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阴霾的和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战争的炮火仍然在这个蔚蓝色星球上演奏着不和谐的乐章。除了造成亲人离散、生命财产损失之外,战争更是危及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甚至在一些战火未曾燃及的地方,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和平的天空下依然躁动着危险的因素。核泄漏,毒气泄漏,更多更可怕的物质泄漏……这些污染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惨烈状况并不亚于战争的危害。

    在全球污染的包围下,和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字眼?

    一、喜马拉雅山上飘起黑雪

    1991年,一支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遇到了大雪,令他们惊奇的是,天上飘下的雪花居然是黑色的。黑色的雪花纷纷扬扬,使大地和天空笼罩在阴霾中。

    引起这场黑雪的原因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开始,到1991年2月28日战争结束科威特宣布重新独立,这场战争除了消耗掉军费1000亿美元,科伊两国双方死亡10万人之外,还给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这场战争中,参战各方共出动飞机10万架次,投掷1.8万吨炸药,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还殃及了臭氧层。在这场战争中,科威特约有700眼油井被破坏,点燃的油井一直燃烧了8个月,最多时一天烧掉80万吨原油,价值1亿多美元。这些被点燃的油井在燃烧中每小时排放出1900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浓烟遮天蔽日,使白昼如同黑夜,人们白天开车要打亮车灯,步行则要靠手电筒照亮。油井燃烧引起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导致气候异常。由于日照量的减少,植被和土壤也都受到了影响。燃烧使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大超过正常值,很多地方都出现高酸度降水,对植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地方的雨水甚至都无法饮用。石油燃烧后出现的大量尘埃弥漫扩散,这些黑烟经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向东移动,在飘过喜马拉雅山上空时就凝成了黑雪降落下来。黑雪会迅速吸收阳光,使冰雪融化,引起河水暴涨,成为引发洪灾的祸源。

    这场战争使参战国付出的经济代价也许可以用数字计算,但给环境带来的灾难却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波斯湾确如专家们所料在100年后恢复到战争前的状态,那么这100年之间生活和生长在波斯湾的人和其他生物损失掉的却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战争,尤其是高科技战争对环境具有极大破坏作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灾难性的,更是无法弥补的。

    越战期间,美军投放了许多带有毒气的炸药,使当地的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如今交战区“怪病”患者成百倍增加,甚至有60%的婴儿一出生就是残疾。为了消灭“丛林战士”,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落叶剂毁灭森林,大面积的植物在生长期便落叶死亡,破坏了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面上甚至连杂草也不能生长。

    在海湾战争期间担任美军排长的特洛伊·奥尔布克本是个健壮的小伙子,当时他经常带着士兵穿越沙漠,一跑就是十几千米。可是,到了1992年,在他返回巴灵顿的老家一年之后,奥尔布克开始感觉体力日渐不支。刚开始小腿上出现了很多斑点,很快,斑点蔓延至全身。而后双眼开始红肿,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接着嘴唇也开始肿大,直到肿块破裂为止。当他体表的伤痕逐渐愈合之后,他的关节又开始疼痛起来。奥尔布克的这种病症,只不过是“海湾战争综合征”的一些临床反应。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军人患上了这种令人疑惑不解的怪病。“海湾战争综合征”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军队在轰炸伊拉克时投下的数万枚贫铀弹。

    从1999年3月到6月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科索沃的孩子们发现,天上不时飘下一个个大花篮,花篮在半空中“天女散花”一般化作一把把漂亮的黄色小伞,宛如上帝提前送来的圣诞礼物。然而就在它们着陆的一刹那,小伞纷纷爆炸,发出天崩地裂的巨响,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惨不忍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花篮都会灰飞烟灭,大约有5%~30%的小花篮完好无损,它们只是静静地躺在地上,或者是连着它们的降落伞一起挂在树梢上,或是在江河湖面上优哉游哉地漂荡。令人恐惧的是,这些致命的小花篮却经常被当地的孩子们当做漂亮的玩具。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直到这些花篮在他们手中爆炸时才知道它们并不是上帝的馈赠。不仅如此,当地的一些青少年还跳进那些弹坑形成的大水坑里畅游,而那一把把小黄伞就在他们身边漂浮着。

    ★绿色追问——战争污染

    一场战争过后,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承受丧失亲人之痛。一场战争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里毁掉一个国家数十年的建设成果。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战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时,便发现战争的恶果远远不止如此。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在它结束以后持续几十年,要恢复到战争前环境的状态可能需要一百年以上。

    战争使得海岸线线受到严重污染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轰炸释放出的大量的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化学污染、使用核武器所造成的核污染、飞行器喷射大量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攻击地面目标而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引发的污染,等等。

    炮火中的环境

    化学武器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目前外军列装的有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化学火箭弹、导弹化学弹头、化学地雷、化学航空布洒器,以及其他化学毒剂施放器材等。由于作战方式和各国战场环境的不同,化学武器也因其特点的不同,形成各自所需求的装备特点,只要战争的作战双方有其使用构想,化学战的危险无时不在。

    化学武器问世以来,一直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反对。国际社会为禁止化学武器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大批的化学武器尚未销毁,而且恐怖分子利用化学毒剂恐怖袭击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化学战袭击,不仅造成人员与动物大量死亡,造成大面积的染毒区和毒剂云团传播地带,还会造成空气、水源、设施等染毒。如果使用植物杀伤剂,还能造成森林、植被、农作物的大量毁灭,从而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链,影响整个地球的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衡。

    核武器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核武器除具备普通炸弹的破坏效应之外,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等是核武器区别于常规武器的五大破坏因素。在科学界,提出了更具毁灭性也更为恐怖的第六大效能,那就是核冬天——对地球气候的改变。

    核冬天,是科学家们假设在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核战争中,由于核弹的爆炸在短时间内产生的数百亿吨的尘埃和烟云把地球团团地笼罩起来,隔断阳光照射,引起内陆和海洋气温骤降,造成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见天日的黑暗和极度严寒,这种恶劣的气候使植被的光合作用中断,导致各种动物、植物的死亡和枯萎,其中也包括人类。核冬天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是:①庄稼无收,植物难存。在遭到核打击后,覆盖地球和海洋的植物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②陆地上的动物难以活命;③海洋生物锐减;④“生物圈”遭破坏,人类将遭受灭绝的威胁。相关链接:用蘑菇医治战争污染。

    苏格兰科学家通过一项研究发现,普通蘑菇可以消除贫铀弹对环境、水源、土壤、生物和人体的危害。据从事此项研究的科学家们表示,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可用于消除巴尔干和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因为在之前的巴尔干和伊拉克战争中,北约对上述国家和地区都使用了贫铀弹。

    科学家们解释称,普通蘑菇能够“封锁”贫铀弹中的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并对动植物以及水源造成污染。蘑菇具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特性:它能够有效促使自然环境中的金属和矿物质发生转变。作为一种可以与高等植物共生的菌类,蘑菇可以将贫铀粒子转化为磷酸盐类化合物。我们知道,贫铀尽管不会产生太大的辐射危害,但它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够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具体原理是这样的:首先,铀粒子表面经常形成一层酸性薄膜,它可以加速铀自身的锈蚀和增加薄膜内部的湿度,这就为蘑菇的萌发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蘑菇产生的酸性物质又加速了铀自身的锈蚀进程,这样就促使铀最终转化成为磷化物。专家们称,这一进程对于恢复遭贫铀弹打击地区的土壤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爱地球,拒绝战争

    战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会引发出一系列更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战争观,才能实施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个国家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尊重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意愿,促进整个世界公正、公平、可持续的发展。相关链接:《Heal The World》——一首歌颂和平的歌曲。

    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Heal the world》是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这首歌创作于1991年,是为了配合迈克尔·杰克逊与自己同名的慈善组织所做。歌词倡导人们保护和珍惜我们的环境,让战争远离,让世界和平,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爱,让我们营造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荒地、生机勃勃、到处充满温暖和欢乐的家园。

    迈克尔·杰克逊

    1996年2月,“Heal The World基金会/世界儿童年会”的一名墨西哥籍的儿童大使向联合国第二届环境预备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创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模本建议。

    1996年4月,“Heal The World基金会/世界儿童年会”的儿童大使参加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举行的“儿童为先:全球论坛”,该会议同时由洛克菲勒基金会、Annie E.Casey基金会、世界银行、Heal The World基金会联合赞助主办,来自100个国家的36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怎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战略议题。

    1996年4月,“Heal The World基金会/世界儿童年会”的大使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青年之光”会议,寻求更多合作关系以共同呼吁建立一个有着健康环境根基的社会。

    2003年,迈克尔·杰克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是他继1998年后第2次获得该奖项的提名,以奖励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慈善事业,以及通过音乐的方式,促进世界和平所取得的成就。

    二、死亡之城——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释放出的辐射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量的200多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伦琴/小时,为允许指针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救援直升机向4号反应堆投放了5000吨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通过遥控机械为反应堆修筑了厚达几米的绝缘罩。

    严重的泄漏及爆炸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重病或致命,至今仍有受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的畸形胎儿出生。

    当天,一些较重的放射性物质就随风向西扩散到了波兰。第三天,放射性尘埃扩散到苏联西部的大片地区,并开始威胁西欧。第四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受到影响。10天内,放射性尘埃落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附近被封锁起来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千米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多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隔离区外有一个检查站,持有自动武器的军人在这里值勤,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绝对禁止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如果身体遭受的辐射超标,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电影院

    1957年以来,人们开始建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到现在,核电约占全世界电力的1/5,对繁荣经济起了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核能也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伤害,核泄漏这一隐患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了人们心里。除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之外,历史上发生的其他核泄漏事故,也都造成了相当的危害。

    三哩岛事件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堆电站2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Ⅱ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Ⅰ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时,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当天晚上8点,2号堆Ⅰ、Ⅱ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在检查中,他们才发现堆芯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应堆堆芯融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而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

    帕洛玛雷核事故

    1966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连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烈焰奔腾的火球,加油机摇摇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

    据统计,美军约动员了近3000多人竭尽全力干了将近3个月,使用了18艘舰船和各种最精密的装备,最终才于4月7日8时45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第79天22小时23分钟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上的成功,第四颗氢弹被拉上船,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中。据统计,仅美国战略空军,由于飞行事故而从空中坠落的核弹就有数十枚之多,幸运的是,所有这些核事故都没有导致核爆炸,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图勒核泄漏事故

    1968年1月21日,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苏联核潜艇事故

    1985年8月,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时,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操作失误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49人被发现有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1987年,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却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致使14人受到过度辐射,其中4人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立方米的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非常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了村旗。

    美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试验

    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事故。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事故分类,53次属于辐射泄漏或渗漏,7次属于严重辐射泄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绿色追问——核污染

    作为一种能源,核电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它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它稳定性高、寿期长、低污染,在解决资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

    核电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充满了危险的信号,譬如核污染。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切尔诺贝利是全球公共议程的重要符号。因为核电站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足以造成大规模毁灭性伤害。尽管核泄漏的危机难以排除,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发展核技术的步伐。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防范此类事故的再度发生,并且对降低核事故的伤害展开研究。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对待核能都持以非常谨慎的态度。

    俄罗斯:开发核能更重安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惨痛教训推动核能技术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俄罗斯如今的核电技术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俄的核电建设在世界居于前列。

    德国:通过立法放弃核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长年论战,焦点是是否应放弃使用核能。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弃核能。2005年上台的大联合政府继承了这一决定,计划到2021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

    美国:防止恐怖袭击是大事

    “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马上意识到了核电站所存在的危险。华盛顿官员表示,美国目前有超过100座核电站,如果恐怖分子从空中对美国发动袭击,这些核电站很可能首当其冲。

    中国:类似事故绝不会发生

    凭着高质量的技术保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中国的核电专家表示类似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在中国绝不会发生。

    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一是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二是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三是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四是安全壳。当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对所有核电站实施安全许可制度,安全许可证发放后,继续对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运行实施全程安全监督;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2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经过20年的发展,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

    三、悲惨的博帕尔之夜

    1984年12月2日夜,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当地居民正在梦乡中酣睡,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难却悄然袭来。

    子夜时分,在位于博帕尔市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内,一个储气罐压力突然急剧上升。储气罐里装着45吨液态剧毒物异氰酸甲酯,是用来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3日零时56分,储气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以气体的形态迅速向外泄漏并扩散。1小时后,毒气形成的浓重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

    从农药厂泄漏出来的毒气越过工厂围墙,首先进入毗邻的贫民区。贫民区内的数百名居民立刻在睡梦中死去。毒气紧接着弥漫到火车站附近,那里有许多乞丐为避寒挤在一起。几分钟之内,火车站附近便有数十人丧生,200多人严重中毒。毒气接着又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飘过25平方英里的市区。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着大雾,使得毒气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

    当时,博帕尔不少市民以为城市遭到原子弹袭击或是发生了大地震,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待得知是工厂毒气泄漏后,全城居民慌忙出逃。然而,毒气是无情的,不少人在逃跑途中双目失明,甚至一头栽倒在路旁,再也爬不起来。一瞬间,街道上死尸接踵相连。尸体腐烂的气味悬浮在空中,与火葬场上飘来的烟雾混在一起,让人恶心。双目失明的人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张皇失措地惊叫着,不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牛、狗以及其他牲畜也在痛苦中挣扎着。

    就这样,从毒气泄漏的当天早晨起,博帕尔就如同遭到原子弹袭击一样,虽然房屋全都完好无损,但到处可见人和牲畜的尸体。好端端的城市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灾难翌日坐在工厂门外的生还者,眼睛和肺部被严重损害。根据印度卫生部门公布的报告,在短短数日内,毒气泄漏造成博帕尔市3000多人丧生,12.5万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上万人因此终生致残。

    在毒气泄漏事件发生的第二年,博帕尔市的新生儿中,近25%在出生不久后死去。婴儿死亡率之高令人震惊。

    灾难发生后,当时的印度总理拉·甘地代表印度政府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损失。美国梅尔文·贝利律师事务所和另外两家律师事务所共同代表印度受害人提起诉讼,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赔偿150亿美元,指控这家跨国公司在设计与经营方面处理不当,因而造成这起毒气外泄、导致大批人员死亡的工业事故。

    经过长达5年的诉讼,印度最高法院在1989年2月做出最终裁决,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为其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子公司一次性赔偿4.7亿美元的损失。3000多条人命最终换来的只是4.7亿美元的赔偿,而且除9名低层管理人员外,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尔工厂的高层管理人员无一因此坐牢。

    博帕尔的悲惨情境还未从人们的脑海中散去,化工厂的毒气污染却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不断制造新的悲剧。

    2001年6月11日,在距离日本首都东京700千米的山口地区,一家生产聚亚安酯的工厂发生毒气泄漏事件,46名工人在事件中中毒。中毒工人感到呼吸困难,咽喉疼痛,其中3人情况危急。

    2005年8月27日下午4点30分,位于我国常州金坛的江苏康泰氟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氟三氯乙烷泄漏,导致该厂附近1500余亩农作物全部中毒死亡,30多名村民入院治疗。被毒气污染的稻田成片枯黄,方圆数千米呈现寒冬才有的肃杀景象。

    2008年1月9日14时左右,位于我国重庆主城巴南区走马二村的重庆特斯拉化学原料有限公司发生有毒气体硫化氢泄漏事故,造成5人死亡,另有11人因毒气中毒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急救。

    2008年4月8日,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的一家核工厂在当天下午进行年度检修时,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罐子发生泄漏,造成2名工作人员死亡。

    ★绿色追问——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属于各国的支柱性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美等国,化学工业的比重甚至占到1/3以上。但是如果化工厂的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到位,引发诸如毒气泄漏之类的事故,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化工厂有害气体的泄漏、污染、爆炸,造成损害,即为化工厂污染事故。化工厂毒气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气泄漏会刺激眼睛、损伤呼吸道、麻痹神经,导致接触者胸闷窒息、头晕昏迷、流泪致盲,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

    目前全世界已合成出1000多万种化学物质,且以每年新合成10万多种的速度在增加,每年新登记注册的有1000多种,常用化学品在8万种以上。中国是生产和消费化学品的大国之一。据1995年公布的数字,中国已能生产37000多种化学品,其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约占总量的8%。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安全性已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并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化学品的环境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保护与安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及民族繁衍生息等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国家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有毒化学品缺乏严格的环境管理法规制度,监测手段不完善,缺乏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化工厂毒气的安全与控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环境问题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美国、日本和欧洲工业化国家相继制定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并不断完善。到本世纪初,各国已经普遍建立一整套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体系。1995年10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2002年3月国务院颁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3月,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于我国来说,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是对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环境保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应依法给予追究,对人身由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应依据法律给予处罚和赔偿。这在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此外我们还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从事化学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的遵法守法意识,加强对有害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特别是应按着我国环境保护法来严格管理有害化学品。

    毒气泄漏事件的处理措施

    大多数的毒气事故,都是因为毒气泄漏造成的。消防人员可与事故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关闭阀门、修补容器、管道等办法,组织毒气从管道、容器、设备的裂缝处继续外泄。同时对已泄漏出来的毒气必须及时进行洗消,常用的洗消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控制污染源。抢修设备与消除污染相组合。抢修设备旨在控制污染源,抢修愈早受污染面积愈小。在抢修区域,直接对泄漏点或泄漏部位洗消,构成空间除污网,为抢修设备起掩护作用。

    (2)确定污染范围。做好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及时查明泄漏源的种类、数量和扩散区域。明确污染边界,确定洗消量。

    (3)严防污染扩散。利用就便器材与消防专业装备器材相结合。对毒气事故的污染清除,专业器材具有效率高、处理快的明显优势,但目前装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救援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①堵——用针对性的材料封闭下水道,截断有毒物质外流造成污染。

    ②撒——可用具有中和作用的酸性和碱性粉末抛撒在泄漏地点的周围,使之发生中和反应,降低危害程度。

    ③喷——用酸碱中和原理,将稀碱(酸)喷洒在泄漏部位,形成隔离区域。

    ④稀——利用大量的水对污染进行稀释,以降低污染浓度。

    (4)污染洗消。利用喷洒洗消液、抛洒粉状消毒剂等方式消除毒气污染。一般在毒气事故救援现场可采用如下三种洗消方式:

    ①源头洗消。在事故发生初期,对事故发生点、设备或厂房洗消,将污染源严密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②隔离洗消。当污染蔓延时,对下风向暴露的设备、厂房、特别高大建筑物喷洒洗消液,抛撒粉状消毒剂,形成保护层,污染降落物流经时即可产生反应,减低甚至消除危害。

    ③延伸洗消。在控制住污染源后,从事故发生地开始向下风方向对污染区逐次推进全面而彻底的洗消。

    第7章后记

    本书介绍了目前全球的若干种污染现象,既包括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也包括近几年随着高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而导致的新的污染,如装修污染、车内污染、化妆品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等。此外也探讨了关于和平与发展时期因为国家与企业利益而致环境质量与人身安全而不顾的战争污染、核泄漏污染、毒气污染等等。

    本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汇集这些跨国界的污染话题,引起人们的警示与反思。在社会朝着更加快捷、现代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毕竟,人是要靠一定的环境才能够生存发展的。如果环境被污染破坏殆尽,人类也就失去了依存的空间。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呵护。最终希望通过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内容,能激发起大家对于污染现象的关注,进而落实到环保行动中去。通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从身边做起,减少污染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给我们自己也给后辈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