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对天空中的恒星作了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甘德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集团,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属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内)。由此可见甘德在全天恒星区划命名方面的工作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成果后来大多散佚了。
石申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有独到的发现。石申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为400天整,比准确数值398.88天差1.12天;他还认识到木星运动有快有慢,经常偏离黄道南北,代表了战国时代木星研究的先进水平。另外,石申还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比实际数值115日误差了21日,这个误差虽大,但石氏已初步认识了水星运动的状态和见伏行程的四个阶段,说明石申已基本掌握了水星的运行规律。石申还首先发现了火星的逆行现象,推算出火星行度周期为410度780日,接近于实际日期。
后人把甘德和石申测定恒星的记录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2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年。《甘石星经》在宋代就失传了,但在唐代的《开元占经》中还保存着一些片断,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书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氏星表是古代天体测量工作的基础,因为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动,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叫距度)的数据,这是中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