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不是梦-土地,发展的基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是在土地上站立、行走的。

    人的脚印在土地上。

    人类的历程在土地上。

    我们的脚下是我们唯一的土地,我们的头顶是我们唯一的天空。

    天,地,人。

    人在天地之间。

    人类曾经渴望有一对飞天的翅膀,人类不满足于直立和行走,人类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飞机的出现使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世界的距离也因此而大大缩短了。有过短暂飞行经历的人都体会过从一个航空港到另一个航空港落地的时刻,那种只有土地才能赋予我们的安全感。又站到地面上了,想回家了。

    我们的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山野、乡村、大戈壁怀抱中的绿洲,或者是钢筋水泥架构的大都市。

    我们的家也许仍然是贫穷的,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北风常年累月地刮过,那辣椒总是鲜红的,那包谷总是金黄的。

    敌国,故乡,故土。

    有一根情感的缆绳系在我们的心头,它的颤动就是我们心的颤动。

    我们沉思的时候,无助、失望的时候,总是会仰望蓝天。

    我们远行归来,会捧起泥土亲吻。

    我们期待启示,我们渴望温暖。

    天地无言,尽在不言之中。

    土地,是一切山川形成之根;土地,是人的衣食之源。

    土地的富足,包括了一切物种的富足,那才是人类的富足。

    土地的和谐,涵盖着天上地下的和谐,那才有人类的和谐。

    白云蓝天。电闪雷鸣。降雨落雪。

    或是黎明,晨光一派清新;或是傍晚,夕照红得醉人;待到月出东山,群星闪烁,夜的寂静展开于深邃的苍穹……

    森林里有踽踽独行的老虎。

    草原上有成群结队的黄羊。

    春华而秋实,土地上四时更替,长江中下游绿色荡漾时,漠北塞外的小叶杨已经晃动着金黄色了。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

    土地意味着什么?土地的肥美与土地的贫瘠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似乎很少认真想过。

    远古年代。当地球上的人类从采集和狩猎的单一经济开始文明的东西分途,我们的祖先便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播下了最早的农耕文明的种子。

    惊讶于土地上的生生不息,惊讶于种子的发芽生长并结出果实,从那时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如同苍天一样,神秘而神圣。

    敬天惜地是中华民族的祖训。

    我们的列祖列宗为了自己的土地不被侵略、不被占领,不知打了多少仗,不知流了多少血。

    土地也是主权的象征。

    1840年之后,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大地开始被列强“瓜分豆剖”。沙俄、八国联军、甲午海战、日本侵略者长达八年的在中国土地上的烧杀、掠夺,其最终目的无不为了土地。

    上海的租界是我们的国土被切割、占领的典型,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铭刻在土地上的耻辱,我们这代人淡忘了没有?我们的孩子是否知道?

    关于土地的耻辱,是大耻辱。

    关于土地的荣耀,是大荣耀。

    300多年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威廉·配地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是我们的一切。

    凋敝的土地上,不会有美好的生活。

    土地是美丽希望之所在。

    土地是梦的摇篮。

    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的。

    土地默默演示着的是天宇间无中生有的大奥秘。

    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

    土地之上土地之下,那是人类至今尚在探询的秘密之所在,不过就已知的而言,一切都好像是刻意安排的--那些森林、那些矿藏、那些高山、那些河流,人啊,你想过没有?我们享有的一切,无不源于土地的奉献!

    在久远的岁月里,人群是那样稀少,土地便显得更为辽阔无边了,人们开垦一块土地,耕种两三年后又到另一块土地上安家,土地似乎是无穷无尽的。直到现代,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土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那时候,稀少的人并没有孤独感,因为这土地上有太多的野生植物,开着各种各样莫名的花。

    活跃在土地上的,还有无数种现在已经灭绝得差不多的动物,它们奔驰于森林和草地上,有的喜欢独往独来颇有王者风度,有的喜欢成群结队像是动物世界的普通臣民……

    是各种芬芳,是各种呜叫,是各种呼唤。

    是各种树木的姿态。

    是各种野草的秀色。

    公元前2200年,在华夏民族有人均耕地70亩;到公元600年,仍有人均耕地42亩。

    我们的远祖从来不曾为土地发愁过。

    只要沿着那一条大河--黄河--从西北走向东南,哪儿没有肥美的土地?

    长安盛极一时。

    当那里的土地凋敝时,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迁徙到了洛阳。河洛图书,又是一番辉煌。然后是开封,其繁荣景象有《清明上河图》为证。

    其时,开封是中国土地上位居世界之首的大都市。到北宋末期的崇宁年间城内共有26万户,以一户4口人计算则超过100万,再加上常驻军队15万,开封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20万。

    大地。大城。大国。

    或许,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城之梦和大国之梦是不可分离的。

    繁荣达到极致的时候,衰落也已经开始。

    依靠着黄河水利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也一直被黄河水患所困扰。

    据秦王一号墓出土的铁制农具推算,早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使用铁器的水平。耕作技术的先进促进了土地的开垦、粮食的增长,然后是人丁兴旺,人丁兴旺之后开始的是又一轮伐木、垦荒的轮回。

    那时,在我们的土地上,农耕文明已经灿烂得耀眼、辉煌了。

    这灿烂的相当部分,是以大举砍伐森林消耗草木资源的火光点燃的。

    黄河早已开始日夜冲刷着黄土高原的表土,水土流失几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

    土地,我们的日益重负的土地啊!

    那繁荣是你喜乐的,那衰败是你痛苦的,土地上的一切,无论是战争或是饿尸,从阿房宫到万里长城到开封的街市,从临安的勾栏到明清故宫、南京石头城,无不是你默默托起的城与人。

    岁月如流。

    岁月好像愈流愈快。

    人们开始渐渐淡忘土地了。你淡忘土地,土地便也淡忘你,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充斥水患、饥荒、战乱。

    可是,无论如何,因为有了这块土地,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到今天,才能够休生养息,把21世纪当作话题,呼唤着更多的人注视我们的土地,用炎黄子孙的心唱土地的颂歌。

    那是我们的家园。

    那里有生命故事。

    我们变得轻薄,是因为离开了土地;我们心灵枯槁,是因为绿色太少;没有了危哉大山的险峻,脚下的路反而显得迷茫;失去了清泉的滋润,又怎么能流淌出清泉一般的智慧呢?

    热爱我们的土地吧!中国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