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把孩子当成合作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有孩子的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愿合作,对父母说的话无动于衷,那么这样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孩子为什么不合作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有孩子的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愿合作,对父母说的话无动于衷,那么这样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很多家庭中,想要让孩子轻松愉快地与父母合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因为父母与孩子关注的焦点不一样。从成人的逻辑来看,父母是孩子的长辈,孩子在家庭中就应该礼貌谦让、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孩子的想法往往不是如此,他们总是顽皮地、无拘无束地、甚至是以“我”为中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为此,很多父母都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不愿与父母合作呢?为什么会不听话呢?

    1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言语方式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同

    身为父母,每天都在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饮食,以及孩子的学习,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与父母合作才能完成的。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合作时,许多父母几乎都在考虑同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到底想让父母怎样做?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虽然父母会这样想,但是经过几番周折后,考虑的结果大都是:“我的孩子可能是太任性了,他做得太过分了!我得好好教育他!”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对孩子的指责、批评、打骂、恐吓,有时父母还会拿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警告、说教,甚至是嘲笑、挖苦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连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怎么会乐于与父母合作?所以,要想让孩子快乐地与父母合作,就需要父母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与你合作。

    2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不合作的行为。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时,父母应该想到:“孩子需要得到我的理解和认同。”

    当父母把理解与认同表达给孩子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不合作的意愿明显减少了。是的,父母的理解和认同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孩子心中的不合作意愿减少到最低。当然,父母仅仅理解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自己确实理解他们。

    晚饭前,奶奶正在厨房做饭,6岁的外孙张军想要吃蛋糕,小军说:“奶奶,我想吃蛋糕。”奶奶一口否决了孩子的想法:“马上要吃饭了,饭后再吃蛋糕!”小军生气地说:“我现在就要吃!”奶奶有点生气,说:“我不是说过了嘛,等到饭后再吃!”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孩子大声嚷起来:“我就要吃,我现在就要吃,你就得给我……”

    这时爷爷见状,赶忙对小军说:“爷爷知道你很想吃蛋糕,可是一会儿就吃饭了,我们等到饭后再吃,好吗?”小军听不进爷爷的话,还是哭闹着要吃蛋糕,不过口气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凶了,这时,爷爷蹲下来,手放在小军的肩膀上,认真地对他说:“爷爷知道你很想吃,并且马上就想吃,但你还是要等到吃完饭后才能吃。”孩子看着爷爷的眼神,平静下来,说:“那好吧!”

    其实,案例中的爷爷和奶奶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有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态度。大多数时候,孩子之所以反抗家长、不与家长合作,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被倾听和注视,是因为家长不理解他们的愿望或需求,所以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努力认同孩子的需求。但是父母应该明白,认同孩子不是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而是用合理的语言,和理解的态度,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爱心指导让孩子合作的方法

    1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合作时,父母要用真诚的语言感化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是理解他们的需求的,这样孩子才乐意与父母合作。

    2如果想让孩子与自己合作,父母必须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让孩子做他乐意做的事。当孩子不愿合作时,可以用倾听和注视等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关注、

    理解他们的,这样孩子就会接纳你,同时也会与父母继续合作。

    3当孩子始终不愿与父母合作时,说明你的理解和认同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所以父母不妨改变一下对孩子的关注态度。换一种方式与孩子说话,可能会让孩子更乐意与你合作。

    合作始于尊重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做人法则。尊重他人,不仅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只有当他人的愿望和需求得到理解和认同时,他人才会尊重你的意愿。所以说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别人才愿意与你合作。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有当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需求时,孩子才乐意与父母合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第32位总统,他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在他小的时候,妈妈萨拉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见。

    在一些无关原则性的问题上,妈妈只是给他提出一些建议,她完全尊重罗斯福自己的意见。这不仅促进了罗斯福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使罗斯福乐意与妈妈合作。

    也许在罗斯福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也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但是当妈妈想让孩子与自己合作时,她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自己的意愿。

    原本萨拉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富兰克林的作息的。可是到了5岁的时候,有一天,罗斯福忧郁地对萨拉说:“妈妈,我不快乐,因为我感觉自己并不自由。”萨拉听了孩子的话,感到很惊讶,她回到房间里反思了很久,她想:是不是她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了,导致孩子反抗自己对他的管制。于是,萨拉决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萨拉开始按照自己想的做了,她对儿子说:“富兰克林,你的日常作息时间以后由你自己决定,你愿意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你就去做吧,妈妈尊重你的决定。”罗斯福听到妈妈这样说,似乎感到很高兴,并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他自己玩了一整天,妈妈也没有管过他。结果那天晚上,罗斯福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脏小孩,累得拖着脚回到了家。这时,爸爸妈妈已经睡觉了,没有一个人问他今天去了哪里,都干了些什么。

    就这样过了几天,罗斯福发现,受人忽视的自由其实一点也不好玩,后来,他还是让妈妈给他安排日常作息,并认真地按照作息安排生活,并感觉非常心满意足,乐于与妈妈合作。

    正因为妈妈萨拉尊重了罗斯福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才使罗斯福认识到:虽然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但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想法的,有时听从父母的安排,与父母合作,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也许孩子是任性的,但是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意见,理解孩子的需求,相信孩子会主动与你合作。例如,当你要带孩子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宴会时,你也许会按照你的想法给孩子挑选衣服,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乐意穿你为他挑选的衣服。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配合你,那么首先你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尊重他的,你不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来看看,你喜欢穿这件衣服吗?”“我认为……你觉得呢?”这些话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尊重。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你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你要学会变换教育方式,用尊重表示你对他的理解,比如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你千万不要干涉孩子,要让孩子尽情地去体验,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好时,他自然会主动寻求与你合作,听从你的指导。

    爱心指导尊重孩子的意愿

    1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个性

    家长要积极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经历各种不同的磨练,适应不同的环境,消除自我中心的个性,让孩子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父母、朋友以及周围其他人合作。

    2事先征求孩子的建议

    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一旦孩子需要做出任何决定时,他也会主动跟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是隐瞒父母,一意孤行。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看来非常重要的场合下,家长要顾及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事先征询孩子的意见,他希望家长有怎样的表现。避免伤到孩子的“面子”,否则不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孩子的挫败感,更激化了孩子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4主动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当隔阂已经出现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时,家长应主动寻找机会化解矛盾,如果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通过给孩子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此外,爱是化解一切矛盾的灵丹妙药,家长还应注意从多方面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无私的爱。

    孩子不是“麻烦制造者”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淘气,有时他们会给大人制造许多麻烦。例如,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时间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面对孩子这些行为,很多父母都会无可奈何地说:“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满呵斥和打骂声,可是没用,火药味越发浓烈,问题却解决不了。接着,父母就会感到麻烦。那么,孩子为什么不顺从父母呢?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想顺从父母,之所以有时会给父母制造麻烦,也许是“好心办坏事”,也许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但无论如何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

    一天,小语的妈妈正在洗衣服,小语却在一旁玩水,弄得客厅的地面全脏了。妈妈看见小语在玩水,本想呵斥孩子,后来想了想,孩子玩就让他玩吧,反正一会儿也要擦地板,就没有再呵斥孩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准备把洗净的衣服拿到阳台晾晒,因为太多,就先拿了一部分衣服过去。这时,小语从客厅跑到卫生间,看妈妈忙得热火朝天,自己也想帮忙,便把妈妈刚脱了水的衣服不停地往阳台拿,有些还掉在了地上,妈妈看见了,赶忙喊:“小语,别动,都掉地上了,妈妈还要重洗。”可小语根本听不进妈妈的话,硬是“一心一意”地往外拿衣服,妈妈赶紧跑过去,从小语手上夺回衣服,生气地大喊:“妈妈的话你没听见啊?怎么这么烦人啊!快一边玩去。”小语乖乖地跑到一边拿着魔方开始玩起来。

    洗完衣服,妈妈顺便把擦地板的抹布放进洗衣服的脏水盆里清洗了一下,在一边游戏的小语,又来给妈妈帮“忙”,他把桌布扯下来直接扔到了脏水盆里,妈妈大喊:“小语,你又来捣乱,哎呀,你真是好事不做,尽捣乱。是不是欠打了!”说着朝小语的小手打了一巴掌,然后把他抱进了卧室,放在床上,对他说:“不准再到处跑了,你跑来跑去,妈妈怎么干活啊?你再这样不听话,妈妈就要被你气病了。”小语见妈妈严厉地批评自己,又“打”自己,又不让自己玩,张口大哭起来。

    妈妈见状,心里在想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对小语这样,毕竟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也许他并不知道干净的餐桌布是不能放进脏水里的。可是,面对小语制造的麻烦,妈妈却感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让妈妈感到很困惑,但还是把哭得很伤心的小语抱了起来,安慰着孩子。后来,小语不哭了,怯生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再这样了,我以后听话。”妈妈说:“好,乖宝宝。”

    故事里的小语的确是一个“制造麻烦”的孩子,但是如果小语的妈妈换一种方法教育孩子,小语就不再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反而还能成为妈妈的小助手。

    最近,小语的妈妈为了避免“洗衣服事件”再次发生,就在网上、书店中买了许多有关家教的书籍,想从书上看看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快乐地与自己合作,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后来,小语的妈妈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一天周末,妈妈又要洗衣服了,这次妈妈与往常不一样,她看见小语正在家里跑来跑去,于是把小语叫到跟前,说:“小语,你与妈妈一起洗衣服吧。”小语想答应,但还是怯生生地对妈妈说:“你让我帮忙吗?”妈妈笑眯眯地看着小语,说:“妈妈乐意让小语帮忙,只要小语愿意。”小语高兴地说:“我愿意。”

    之后,妈妈吩咐小语把桶里的脏衣服一件一件地递给她,小语按照妈妈的吩咐去做了,而且做得非常认真。接着,妈妈就把水和洗涤剂放进洗衣机里,一边放一边对小语说着自己在做什么,小语眨着眼睛,感觉洗衣机好神奇。洗衣机“嗡嗡”地响着,妈妈见小语好奇地在洗衣机周围转悠,就拉着小语的手说:“小语,你刚才看见了什么?”小语说:“妈妈,洗衣机为什么响?哪里在响?”妈妈说:“是洗衣机里面的机器转动的响声,等一会儿衣服洗干净了,你和妈妈一起清理衣服泡沫,你可以帮妈妈用水瓢舀水。”小语说:“那我可以玩一会儿泡泡吗?”妈妈说:“当然可以,但是你要注意不要把身上的衣服浸在水里了,要是弄湿了衣服,小语就不能帮妈妈洗衣服了。”小语笑着点点头。

    后来,小语按照妈妈说的话一步步地做,帮妈妈清洗完衣服以后,又和妈妈一起擦家里的地板,有时小语还笑眯眯地在地板上打个滚,看妈妈正准备要说自己时,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逗你玩呢!”妈妈便开心地笑了。

    看完故事,也许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小语后来会那么听妈妈的话,与妈妈合作洗衣服,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小语的妈妈懂得了怎样去满足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并用孩子喜欢的方法与孩子合作。

    人们常说“孩子是甜蜜的负担”。甜蜜,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给父母带去一份快乐和喜悦;负担,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给父母带来烦恼和困惑,这样的烦恼多了,就让人感到是一种负担。

    因此,当父母面对给自己惹麻烦的孩子时,不妨换一种方式,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你关注的”。当孩子得到这种信息后,会慢慢接受父母给予的建议,接着你再邀请孩子与你合作,相信他会更乐意接受。

    爱心指导给孩子安排一些事

    1如果孩子有帮助父母做事的意愿或行为,父母应该尽量鼓励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递个东西之类。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快乐,又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促进孩子与父母合作。

    2当父母提出请求,孩子不乐意时,父母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愿望,然后给予孩子选择。当然,所给的选择必须达到父母预期的要求,保证所给予选择项都不超过预期的范围。例如,“你是吃饭还是吃馒头?”“你是画画还是去做手工?”这样孩子就会按照他的选择去做一些事,也就不会给父母制造麻烦了。

    3当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件事,并听从父母的安排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教孩子该如何去做,当孩子懂得如何做了,再让孩子动手。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会让孩子认为与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4有时家长还可以采用提供时间的方法,给孩子安排一些事。例如,“你再玩5分钟睡觉,还是再玩10分钟睡觉?”而不是要规定孩子必须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配合父母,做自己愿意的事,而不会给父母找麻烦。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与孩子合作时,并不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他们总是希望在提出要求后,孩子能立刻执行,配合父母,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此时孩子情绪非常低落,或正沉浸在游戏当中,很有可能听不进去父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时,会使孩子心中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而且父母的态度越强烈,孩子的排斥心理就会越强烈,有了这样的情绪,孩子往往会变得很被动,不愿意合作。

    所以,父母不妨根据孩子情绪的具体情况,将孩子的要求视为优先,哪怕父母很想让孩子与自己配合,也最好能表现得平淡一点,可有可无一点,最起码要让孩子放下心里的抗拒和排斥,然后再想一些比较有趣的办法来邀请孩子进行合作,这样孩子才乐意接受。

    小云今年7岁,非常喜欢画画。一天,小云正在客厅里非常开心地画画,妈妈让小云画完画后把客厅清扫干净,小云答应了。画完后,她便认真地清扫客厅,这让妈妈很高兴,只是,画完画的小云没把彩笔的笔帽盖好,这种马马虎虎的习惯很不好。

    当妈妈第一次发现这件事之后,提醒小云,说:“小云,彩笔没有戴好帽子,会感冒的。”小云说:“我知道了,等一会儿再戴。”妈妈看见小云当时正在专心地洗抹布,心想孩子正在专心做家务,如果这时硬把孩子揪来盖笔帽,反而会打扰到她,孩子脾气一上来没准连家务都不想干了,所以妈妈就没有再说什么。

    后来,当小云擦地板的时候,那些没有收拾好的彩笔其实是有点妨碍她的清洁工作,于是,妈妈对小云说:“擦完地以后,我们给彩笔戴上帽子收拾起来,好吗?”小云答应了。

    等到地板擦好之后,小云好像有点累了,不停地打着哈欠,但是妈妈不希望彩笔的事情不了了之,就对小云说:“我们来合作吧!一起给彩笔戴上帽子,一人两个,我戴两个,你戴两个。”小云提了提精神,说:“好啊,你要哪个颜色?”妈妈说:“你给我哪个,我就要哪个。”这时,小云已经主动去捡彩笔。接着,小云拿着彩笔走到妈妈身边,问道:“给你橙色和黄色的吧!这两个颜色比较像。”

    当时,妈妈正在洗手间洗手,妈妈回头看着小云,说:“可以,那你要红色和绿色吧。”然后,小云自己在客厅里静悄悄的。过了一会儿,妈妈洗完手,走到客厅,发现孩子正在收拾彩笔,于是对小云说:“你怎么没等妈妈,就开始给彩笔戴帽子了?”小云并没有回答妈妈的问题,而是转过脸,看着妈妈说:“妈妈,我能要你的彩笔吗?”

    妈妈想了想,估计孩子已经把红色和绿色的彩笔都盖上帽儿了,但是还想继续,所以才来问可不可以要自己的彩笔。实际上,妈妈当时是想直接答应小云的,但是感觉既然已经有了分工,就应该各司其职,所以就对小云说:“我们可以交换!”

    小云听了这话,赶忙问:“我可以都要吗?”妈妈说:“那我怎么办?你都要了,我就没有了。”小云调皮地笑了一下,说:“那你就明天吧。”这时,妈妈知道其实小云已经是完全自愿地收拾完彩笔了,但是还是对小云说:“今天,妈妈也想,可是,没有了,那我就等到明天吧,明天我能给八个彩笔戴帽子吗?”小云说:“可以啊,我也要给彩笔戴八个帽子。”妈妈说:“好啊!那明天咱们继续合作吧!”

    当妈妈同意了小云的要求之后,小云就开始为橙色和黄色的彩笔去戴笔帽,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注意到,小云一直哼着不知什么调子的歌,心情很快活。

    收拾彩笔这件事儿,小云从开始拒绝到后来同意合作,直到最后的积极主动,这与她妈妈认真地观察女儿的情绪变化是分不开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因此,当父母与孩子合作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中,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当孩子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以后,那么父母再想获得孩子的合作,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因为这时他们的情绪是健康和开朗的。

    爱心指导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1当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时,父母可以邀请孩子与自己合作,同时充分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2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不应该勉强孩子与自己合作,而应该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安慰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与自己合作。

    3当父母要求孩子配合自己做某事,但是孩子需要思考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催促孩子,催促只会让孩子的心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父母应该认真地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并适当地限定思考的时间,例如,“那好,妈妈给你5分钟的思考时间,5分钟后你要告诉妈妈答案。”等孩子做出表态后,你再用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主动与你合作。

    别让孩子习惯于讨价还价

    对于现代人来说,“讨价还价”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无论在商场还是在市场中,随处可见一些人为了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物品,用巧妙的方法与售货员商讨价格。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让购买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但是如果这种做法被孩子运用于与父母的合作中,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小鹏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小鹏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更多的民主。但是自从改变教育方式后,她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凡事都喜欢与大人讨价还价,有时甚至弄得父母要向孩子妥协,这让妈妈很是闹心。

    一天晚上,妈妈要求小鹏弹一个小时的钢琴,可小鹏总在和妈妈讲条件,他对妈妈说:“如果你周末带我去动物园,我现在就去弹琴。”妈妈说:“周末妈妈要加班没有时间带你去。”接着小鹏又说:“那如果等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我就去弹。”妈妈说:“晚上吃巧克力对牙不好,你可以吃一块。”小鹏伸出两个指头,妈妈有些生气,但还是忍住了,说:“那你先去弹,弹完后可以吃2块,但必须刷牙。”小鹏说:“吃完就很晚了,我要睡觉,就不刷牙了。”妈妈严肃地说:“不可以,不刷你就不要睡觉。”

    很显然,如果孩子运用这种讨价还价的方式对父母说话,会让父母很反感。但是小鹏这种说话方式却早已成为其固定的习惯,所以可以说责任还是在于父母。

    如果父母从小就开始纠正孩子的这种讲话方式,并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加以引导,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好的习惯。然而,一些父母急于求成,为了让孩子尽快与自己合作,就用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在自己付出劳动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而且只有当自己与父母的公平合作时,才愿意与父母合作。这样一来,孩子也就养成了讨价还价的习惯。

    其次,孩子之所以会与父母讨价还价,是因为父母在要求孩子与自己合作时,让孩子感到父母有“求”于他,这种“求”就会促使孩子争取自己的公平利益。

    一旦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不良习惯,那么无论他们做什么事,都要与父母讲条件、做“交易”,如果看不到好处就不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对其他事物的探索精神,不愿意去尝试学习新鲜事物,而且这种“讨价还价”的合作方式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孩子专心学习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最终,父母会发现孩子的这种讨价还价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挑战,当父母没有耐心再听孩子讲条件时,孩子倔犟的讨价还价行为就会令父母情绪失控,甚至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最终伤害的还是幼小的孩子。

    因此,父母绝对不能让孩子养成与自己讨价还价的习惯。

    爱心指导制止孩子的讨价还价行为

    1当父母想与孩子合作时,可以换一种方式说明自己的要求,比如先把自己的要求隐藏起来,这样对孩子说:“作业要认真写,不然就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了。”当孩子顺着家长的暗示认识到不良后果后,会主动配合家长。显然,这种方式比命令效果要好得多。

    2当孩子开始讨价还价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做一个约定,告诉孩子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都要按照原则办事。只要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权威,会慢慢地接受父母的要求,与父母快乐地合作。

    3在要求孩子与自己合作时,一定不要养成用物质引诱孩子合作的习惯,可以用拥抱、抚摸、夸奖等方式,表示对孩子的奖励和赞扬,这样不但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使孩子乐于与他人合作。

    4如果孩子一定要与自己讨价还价,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接受讨价还价的后果,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因而也有利于孩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赢得孩子合作的技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教育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这说明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当孩子认为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对父母的抵制情绪也会随之减少,这时父母想赢得他们的合作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小爱今年5岁了,记得3岁那年,妈妈就要求小爱自己收拾玩具,但是每次妈妈的要求都会以小爱的不合作而告终。但是每次小爱的妈妈都不会生气,也不会强制小爱,而是和小爱一起坐在地毯上,一边慢慢地收拾,一边对小爱说:“好吧,让我们一起收拾玩具吧!你看,天黑了,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我们要尽快将玩具收拾好。”

    这时,有点困倦的小爱,总会对妈妈说:“你怎么知道,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妈妈侧着身,做出倾听的样子,悄悄地说:“你听,到处都静悄悄的了。小爱,我们要尽快收拾,要不然,别的小朋友会嫌你吵着他们的。”小爱一边点着头,一边开始收拾玩具了。

    妈妈见小爱开始行动了,接着说:“小爱跑得快,赶紧把远处的玩具送回家,妈妈会把近处的玩具送回家的。”小爱听见妈妈这样说,赶紧爬到角落把零散的玩具收拾起来,没过一会儿母女两人就把玩具收拾好了,小爱自觉地去了自己的卧室,然后说:“妈妈,我想听个故事再睡觉。”妈妈说:“可以,但是听完你必须睡觉。”小爱说:“好吧!但是如果听完我还睡不着怎么办?”妈妈说:“妈妈希望你能安心睡觉,因为妈妈也想睡觉了。”小爱说:“好的,妈妈!”就这样,直到现在,小爱一直很愿意与父母合作。

    有一次,她的小伙伴来家里玩,她们俩玩得很开心,但客厅却被弄得一团糟,地上、沙发上,到处都是玩具。就在她的小伙伴要求回家时,小爱却拦住了小伙伴,要求小伙伴收拾玩具,但小伙伴说:“不,我不收拾,我要回家。”结果,小爱却对小伙伴说:“那好吧,那让我们一起收拾玩具吧,你看太阳都要下山了,我们要把玩具送回家才可以。”后来,两个小女孩子认真地收拾起玩具来,而且也有分工。

    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小姑娘,不可否认,孩子之所以乐意与他人合作,有赖于小爱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眼中孩子是幼小的,但这并不等于孩子不懂得与人合作。因此,父母想要赢得孩子的合作,那就要学会理解和认可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要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孩子当然就会非常听话了。

    假如父母要求孩子进房间收拾,首先要告诉孩子“需要回房间睡觉”,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看见你房间里很乱,我希望你的房间能一直保持整齐、干净。”然后,要求孩子回房间收拾,例如,对孩子说:“来,咱们比赛收拾房间吧,看谁收拾得好。”这样孩子会主动进入房间,接着你可以教给孩子收拾房间的方法。运用这样的技巧,孩子就会很听话,父母就会轻而易举地赢得孩子的合作。

    爱心指导轻松赢得孩子合作的技巧

    1向孩子陈述事实,不要批评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当孩子不肯与父母合作时,有些父母一时着急,就会对孩子大声训斥,批评孩子,而这种指责的语气,只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理解他,并且产生一种抵抗情绪,进而他们就会故意不与父母合作。相反,如果用温和的语气,将与孩子合作的内容如实地陈述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去配合父母,在这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孩子会更容易与父母合作。

    2向孩子直接地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希望

    在一些父母看来,与孩子合作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只有当父母严厉地指责孩子后,孩子才会“乖乖地”听从父母的支配。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当

    父母指责孩子时,孩子会认为父母只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会关心他需要什么,这样的想法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就算孩子按照父母的话做了,也是极不情愿的。因此,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合作,就应该直截了当地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希望,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需要自己配合做什么,同时也会很努力地完成父母的希望。

    3简短地表达你的合作欲望

    当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时,父母总是试图用很多事实证明,父母需要孩子与自己合作,但往往孩子听不懂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有时甚至有些厌烦父母的说教。其实,父母根本没有必要说很多道理,那样只会徒增孩子的反抗情绪。相反,如果父母用简短的话语,礼貌地说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孩子自然会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意愿,但是只要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态度,最终也会与父母合作。

    4用有趣的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父母与孩子合作中,时常会出现父母说出了自己的需求,但孩子始终不理睬。这时,父母可以采用比赛、游戏等比较有趣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的注意力关注到你与孩子的合作上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注这件事的。这样孩子也会关注同一件事,而且会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主动与父母合作。

    5要向孩子表达你的关注

    每个孩子都害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尤其在与父母合作时,如果父母只是一个命令者,那么孩子的被关注感就得不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孤独,而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当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时,首先要关注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受父母关注的,父母是理解自己的。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与父母合作的意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