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
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爬行动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繁殖和发育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曾繁盛于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后来虽然衰落得只剩残余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们的种类仍然很丰富。现在地球上存在的爬行动物共约5700种。
龟鳖类
古生物研究表明,龟鳖类是生活在与恐龙同时代的爬行动物,在其近一亿多年的进化里程中,形态特征的进化极其缓慢,没有发生特别显着的变化。在海洋中生活的龟鳖类统称为海龟,其共同特点是四肢演变成桨状,适于游泳。
蛇类
蛇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蛇类有些非常有趣的特点,例如,蛇类都是高度近视眼,但它们的舌头却是非常敏感的化学探测器。我们常看到蛇将叉状的舌头吐出来又很快收回去,由此探测周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变化。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为卵生,有羊膜卵;变温;皮肤干燥,被有鳞片或甲板;骨骼也有一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颈椎有两枚,使头部转动更灵活,胸部有肋骨形成胸腔,起保护内脏的作用等;指、趾有爪,有利于陆地爬行和攀援。
蜥蜴
蜥蜴在云南是最常见的爬行动物。有些蜥蜴的体色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叫做变色龙。有些蜥蜴,如壁虎的尾巴在受到人或其他动物攻击时很容易断裂,把尾巴留下,自己逃脱后不久又可以再生出一条新的尾巴来,这是一种自身安全保护的措施。蜥蜴除冬季冬眠外,其他季节活动频繁,在各地都可经常见到。
恐龙时代
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曾经繁盛一时,是当时地球上的主宰。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在晚石炭纪。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鼎盛时期。形态各异的爬行动物占据了地球生物圈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也称为“恐龙时代”。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恐龙大量灭绝,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小部分爬行动物存活到现在。
生殖特征
爬行动物多数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卵产于陆地上,在自然温度下孵化,孵化时间既与种类有关,也与自然温度有关。有的爬行动物孵化时间很长,可达数月,甚至超过一年。如有一些龟鳖类若天气凉爽,孵化期相对长一些,最长达114天。
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2.45亿年前的爬虫类,它们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是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者。它们的突然消失,至今仍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恐龙”之名的由来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化石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后来科学界认定它们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并用拉丁文命名为“恐怖的蜥蜴”,中国人则发挥想象,把它翻译成“恐龙”。
最后灭绝的恐龙
那些一直生活到了6500万年前的恐龙就是最后灭绝的恐龙。它们包括了许多种。其中,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托龙等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最大的恐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
恐龙的种类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骨骼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根据恐龙骨骼化石的复原情况,生物学家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外形更是无奇不有。有些恐龙能在天上飞,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陆上爬。
鸭嘴龙
鸭嘴龙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有15米多长。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而得名。鸭嘴龙类可分为两大类群:一是头顶光平,头骨构造正常的平头类;另一类是头上有各种形状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额骨变化较多的栉龙类,如拟栉龙。除此以外,还有变化不大较原始的鸭嘴龙及前颌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状的鸭嘴龙。
薄板龙
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
大灭绝
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他的生物。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永远地消失了。
蛇和蜥蜴
蛇和蜥蜴都属于爬行类,也是变温动物。它们的视力一般很差,全身披有鳞片,皮肤没有呼吸功能,也没有皮腺,因此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蛇和蜥蜴都是卵生或卵胎生繁殖,靠自然温度来孵化。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蛇和蜥蜴,它们的生活范围很广,平川、山地、草原、森林、水中、岸边、沙漠等处,都是它们的生活场所。冬季它们大多进入冬眠。
蛇
蛇全身布满鳞片,运动时依靠身体皮下肌肉的作用,使肋骨向前移动,从而蜿蜒前进。蛇的视力很差,但是它的舌头很长,舌尖分叉,上面长着许多感觉小体,能灵敏地感觉气味和震动,并以此来判断是敌人还是食物。蛇的下颚肌肉很有弹性,可拉得很长,因此能吞食比它头部大很多的猎物。
毒蛇的牙齿
毒蛇上颚有两颗毒牙。与其他牙相比,毒牙又尖又长,牙中心有一条细管道。当毒蛇咬住某种物体时,体内的毒液就会从管道中喷出。这是蛇用于自卫的武器。
变色龙
变色龙和蜥蜴是同类。它的皮肤颜色能随着光线和温度等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此得名变色龙。一般在光线强的地方,它的身体颜色变得较深,光线暗的地方身体颜色变得较浅。变色龙喜欢单独活动,为了适应树上生活,它的趾像钳子一样能牢牢抓住树干;它的尾巴也能卷起来,以便帮助固定身体。变色龙的眼睛转动非常灵活,能同时观看几个方向,一旦看到猎物,就敏捷地伸出长舌,用黏黏的舌头去捕捉。
蜥蜴
大多数蜥蜴长着四肢和较长的尾巴,体表有鳞片,只有无脚蜥蜴因肢体退化,像蛇一样没有四肢。除南极洲外,各大陆上都有不同类型的蜥蜴,它们一般以昆虫、蠕虫、蜘蛛及软体动物为食,少数蜥蜴还兼食植物。蜥蜴大多是卵生。成年的蜥蜴在地面上产几十枚卵,然后盖上土,幼蜥蜴孵化出来后,自己推开泥土出来。
蟒蛇
蟒蛇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不同的蟒蛇长度和色彩各不相同,短的约1米长,长的可达10米左右,它们的身体表面都有美丽的色彩和斑纹。蟒蛇有地栖、树栖和半水栖3种,多数无毒。当蟒蛇捕获猎物时,常用它粗壮有力的躯干,将猎物缠死,然后吞下去。大蟒蛇能够吞下整只的鹿、小牛等动物,而且消化能力极强,连骨头都能消化掉。
壁虎
夏天的傍晚,在草地或窗子上,常常能看到长着四条腿和长尾巴的小壁虎,在那里勤劳地捕捉蚊子。壁虎是蜥蜴的同类,它的下眼皮长出一层透明的鳞片,盖在眼球表面,所以跟蛇一样,它也不能闭眼睛。壁虎遇到危险时,常让尾巴断掉,以迷惑敌人,它的尾巴很快还会再生出来。
鳄
世界上现存的鳄总共不超过25种,大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海湾中,或江河、湖泊中。我国的扬子鳄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鳄,是惟一分布在较北地区的种类。由于鳄的外形有点像鱼,又是生活在水里,人们常叫它鳄鱼。鳄鱼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动。在遥远的中生代,它们曾经繁荣过。两亿多年来,鳄鱼的形态、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又有“活化石”之称。
不断变化的体温
鳄属于变温动物,体温常根据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有时也通过习性来进行调节。鳄有时暴露在阳光下,有时钻入水中,这是通过外界环境来调节自身的体温。
鳄的生活习性
鳄身体粗壮,脚趾间有蹼,能适应水中的生活,只有晒太阳和产卵时才上岸。在水中时,它的眼睛、鼻子突出水面,外形看起来像一根圆木,有一定的伪装性。在陆地上,鳄动作迟缓,但短距离内,可跑得很快。鳄产卵时要爬到岸上来,在距水边4米左右的地方挖一个巢,一次能产下几十枚卵,然后靠自然的温度进行孵化。
长吻鳄
长吻鳄长着细长的嘴巴,鼻头突起,它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与其他鳄相比,长吻鳄在水中呆的时间更长。它比较胆小,感到危险时就潜入水中,水面上只露出鼻头。长吻鳄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地区,以鱼为食,很少伤害人类。
鳄的牙齿
鳄所有的牙齿都是长长的,呈圆锥形,非常锐利。它的牙齿经常更新,一般情况下,更新的牙齿只能维持2年。鳄还有十分有力的上下颌。下颌可以上下活动,而上颌是固定不动的。捕获猎物时,先用锥形的牙齿咬住猎物,然后将猎物拖入水中淹死,再吞食。
扬子鳄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在江湖、塘边掘穴而居,遇到什么动物就吃什么,鸡、鸭、鼠、蛙、鱼等,都可成为它的食物。雌鳄一般在七八月间产卵,产卵的地点多选择在岸边或岛上向阳的坡地处。它先用后肢刨土和草,造出巢穴,然后将卵排入巢中,再用草盖上。产卵后,母鳄就守护在旁边。如果有人或动物从旁边走过,它就变得异常凶猛,奋力攻击。小鳄出壳后,母鳄就在前边开路,把小鳄引进水域。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扬子鳄的数量已经不多了,现在它已被列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
宽吻鳄
宽吻鳄个儿头较小,只分布在中国和美国。我国的扬子鳄和北美的密西西比鳄,都是宽吻鳄,它们的性情比较温和。雄性密西西比鳄在繁殖期,肛门处还能分泌出麝香的气味。除扬子鳄和密西西比鳄外,其他的宽吻鳄又称短吻鳄。短吻鳄性情比较粗暴凶猛,在水中和陆地上行动都非常敏捷。特别是在繁殖期,如果受到骚扰,它会发出惊叫声,能咬伤大型哺乳动物。
海龟
世界上的龟共有数百种,海龟是其中的一大类。它们的腿既可以进行游冰,也可以行走,有时甚至可以用来攀爬。海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中。每到繁殖季节,雌海龟就会爬上海滩产卵,繁殖后代。
龟壳
龟壳是龟鳖目爬行动物的“盔甲”,起到保护躯体的作用。龟类动物的硬壳由背部高耸的背甲和腹部平坦的腹甲组成。龟壳表面覆盖有被称为盾板的鳞甲,鳞甲下面长有一层被称为角朊的角质层。
幼龟的敌人
幼海龟的成活率很低,通常100只幼海龟中只有一两只能幸存下来,这是因为幼海龟在爬向大海的途中,会遭遇一些敌人如海鸟,大蜥蜴等的袭击。
呼吸
与其他爬行动物移动肋骨带动肺部呼吸的方式不同,龟是通过腿部和腹部肌肉将空气吸入肺中,并将废气排出体外。海龟还能通过皮肤、喉部和腹部的一个小孔进行呼吸。
捕食
龟类动物爬行非常缓慢,所以很难主动出击捕猎到食物。有些海龟用舌头上形似小虫的息肉为诱饵,诱捕小鱼;有些海龟则将食物和水全部吸入嘴中,采取过滤的方式进食。
海龟的成长
到了繁殖季节,雌海龟游到出生地的海滩上挖坑产卵,并用沙土将卵掩埋。卵孵化完毕,小海龟破壳而出,爬出沙土,爬向大海,在海中游动生活,逐渐成长为成年海龟。
绿海龟
绿海龟一生几乎都在大海中度过。它们的壳很平滑,呈流线型;前腿像翅膀一样摆动,把海水向后推,使身体前进。绿海龟主要以海草和海藻为食,它们用边缘尖尖的下颌小口咬下食物。绿海龟可以在水下连续待上5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约氧气,它们的心脏每9分钟才跳动一下。
玳瑁
在海洋龟类中,玳瑁的体形最小,身长只有50厘米左右。玳瑁的背甲是红棕色的,带有黄色斑纹,十分美丽。玳瑁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经常出没于珊瑚礁附近。
淡水海龟
在淡水中生活的海龟,外壳较为扁平,足上都生有蹼,有助于它们在水中游动。淡水海龟能在水中停留很长时间,甚至在水下休眠几个星期。它们能用皮肤、喉部的黏膜和身体背部的开口进行呼吸。有些种类也能用肺呼吸。
鳞龟
鳞龟是一种小海龟,龟壳又宽又圆。大西洋鳞龟的龟壳呈灰色,身长约60~80厘米。鳞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有时会随着海湾的潮流漂泊到欧洲地区。
鳄龟
鳄龟是龟类中最凶猛的一种,会主动攻击人类。鳄龟体形较大,头部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腹面长有大块鳞片;趾间长有蹼和有力的爪;尾巴较长,几乎是背甲长度的一半,上面覆盖着环状鳞片;腿部非常发达,甚至可以直立起来。
龟中之王
在众多龟类中,棱皮龟堪称“龟中之王”。它们胸肌强壮,肥大的四肢已演变成了浆状。巨大的前鳍状肢形似一对翅膀,前肢舒展时两端之间长度可达2.5米,有助于棱皮龟在水中自由游动。此外,棱皮龟还有一个特殊的伪龟甲,能够抵御冰冷的海水。
绿毛龟
绿毛龟生活在淡水中,因身上长满柔软的“绿毛”而闻名。绿毛龟在水中游动时,身上的绿毛随水波飘动,看上去非常美丽。其实,这些绿毛并不是绿毛龟身体里长出来的,而是一种能牢牢地附生在其背上的藻类植物。
乌龟和陆龟
乌龟是中国龟类中最普通和最常见的种类,俗称金龟、泥龟、山龟等。陆龟通常生活在陆地上,其龟壳粗糙坚硬,可抵御捕食者的侵害;腿短而粗壮,有力地支撑着身体。
象电龟
象电龟是生活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及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等地的一种巨龟。象电龟是陆栖龟类中的王者。它们体形巨大,仅次于棱皮龟,腿粗壮得似大象脚,且它们一生都在快速而持续地生长。象电龟的背甲长约1.5米,伏地时约有半米高,爬行时则有0.8米高。它们的体重一般为200~300千克。
凹甲陆龟
凹甲陆龟是热带及亚热带陆栖龟类。它们的眼睛较大,腹甲和背甲直接相连,其间没有韧带组织。凹甲陆龟喜欢生活在环境干燥的地方,栖息地离水源较远,生活区域一般有月桂属的植物、蕨类等为数众多的植物。每当雨季来临,它们就会集体外出饮水。
锦箱龟
锦箱龟又称西部箱龟。它们主要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能在膀胱中储存水分,因而能忍受干旱。锦箱龟是杂食动物,食量很大。其幼龟的成长比较缓慢,需要5年以上才能达到成熟期。
辐射陆龟
辐射陆龟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栖息在近似热带草原的干燥森林中,主要以水果和青草为食。这种陆龟的背甲呈圆顶状,各盾板未隆起,背甲及腹甲均具有辐射状斑纹。
泥龟
众多泥龟中,美洲淡水泥龟最为有名。它们是生活在密西西比盆地淡水中的最大龟种,也是最危险的。它们并不四处游动去觅食,而是潜伏在河底或湖底,张大嘴巴并摆动舌头后面的一小块形似小虫的组织,引诱小鱼靠近舌头,然后迅速闭上巨大的双颌,吞食小鱼。
龟长寿的秘密
龟应该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动物了。科学家认为,这与它们性情懒惰,行动缓慢新陈代谢低有关。它们的心脏机能也很特别,从活的龟体内取出的心脏有的竟可以连续跳动两天。龟类长寿无疑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理机能密切相关,但确切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