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中国亚热带-一方宝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亚热带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地带。世界亚热带气候区,大致分布在南北纬22°至45°范围内。一般说来,这里的冬季具有温带的各种特征,夏季具有热带的各种特征。由于地理位置、距海远近等的不同,世界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通常,可将世界上的亚热带分为四种类型:(1)大陆西岸型(即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2)大陆东岸型(即季风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3)内陆型(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差较大;(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们的主要特征。其中,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

    中国亚热带,全称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属大陆东岸型。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地球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饱和点,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所谓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水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中国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加之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杭嘉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江三角洲、上海浦东等均位于此带。因此,中国亚热带被称誉为一块“宝地”。

    中国亚热带及其亚带位置

    一、区位独特的地理空间

    中国亚热带的北界大体在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南界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东临太平洋;西界抵达横断山脉,直接与青藏高寒区域相连。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东部季风区总面积的一半。

    中国自然界的亚热带性特别发达,与世界各地相比,中国亚热带所跨纬度较多(南北差12个纬度),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都有不少差别。因此,又将中国亚热带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带”,即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同时,由于中国亚热带地区东西跨度超过30个经度,自东向西离海逐渐变远,海拔又逐渐升高,温度年振幅逐渐变小,降水逐渐减少,其他自然要素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常以中国大地形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的交界为界,即大体以东经110°为界将中国亚热带分为东西两部分,此界以东称为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上海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此界以西称为亚热带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市区的全部或部分。

    中国亚热带位置,比北半球亚热带西岸型地区偏南5~8个纬距,比北半球亚热带内陆型地区偏北6~7个纬距,面积远较美国的亚热带辽阔,东部季风气候也较美国更典型。

    中国的亚热带,特别是其东部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冷暖气团交绥地带,不仅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而且也受热带、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该地区的天气演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亚热带在大地构造上,大部分位于台湾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区,此外还包括秦岭褶皱系及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带内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等各种地貌类型俱全,整个地表形态显得十分破碎。主要山系有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两类,前者如秦岭山地的东延部分和南岭;后者如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云开大山以及浙闽沿海山地、台湾岛屿山地等。在各山系之间,有我国的长江、珠江、淮河、钱塘江、闽江、韩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因此,这里形成了一个山江湖海紧密联系的地理环境系统。

    中国亚热带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海陆之间的温度、湿度和表面粗糙度等均有显著差异,因此离海越近,气候受海洋影响就越大。而且还有冷暖洋流的季节性影响,使东亚大气环流和本带某些自然季节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由于海陆热力的巨大差异,形成了方向相反的冬、夏季风交替,即夏半年盛行湿热的东南季风,冬半年盛行干冷的西北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低层的行星风系。

    中国亚热带的西侧耸立着一个庞大的山地系统——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在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下,使东亚大气环流的运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机械动力作用来说,青藏高原不仅对于自西向东移动的气流有分支、抑制和加强的作用,而且对于南北方向的气流(如冬季的西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也有分支、抑制和助长作用。由于高原的屏障迫使西风气流产生分支、绕流和汇合现象,影响环流形势,这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冬半年,青藏高原阻挡西风气流的运行,迫使其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气流穿过新疆转为西风气流,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南支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把印度的热带气团引入中国亚热带西部。两支气流在长江下游汇合,而在其西面的四川盆地形成一个风速小值区,即所谓“死水区”。夏半年,高原削弱亚热带高压,使夏季风得以北伸很远。还由于高原东侧的山脉都近于南北排列,有利于东部平原上冬、夏季风的南北向冷暖平流的加强。从热力作用来看,在夏季,青藏高原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比四周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要高,近地气层内形成强大的热低压,而在其高空相应地成为强大而稳定的副热带高气压(一般称为青藏高压)。这一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振荡和强弱变化,都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的活动,从而直接影响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在冬季,青藏高原的降温比四周自由大气强烈,它的冷源作用使高原近地大气层内形成一个比较浅薄的冷高压,而在其上空相应地成为比较浅薄的低压槽。在高原地面冷高压东侧的四川盆地,因其与西太平洋高压相遇,出现阴雨天气,形成俗称“西蜀漏天”的气候景观;在这一冷高压东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盛行东北季风。同时由于北方冷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时,长江中下游常位于高压南侧,故东北风较多。总之,青藏高原冬、夏所形成的特殊而复杂的气压场和环流结构,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其周围亚热带的天气和环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亚热带的上述优越地理区位和显著地理特点,使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个性非常鲜明。

    二、东亚季风的天赐恩惠

    中国亚热带在纬度上多处于副热带范围内,但自然景观却与同纬度的中亚、西亚和北非等著名的干旱沙漠地带截然不同。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是地球上适宜生物繁衍生长的“摇篮”。究其原因,虽然极为复杂,但却可以肯定地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赐于东亚季风的恩惠。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亚热带地区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这里的四季气候特征是由季风环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而这里的自然景观又深深打上了季风气候的烙印。

    中国亚热带的季风环流形势,可用东亚各季具有代表性的气压场特征来加以揭示。

    冬季,整个亚洲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从1月海平面气压的分布状况来看,在蒙古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强大的冷高压,其中心气压值达到1040百帕,比北美冷高压要高出20百帕。它的覆盖范围之大、维持时间之长,均较北半球其他地区显著,从而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冷高压。它是秉性干燥而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与此同时,在北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附近存在一个较深厚的低压,其中心强度仅1000百帕,称为阿留申低压。该低压几乎盘踞整个北太平洋,其势力强盛时南界可扩展到北纬32°左右的地区。在冬季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衰减,在太平洋西部几乎见不到踪迹,主要退缩在太平洋东南部,于是可吸引寒潮东流;但势力减弱时则南下的寒潮和冷空气频率增大。由此可见,东亚季风区冬季天气和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蒙古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势力强弱与消长。中国亚热带,正位于冷空气南下的路径上,往往出现大风、雨雪和剧烈的降温天气。因此,这里冬季气温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春季,是由冬季到夏季气压形势变换的过渡季节。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地面和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中高纬度地区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势力明显减弱,而副热带地区的北太平洋高压逐步加强,其中心扩展到太平洋西部,这时印度低压也初具雏形,控制东亚地区的高、低压系统。于是就由冬季的两个中心变为四个中心,即中高纬度的系统在减弱、退缩,而副热带地区的系统却在发展和加强。四个东亚大气活动中心都影响着大气环流活动,形成以河套为中心的鞍形气压场。因此,春季南北气流交换复杂,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急剧,风向也不稳定。由北方冷气流与南方暖气流交汇而成的极锋带及由此产生的大范围降水带,从我国华南登陆并逐步北移。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南风机会增多,低层湿度明显增大,偏南气流与来自河套地区的东北气流在华中地区辐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辐合带,使亚热带中南部出现阴沉、潮湿、多雨的天气现象。

    夏季,气压分布形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势力消亡;而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己发展为鼎盛时期,前者控制整个亚洲大陆,后者盘踞在中国东面的太平洋上。因此,东亚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控制。从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看,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西南一带有一个强大的热低压,中心强度为995百帕,其周围的环流几乎包括整个亚洲在内,1005百帕等压线所伸展范围几乎包括中国全境。与此同时,在中国东面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北半球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其中心强度超过1025百帕,其向大陆西伸和向北移动的位置都是全年最盛时期。由于这两个强大的高、低压气流间的等压线在东亚沿岸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形式,以致夏季在中国沿海盛行东南风。夏季影响中国亚热带天气的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它们都是夏季降水的重要水汽来源。热带海洋气团源出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性质湿热而稳定,在中国华南登陆,多为东南风(夏季风),它将海洋上水汽携入大陆,当其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交锋时,形成极锋。极锋的进退与雨量带的推移是一致的:4月华南雨季开始,5月中旬至6月上旬江南丘陵多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江淮之间出现梅雨,7月下旬以后极锋北移,江淮伏旱开始。在中国亚热带,降水集中的雨季是与高温期相一致的,即“雨热同季”。这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都十分有利。若在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下,则天空晴朗少雨,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酷热天气。赤道海洋气团发源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越过赤道洋面后仍具高温多湿性质,但已不够稳定,即使在它单一控制之下也会形成雷雨天气,向中国移动时表现为西南季风。在中国亚热带范围内,它主要影响东经105°~东经110°以西的云南和川西。印度大陆低压的出现,主要促使气流向大陆辐合上升,造成雷暴雨天气,并支配着西部高原地区的风向。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气压形势变换的过渡季节。这时副热带地区的印度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开始明显衰退,而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却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在近地层冷高压(蒙古高压)迅速建立的同时,其对流层中高层仍有副热带高压维持在较高的纬度,从而形成地面冷空气之上重叠着暖空气,大气层结构稳定,大部分地区出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稳定天气。此时,中国亚热带西部地区仍受西南气流影响,多阴雨天气。随着西南季风撤离大陆,川黔上空东风环流转为西风环流,形成“华西秋雨”。嗣后,副热带高压迅速南撤,印度半岛北部已由气旋环流转为反气旋环流,中国大陆上秋高气爽的季节结束,华西秋雨停止,标志着夏季型环流已转变为冬季型环流。随着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先后退离大陆,盛行气流又恢复到冬季情况。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上述季风环流形势的加强起着重要作用。如前面所说,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大大改变了由海陆对比所引起的气压分布,进而也影响到大气环流形式,增强了中国季风现象的复杂性,也加强了中国亚热带的季风特性。这样,中国亚热带地区,低空近地层为季风环流所控制,其势力超过了行星风系的作用,所以这里的气候远优于一般亚热带气候,特别是强大的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充沛的雨量,极有利于生物界的旺盛生长和循环。

    三、自然过渡区与生态交错带

    中国亚热带,幅员广阔,自然历史悠久,正处于自然要素的过渡区,并具有多样化的生态交错带。

    中国亚热带处于我国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特征明显。在气候上,该带最北部毗连我国的暖温带,其热量条件接近后者,但不会出现北方那样“千里冰封”的冬日景象。自此往南温度逐渐增高,热量渐丰,到亚热带最南部已具有某些热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已在10℃~15℃之间,具有“霜不杀青”的特点。在自然植被方面,中国亚热带北部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南岭以南地区,海拔1200米以下为含有热带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在中亚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亚热带植被。在土壤分布上同样具有南北过渡特性,黄棕壤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盆地、丘陵地区,是亚热带红壤向热带砖红壤的过渡型土壤;红壤与黄壤是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

    中国亚热带还处于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的转折、过渡区。它自西向东横跨第二、第三级阶梯,地表形态复杂,各地自然条件变化多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蕴藏了丰富的资源与物产。在西部的云贵川地区,北有秦岭—大巴山屏障,气候温暖湿润,是地质史上冰期动植物的“避难所”和“安全岛”。在这个动植物的古老王国中,拥有世界罕见的水杉、珙桐、熊猫等动植物的“活化石”。在东部长江中下游,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充沛,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文化。

    从生态角度看,处于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中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又是热带生态系统与温带生态系统之间的交错带,因而兼有热带与温带的一些特性。以长江为例,由其干、支流所经过和构建的整个流域系统,本身还包括多种次级生态系统交错地带,诸如平原—湖泊—河流生态交错带:水网区;湖泊—陆地生态交错地带:沼泽区域湿地;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地带:岗地丘陵区;山丘与平原生态交错带:河谷盆地;海洋与陆地生态交错带:海岸带与浅海带。

    中国亚热带,作为自然景观的过渡区与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是物流、能源、信息流的交汇带,是新物种产生的活跃区,也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区域。

    四、华夏腾飞的重心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在这一巨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亚热带地区以其快速、高效的经济增长成为华夏腾飞的重心区域。其中又以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和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最引人注目。

    珠江三角洲是由珠江和南海合力冲积而形成的平原,位于广东中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商品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便利,加以毗邻港澳,接近东南亚,并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因而具有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这里一直处在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前沿。1985年,国家决定将珠江三角洲开辟为中国的“沿海经济开放区”;1987年又决定将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市、县也列入开放区范围,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和侨资的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1994年,广东提出建立“珠三角经济区”,要求这一地区在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此作为龙头,实现全省“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梯度发展战略。这里的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等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和高要。该区域的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人口2307万。近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并且其出口规模、吸收外资的存量以及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紧密度,都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其中的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它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功能完备、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深圳速度”。其经济总量以年平均25.8%的速度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新型建材、耐用消费品、高档食品、高档日用化工品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产业结构,许多新型轻工业跃居全国前列。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它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具有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域优势,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张家港、南通等港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上海重新崛起,1992~2002年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一步迅速确立了上海在长三角、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的极其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迅速,其经济结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分工合作也日趋明显,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和四川等7省2市。这一地区正好处在亚热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储量丰富,经济较为发达。带内水量与水能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34%和40%以上,已探明的铁、天然气、硫、建材、有色金属等矿藏105种,占全国的77%。1990年以后,浦东乃至整个上海地区迅速形成的全方位开放态势,也带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步伐。长江沿江7省2市,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14.2%,比20世纪80年代高出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出2.1个百分点。如今沿江地区已成为中国发达的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走廊,重点钢铁工业企业占全国50%左右,石油化工工业的产值占全国约40%,汽车和摩托车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7%和63%。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和巨大综合效益的日益发挥,以及重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战略机遇,更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沿江地区迅速崛起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材料、微电子、生物工程、通讯设备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此外,沿江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已形成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庞大城市群和经济圈,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带的整体优势。

    从中国亚热带地区的整体考察,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里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人才荟萃,科技发达,信息灵通,金融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亚热带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增长中心。可以展望,中国亚热带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区位,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必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大地书写出更加宏伟的新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