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上有非常非常之多的大江小河!地图上所绘制出来的河流,远远不是它们的全部。
江河湖泊
通常,人们总是在河流两岸定居,他们的一切生活——吃饭、饮水都与河流有关,河流曾经是宗教界开拓的目标——它们被崇拜为神,受到教徒们的顶礼膜拜和祭祀。不过,河流偶然也有遭到严厉惩罚的情况;是的,是真正的惩罚!在今天的伊拉克领土上,古时候曾有一条叫做“迪阿拉”的大河。有一天,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带兵出征,当他渡过迪阿拉河时,他的坐骑被淹死了。国王勃然大怒,命令他的部下将这条河流“处死”。于是,昔日波浪滚滚的一条大河,被挖成360条小水渠,从此,迪阿拉河就不复存在了。
在永久冰冻带的一座座高山之中,产生了一条条急湍的山间溪流,它们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地奔腾而下。山间河流的河床,通常都是又深又陡的狭谷,它们的谷底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山岩碎块、鹅卵石,还有大量沙子和淤泥。
山间河流发源地的位置越高,它的破坏活动就越猖獗。今天,古老的乌拉尔山脉的高度为500米,维谢拉河、丘索河和白河都发源于这里,它们的上游都比较湍急。在一些比较年轻的山区——如高加索,许多河流都发源于3~4千米高的山岭之中;帕米尔的许多河流发源地就更高了,这里的山岭竟高达6~7千米。当然,这一带的河谷就要比高加索山区的河谷深一些,比乌拉尔山区的河谷就更深了。
帕米尔山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喷赤河,水深流急,其河谷陡峭而深邃,日照时间只有4~6小时,大部分时间都是阴森森的。它那陡峻的、几乎是垂直的河岸,有些地方竟高达2千米或更高些。
印度河
亚洲最大的河流之一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它的河谷非常之深,有些地段高达好几千米!每隔3~4年,印度河里的水位便会猛涨12~15米,于是就造成了可怕的水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冰川的周期性运动。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和气温高低等不同情况,该冰川以不同的速度朝着印度河的支流——沙约克河运动。在向沙约克河谷运动的过程中,这条冰川完全堵死了河床,于是便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湖泊。
在这个由冰川堤坝堵塞而形成的湖泊中,几年内就聚集了很多水,其水位不断在增高。终于,过多的湖水漫过了冰坝,冲开了缺口,一泻千里地奔流而下。
这时,水量猛增的沙约克河浩浩荡荡地从山区直奔向广阔的平原地带。后来,河水的流速渐渐减慢,在宽阔的河床里缓缓地流淌。沙约克河水中含有大量石头、沙子和淤泥,在平原地带这些杂质开始沉淀,久而久之,这里就出现了一些浅滩和小岛屿。
所有发源于山区的江河,其情形通常都是如此,它们在自己的下游都能形成数量可观的冲积层。倒如,多瑙河每年要将大约8000万立方米的碎石块带到其下游来。在这方面,中国的黄河大概是首屈一指的了。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对比:每立方米的尼罗河河水中,平均含有大约1千克的杂质,而同样数量的黄河河水中,其杂质的含量竟是尼罗河河水中杂质的30多倍!这是因为黄河流经厚厚的黄土层和容易被水侵蚀的沉积岩层。因此,黄河里的水一年四季都呈现出黄色,而且它入海处的海水也呈现出黄色,故名曰“黄海”。
大部分河流都将自己的浮悬物以冲积层的形式留在了中、下游,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了海湾或河口湾,可是也有一些河流,将自己的“货物”一直要带到大海里,只有在这里才开始沉淀,天长日久,于是就形成了三角洲形的河口、浅滩和岛屿。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下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有一个举世无双的自然三角洲,植物茂盛,动物成群。
在低洼的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碰到一种特殊的河流——沼泽河。这种河流一般都不大,弯弯曲曲,时隐时现,河岸上草木丛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丛,河水里生长着水草和藻类植物。
对一些河流来说,湖泊就是它们的归宿。对另一些河流来说,情形则恰恰相反,湖泊正是它们的源头。例如,涅瓦河和安加拉河就是从湖泊里流出来的。
高尔基州有一条取名新奇的小河——醉河!它是苏拉河的一条支流,是一条非常有趣的小河。不知道地球上是否还有如此奇怪的河流——它的源头与河口几乎并排存在于一个地方!这条小河蜿蜒曲折地流过400多千米长的一圈之后,又几乎出现在自己源头的所在地,从这儿流入了苏拉河。当然,河口与河源之间有“几乎”长达30千米的一段距离呢,转了一“圈”的说法也不十分确切。醉河乱“撞”了400多千米,也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像一位醉汉似的“走”了一大圈后,又返回了自己的出发地附近。
您听说过没有河口的河流么?看来,这种河流也是存在的。中亚细亚有一条叫做泽拉夫尚的河流,它发源于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阿赖山区;当它流出山区以后,就逐渐分成了许多小河和水渠,后来便慢慢地销声匿迹。因此,泽拉夫尚河尽管在地图上是阿姆河的支流,但它实际上并没有流入该河里。
红海沿岸有一个被一条条深谷所分割的地带。这些山谷里分布着一条条商队通行的道路,它们将埃及和红海沿岸地区连为一体。这些山谷还有一种“义务”——是商队躲避沙暴或尘暴的天然避难所。每当这儿下大雨时,情况马上变得十分危险起来,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确实是存在的。一下大雨,山谷里就出现急湍的洪水;不过,洪水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个钟头就过去了。如果商队正好在这个时候走进千谷里的话,那他们就要大祸临头了。
在阿拉伯语中,纳赫阿里阿锡河是“叛徒”河的意思。这条河流为什么叫这样一个非地理性的怪名字呢?原来,因为它没有按教义“规定”由北向南地流到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去,而是由南向北地反其道而流之。
总的来说,人们对待河流的态度,就和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具有这一特征。这一点的确在各种各样的民间创作中都有所反映,从神话传说到普通歌谣中都有。而河流中的漩涡和深渊,则是各种传说中迷信与恐惧心理的源泉。人们不仅过去把这些地方视为妖邪异地,而且现在也对它们望而生畏。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上,成年累月有木材流送工人在运送圆木;每当他们驶向河中的漩涡与深渊时,总是吓得连话也不敢说。因为在古老的迷信中说:“如果谁喊一声或说一句话时,可怕的漩涡就会连人带木筏一起吞掉!”
在欧洲编年史中,记载着下面一件怪事:有一天,某条河里的水突然间变成了红色!十分自然,这件事马上就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迷信说法,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并且被解释为某种不祥之兆。编年史上写道,这是787年在意大利的一条小河里发生的事情;这种怪现象与阴间力量有关!
当然,在经过了数百年以后的今天,要确定河水为什么变红(当时曾引起善男信女们哗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如果这种现象是出于自然界的某种原因而不是人为的话,如果它不是某些人的杜撰而是真实事情的话,那么很可能是由于河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的。
大峡谷
地球表面并不一直就是今天的这个模样。现在是陆地的地方,过去可能曾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恰恰相反,昔日曾经是陆地的地方,今天也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呢。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推测出在海底可以找到沉没了的河流呢?
事实的确如此。在大西洋里确实就有这么一条海底河流——一条长达数千千米的大狭谷!一些考察家认为,这条狭谷过去曾是一条大河——北美、格陵兰和冰岛的许多河流都曾流入其中呢。
如果承认这种推测是符合事实的话,那么,这条河流本身就能以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揭开海底河流的谜底!在沉入大西洋里的几条北美与西欧的不同河流中,却都生活着同一类型的鱼类,而且,这些鱼类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它们横渡过浩瀚的大西洋是不可能的——大海大洋可不是随心所欲的场所!它们的迁徙只能通过惟一的途径——从一条河游到另一条河里去。
这就是说,在远古时期,这里的地质情况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在今天大西洋所处的地区,”苏联生物学家格连德贝尔格写道,“曾经是一块大陆,这里曾经有2条大河:一条是古代的哈德逊河——现在的啥德逊河和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河流都曾是它的支流;第二条大河是古代的莱茵河——冰岛东部和挪威的河流,还有今天的塞纳河都曾流入该河。这两条海底河流的分水岭就在冰岛上。”
卡拉巴尔蒂河发源于吉尔吉斯山脉,它浇灌着中、下游地区的一块块麦田、果园、甜菜园。科学家们沿着它溯流而上时发现,当这条河还没有流入山谷里的时候,它的水量就已经不见了。当他们打井进行考察对,竟发现了该河的如下秘密:它是一条双层河流!原来,卡拉巴尔蒂河的一部分河水渗透过砾岩和沙子后,形成了一条地下河。
1981年,水文地质学家们查明,在苏联的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境内,和伏尔加河平行潜流着一条巨大的地下河,在好几个地段上,地下河的河床甚至和伏尔加河毗连一起。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条河流或小溪的一部分水在地面上流淌,而它的另一部分水却在地底下潜流。在苏联的尔姆州,楚索瓦河的几条支流就在“耍”这种把戏:它们一会儿潜入地下,一会儿又冒出地面来。当地居民把河水“消失”的那些地段叫做“潜鸭”,把河水又冒出地面的那些地段叫做“出地龙”。
这里有一条名叫库梅什的小河,它更有意思——中途在大约6千米的距离内销声匿迹,然后却从一个山岩上喷涌而出,又汇成了原先的那条小河。
乌拉尔大约有15条河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变幻无常:一会儿可以看见,一会儿却不知去向!科西瓦河的一条支流——古别什卡河,中途有10千米都潜流于地下;维扎河在8千米长的地段上也不见踪影。
在南乌拉尔的西姆河上,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一条小河在这儿钻进了一座高高的山岩,后来又从山岩的下边——一片浓密的灌木丛中奔流而出。
在西姆河的右岸上,离别尔达河口下方1.5千米的地方,有一股奇特的泉水!它从高高的悬崖上涌出来,水花纷飞;更有趣的是,它先猛流3分钟,然后才不慌不忙地淌着,就好像有人在里边“挤压”似的。
南斯拉夫也有一条奇怪的河流。起先,它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奔流,后来就完全“藏”进了几条大缝隙里去了。它在地下“回廊”里潜流了很长一段距离之后,便在一条深深的地缝中“失踪”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条小河的去向,所以说它失踪了。为了解开这个谜,人们将染料撒入小河里,后来,发现有颜色的水却从的里雅斯特周围的许多水源中涌流出来,甚至在城市的自来水里也发现了它。
位于图尔特库尔的阿姆河是极其危险的。故事是这样的:居民被阿姆河土轮船的警笛声惊醒,半个钟头以后,河岸上已聚集了好几千个公民。“洪水!”短短的两个字说明了一切。阿姆河涨水了,正向城里涌来!河岸在呼呼啦啦地倒塌着,码头附近的建筑物一个接一个地被滚滚而来的洪水所淹没。
一辆辆满载着沙包的卡车和马车向河岸飞驰而来,人们将就近能抓到的一切东西——石头、土袋、圆木和树枝等物,通统用来堵挡洪水。可是,阿姆河——阿拉伯地理学家们称它为“疯狂的河流”,却更加猖狂地向城里冲来!
终于,图尔特库尔城被洪水淹没了——这是1942年发生过的事情。
60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姆河仍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溢出河床的洪水,时而淹没了两岸的农田和果园,时而冲坏了灌溉渠道上的引水建筑。不过,阿姆河要想和从前那样为所欲为,已经是不可能了。
今天,人们在查尔朱城外筑起了一道高大的堤坝,它能经得起任何洪水的冲击,因为这里不仅有一道道独特的石头防护堤——用金属网络装着大石头的“袋子”组成的,而且还有其他防洪建筑物相配合。在那些特别危险的河岸地段,人们将一根根粗壮而结实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像象棋布局似地排放在一起,柱子的顶端再用横梁连接在一起,当洪水袭来时,将柱子之间的空间通统填上石头等物;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大型吸泥船,它可以在危险地段上吸掉河中的淤泥——开辟出一条4~5千米长的新河床!
目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仍在不断提出新的防洪措施。防洪斗争尚未结束,但当务之急就是首先搞清洪水的“本性”。
阿姆河并不是世界上惟一容易改变河床的一条河流;另外还有中国的黄河,它在1000年内就曾5次改变过自己的入海途径,最后一次改道是在1938年。
当一条河流如此突然地改变自己的河床时,那么,就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回答如下问题:它现在是先前的那条河?还是另一条河呢?
泥石流
一条小河(有时甚至是小溪)在狭谷里淙淙地流淌着,它是那么温顺而可爱,使您能成几个钟头地、毫不疲倦地观赏它——它流过又圆又滑的鹅卵石,河面上泛起微微的涟漪,出现了一个个满是泡沫的漩涡。这一切很难使人相信;如此温颀的小河,竟会变成可怕的洪水。可是,实际情况的确是这样。每当它的上游下大雨或冰雪大量融化的时候,小河里的水量就会猛泥石流增,一向温顺而“怯弱”的小河,这时却变得气势汹汹、波浪滚滚:它咆哮着,吞食着两岸的土地、沙子,过去曾和它亲昵偎依的鹅卵石,现在却被它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
这就是泥石流。
“泥石流”一词出自阿拉伯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前边所说过的那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它是含有大量沙石泥生的一种洪水。许多国家的居民都知道这个词儿,印度、中国、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家的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南、北美洲两海岸的某些山区也发生过。就是高加索和中亚细亚的居民,也不止一次地深受其害。
1938年3月间,科迪勒拉山——洛杉矶附近,下了一场大暴雨,山谷里的雨水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势不可挡的山洪!洪水咆哮着,大量的碎石和沙土被冲走,甚至连几十吨重的大石头也冲跑了,一棵棵大树被连根拔掉!泥石流所过之处,人、畜、大小建筑物和铁路桥梁通统一扫而光。在这次泥石流的袭击中,有2000余人被淹死或冲走,使1万多人无家可归。仅这次泥石流,从山上带下来的岩石竟多达1200多万立方米!
毁灭性的泥石流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时有发生。这里出现的泥石流是骇人听闻的,其高度可达18米!1891年,这儿就发生过一次如此可怕的泥石流。
1921年7月间的一天,坐落在外伊犁山北麓的阿拉木图市街上,突然响起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惊叫声:
“泥石流!泥石流来啦!!”
这时,人们听见山沟里传来了可怕的隆隆声;不一会儿,凶猛的泥石流就向城里冲来,大约有2层楼房那么高。泥石流中夹杂着大量石块,有的石块的直径可长达2米!
这次泥石流,给阿拉木图市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引起泥石流的直接原因,不仅是暴雨、冰雪或冰川的大量融化,而且山区湖泊也会造成泥石流的暴发。1941年春天,由于冰川迅速融化,秘鲁的安达山区的一些湖泊里注满了洪水。一天,帕尔科恰恰湖突然决口,洪水劈头盖脸地朝着瓦拉斯城里冲来!这次泥石流夺走了6000多人的生命。
1966年夏天,费尔干纳山谷里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火辣辣的太阳融化着山上厚厚的冰雪,雅申—库利湖泛滥了,洪水涌进了伊斯法拉姆山谷。
人们事先预料到了山洪要来临,所以全力以赴地在加固河堤。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它竟会流出河谷来。这是一次非常可怕的泥石流,高达8~9米!它怒吼着,带着大块石头和连根拔起的大树,就连一路上的金属支架和高压电线也都被冲跑了。来势凶猛的泥石流,将库瓦萨河上的铁路桥冲得像个大鸡冠,桥的平台被冲到下游好几百米远的地方。疯狂的泥石流还摧毁了许多房屋和水利设施。
许多飞机和直升机参加了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当警报拉响后,一队队工兵,一辆辆汽车开赴现场,甚至连停在备用线上的战备列车和医护列车也出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丢下手头正干的活儿,紧张地投入了这次抢险救灾活动。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铁路巡道工卡维·哈萨诺夫和卡米尔扎·图尔苏纳利耶夫立下了大功劳!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这一带已是家喻户晓了。
那天,他俩在相邻的路段上值班。在泥石流来临之前,铁路上工作的一位老师傅正好乘轨道车经过这儿,他告诉两位巡道工:今天山区有暴雨,河水要上涨。铁路工人们从早上起就开始加固桥墩了。这时,又来了桥梁巡道工马特廖娜·加拉先科和阿格里平娜·阿佩基娜。
洪水猛涨,情况紧急。巡道工们急忙奔向铁路岗棚——必须马上给车站打电话。这时,只见一列火车飞驰而过,而列车之后尾随着可怕的大山洪。
火车司机大声呼喊着,让人们赶快躲避洪水。图尔苏纳和耶夫和哈萨诺夫一边拼命朝岗棚奔跑,一边大声招呼人们赶快向高处跑。
他俩没有别的选择余地,因为前边的车站马生就要发出一列客车,而车上有好几百名铁路职工和铁路工人,还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其中许多人都是利用休息日去探亲访友的。
这两位巡道工是好样的,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千万别发车!大洪水!”他们刚放下电话,浪头高达9米的大洪水就铺天盖地地向铁路岗棚冲来。
中亚细亚也遭受过泥石流的突然袭击。这里还流传着一句谚语:“要过山间小河,就得先看天色。”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泥石流都发生在傍晚或夜间。它为什么多出现在这些时候呢?其原因就在于:在天气炎热的山区,夏天的早上通常是晴朗而无风。如果下雨,大部分都在下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泥石流主要是发生在大暴雨以后。
1921年,哈萨克斯坦的首府遭受过一次泥石流的进攻,过了40年之后,它又被泥石流袭击。在小阿勒玛京卡河的狭谷里,正下着倾盆大雨,雨水冲刷着两边山坡上的泥土,出现了可能暴发泥石流的险情。必须赶快采取防范措施!该采取些什么措施才能迅速制止它呢?
办法终于找到了:在山谷里进行定向爆破,迅速“筑起”一道高大的堤坝。就这样,1973年7月间即将暴发的一场泥石流被制止住了,据专家们估计,这次泥石流的威力要比1921年的那次还大呢。
有关专家们确信,与其在山谷里分段筑几道不大的拦洪坝,还不如干脆修筑一座巨大而坚固的大堤坝更为可靠。例如,在小阿勒玛京卡河谷里修筑的防洪大坝就高达100米,底部宽达半千米!
当然,修建如此宏伟的大坝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造价太高,所以,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如果没有十分必要,就不必大兴土木,只要及时预防险情,普及相应的防护知识,适当地选择住地和修筑适当的防护设施也就可以了。此外,还应该掌握上游山区冰雪或冰川的融化规律,应该及时预防暴雨袭击。
湖泊
只要您了解一下湖泊的“生平”,就会知道它们的“出身”是多么不同了。
几十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大冰期。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北欧的一些山区出现了冰川,这些冰川不断扩展,并朝山下慢慢“爬”下来,它覆盖了森林、草原,就在今天的挪威所在地,当时曾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它一年年在扩大,一年年向南方伸张过来。
冰盖所到之处,植物和动物相继灭亡。在欧洲和亚洲的大片土地上,出现了荒无人烟的冰雪广漠,有些地方的冰层竟厚达1~2千米!
一直到又过了几万年以后,这些地方才开始变得暖和起来,覆盖着北欧的巨大冰盖也开始融化了,可是它的南部一延伸到俄罗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开始)亚罗斯拉夫尔、加里宁和圣彼得堡地区的冰盖,却迟迟没有融化。科学家根据大冰川在这里遗留下来的痕迹查明:这些冰川在大约1.5万年以前就在这里存在了。
大约又过了2000~3000年以后欧洲西北部的冰盖才完全消失。退走的冰川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俄罗斯的卡累利阿、圣彼得堡、普斯科夫、诺夫哥罗德和沃洛格达等地区,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湖泊。
在当代,有不少湖泊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而形成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山区——冰川正在融化的那些地方。当然,还有许多湖泊则是以其他形式而出现的。例如,里海就是由于海洋变迁所形成的一个湖泊。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大海呢,那时,里海和黑海是相通连的,直接流入了海洋。
咸海也是这样形成的一个湖泊,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一直把它称为“海”。实际上,它现在只是一个湖而已,就像我们所说的贝加尔湖一样。如果从贝加尔湖的基本参量来看,它更有理由被称为海。贝加尔湖的长度等于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之间的距离,它的深度也是咸海无法比拟的,而且咸海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浅了。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一个湖泊,其深度达1620米!而它的水量则要比波罗的海的水量还多呢。
贝加尔湖是西伯利亚的“美男子”,当前它成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原因如下:①贝加尔湖在许多方面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湖泊。②其中还隐藏着许多秘密——包括它的成因问题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世界。据调查,贝加尔湖里生活着大约1700种动物,而且,其中1/2以上的动物都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据科学家们考证,贝加尔湖是湖泊中的一个“老寿星”,它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大约2500万年之久!
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某地突然间冒出一个新湖泊来!这种湖泊通常是由于地质灾祸而造成的。1911年,帕米尔山区发生过一次大地震,结果在穆尔加带河谷便出现了一座天然拦河坝;几年以后,其中就形成了一个大湖,其面积达88平方千米,深度达505米。
1891年,高加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阿姆特克尔湖。那年,和该湖同名的阿姆特克尔河谷的山坡突然崩塌,形成了一座大约150米高的大坝。起初,这个新湖泊里的水是不外流的;后来,湖水在大坝底部冲刷出了一个涵洞,于是,被堵死了的阿姆特克尔河水,现在又沿着先前的河床奔流了。
湖泊的“生平”各不相同,它们的“生活”也是各有其特色的。有许多湖泊——特别是一些大湖泊,是依靠河流供水的;有些则是以地下泉水为源流的,还有一些湖泊则是完全依赖于降水——雨和雪而存在的。每逢春季来临,这些湖泊就泛滥,过上2~3个月以后,渐渐又恢复了常态,有时则变成了池塘或一片水洼。
非洲有个乍得湖,它的水量极不稳定。乍得湖虽然是世界上的大湖泊之一,但它的水却很浅——最深的地方也不超过7米!因为该湖的蒸发量惊人,所以它的“外貌”总是不停地变化着。有一个时期,乍得湖里的水量曾变得比现在的3倍还大呢,20世纪初,该湖曾急骤变小,可目前又在重新扩大着。
伊塞克湖是苏联的一个山区湖泊,它的“经历”也是不寻常的。该湖大约在8000年以前就出现在外伊犁山区了,它是在一次大地震中因山崩阻塞了伊塞克河而形成的。伊塞克湖岸和港口风景如画,湖水像一块晶莹的蓝宝石,湖岸上的天山云杉苍劲挺拔,这一切使它更增添了诱人的魅力!“生活”了数千年之后,这个好端端的湖泊却如此突然地“死”了——1963年夏天,一场泥石流“扼杀”了这个美丽异常的山区湖泊。
这场灾祸的目睹者们说,高达20来米的泥石流,从陡峭的扎尔萨狭谷冲出来,一股脑儿涌进了伊塞克湖,只见湖面上巨浪翻腾,飞快地冲向堤坝,浪花四溅,土堤大块大块地崩塌下来。就这样,伊塞克湖不久便消失了。当年曾阻挡了古老河流的天然大坝,现在也经不住巨大泥石流地冲击了。
只经过大约5个钟头的时间,偌大的一个伊塞克湖就荡然无存了;而那条中断了几千年的伊塞克河,现在又沿着当年的河床奔流不息了。上边说到的那次泥石流,给伊塞克湖里带来了大约300万立方米的石头和淤泥。这场泥石流是由于扎尔萨冰川地区的积雪急骤融化而造成的。
起初,融化了的雪水积聚在冰川的低凹处,后来雪水越积越多,最终冲进了扎尔萨河谷。继而,洪水变成了巨大的泥石流,它像一匹脱缰野马似地直奔伊塞克湖,沿路上的巨石被卷走,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连花岗岩峭壁也被摧毁!尽管有的地方的障碍物高达40米,但它也无法阻挡汹涌的泥石流。就这样,美丽的伊塞克湖终于被乱石、淤泥和其他杂物填平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莫斯科郊外来看看多尔戈耶湖吧。
“5月间,我们还在多尔戈耶湖上进行过一次测量,”地质学家库·弗卢克说道,“7月间,我认识了一位正好常在该湖上空进行试飞的农业飞行员。一天,我对他说:
‘真有意思,你在空中看到多尔戈耶湖是个什么样儿呢?它不就在你试飞的航线底下么?’
‘什么?多尔戈耶湖?我可没看到过这么个湖,那儿是一片沼泽啊!’
‘怎么会没有了呢?一个月前我还在该湖里游过泳呢。’
可那位飞行员仍坚持己见。
我们沉默了片刻,便一同骑马奔向多尔戈耶湖。它的确不见了,我们眼前只有一片像芦荟似的草本植物。只见空中飞舞着白花花的花絮,满地的花絮在风中打着转转。
红日西沉。我们点起了篝火,躺在火堆旁睡觉。可到第二天早上——
‘真是莫名其妙!难道湖水也会搞伪装?!’飞行员甚至有点儿生气地说道。
可不是,我们面前又出现了那个清澈见底的多尔戈耶湖!透过1.5米深的湖水,湖底清晰可见——长满了绿油油的植物。
后来我才得知,湖里生长的这种植物叫做兵草;每当它开花的时候就长出水面来,花絮脱离草体而四处飘荡。”
为什么兵草会出现时隐时现的奇怪现象呢?原来,它的叶片和茎秆里聚积着大量碳酸气,因此它们就变得比水要轻一些。兵草在阳光下不断为自己制造着淀粉,于是又慢慢变得比水重起来。当它们的开花期即将结束,并开始结出果实的时候,其淀粉的聚积量已变得相当可观了,并迫使这种植物又潜伏在湖底上。
这里必须指出,兵草虽然潜入湖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就完蛋。到夏末秋初之际,兵草的叶片和茎秆中的碳酸气又开始增加,于是它们不久又重新浮出了水面。这时,一丛丛的小兵草从母体上分离出来。后来,它们又开始聚积淀粉,于是又潜入湖底过冬了。
在其他一些湖泊里也常常可以碰到这种兵草,但多尔戈耶湖里的兵草却特别多,因此它们的潜伏现象也显得异常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湖泊的面貌都是要起变化的,这并不一定非得过上几百年不可,有时,几十年甚至几年它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湖岸上可能长出芦荟等植物;出现湖泊的“公敌”——泥炭苔藓;流进湖泊里的大河小川和雨水、雪水,源源不绝地带来了沙子、泥土和石块等杂物。湖泊的生活年年周而复始——夏季,湖泊植物生长茂盛;秋季,它们潜入湖底,渐渐死去,于是湖泊渐渐变浅,里边积满了淤泥,它的面貌在不断起着变化。就这样,湖泊慢慢衰老了,最终竟变成了沼泽。
当然,沼泽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形成途径,但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吧。在过去曾经是深水湖泊的地方所出现的沼泽,其泥塘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下面,请看著名的苏联作家密耳尼科夫是如何描写这类沼泽的:
当行人路过这儿时,上面浮着的草地便动荡起来;有时,当行人走上两三步以后,下边的水就会像喷泉似的突然从裂缝中冒出来。在这儿行走是很危险的,一旦掉进沼泽的陷坑里,你就别指望能爬出来了。你看,那个肮脏的绿色泥坑里,有一个小小的水洼在闪亮,它倒有点儿像水井。水洼里的积水和四周一样高。这就是危险的沼泽泥塘!如果行人在这儿失足,马上便会大祸临头,因为它是个“无底洞”啊!比这种泥塘更加危险的就是渗水坑——它也是个敞开着的圆形水洼,一般宽度不到10沙绳。渗水坑的岸地由遮盖着泥水的一层薄泥炭组成。谁要是踏上这块伪装的“土地”,他就会被渗水坑无情地吞进自己的无底洞里去!
不过,最可怕的还要算沼泽草地。人们老远就能发现沼泽泥塘和渗水坑,可以绕道而行;可是沼泽草地却令人难辨真假。当行人走出偏僻的、满地都是枯枝烂叶的森林时,眼前突然出现了鲜花盛开的林边草地,它是如此令人赏心悦目——开阔的草地四周长满了青翠挺拔的红松、云杉,草地平坦、光洁,遍地绿油油的,有肥大而碧绿的玻璃草,芬芳而洁白的睡莲,还有浅黄色的睡莲。这块草地真美丽极啦!在上面休息一下该有多好啊!当你像躺在气味芳香的、碧绿柔软的“天物绒地毯”上。你要是真的这么做,那就糟糕了。要知道,这块美丽诱人的绿色“地毯”就是“铺”在“无底洞”上面的。
沼泽草地护林员工住的地方,一向都被视为肮脏的魔鬼出没之地。据他们说,一到晚上,这里的魔鬼就点起了鬼火,就像无数支蜡烛在燃烧。
当然,沼泽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番“经历”。它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腐烂植物,并渐渐将它们变成了泥炭。大家知道,有机体的腐烂只有在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它时才能完成。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无法进入沼泽深处,所以陷入其中的植物就变成了黑色,并且逐步碳化。数百年以后,沼泽里就形成了厚厚的一层植物碳化物质——泥炭。
越积越多的泥炭逐步占据了湖水的位置,于是,好端端一个湖泊慢慢变成了一片沼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