,那是墨西哥联邦政府在墨西哥城市中心推出的人力环保出租车,这种不耗费汽油、完全靠人力驱动的人力环保出租车,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机动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墨西哥城的人力环保出租车

    墨西哥在改善燃油质量方面也不惜成本。墨西哥政府已投资20亿美元研制低硫汽油。目前,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掌握生产低硫汽油的技术。

    此外,墨西哥政府增加投资,加快首都地铁新线的建设,目前墨西哥城共有11条双轨地铁,总长度202千米,日客运量达450多万人次。地铁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地上交通的拥挤,也极大地减少了地面车流量造成的污染。

    经过多年的努力,墨西哥城对空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空气中所含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已明显减少。现在墨西哥城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但是当地负责环保方面的人士表示,目前墨西哥城的空气质量只是回到了90年代以前的水平,距最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墨西哥政府正在完善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中长期计划,决心要从根本上改变墨西哥城的环境面貌,一定要使墨西哥城的天空变蓝。

    各国抑制汽车尾气各有高招

    在意大利的罗马,自1997年以来,如果驾车者想在历史遗迹所在的地区通行,那他每年必须交纳大约200~332欧元不等的税。此外,还需证明自己是在这个区域工作的。至于住在这里的居民,只要象征性地交15欧元就可以了。通过税收汇聚的资金原本计划用来建造停车场,可这些停车场直到2006年也迟迟没有建成。即便如此,这些措施也已经使此处每天通过的车辆从1997年的9万辆减少到了2006年的7万辆。

    新加坡城很早就采取了一项旨在限制商业中心车流量的政策。1975年,该城首先实行了城市通行税制度,驾车者每天都必须交通行税。到了1998年,这项制度有了变化,改成了按时段计算的电子收税系统。这项政策使高峰时段(上午8时~9时)的汽车车流量减少了,因为有些人决定在通行税不太高的时段(上午7时30分~8时和9时~9时30分)开车通过这里。

    挪威大部分大城市都要求司机交纳进城费,而这也是直接借鉴了英国伦敦的做法。伦敦自2003年2月以来,安装了800台摄像机,车主必须交纳5英镑的通行税才能进入从东部的塔桥到西部的海德公园间方圆21平方千米的区域。但由于公共交通系统已经陈旧,伦敦市长决定施行的这项改革受到了部分市民的非议。伦敦市政当局想通过实行这项反交通阻塞税,把该市的汽车流量减少10%~15%,并希望把每年征得的1.3亿英镑的通行税用于发展公共交通运输。

    德国是采取税收政策来对付汽车污染的。自2001年1月以来,汽车每年的纳税额是根据汽车的功率以及汽车排放污染气体的量来计算的。此外,德国还实行了补贴制度,即对排放污染气体少的汽车实行补贴。有了这两项规定,一些驾车者可以好几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这项政策对促使汽车生产商生产更环保的汽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鸟巢上空的晴天和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墨西哥城相比,北京的悬浮颗粒物高出35%、二氧化硫更是高出62%。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难见晴空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道路上车辆的限制管理,对于洁净空气,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确保交通顺畅、空气质量达标是保障奥运会、残奥会顺利召开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在申办奥运会时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08年奥运期间的北京从7月20日至9月20日实施为期两个月的奥运单双号限行制度,使得北京空气质量达到10年来最好水平,空气污染指数比2007年同期降低了20多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等级多次达到一级、二级的优良水平,久违的蓝天终于为云集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北京换上了笑脸。

    二、图瓦卢,温室效应下即将消失的国度

    图瓦卢群岛分布在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130万平方千米的赤道海域上,由7个环形珊瑚礁岛和2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总共只有26平方千米,最大海拔高度为5米,这些岛屿面积狭小,地势低洼,最高的地方不超过海平面4.5米。

    在这浩渺大洋里的小岛国上,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简单朴素的生活。然而,人类,尤其是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过度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图瓦卢人民不得不面临灭顶之灾。

    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毁灭性的风暴已经开始吞噬海岛。在过去10年里,瓦伊图普岛的海滩向后退了3米。努库费陶环礁附近的一座小岛已经被淹没了,另一座也几乎消失了,现在海水正吞噬着小岛残存的1/3陆地。从前巨浪和风暴往往在11、12月份出现,但如今它们可能随时降临。在富纳富提的最北端有一座炮台,它是美军于二战期间在海岸高地上架设的,现在离海边只有6米远了。在岛的南端,有一座临海的会议大厅,据老人们讲,这里曾经是小岛的中心。

    2001年初,联合国政府的气候变化问题小组公开了一份以3000名科学家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该报告称,至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升18~80厘米。在过去10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目前,几个岛上已出现了被海水侵蚀的大洞。从中冒出来的海水又破坏了农民的良田,这些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组成图瓦卢的9个小岛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而它们变得无法居住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在这种情况下,图瓦卢政府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是举国移民。

    在最近三五年里,已有5000多图瓦卢人陆续地告别了自己的家园,在新西兰安了家。但是图瓦卢尚未搬走的其他人呢?更何况即使人们找到了新的家园,这个国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难道只能随被淹的岛屿一起消失在万顷海波中?

    其实,图瓦卢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个案。在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瑞岛,这一切同样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因为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卡特瑞岛上的主要道路水深已经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卡特瑞岛的一位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

    而位于南亚恒河三角洲上的罗哈恰拉岛本来与哥拉马拉岛咫尺相望(在东边不到2千米的地方),现在已经沉没在波浪之下。这座岛屿是两年前被海水吞没的,导致7000多人无家可归。哥拉马拉岛本身在过去几年中也失去了1/3的土地。北面的萨格尔岛现在居住着两万名因海水侵蚀而失去家园的难民。加尔各答加达乌普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地质学家苏加塔·哈兹拉指出,“这些人是全球变暖的受害者,”哈兹拉说,“喜马拉雅冰川的加速融解使河流水量暴涨,河水在人们居住的平坦三角洲上横冲直撞。孙德尔本斯和住在印度一侧的400万人危在旦夕。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地区失去了72平方英里(约190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个地区都在经历一场灾难,其严重性完全可以看做是即将到来的情况的警告。”

    来自哥拉马拉岛的一位名叫安古尔巴拉的妇女回忆了失去家园的情形:“海水冲进我们家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的孙子淹死了,大水冲走了一切……面对大海,似乎我们已无处可逃。”

    ★绿色追问——温室效应

    类似图瓦卢群岛的遭遇,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面临灾难的主要诱因就是矿物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摄氏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除了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和大自然本身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氢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排放1吨甲烷相当于排放21吨二氧化碳,排放1吨氧化亚氮相当于310吨二氧化碳,排放1吨氢氟碳化物相当于排放140~11700吨二氧化碳。

    污染物质小档案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甲烷

    甲烷是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有机气体,它主要来自于地表,可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人为源包括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他生产活动、热带生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

    氧化亚氮

    大气中的氧化亚氮均来源于地面排放,全球每年氧化亚氮源总量约为1470万吨。根据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的增长,可以大致确定大气中氧化亚氮的年增加量约为390万吨。氧化亚氮的产生和排放涉及多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生产和转换、土地变化和林业等。

    氢氟碳化物

    氢氟碳化物是有助于避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常用来替代耗臭氧物质,如广泛用于冰箱、空调和绝缘泡沫生产的氯氟烃。由于它们在室温下就可以汽化,同时它们具有无毒和不可燃的特性,所以被用于制冷设备和气溶胶喷雾罐。同时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它们被破坏之前会在大气中滞留很长时间——100年甚至200年。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不大,但却足以引起严重的气候环境问题。

    全氟化碳

    铝的生产过程是最大的全氟化碳排放源。在冶炼过程中,当炉中的铝土浓度减少时由阳极效应产生的。虽然氢氟碳化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小,不足二氧化碳的1%,但到2050年,氢氟碳化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将上升至二氧化碳的7%~12%。而如果经过国际努力能够成功稳定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话,氢氟碳化物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会变得更加至关重要。

    六氟化硫

    六氟化硫全部是人为产物,其中20%来自镁的生产过程,由于六氟化硫与铝发生反应,故铝的生产过程排放很少,其他80%排放来自绝缘器及高压转换器的消耗。

    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在大气中的化学活性稳定,它们的寿命相当长,其清除机制是缓慢光解和沉降。

    《京都议定书》——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

    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京都议定书》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里程碑式的协议,自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它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2008年~2012年的减排义务。它将工业化国家分成8组,以法律形式要求他们控制并减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含氯氟烃及六氟化硫等七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可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约束的继续——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举行。各国希望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能够达成一份新协议,使得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能够继续生效。最终“巴厘岛路线图”包括了13项内容和1个附录。

    2008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场面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巴厘岛路线图”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巴厘岛路线图”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上动情呼吁:“请珍惜这一刻,为了全人类。我呼吁你们达成一致,不要浪费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这个星球的现实要求我们更加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上动情呼吁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

    其实对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说,除了法规的约束之外,还有很多实际行动可以去执行,以下几个方面就是全球正在为之努力的方向,当然,希望人们可以做到的远不止于此。

    (1)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的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应对措施,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目前,全球低油耗、排量小的汽车正在逐步地占据主要市场。此项努力能消减化石燃料消费,可使温室效应大幅度降低。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当今的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其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4)鼓励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

    相对于汽油来说,天然气较少排放二氧化碳。目前全球很多城市都在普遍采用这种清洁能源。

    (5)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三、酸雨,给自由女神“化了妆”

    自由女神铜像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

    这座铜像以120吨钢铁为骨架,80块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从1886年至今,自由女神像的外观已经形成一层非常漂亮的蓝绿色铜绿,能有效地保护女神像的铜表面。

    但是由于酸雨的降临,自由女神变得不再光彩照人。酸雨使得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铜片逐渐变得疏松,一触即掉,因此不得不进行大规模修补。

    遭受酸雨侵蚀的著名雕塑并非只有自由女神像,当今世界,由于酸雨危害,很多光彩千年的雕塑正在逐渐变得暗淡无光,而且受腐蚀的速度越来越快。

    意大利威尼斯圣玛丽教堂正面上部阳台上的四匹青铜马曾被拿破仑掠到过巴黎,后来完璧归赵。近来却因酸雨损坏严重无法很好修复,只得移到室内,在原处用复制品代替。

    荷兰中部尤特莱希特大寺院中,有一套组合音韵钟,是在17世纪铸造的名钟,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十分喜欢听它的声音。可是近30年来,钟的音程出了毛病,音色也逐渐变得不洪亮。因为钟是用80%的铜制造的,由于敲钟时反复震动,铜锈逐渐剥落,酸雨腐蚀已经进入到钟的内部。

    欧洲有超过10万栋镶有中世纪古老彩色玻璃的教堂,但是如今这些教堂上的彩色玻璃逐渐失去神秘的光泽,有的甚至完全褪色。仔细观察玻璃表面,有无数细小的洞。酸雨在小洞中继续和钾、钠、钙等物质发生反应(钙是中世纪生产的玻璃中才有的),例如和钙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石膏,从而在内部损害了玻璃。

    杭州灵隐寺受酸雨腐蚀的佛像

    我国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精美的浮雕花纹,50多年前图案还清晰可辨,现在却大多已模糊不清,有的已腐蚀成光板。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来经酸雨侵蚀,佛像的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现象严重,修补后,古迹也不再“古”。

    岛上遭受腐蚀的石雕人像

    希腊雅典埃雷赫修庙上亭亭玉立的少女神像已被“折磨”得“面容憔悴”、“污头垢面”。而号称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馆的智利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像,正面临着解体和倒塌的威胁。

    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已经成为棘手的问题。在北美地区,降水PH值只有3~4的酸雨已司空见惯。美国15个州降雨的PH平均值在4.8以下。西弗吉尼亚降雨的PH平均值甚至下降到1.5,这是最严重的记录。在加拿大,酸雨的危害面积已达120~150万平方千米。

    猖獗的酸雨也严重地威胁着欧洲。其中,比利时是西欧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它的环境酸化程度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6倍。在意大利北部,5%的森林死于酸雨。瑞典有15000个湖泊酸化。挪威有许多马哈鱼生活的河流已经遭酸雨污染。

    酸雨也席卷了亚洲大陆。1971年日本就有酸雨的报道,该年9月,东京下了一场小雨,有十几个行人感到眼睛刺痛。1983年日本环境厅组织酸雨委员会进行降水化学组成的监测和湖泊水质调查。几年的调查结果初步表明,PH的年平均值处于4.3~5.6之间。中国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酸雨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酸雨在我国几乎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30%以上。因酸雨造成的年总损失为130亿元。其实,北方城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不比南方少,只是因为北方土壤呈碱性,大气中尘沙又多,雨滴在经过大气层时得到了中和。我国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雨水中硫酸和硝酸的比值很大,是美国和德国的6~7倍。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在“人类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居然也观测到了酸雨,而且是比较强的酸雨。例如,我国南极长城站1998年4月曾先后8次观测到酸雨,其中最低PH值只有4.45。长城站的铁质房屋和塔台被锈蚀得成层剥落,有的不得不进行更新。为了减缓腐蚀,房屋和塔台每年要刷2~3次油漆。

    ★绿色追问——酸雨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曾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小组,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一份“跨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认为酸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将不低于核辐射。从此,酸雨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污染问题。

    平常的雨水都呈微酸性,PH值在5.6以上,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洁净的雨水以后,一部分形成呈微酸性的碳酸的缘故。然而燃烧煤和石油的过程会向大气大量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当这些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会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水的酸性变大,PH值变小。PH值小于5.6的雨水,我们称之为酸雨。

    污染物质小档案

    二氧化硫

    在矿物燃料煤、石油中,往往含有一些硫的化合物。在燃烧煤或石油的过程中,一些硫的化合物会转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大气中,在金属氧化物粉尘的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硫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被降水吸收,就形成了酸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因此环境学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指这二者的总称。

    就全球来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源,但城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大多来自于燃料燃烧,即人为源,如汽车等流动源,工业窑炉等固定源。

    21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由北欧扩展到中欧,又由中欧扩展到东欧,几乎整个欧洲地区都在降酸雨。目前,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中国南方地区。

    酸雨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林木枯死;使湖泊河流的水质酸化,水中的水生物死亡。酸雨还会腐蚀各种建筑物,使钢铁锈蚀,使水泥或大理石溶解,使各种历史遗迹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坏。据调查,在欧洲,除了“黑三角地带”80%的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以外,瑞典约有4500个湖泊里的鱼由于酸雨的影响而绝迹。中国四川峨眉山的林木有80%也遭到了酸雨的损害,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也因酸雨而“遍体鳞伤”。

    近年来,一些国家披露,因酸雨污染致死的儿童和老人,在德国已有4000余人,英国达5000人,美国有20000多人。酸雨使美国和加拿大毗邻处一年中致病死亡50000余人。日本的酸雨一度引起人体皮肤疾患,诱发和加剧了哮喘和呼吸道病变。

    遭酸雨腐蚀的森林

    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虽然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控制酸雨的发生,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建立酸雨监测系统的工作。治理酸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治已经酸化的环境,如瑞典、美国和德国等国已尝试用碳酸钙挽救酸雨危害的水体和森林。二是严格控制和减少酸雨气体的排放,其重要措施是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和改进燃烧方式。1979年,为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起,在日内瓦签署了长距离跨边界大气污染条约。自1982年起,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奥地利等国提出,到1993年,本国排硫量在1980年的基础上降低30%,加拿大则提出在同期内降低50%的更高标准。由于汽车是氧化氮的主要释放源之一,所以安装催化转化器和改进引擎有重大意义。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并在控制燃煤、改燃煤为天然气、减少高硫煤等方面采取着行动。

    联合国也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酸雨问题。许多国家把控制酸雨列为重大科研项目。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增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保持环境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煤是当前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煤中含有硫,燃烧时放出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煤中的硫分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种。无机硫大部分以矿物质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是黄铁矿。生物学家利用微生物脱硫,将2价铁变成3价铁,把单体硫变成硫酸,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硫杆菌,它是一种铁氧化细菌,能有效地去除煤中的无机硫。美国煤气研究所筛选出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从煤中分离有机硫而不降低煤的质量。捷克筛选出的一种酸热硫化杆菌,可脱除黄铁矿中75%的硫。据1991年统计,捷克利用生物技术已平均脱去煤中无机硫的78.5%,有机硫的23.4%。目前,科学家已发现能脱去黄铁矿中硫的微生物还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杆菌等。日本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最近开发出的利用微生物胶硫的新技术,可除去70%的无机硫,还可减少60%的粉尘。这种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价廉,特别适合无力购买昂贵脱硫设备的发展中国家使用。生物技术脱硫符合“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因而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四、浓雾,笼罩在伦敦上空

    1952年12月5日~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开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没有在伦敦再度发生。

    1952年伦敦烟雾是比较典型的由于燃煤废气和天气因素共同造成的环境灾害,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类似事件: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等都是此类环境灾害的典型案例。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千米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厂等,还有石灰窑炉。

    1930年12月1日~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比利时列日市西部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的雾此时特别浓。由于该工业区位于狭长的河谷地带,气温发生了逆转,大雾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在整个工业区的上空,致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地面上大量积累,无法扩散,二氧化硫的浓度也高得惊人。12月3日这一天雾最大,加上工业区内人烟稠密,整个河谷地区的居民有几千人开始生病。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原先患有心脏病和肺病的人死亡率最高。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死亡的也不少。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专家们在事后进行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几种有害气体与煤烟、粉尘同时对人体产生了毒害。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千米处,有居民1.4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1948年10月26日~31日,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镇看上去格外昏暗。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在这种死风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住了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

    喷吐浓雾的烟囱

    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变化,只是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令人作呕。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疾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多人生命垂危。死者中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

    这次的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绿色追问——烟雾污染

    1952年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英国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左右,1980年降到5天左右。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流量。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如今,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阳光驱散薄雾后,四周是一片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对伦敦来说,或许是失去了少许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但得到的却是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中是何等重要!

    五、光化学烟雾,洛杉矶上空的新污染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矶人口剧增。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然而好景不长,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的烟雾,使整座城市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两年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

    洛杉矶上空的光化学烟雾

    洛杉矶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的,从那以后类似的事件一再发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农作物损失达2500多万美元。

    1971年,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一些学生中毒昏倒。与此同时,日本的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此后,日本一些大城市连续不断出现光化学烟雾。日本环保部门经对东京几个主要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调查后发现,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三种污染物约占总排放量的80%。

    1997年夏季,拥有80万辆汽车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也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由于光化学烟雾的作用,迫使政府对该市实行紧急状态: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影院歇业,孩子、孕妇和老人被劝告不要外出。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处于“半瘫痪状态”。北美、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

    ★绿色追问——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其刺激物浓度的高峰在中午或午后;污染区域往往在污染的下风向几十至几百千米处。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湿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照射。这样在大气中就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一些二次污染物,如臭氧、醛、PAN等。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光化学氧化剂的生成不仅包括光化学氧化过程,而且还包括一次污染物的扩散输送过程。因此,光化学氧化剂的污染不只是城市的问题,还是区域性的污染问题。短距离传输可造成臭氧等的最大浓度出现在污染源的下风向;中尺度传输可使臭氧等扩展至约100千米的下风向;如果同大气高压系统相结合可传输几百千米。所以,一些乡村地区也有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现象。

    预防光化学烟雾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近70%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因此控制固定源的排放尤为重要。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和二次能源,如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2)区域集中供热发展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取缔市区矮小烟囱。

    (3)推广燃煤电厂烟气脱氮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吸收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以金属铂的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以氨、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作为还原剂,选择最佳脱硝反应温度,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不同的是非选择性控制一定的反应温度,在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的同时,一定量的还原剂还与烟气中的过剩氧发生反应。吸收法是利用特定的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一氧化氮。根据所使用的吸收剂,可分为碱吸收法、熔融盐吸收法和稀硝酸吸收法。

    (4)利用化学抑制剂。使用化学抑制剂目的是消除自由基,以抑制链式反应的进行,从而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人们发现二乙基羟胺、苯胺、二苯胺、酚等对氢氧自由基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二乙基羟胺对光化学烟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大气中喷洒0.05毫克/千克的二乙基羟胺,能有效抑制光化学烟雾,利于环保。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抑制剂对人体和动植物的毒害作用,并注意防止抑制剂产生二次污染。

    (5)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一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当燃料在发动机汽缸里进行燃烧时,由于内燃机所用的燃料中含有碳、氢、氧之外的杂质,使得内燃机的燃烧不完全,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氮、微粒物质和臭气(甲醛、丙烯醛等)。碳氢化合物成分复杂,含有强致癌物质。因此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预防光化学烟雾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6)植树造林。实验证明,树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以净化。因此应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汽车油耗增高,污染控制水平较低,以致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汽车排放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潜在危险。

    上海的汽车尾气污染已跃居大气污染的首位。1996年,上海机动车的一氧化碳排放量为38万吨,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1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8.15万吨,铅排放量为123吨。其中,中心城市大气中86%的一氧化碳、96%的碳氢化合物和56%的氮氧化合物来自汽车尾气。2007年末,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上海的发展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光化学烟雾的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广州大气污染经历了从1986年至1991年的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型共存阶段后,1997年90万辆机动车终于使广州大气污染类型变成氧化型。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64%上升至2007年的80%,一氧化碳则从6成增加到9成。正是由于汽车尾气的污染,1993年,一车小学生出现“熏”晕、呕吐等症状,急送医院抢救。汽车排放的尾气使连续6年稳坐全国“城考”前10名的广州市,1996年降至全国“城考”的第14位。

    1997年以后的近10年,武汉市大气环境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氮氧化物的浓度比“七五”期间上升18%,1995年日均值比1990年上升60%,比1986年上升70%以上。武汉汽车拥有量增长过快,促进了氮氧化物浓度的迅速升高。针对汉口航空路1993年监测出氮氧化物严重超标的情况,权威人士分析,这次大气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含量浓度比英国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时还高,如果遇到不利的天气情况,其后果将难以想象。

    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激增,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据有关专家介绍:1997年,中国大气污染的比例约为5%,但到了2007年,一些城市的交通干道比例达到40%以上。尤其是北京、广州、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已属于由煤烟型向综合型过渡的类型。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一九九六年环境质量通报》,中国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1996年,中国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城市是广州、北京、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从整体上看,氮氧化物污染突出表现在人口为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

    到2009年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像美国、日本等国家那样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这是因为烟雾与气候和阳光有关,只要有充足的阳光,干燥的气候,加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就会具备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外部条件。在以北京、太原、上海、南京、成都为中心的重污染地区,污染指数随时都可能处在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危险之中。因此,迫切需要我国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力度,避免光化学烟雾事件在我国发生和蔓延。这亦应该引起汽车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以保护中国的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