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时间的忠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见一面,少一面。

    都是老朋友了,几十年混在一个地方,过上一些日子,大家想见面了,就互通声气,选一个地方,四面八方地赶来,点几个小菜,叫一瓶酒,吆吆喝喝地就喝上了。我们喝酒,相互的问候也是一道下酒菜,好像比起摆在桌上的油炸花生米、菠菜粉丝、花油耳片等等凉菜,还要起作用,大家鸭一嘴,鹅一嘴,夹枪带棒,荤荤素素,畅所欲言,说得那叫一个开心。就在昨日,华灯初上时,我们老朋友相约坐在曲江池边的一家酒店里,其中一位老友,举杯相祝,却不无伤感地说了那么一句话。

    怎么会是见一面少一面呢?

    或许他说得对,我们年纪渐老,说不定哪天,有谁会忽然地离开我们远去。人不是树,可以栽在世上。但我不愿把自己的时间想得那么悲观,所以,在我的那位老友说出这句话后,我戗了他一句。我说,你会说话吗?我们每见一面,就多了一面。

    我俩如此辩解,大家听得明白,便都笑了一下。但我知道,大家笑得并不简单,大家一定都在想,我们相见,是见一面少一面呢?还是见一面多一面?我不知别人的结论是什么,而我作为辩论的一方,我以为这绝不是个朴素的算术问题。细究起来,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我们见面,难道只是为了见面吗?好像不能这么认为,我们所以见面,那是因为我们相互牵挂,相互关心,相互还有交流,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填充进来,见面不如不见面。

    这次见面,因为我和老朋友的争辩,让我们大家感到交流的收获。都知道了时间的忠告。也就是说,我们活在时间当中,被动地去做时间的减法,还是主动地去做时间的加法。

    我没法确定别人的态度,但我可以确定自己的态度。我是不要做减法的,我一定要做时间的加法。而且仅有这个决心还不够,还要积极地行动起来,朝着一个目标,认真地去做。

    都是老朋友,年轻时读书深造,忙得不亦乐乎,工作上这事那事,忙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或将要退休,时间于我们来说,从容了许多,我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了。譬如我的几个老朋友,有喜欢摄影的,有喜欢书法的,还有喜欢垂钓郊游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我自己呢,则深怀着写作的爱好,常有不大不小的文章,从笔端流淌出来,出本书什么的,聊以自慰,也抚慰一下他人。除此之外,这些年,还泼墨弄彩,写几笔毛笔字,画几笔中国画,日积月累,相叠相加,倒也有了十分可观的收获。

    写作此文时,我抬头不由自主地瞥了一眼书柜,看见那一排我署名的著作,顿觉时间于我而言,可不就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嘛,那每一页纸上的文字,不就是每一天时间的增加嘛。

    伏案著书,是愉快的,却也是苦恼的,我的朋友中,就有几个伏案族,因为长期伏案,他们头发稀了,眼睛近视了,颈椎扭曲了,读书眼花,伏案背痛,我却不然。年届六旬,眼睛尚好,颈椎也不错,一切伏案养成的毛病,于我还离得很远。对此,他人是奇怪的,我也是奇怪的。

    时间于我,怎么就那么慷慨呢?

    我认真地想了,这不也是时间的一种忠告吗?我们生活在时间当中,唯有尊重时间,顺应时间,我们才不会辜负时间,而时间同样不会辜负我们。

    怎么就是尊重时间呢?不虚度就是尊重。那么,如何又是顺应时间呢?想想看,这似乎比尊重时间更为重要,那就是,在不虚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延长时间,让时间甘为我们服务。

    这里说的,是个时间方法论的问题。我们不虚度时间,把时间当作生命一样爱护,让每一寸光阴,都发挥出灿烂的光芒来,就只要顺应时间的规律,科学地支配时间,让时间充分地发挥作用。

    还就以伏案族为例吧,我把我在笔记本上写钢笔字的时间,一般定在四十分钟左右,然后投笔而起,踱步到另一张书案前,按一按太阳穴,扭一扭腰身,搓一搓手掌,这就拿起一管毛笔来,展纸调墨,作势运气,临摹几笔古帖,书写几句自己的闲话,使自己的心境换一口气,使自己的胸背透一抹汗,然后再去伏案作文。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时间在我的习惯中,丰富着我,雕琢着我,使我常常感到时间的新鲜,以及时间的健康。

    这就对了,健康的时间,让人也能健康,我们何乐不为呢!

    2013年5月9日    西安曲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