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走出批评和惩罚的误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特点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引导孩子,特别是对犯错的孩子要善加引导,在心平气和的交流中,让孩子明白知错就改的道理。

    对犯错的孩子要善加引导

    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特点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引导孩子,特别是对犯错的孩子要善加引导,在心平气和的交流中,让孩子明白知错就改的道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就是指引导。

    面对孩子犯错,许多父母会采取批评、指责的方法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但是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反省前,心中往往已经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为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严厉斥责,甚至粗暴地打骂孩子,都会让幼小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他们。这种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仇恨感,从而促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出更多的错事。

    父母应该懂得,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孩子的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把握住时机,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这样孩子才能听从父母的教导。

    有一天,5岁的青儿看见妈妈在洗碗,觉得很好玩,便走进了厨房,缠着妈妈让她洗碗。妈妈看着好奇的女儿,决定让孩子尝试一下劳动的滋味。于是,妈妈让青儿站在防滑凳上,示范给青儿看。聪明的青儿很快就学会了该怎么洗碗,照着妈妈的样有模有样地洗了起来。妈妈看着能干的女儿,忍不住夸奖了女儿。当妈妈转身整理冰箱时,突然传来“啪”的一声,青儿叫了起来:“哎呀,妈妈,我把碗打碎了!”

    妈妈并没有对女儿的错误加以斥责,而是赶紧关心地问道:“呀,快让妈妈看看,有没有伤到你的手啊?”

    青儿紧张地看着妈妈,深怕妈妈会责骂自己做错事,战战兢兢地回答道:“没有,可是碗已经破了!”

    妈妈安慰道:“没有关系,打破一个碗不要紧。重要的是,我家宝贝学会洗碗了,而且洗得很干净。每一个人要学会做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出现错误的时候知道改正,慢慢地你就会办好更多的事情。不要怕,妈妈把碎片收拾一下就好了,你还愿意接着洗吗?”

    青儿不好意思地说:“我愿意。”

    妈妈鼓励道:“你真是个敢于改正的好孩子。不过,在洗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要用手抓紧碗的边沿,就像妈妈这样,知道吗?”妈妈一边说着,一边示范着,青儿也认真地学着,改正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后来,青儿认真地洗完了所有的碗,再没有打碎一个碗。

    很显然,这位妈妈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的方式,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洗完了碗的做法要比大声斥责、打骂的效果好得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情感沟通,要利用感化,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哪里是需要改正的,并用科学的方法说服孩子,教会他正确做事的方法,最后再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这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

    爱心指导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1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考虑孩子的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哪些是值得表扬的,哪些是错误的,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是犯了错要知道改正。

    2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哪些方面做得不对,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错误,认识错误,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这样,孩子就一定会听从父母的教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3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孩子心里是非常自责的,此时父母就要用和蔼的态度安慰孩子,并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错误,并且改正过来争取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4当孩子犯错误时,首先,你要指出孩子错误的原因,告诉他什么才是正确的;其次,当孩子努力改正错误时,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对他说“如果你再努力一些,你能做得更好”,从而帮助孩子不断进步;最后,还要让孩子懂得犯错误并不可怕,消除孩子心中的自责和焦虑情绪。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

    批评的艺术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批评教育,成功的批评教育如阳光,若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反之,则若风暴,会轻易地吹灭孩子心中的火苗。

    要知道,孩子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势必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使孩子从心底排斥、反抗父母。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也要讲究艺术。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批评他们,他们是非常乐意接受批评的,因为他们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只是不喜欢父母用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

    张女士的女儿小晴,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张女士非常担心。

    她一直想找个适当的机会,温和委婉地批评女儿,让女儿自愿去改正这一缺点。

    一天,张女士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儿童电影《蜜蜂和蚯蚓》,这让她有些兴奋,她认为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教育一下女儿,于是到音像店买了一张《蜜蜂和蚯蚓》的碟片。

    回到家,张女士对女儿说:“今天妈妈买了一张动画片的影碟,你要看吗?”女儿兴奋地说:“妈妈,我要看!”于是,母女两人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起《蜜蜂和蚯蚓》来,故事讲的是:

    一只蚯蚓和一只蜜蜂是一对好邻居,它们都是在地上爬行的。不同的是,蜜蜂非常

    勤劳,每天都会出去采花蜜。一天,蜜蜂正在采蜜,被花仙子看见了,它认为蜜蜂这样每天爬来爬去太辛苦,

    就送给蜜蜂一对透明的翅膀,让它可以飞舞着采蜜。相反,蜜蜂的好邻居蚯蚓却非常懒惰,只知道躺在大树底下玩耍,只有当它饿了才出去找些果子吃。

    渐渐地,冬天来了,蜜蜂已经为自己储藏了很多蜂蜜,而蚯蚓却和以前一样懒惰,什么吃的都没准备。一天,

    寒风把蚯蚓冻得瑟瑟发抖,同时它看到邻居蜜蜂在家里正暖暖和和地吃着蜂蜜。

    一天风和日丽,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来看望邻居蚯蚓,蚯蚓这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招待蜜蜂的,感到非常羞愧,就一头扎进了泥土里,不敢见密蜂。

    春天到了,蚯蚓决定改掉懒惰的毛病,它要每天帮助农民伯伯松土,捉虫子。果然,由于蚯蚓

    在泥土里不停地劳作,以前圆圆的身体变得又光滑又修长,而且还受到农民伯伯的喜欢和赞扬。

    张女士发现小晴已经被动画片深深地吸引了,就趁机问女儿:“宝贝,你觉得蜜蜂可爱,还是蚯蚓可爱?”

    小晴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蜜蜂可爱!”

    “那你来说说,蜜蜂为什么可爱?它身上有什么优点值得大家学习?”张女士继续问道。

    小晴一边想,一边答道:“因为它勤劳,爱劳动,不怕困难。这些都值得大家学习啊!”

    张女士听后,故意有些疑惑地说:“嗯!你说得对,可是,为什么我感觉你一点都不像小蜜蜂,而且好像还不如知错能改的蚯蚓呢?”

    听了妈妈的话,小晴噘起了小嘴,生气地说:“谁说的!”

    张女士故作不屑地看了看女儿说:“难道妈妈说的不对吗?那么,你平时遇到困难了爱动脑筋思考吗?好像你只会缠着妈妈,让妈妈帮你做,如果妈妈不能帮忙,你就哭鼻子!”张女士偷偷看了看女儿,女儿正若有所思地低头想着,张女士继续说:“宝贝,你想过吗?如果一个人不能勇敢地克服困难,长大了又怎么能有大成就?就像小蜜蜂一样,如果它没有勤劳地采花酿蜜,它就不可能得到翅膀,更不可能到了冬天还能暖暖和和地吃蜂蜜。”

    此时,小晴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心里好惭愧,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张女士发现女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立刻安慰道:“宝贝,别被这么一点小错误打倒,你应该向蚯蚓学习,你看它知错能改,最后踏踏实实地为农民伯伯劳动,不也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吗!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就会得到认可的!”

    听了妈妈的鼓励,小晴努力地点了点头,说:“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不仅要向小蜜蜂学习,更要向小蚯蚓学习,做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看着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张女士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对着孩子慈祥地笑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学会将孩子“犯错误”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千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批评指责,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成长,封杀了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

    爱心指导善用批评的方法

    1在批评孩子时,要针对孩子具体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而不能随意自由展开、东拉西扯,不要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对错误的后果大肆渲染或者把孩子以前的错误统统数落一遍。这样极容易让孩子反感,孩子会认为,你总是盯着他的问题不放,看不到他的长处。

    2批评孩子时,你可以变换一种说法,要避免使用同样的语言,因为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这样的话孩子尽管在听,可是根本不入心,所以尽管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家长也要学会变换不同的说法。

    3当孩子做错事以后,父母可以采用先表扬后批评的方法,先表扬孩子的知错能改的品格,然后再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切不可本末倒置,因为你是要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自责、伤心。要先让孩子明白错在哪儿,孩子才会听从你的教导。

    4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错误,压低声音来批评孩子;同时,温和的批评也能够提高孩子对自己错误的认知程度。这样,父母的批评才能不受自己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静地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回归理性。

    5当孩子犯错误后,其实内心是充满愧疚和不安的,这时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如果父母只是指责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指出孩子不当行为的后果,说不定孩子会自己反思。

    6当孩子做错了事还说谎时,父母可以告知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要求孩子去尝试。

    7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以后,要及时批评,如果间隔时间长的话,孩子就会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了,对待年龄小的孩子更是如此。

    8当父母开始批评孩子时,可以通过故事、寓言或是有些人的成长经历来切入话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父母和孩子的正面冲突,而且还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进而会更加尊重父母,愿意让父母帮助他改正错误。

    批评不是为了伤害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过:“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鼓励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进步。既然是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选择就应该以双方都乐于接受为原则。”父母应该意识到批评孩子是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为了伤害。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犯了错固然应该教育,但是不应该以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代价。那种以伤害孩子为手段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还会让孩子更加不听话。

    王刚是个聪明的小男孩,每次妈妈教他一些新的知识,他都能很快地掌握。但是,一天妈妈教了王刚几个新的英语单词,由于这几个单词都比较长、比较难,所以他没能很快地记住。妈妈顿时非常生气,严厉地对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越长大越蠢,你还上学有什么用?不如就在社会上当文盲吧!”没等妈妈说完,王刚就伤心地跑回了自己房间痛哭起来,妈妈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感到妈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要尽量避免用这种伤害性的语言来批评孩子,只要孩子认识到错误,有改正的决心了,那么,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种会伤害孩子人格的批评方法。

    有一次午餐,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美味的鸡腿,让孩子们开心不已。有一个叫宇晨的小朋友特别爱吃鸡腿,于是他对分餐的老师谎称一个人打两个人的菜,多领了一份鸡腿,这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当老师把这件事告诉孩子的妈妈时,妈妈认真地批评了孩子。她注视着孩子的眼睛,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告诉孩子:“你用说谎的方式取得了不应该属于你的鸡腿,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错误的行为。”接着,妈妈为了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她的感受,气呼呼地对孩子说:“孩子,你对老师说谎,这让我很生气,非常生气!”

    然后,妈妈沉默了几分钟,孩子在一旁站着,表情非常痛苦,看得出来,孩子觉得很别扭,心里非常难受。

    这时,妈妈深吸了一口气,接着看着孩子,轻轻地摸了下他的头,真诚地对孩子说:“虽然你今天做得很不对,但你仍然是个好孩子!正因为这样,我才会这么生气,像你这样的好孩子不该有这样的错事。妈妈当然是非常喜欢你的!希望你能改正这个错误。”孩子脸上挂着泪水,努力地点了点,说:“妈妈,我一定改,下次不再对老师说谎了。”妈妈听了,亲切地对孩子笑着点点头。

    这位母亲对孩子批评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孩子会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呢?其实,这就在于她掌握了批评的技巧。

    前一个案例中那位母亲在批评孩子时并没有先指出孩子错误在什么地方,就乱加斥责。而后一个案例中的母亲则是在指出孩子错误后,再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自己心里的感受,对孩子严厉地进行教育;然后用沉默的方式给了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等孩子认错后,母亲的鼓励也进一步巩固了教育的目的。这样,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了。

    千万不要让孩子对父母的严厉批评产生一种恐惧,那样只能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出现抵触情绪,而不会起到什么教育效果。

    父母对孩子太过于追求完美,就会变成苛刻。如果父母对所有的细节都很注重,对孩子平常的过错或者偶尔的闯祸一点都不肯放过,并且进行严厉的责备甚至处罚,那么,孩子就会对他的任何一点过错都看得很严重,很紧张。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也是出于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孩子就会对他的过错进行掩饰、辩解,甚至与父母进行对抗。

    爱心指导对错误的批评方法给予的建议

    1对待孩子的错误,按照自己的情绪乱加指责。这样的批评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当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尽量用其他方式来消除自己的坏心情,如果觉得太紧张了,不妨让爸爸帮忙批评孩子。

    2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原由地进行批评,这会使孩子陷入等待“暴风雨过境”的状态,长此以往,就可能让孩子对批评变得非常麻木。建议父母开始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再对孩子的具体错误进行批评教育。

    3有些父母有时会用恐吓式的言语批评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爱他们,从而变得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忘记该怎么做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并加以鼓励,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惩罚一定要适度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越来越多,有时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头下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是在指责和谩骂声中成长的。

    诚然,父母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惩罚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非常柔弱,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甚至叛逆心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惩罚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受到教育的效果,让孩子变得听话。

    王凯又没有写作业,这个孩子真让人操心,每次检查他的作业,不是说落在家里了,就是说在来学校的路上弄丢了,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他的借口,已经批评他好多回了,可就是不管用,作业还是总交不上来。今天又是如此,我一气之下,把他的课桌搬到了教室外面。想让他到外面去写,结果,孩子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好好写作业,而是坐在椅子上,把书本合上,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

    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我立刻把他的桌椅搬回了教室,然后叫王凯下课去我办公室。我虽然心里有些内疚,但还是坚持讲完了课,等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我走到王凯身边,说:“王凯,咱们去操场上谈谈,好吗?”王凯战战兢兢地说:“好。”

    我们来到操场上,我对王凯说:“王凯,刚才上课的时候,是老师不好,老师不该把你的课桌搬出教室,伤了你的心,老师向你道歉,请你原谅老师,好吗?”听了我的检讨,王凯又哭了起来,边哭边对我说:“老师,是我不对,我不应该不写作业,我知道错了。”接着,我问王凯为什么不写作业,孩子告诉我,因为家里是开小吃店的,每天在店里吃小吃的人很多,他根本没有地方写作业,所以作业写到深夜也写不完,爸妈也没时间管他。

    当我了解了原因后,我决定每天让王凯写完作业再回家,他高兴地说:“只要老师愿意,我以后一定好好写作业。”从此以后,王凯再也没有不完成作业了。有时写得不好的作业,我会让他重写,他也乐意接受这种惩罚。因此我感到惩罚要适度,善意的惩罚,学生是乐意接受的。

    上述案例说明,过分惩罚孩子不但不会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反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有恰到好处的惩罚,才会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惩罚,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这件事我不能再做了,因为是错事,做了肯定要受惩罚的。这样孩子的某些习惯就可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惩罚一定要适度,而且惩罚也不是简单的打骂,而是一种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告诫。例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屡教不改,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因为你今天做错了事,所以今天下午带你放风筝的事就取消了,看你下次的表现了。”这时,孩子心里就会想:今天我因为乱画,连我最喜欢做的事都无法做了,看来这样的事是不可以再做了。

    爱心指导适度惩罚孩子的方法

    1当孩子乱发脾气、情绪暴躁、不稳定时,不妨给予一个小小的“惩罚”,如停止玩心爱的玩具,不让孩子看动画片,或父母不再理睬他的请求等,让他们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

    2给孩子的惩罚一定要适度,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他了,否则孩子会产生沮丧、恐惧心理。

    3父母的立场要一致、态度要坚决,因为孩子是非常聪明的,是会察言观色的。

    4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父母要首先给孩子建立一些行为规则,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要适度惩罚孩子,给予警告,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代替惩罚的7个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地犯各种错误。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孩子停止错误行为;但惩罚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不恰当的惩罚很容易伤害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加不听父母的话。这时,就可以采用代替惩罚的办法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在生活中,一个相对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应该是没有惩罚的。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这种自然后果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今年刚刚3岁的小毛,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小孩。前几天,一向乖巧的小毛不知怎么了,总感到不高兴,有时会乱扔东西,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小毛的妈妈看见孩子这样心里很生气,刚准备斥责孩子,爸爸走过来拦住了妈妈,对妈妈说:“要控制好你的情绪,忘了《教子心经》上的内容了吗?”爸爸的一句话点醒了妈妈,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让小毛自己来收拾残局。

    “谁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啊?”妈妈用亲切而惊奇的口气对孩子说。

    “是我。”小毛理直气壮地说,一边说着,一边捡起地上的玩具继续扔。

    “你这样做,对吗?”妈妈急忙问道。

    “不对!”小毛低着头答道,但手里仍然玩着玩具,没有任何悔意。

    这时,妈妈走到小毛玩耍的地毯上,说:“呀,你看你把玩具扔来扔去,玩具们都不高兴了,你是不是该送它们回家呀?”小毛并没有听从妈妈的教导,还是自顾自地扔玩具,并不理睬妈妈。

    耐心的妈妈又说:“你看你把玩具扔来扔去,玩具们又疼又累了。让我们一起来送玩具回家吧!我们来比赛,看谁送得快!”

    小毛一听妈妈要跟自己比赛,马上提起了精神,跑到妈妈面前说:“我送得快,我一定比你送得快。”说着,小毛就开始迅速地把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妈妈一边配合着儿子,一边表扬儿子,说道:“小毛,真棒,能做那么多事了!”就这样小毛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妈妈没有用批评和惩罚,顺利解决了问题。

    小毛的妈妈为什么能改正孩子乱扔玩具的行为?其实,就在于妈妈对孩子使用了代替惩罚的方法。

    大多数人都知道,惩罚就是对一个人处以责罚、以示惩戒。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一种充满敌意的、仇恨的感觉,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父母上来,会与父母产生敌意,错失了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悔,以及仔细考虑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使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的改正。而且,当孩子受到惩罚后,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会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行为。

    当家长想要惩罚孩子时,不妨想想用其他方法来代替惩罚。其实,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可以运用这一方法代替对孩子的惩罚,给予孩子多一些尊重,孩子会更加认可你,更加听你的话。

    爱心指导代替惩罚的7个方法

    1请孩子帮忙

    当你发现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你就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你做事或者一件他非常感兴趣的事上来,这样你不用打骂教训孩子,就可以让孩子主动帮你做事。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当你不允许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你这样会影响大人之间的谈话!”这时,孩子就会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停止错误的行为。

    3表明你的期望

    对于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你没有必要再过分责骂,而要向孩子表明正确的行为和你的期望。例如,孩子书包里总是乱七八糟的,还经常把书落在教室里。你可以说:“如果你每天能收拾好你的书包,就不会把东西落在教室里了。我希望你明天放学时把书包收拾好,看看还会不会落东西,怎么样?”

    4要向孩子提供选择

    假如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你在向孩子提出期望时,一定要提供给孩子合理且孩子能接受的选择,给予孩子尊重,而不是强迫孩子做出某种行为。例如,当你叫孩子洗澡,而孩子不予理睬时,你可以这样说:“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听两个故事,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听故事?你来选吧!”这样可以改变孩子的执拗行为,也可以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

    5要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对于由于无知而导致错误行为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例如,孩子用钢刷把自行车上的漆刷掉时,你可以对孩子说:“看自行车都没有漆了,以后一定要用软布擦车,这样漆就不会掉了!”这样孩子就会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6让孩子明白错误的严重性

    如果孩子在一些问题上屡教不改,就有必要仔细向孩子说明原因,让孩子重视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并在此基础上督促其改正。例如,孩子在吃饭前总忘记洗手,说了很多次都没用,那么你可以站在孩子面前,注视着他的眼睛,说:“以后吃饭前,一定要洗手,不洗手很容易把细菌吃进肚子里,这样你就会生病,那样妈妈会很伤心的。”这样孩子就会重视洗手这件事,以后便会注意自己的行为。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孩子是具有独立的主观意识的,在一些行为上明知是错误的,但还是会做,对于这样的错误行为,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承担造成的后果,让孩子体验错误的惩罚。例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在餐桌上玩小汽车,父母告诫了很多次都没有用,这时,父母可以先不管孩子的这种错误行为,当小汽车被弄脏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看,桌子上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这样孩子就会在体验中,得到教训,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主动改正错误。

    有效的“冷处理法”

    冷处理法是一种工业用语,专门指淬火之后的冷却处理。在与人交往中,有效的冷处理法是指通过冷静的办法,使用不闻不问、不理睬的态度,低调处理一些事情,以拒绝他人或回绝他人所说的话。教育孩子也可以采取“冷处理法”,这里实质上是指一种感化教育,即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激发孩子自尊与自爱的教育方式。

    年幼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如说脏话、作怪脸等,其实这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可能都会大声地斥责或批评孩子,但是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他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话,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错误行为。因为很多孩子觉得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了父母对他的关注。

    但是,如果父母使用“冷处理法”,保持沉默,不理睬孩子,那么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就无法获得关注,自然他们就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小雨平时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孩子,一次,妈妈从幼儿园接他回家,刚见到妈妈,就对妈妈笑着说:“妈妈大傻!”妈妈一听就上火了,想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不学好,竟然学会骂人了。但转念一想,小雨今年才3岁,可能他并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是骂人的意思,如果自己对孩子发火,可能孩子就会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以后就不好让他改了。于是,妈妈假装没听见。

    到了家,刚好看见爸爸正在厨房里做饭,妈妈让小雨独自在客厅里玩,自己进了厨房,对爸爸说了刚才接儿子时发生的事,并嘱咐爸爸,如果小雨对他说同样的话,千万不要有关注性地回应,小雨的爸爸答应了。

    吃晚饭时,小雨本来吃得好好的,突然儿子对着爸爸说:“爸爸大傻!”爸爸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多吃点饭,可以长得高一点。”小雨见爸爸并不搭理他,只好埋头吃饭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小雨时不时地还会对爸爸妈妈说同样的话,但父母并不理睬孩子,更不会斥责孩子,渐渐地小雨把这句话就忘记了。

    显然,案例中妈妈对小雨说脏话的不良行为使用了“冷处理法”,让孩子感觉到没人关注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也就忘记了这种行为。可见,这种“冷处理”要比训斥孩子好得多。

    其实,教养孩子时,适时地运用“冷处理”法,有时可能比打骂、批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当孩子开始认知时,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责骂,如果这时受到了责骂,就会认为与自己预期的一样,反而使孩子心里放下一块石头,这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兴趣。如果采用“冷处理法”,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什么新鲜的,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就把这件事忘记了,而且很可能是彻底忘记了。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先不要着急上火地训斥、批评孩子,可以对他们保持沉默,采用“冷处理法”。

    爱心指导适时使用“冷处理”法

    1对于一些任性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暂时让步或置之不理的办法,消除孩子的逆反行为。例如,当孩子不愿洗脚非要玩玩具时,父母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玩一会儿吧,不要太久,等水不烫了再洗脚!”接着你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讲究卫生的小故事吸引孩子,让孩子受到启发,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去洗脚了。

    2当孩子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时,或者父母怎么劝说孩子都不听的时候,父母可以采用不予理睬的方法。压制自己的怒火,不理会孩子的要求,带孩子去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然后让孩子独自呆在一个房间里,任他哭闹,等他平静之后,再与他谈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认。这时候,他就会非常听父母的话。

    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

    生活中,孩子屡教不改的行为是常见的,例如,不记得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不记得饭前要洗手、不记得上课要记笔记、总是对父母说谎、骂人等等。这些事都是父母总在提醒、批评,但孩子却屡教不改。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量少犯错误,或是犯了错误后能及时改正,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通常说来,孩子会屡教不改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孩子渐渐知道了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但是,当他们做错了事时,之所以会不承认、狡辩或推卸责任,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害怕父母对他们进行训斥和打骂,所以只能用“逃避”来自救。这样孩子就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也就没有办法改正错误,久而久之,孩子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形成了家长印象中“屡教不改”的孩子。

    2因为价值观的模糊,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

    由于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以身作则,使孩子在面对错误时,产生了疑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于是也就不会承认错误。当家长批评孩子错误时,孩子就会想父母都不承认错误,我们为什么要承认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养成屡教不改的坏习惯。

    小包非常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玩,有时放学了也不着急回家,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小区院子里玩,妈妈规定小包每天六点回家,但小包总会忘记回家的时间,直到天色很晚,怕妈妈生气,才赶紧跑回家。这

    让妈妈非常生气,有时妈妈会大声地批评孩子,但是最终没有用,孩子还是会晚回家。

    一次,天都快黑了,小包还没有回家,于是妈妈刚准备出去找孩子,孩子气喘吁吁地回到家,向妈妈解释道:“我忘记了时间,刚才我还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回来的。”妈妈生气地说:“你每次都是这样,我已经听够了你的解释,这次我要惩罚你了,下周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我会让你爸爸好好管教你的。”小包胆怯地不敢出声,生怕妈妈会打自己,赶紧回房间去了。

    这是一位母亲的叙述,她不知道如何能让孩子改掉不守时的坏习惯。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妈妈像案例中的母亲,对孩子的错误往往是反复提醒,恫吓、逼迫,而最终不见成效。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一再受到某种批评或指责,他逐渐地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去做一些叛逆的事情,以获得心理的补偿和平衡。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要对孩子有信心,用爱去对待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是最值得他信赖的人。

    爱心指导改掉屡教不改的习惯

    1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时,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谈心,和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所有方法都记录下来,看哪些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总结出最佳方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2在孩子改正错误期间,如果孩子做不到,要按照约定的方法给予惩罚,让孩子记住教训,改正错误。

    3父母也可以把商量好的要求贴在孩子经常能看见的地方,时刻提醒着孩子。

    4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并把孩子的行为(当着孩子的面)记录在小本上,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5假如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时,父母首先要结合孩子的不良行为认真地分析,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例如,孩子晚上总是贪玩,不愿意去睡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游戏还没有做完,所以不愿意去睡觉;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白天睡得太多,夜里不困引起的。

    6与孩子坐在一起讨论,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然后,与孩子交流沟通,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例如,“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到了晚上需要早点休息,明天才能有精神去上班,就像你每天有精神去幼儿园里玩一样。”这时,孩子就会理解家长的感受,并主动反省自己的错误。

    7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讨论改正问题的措施,当孩子决定按照措施改正错误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不到,就会受到惩罚,而且必须实施。当然惩罚的内容是由孩子决定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尽力把错误改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