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中国亚热带-山水景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亚热地区自然风光绚丽多姿,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尤以山水景观最为突出。整个亚热带山水相依,山长水远,“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一、山石景观

    山石景观是由各种自然景观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体系,它是最富于变化和具有立体感的。中国亚热带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6%。这些走向各异的构造山地,以其巍峨的雄姿,宜人的气候,变幻莫测的云海,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观,神秘奥妙的宗教文化,成为人们向往的度假旅游的好地方。这里名山众多,奇峰怪石,各领风骚,穿梭古今,驰名中外,尤受世人关注和赞誉。

    1.历史名山

    按照“有景则名,有僧则名,有史则名,有宝则名”的形成条件,中国亚热带有众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山地,这里择叙部分。

    黄山、雁荡山、庐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称谓的“三山”。其中黄山和庐山更属世界名山。

    黄山迎客松

    黄山,古称黟山。它屹立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黄山的主体是由地表深处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表而形成。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属花岗岩峰林景观。黄山花岗岩节理特别发育,包括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斜交节理,它们是岩层受力的作用或高温岩浆冷凝收缩而使岩石产生有规律的破裂现象。由于这些节理的存在,为岩石的风化、水流的侵蚀和岩体的崩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大自然的雕琢下,塑造出一系列的奇峰怪石。在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空气湿度大,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时有发生,云霞有无,瞬息万变。同时由于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富有很强生命力的黄山松能在岩石裂缝中扎根生长,受到绝壁悬崖限制,枝条百折不挠,虬曲盘旋,虽无一般树木的婆娑与匀称,却是姿态优美,显示出新奇的魅力。地下水受惠于地热,泉水温度较高,著名的汤泉(朱砂泉)终年保持42℃,每小时出水量约48吨,可饮可浴,水质优美,被称为“灵泉”。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令人叹为观止;黄山的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十六泉、二十四溪、五“海”、二湖以及岩、洞、潭、瀑等胜景,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长白山之温泉,所以素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黄山不仅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中的唯一山岳风光,而且属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庐山含鄱口

    庐山,又名“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濒鄱阳湖,北临长江。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地垒式断块山为主体的山岳,主要由元古代变质岩系及下古生代地层构成。其山体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大汉阳峰1543米。坚硬的大理石造成奇峰峻岭,断裂的悬崖峭壁拔地而起,直立千仞,巉岩断崖间的溪涧中有清流汇聚,地势突变倾泻为瀑布。泉流瀑布下源,往往被水流冲击在深邃的幽谷和碧澄的渊潭。奇峰峭崖,高峡深谷,飞瀑渊潭,异洞怪石,湖泊温泉,把庐山点缀得多姿多彩,分外动人。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阳,大天池震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三叠泉瀑布神奇,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石林,温泉设备齐全,四季风景如画。庐山夏季凉爽宜人,7月平均气温22.6℃,适宜避暑。此外,庐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山内有三大名寺、五大丛林。还有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庐山,远看一山飞峙,近看千峰携手,横看铁壁铜墙,侧看擎天一柱,自然风貌集雄奇和秀丽于一体,素以“匡庐奇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风景区和避暑旅游胜地。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雁荡山显胜门

    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乐清、平阳县境内,包括乐清县城东北的北雁荡、西面的中雁荡、平阳县城西南的南雁荡,并称“东瓯三雁”。一般所说的雁荡山即指北雁荡山。其成因与火成岩有关,它是火山喷发物流纹岩再经风化而造成的。素有“雁荡奇秀甲江南”之说。它拔地而起的山峰高接云天,横看侧望,步换景移;凌空倾泻的飞瀑姿态万千,宽敞明亮的洞壑幽深曲折;满山遍野的奇石鬼斧神工,尤其突出的是造型地貌的奇妙,变幻莫测,故以“造型地貌博物馆”闻名遐迩。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胜迹众多。前人曾用诗概括为“雁荡天下景,奇特百二峰,怪石峨当前,飞瀑下碧穹,洞天四十六,禅院十八重,寰中称绝胜,琼阙在浙东”。雁荡山主峰雁湖岗,海拔1057米。山水形胜,峰、瀑、洞、嶂四绝交辉,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开山凿胜,发轫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文化底蕴丰厚。唐初即在山上建寺院,宋时曾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之盛。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景区(称为二灵一龙)为全山风景中心。灵峰高接云天,中断如斧劈,故从侧面看去,是两座山峰,如两掌相合,也称为合掌峰。灵岩景区的中心是灵岩寺,建于北宋,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大龙湫是我国瀑布中以瀑高流长、变化繁复而见长的一大名瀑。此外,雁荡山还有铁城障、三折瀑、雁湖、西石梁、显胜门、仙姑洞、仙人桥等胜景,令人神往。

    南岳衡山

    衡山,是中国“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处于五岳中最南面,故称“南岳”。它是由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地,山势雄伟。南以衡阳市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市的岳麓山为足,绵延盘绕400余公里,共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主峰祝融峰在衡山境内,海拔1290米。相传舜帝南巡和大禹治水都曾到达衡山,其后除汉武帝以衡山道远而迁祀安徽天柱山外,历代帝王祀典,南岳相沿不变。山上文物古迹、历代碑石甚多。有大庙、祝圣寺、藏经殿、方广寺、上封寺、祝融殿、南台寺、福严寺等建筑。其中,坐落于衡山南岳镇的南岳大庙,是“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寺庙建筑。而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为南岳“四绝”。后来又加上磨镜台之幽、诚心石之险、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伟,全称“衡山八绝”。南岳在南北朝前就为道教圣地;后佛教兴盛,与日本及东南一些国家在佛教交往中也相当重要。衡山林木繁茂,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香郁,素有“五岳独秀”或“南岳独秀”的美称。目前已建南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333公顷,以保护绒毛皂荚等珍稀树种及森林生态系统。衡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吸引各方游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佛教名山”,除五台山位于暖温带外,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均位于中国亚热带范围内。此外,带内还有上述庐山、雁荡山以及广东丹霞山、浙江天台山、福建鼓山等佛教名山。

    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的峨眉县,为四大佛山之普贤菩萨道场。它逶迤绵延百里,峰峦起伏,苍翠浓黛,云雾缭绕,清雅秀丽,古人曾形容此山“云鬘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后人将“蛾”改为“峨”,峨眉山遂因而得名。峨眉山为平畴突起的块断山,重岩叠翠,雄秀幽奇,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全山面积115平方公里,属邛崃山的余脉,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4座大山,现主要游览地为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气势巍峨。从山麓到山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气候带,上下温差约15℃,雨量充沛,植物呈垂直分布,种类多达3000余种,动物种类也多,故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登上山巅之一的金顶,人们可以饱览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其中,尤以“佛光”最为迷人,是峨眉山一大胜景。峨眉山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各教派就在这里创建寺院,魏晋间僧肇建黑水寺,峨眉始有佛寺;晋代建普贤寺,当为寺奉普贤菩萨之始。明清极盛时,寺庙近百座,僧众数千人。这里迄今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诸如普贤铜铁佛像、华严铜塔等。“雄秀西南”的峨眉山,是我国名山丛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它承天地之滋养,沐日月之精华,钟万物之灵秀,聚仙佛之神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普陀山观日阁

    普陀山,屹立于浙江省杭州湾外的东海之中舟山群岛,四面环海,群岛罗列,碧海蓝天,风景奇特,素有“海天佛地”之称,为四大佛山之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夏古陆,地质史上与大陆相连,山体主要为断裂构造,岩层较新,岩石多属刚性。全岛面积12.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3公里。普陀山历史悠久,相传自五代建“不肯去观音院”之后,历代相继兴建寺院,其中普济、法雨和慧济三大禅寺是中国南方清初寺庙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国内罕见的古建筑——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的“九龙殿”,以及刻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称为普陀山三件宝物。古刹琳宫有“南海圣景”、“世外桃源”之称。普陀山自北宋以来,这里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到明末清初达到极盛,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观世音菩萨的名气最响,信徒最多,所以普陀山也因此享誉中外。普陀山的自然风光,可概括为“一境、二洞、三沙”。一境即“梅岭仙境”,是奇岩怪石荟萃之地,由花岗岩石的断层节理和风化剥蚀形成各类造型地貌,再经人们加工,大多带有佛国传奇的神话色彩。二洞即东部海岸的潮音洞和梵音洞,都属于海浪冲击而形成的海蚀穴和海蚀巷道类型,造型奇妙,气势磅礴。三沙指东部海滩角的金沙、百步沙和千步沙,是海积地貌景观。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整个岛山自然风光秀丽,峰翠谷静,山顶云雾缭绕,山中林木繁茂、郁郁葱葱,素有“海山第一”的美称。无怪乎古人说:“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胜,则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胜,则推普陀。”这里集山、崖、洞、石、沙、古木名树于一身,兼自然风景与佛教文化于一体,是著名的海上旅游避暑胜地。

    九华山天台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李白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而得名。1200多年前,从金乔觉创佛寺起,寺庙相继增建,香火日益鼎盛,为我国四大佛山之地藏菩萨道场。现存寺庙83座、佛像6000尊,数量之多居四大佛山之首。古人云:“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而名扬中外,朝拜者络绎不绝。九华山山体由花岗岩组成,山势奇丽风光旖旎,有五溪山色、莲峰云海、舒潭印月,桃岩瀑布、东崖晏坐、平冈积雪、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九子泉声、天柱仙踪等十大名景;还有娃娃鱼、叮当鸟(捣药鸟)、金钱树“三宝”。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道教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和青城山,都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此外,福建武夷山、江西三清山、云南巍宝山等也是本带的道教名山。

    武当山天柱峰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还尊为大岳、玄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南岸,西北起自堵河,东南止于南河,绵延100多公里,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历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是秦岭、大巴山的东延部分,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为古生代变质岩,主要由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千山万壑,峰奇谷险,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形象。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名胜。主峰天柱峰又名金顶,海拔1612米,有“一柱擎天”的美名。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形成独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十分秀丽,特别是南岩一带更是绚丽多姿。这里山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云霄,下临绝涧。古有“路入南岩景更幽”之誉。武当山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这里盛产松、杉、漆树、白杨和泡桐等林木,又有400多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过的药物,故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武当山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古建筑规模宏伟。明代就呈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现今遗存仍相当丰富。相传武当山道教信奉的“玄天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升天。“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的意思。武当山还是一座以武术驰名中外的名山。武当功夫源远流长。令武当山名扬天下的还有一代武术宗师张三丰(又名张三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崇山少林派齐名。武当武术与道家渊源极深,它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武当山具有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部,因状若龙虎对峙,故名,是道教正一派发源地。这里的山水、道教、崖墓构成了景观三大特色。龙虎山两峰突兀,一峰蜿蜒盘曲如苍龙,一峰昂首崛起如猛虎。山脚下十里芦溪有九九八十一湾,人称小漓江。若乘上清竹筏,可览芦溪碧水丹山“十不得”美景。诸如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莲花采不得、丹勺用不得、道堂坐不得、去锦披不得、剑石试不得、玉梳梳不得、石鼓敲不得等。这里的丹霞地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仙岩是龙虎山的著名景点,素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称。山岩形态各异,各有所似,并以形象命名。龙虎山是名扬中外的道教名山,也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相传道教发祥于该山,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九转神丹于此,得道后入蜀。天师府位于芦溪上游的三清镇上,为历代张天师居住地。这是一个殿阁楼堂相结合的庞大古建筑群,内有曲径回廊,山水园林之设。天师府曾与曲阜孔府齐名,号称“南张、北孔”两大府邸。天师府东侧是原道教圣地上清宫遗址。它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宫观之一。龙虎山还有国内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崖墓群,可供游客探崖墓之奇,解千古之谜。

    齐云山

    齐云山,因它“一石插天,与云齐肩”故而得名。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清乾隆皇帝曾誉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方圆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为丹霞地貌景观。这里丹岩耸翠,群峰如海,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岭、十六洞,以山奇、石怪、水秀、洞幽著称。其中齐云岩、独耸岩、紫霄崖尤为出名。山上植被覆盖率70%以上,植物种类丰富,还拥有珍稀树种20多种。徐霞客在《游白岳日记》中称赞它“冰花玉树,迷漫一色”,“珠帘飞洒,奇为第一”。齐云山与黄山南北相望,各树一帜,故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齐云山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皖南三大名山。齐云山在南宋时道教即已兴盛;明代则为鼎盛时期,宫观建筑与日俱增,香客日达三千之众,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这里是道家的“桃源洞天”,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山上碑碣石刻数以千计,素有“齐云碑刻冠江南”的美誉。明朝著名画家唐寅撰写的“紫霄宫玄帝碑铭”至今仍存。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为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它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四周密林青翠,岁寒不凋,诸峰环绕,状若城郭,故此得名。满山古木苍翠欲滴,向以幽古闻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称。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后山山势重叠,沟谷幽深,山泉瀑布在奇岩怪石之间飞腾而下,势若游龙。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峰回路转,幽趣横生。其幽、险、雄、奇比前山尤胜。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相传为道教创始人、东汉张道陵讲经传道的场所。唐后山上宫观林立,极盛时多达百余所,成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师洞和上清宫等。建福宫为两院三殿建筑;主庙天师洞建于隋代,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的建筑。此外,还有众多的文赋墨迹。

    青城山

    山上的宫观建筑依山临谷、各抱地势,与自然环境融合,充分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因此,青城山既可给游客以大自然美的享受,又可给游客以人文智慧的启迪。

    武夷山九曲溪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素有“奇秀甲东南”之誉,以独特的“碧水丹山”闻名遐迩。其成因与火成岩无关,在中生代白垩纪是一个内陆湖盆,沉积了晚白垩系至早第三系的红色砂页岩、砂砾岩和砾岩,统称为红层。晚第三纪,湖盆上升,并使岩层产生东边翘升,向西倾斜,成为地貌上的单斜山。主峰海拔717.7米。红层节理发育,为岩石风化、水流侵蚀和岩体沿垂直节理崩塌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悬崖赤壁、红层峰林和各式各样的洞穴,以及单面山、柱状山等,造型奇特,引人入胜。发源于黄岗山东南坡的九曲溪,澄碧清澈,自西而东,蜿蜒曲折,深切群峰,山挟水转,水贯山行,碧水丹山,盈盈一水,九折分明,曲曲异景,自然景观独树一帜。此“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天然山水园林,是山水完美融合的典范。武夷山在生物地理上,地处东洋区北部,紧接古北区南端,又是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南北方动植物丰富多彩,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生物物种资源的天然博物馆”、“世界生物之窗”、“昆虫世界”、“鸟类的天堂”、“蛇的王国”。有罕见的竹木、奇异的花草、珍奇的鸟兽和名贵的药材,尤以盛产的武夷岩茶而驰名中外。此外,武夷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诸如:4000多年前的“闽越族”文化,3000多年前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及闽越王城;遍布山中的历代摩崖石刻;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程朱理学等。武夷山也是道教名山。早在汉代,武帝曾遣使到此祭祀武夷君。唐宋以来陆续修建道观,鼎盛时达近百所之多,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六洞。因此,武夷山已于1999年作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现代名山

    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下,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亚热带有不少风景秀丽却长期未能引起众人足够关注的山岳,陆续被发现和开发利用,并跻身于名山之列,成为当今旅游胜地。如江西井冈山、湖南张家界、湖北神农架等。

    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部,与湖南省交界,属罗霄山脉万洋山北段。以石灰岩、砂页岩为主,亦有花岗岩出露。山高谷深,奇峰异洞,飞瀑流泉,浮云薄雾,苍松翠竹,高山园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五指峰,险峻高耸、玉霞缭绕。它还以其独具的特点有别于其他名山,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著名的革命圣地,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因此,这里革命英雄的光辉业绩和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光照千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张家界

    张家界,又名青岩山,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它深藏在充满神秘和梦幻色彩的武陵山中,是武陵源三个自然风景区(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之一,有“武陵闺秀”、“世上绝景”之誉。它以块状方山、柱状峰林、石笋、天生桥名世。张家界是由沉积砂岩构成,但其沉积环境在中晚古生代为滨海沉积的石英砂岩厚度达500~600米,中生代燕山运动平缓地上升成陆。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虽使其成为高原,但岩层几乎仍保持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在大自然的长期塑造下,高原沿节理被侵蚀分割,沟谷深切,形成了砂岩峰林,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张家界长期以来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至今还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覆被率达94%,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沟谷纵横,水系发育,飞瀑流泉与座座奇峰巧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里集中了千百个红色砂岩组成的奇峰和溪流,以奇山、秀水、幽林、流云著称,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构成了一个原始幽静,风光瑰丽的大自然迷宫,被中外游人誉为“扩大了的盆景,缩小了的天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神农架原始森林

    神农架,地处大巴山东段,位于湖北省西部,总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相传远古时神农氏曾在这里定居耕田、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由于山高壁陡,珍稀草药不易采到,他只好搭架攀山采药,因而得名“神农架”。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神农架高峰林立,有“华中屋脊”之称,海拔平均1700米,其中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原称无名峰,是大巴山主峰,在神农架林区西南部。它与海拔3052米的大神农架及海拔3005米的小神农架呈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和杉木尖、大窝坑、金猴岭共同构成神农架的骨架,是长江、汉江在湖北境内的分水岭。神农顶坡面凹凸不平,多裸体母岩和泥石流的大石块;南坡较陡,坡度约40度,是长江支流香溪河、沿渡河的源头;北坡较缓,坡度约35度,是汉江支流堵河、南河的发源地之一。神农架山体磅礴,沟谷深切,林木葱郁,药草繁茂,动物种类多,矿藏丰富,且多珍稀名贵品种,拥有十几种第三纪孑遗植物,最著名的有银杏、珙桐、水杉、胡桃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金丝猴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9种,因而有“绿色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誉。神农架的主要景点有神农祭坛、风景垭、燕子垭、杉木坪、神农顶、金猴岭原始森林、林海石城等。而“野人”传闻和奇异的“白化动物”等更使神农架成为梦幻般的秘境。神农架已保护了较为完整的原生和次生生物群落,被联合国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计划。

    3.石林与洞穴

    石林、洞穴也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奇观。

    石林是以地上岩溶地貌为主体的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一般是水平岩层沿垂直节理裂隙侵蚀、崩塌的众多残留石柱构成,犹如一片黑色大森林般的巨石群,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中国亚热带石林广布、石峰挺拔,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如四川省的兴文县石林、乐山沙湾石林,云南省的路南石林,贵州省的修文石林,福建省的鳞隐石林,湖南省的花梗石栏杆石林,湖北省建始姜家坪石林,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峰)等。其中,路南石林、兴文县石林和鳞隐石林并称为我国三大石林。

    路南石林阿诗玛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市东南120公里。这里以其“幽、奇”在世界自然景观中堪称一绝,号称“天下第一奇观”。路南石林面积约3万公顷,旅游区约80公顷,一般高度10~20米,最高达30米,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大约2.7亿年前,这里是海底石灰石沉积区,由于地壳运动,历经几亿年的沧海桑田,在200万年前形成了无数石峰,突兀而起,连绵成石林。进入石林风景区,人们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创造力。登高远眺,条条尖峰似森森利剑,一齐指向蓝天,一眼望不到头,气势宏伟壮观。路南石林风景区分为7个自然景观区域,即“二林”(大小石林)、“二洞”(芝去洞、奇风洞)、“二湖”(长湖、月湖)和“一瀑”(大叠水瀑布)。此外,这里的撒尼村寨是阿诗玛的故乡;这里流传着包括阿诗玛的故事在内的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早在明代,这里就已成为名胜。现今,路南石林不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而且还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一起于2007年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之名列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兴文县石林,位于四川省兴文县石海洞乡。风景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地表石灰岩峰林广泛出露,是石的海洋,地下溶洞纵横,是洞的故乡。除石林、溶洞外,还有巨型喀斯特漏斗,称为“天盆”,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漏斗,被誉为“天下奇观”、“中国一绝”。鳞隐石林,位于福建北部永安市西北,这里的奇峰怪石,嵯峨嶙峋,千姿百态的石林、峰丛、溶洞、溶沟、钟乳石、石笋等,造型各异,宛如雕刻艺术的佳作。

    洞穴是一种地下岩溶地貌景观,是由于碳酸盐类岩石在漫长地质岁月里风化淋溶演变而成的。它常分布在中国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特别在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河易形成的山体,大小洞穴尤为广布。洞内的沉积物形状千奇百怪,色彩鲜艳,形成了奇妙的地下世界。洞穴幽深、奇特、神秘,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光怪陆离,似飞禽走兽,也似玉女天神。洞内还可能有摩崖石刻、古建筑、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

    腾龙洞

    湖北利川市的腾龙洞,地处海拔千米之上的清江上游,誉称“天下第一洞”和“溶洞王”。其最大洞厅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洞穴群有大小溶洞600多座,占地50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溶洞构造系统,保持不同时期发育完整的岩溶地貌。在那神奇幽深的地府龙宫,各色石笋、石塔千变万化,石幔、石帏霞光闪烁;地下湖泊如碧海瑶池;卧龙吞江,声震九渊;怪峰耸立,峥嵘奇特,是利川城中最佳的名胜风光。国际洞穴专家曾评价:“腾龙洞规模庞大,伏流为世界少有,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旅游开发上都具有国际意义,应该是块宝。”

    贵州织金洞,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属于高位旱溶洞。它实为织金县城东群山中20多座溶洞的总称。这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具有完整岩溶系统的溶洞,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洞穴高旷宽阔,雄伟壮丽。洞内相对高差150多米,最大跨度175米,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月乃石、鸡血石、蛇皮石等40多种,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的各种堆积形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其中最具特色的打鸡洞以各种钟乳石的自然色彩组成四季景色,最漂亮的是名为“雪象宫”的冬厅和称为“万亩秧田”的春厅。

    云南宜良县九乡洞穴群,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一个溶蚀与侵蚀叠加的多层岩溶洞穴系统。其中。卧龙洞在地面120米深处,是我国已开放溶洞中最深的一个。洞中有巨型边石坝形成的湖群和瀑布。神女宫和白象洞则为地上溶洞,前者钟乳石玲珑剔透,层次丰富,造型优美;后者厅堂宏大,两层天生桥横跨其上。洞外有长达700米的阴翠峡,是典型的嶂谷地貌景观。两岸如刀劈斧削,直起直落。谷底碧水泱泱,可以泛舟,有“小三峡”之称。

    桂林洞·冠岩桂林洞·芦笛岩桂林洞·七星岩

    广西“桂林山水”最具代表性景观之一的“三洞”(冠岩、芦笛岩、七星岩),更是声名远播,誉满中外。冠岩位于桂林南29公里处,因山形如帝王的紫金冠而得名。冠岩是一个巨型地下河溶洞,全长12公里。洞内景观各异,静者幽深寂寂,千姿百态,动者汹涌澎湃,气势恹弘。芦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公里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其可制牧笛而得名。游程约500米,有“天然艺术宫”之称。洞内的钟乳石色彩鲜艳美丽。钟乳石的形貌千态万状,时而石柱擎天,时而万笋垂空。七星岩因七星山而得名,古称栖霞洞。原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万余年历史。岩洞露出地面后,雨水长期沿洞顶裂隙不断渗入,溶解石灰岩,并在洞内结晶,形成许多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此外,桂林这些著名洞穴的石壁上还往往留存着大量唐代以来历代石刻题词,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而更令游客流连忘返。

    二、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又称水景景观,是指以某种水体为主景的景观,包括江河景观、湖泊景观、泉水景观、瀑布景观、冰川景观等。中国亚热带为湿润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涌泉瀑布,港湾海潮,均构成了绚丽多姿、清新动人的独特自然风光,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1.江河景观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干流主要穿行在中国亚热带的偏北地区。它上承“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中连“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下通以“金三角”著称的长江三角洲,素有“黄金水道”之誉。我国最大的河流网系——长江流域,处处青山绿水、湖光山色,山长水远,山明水秀,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以及培育多元文化的温床,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汇聚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神韵。

    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以后汇成滔滔巨流,劈开崇山峻岭,冲破巍巍夔门,夺路东下,形成举世闻名的大峡谷——三峡。长江三峡景色雄伟壮丽,被誉为大自然造就的“天然山水画廊”、“人间仙境”,是旅游的黄金地带。早在1982年,三峡就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1985年,三峡又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还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江面宽250~350米,水深最大可达100米,河床坡度大,水流急,最大流速25公里/小时。其中,瞿塘峡以雄伟险峻而著称,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于世,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而闻名遐迩。整个峡谷区是峡滩相间分布,河道迂回曲折,峡谷两岸峭壁危岩林立,大多高出500多米,江面束狭,最窄处不到百米宽。在三峡航行,一会儿“山塞疑无路”,一会儿“湾回别有天”。乘舟仰望,云天一线,目视前方,犹如绝境。正所谓“峰与天关接,舟自地窟行”。一座座青峰在茫茫云海中时隐时现,变幻无穷。那云海,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好一番神仙境界,难怪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十二峰,峰峰有一景,诗云“放舟上巫峡,心在十二峰”,其中最具神韵的当数神女峰了。三峡地区多石灰岩地层出露,加之气候温暖湿润,岩溶地貌相当发育。峰丛、峰林、石芽、石林、溶洞、伏流、溶蚀洼地、溶蚀漏斗等异彩纷呈。峡谷佳景神女峰、牛肝马肺峡、灯影峡、奉节小寨、“天坑”大漏斗、芙蓉洞等都是岩溶地貌奇观。这里山、水、泉、林、洞,相映成趣,雄、险、奇、秀、幽,美不胜收。除峡谷风光外,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也非常丰富。巴人创业、张飞遇害、白帝托孤、屈原颂橘等留下了历史印痕。不仅有殷商旧城、巴蜀遗物,而且有秦时栈道、楚国阳台、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丰都名镇、忠县石宝寨、六阳张飞庙、奉节的白帝城等。长江三峡以神奇的山水景观和璀璨的多元文化早已享誉中外,令人神往。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这里更呈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新三峡的绚丽画卷。

    长江三峡·瞿塘峡长江三峡·巫峡长江三峡·西陵峡

    漓江风光

    漓江,属于我国境内第三长河——珠江水系,发源于广西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在北起兴安,南至阳朔约200公里的流域范围内,由于石灰岩地层深厚,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流水溶化、风雨剥蚀和地壳变动,形成了奇特秀丽的峰林,这里的山都是平地突起,巍然耸立,挺拔俊俏,形态万千;而且山多岩洞,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玲珑剔透,琳琅满目,成为人间的“神仙洞府”。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七星岩、芦笛岩以及花桥、普陀山、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南溪山等都是桂林市区以及其近郊的风景名胜;秀丽的漓江在峰丛中蜿蜒穿行,水色清澈,游鱼可数,如玉带缠绕于碧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泛舟漓江就仿佛置身于百里画廊,让古今中外无数的骚人墨客赞叹不已而诗兴大发。唐代诗人韩愈曾以“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漓江。因此,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发源于浙、皖、赣边境的山地。向东北流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钱塘江水系略呈树枝状,流域内山地比重高,但盆地和下游冲积平原也不少。钱塘江最著名的胜景当首推每年中秋前后的“钱塘江大潮”。钱塘观潮起于唐代,最盛在南宋。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因地理位置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故称“海宁观潮”。起潮时只见茫茫大海,一条长长的银练奔腾翻滚而来,如千军呐喊,万马齐奔。到达窄处,潮头涌起,极为壮观。几经回旋后,飞逝而去。有诗赞其“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昼夜两潮,夜潮称为“汐”。每逢明月当空,匹练横江,怒涛与皓魄争辉,雪浪共月色齐寒,更是宇内一绝。因此,钱塘江虽算不上长河大江,却以“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腾”的江涛和“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碧波名扬四海。

    富春江是钱塘江下游段(桐庐至杭州闻家堰)的名称;新安江是钱塘江一条最大的支流。这两江的秀丽景色早已脍炙人口。远在东汉初,名士严光(子陵)就贪恋此处美景而隐居这里,以后又有更多名人到此览胜寻幽,如谢灵运、李白、陆游、范仲淹、蒲松龄等,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文赋,为两江山水增添了风采。富春江为低丘、宽谷的平原性河流,河漫滩发育,河水清澈,云影岚光,上下一色,丘低山远,村舍错落,阡陌纵横,富有水乡风情。两岸重山复岭,环抱屏峙,或亭峰插云,或岩石奇峭,青崖翠发,遥同黛抹。新安江全长260公里,两岸多火山岩山体,群山蜿蜒,峰峦挺秀,翠岗重叠,百川飞泻。新安江穿流于高山密林之中,峡谷险滩多。清诗人黄仲则形容:“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在上游江成了一个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由于水位提高了近百米,有的山峰已沉水中,有的则成了碧水中的岛屿。“湖在山中,湖中有山”,1000多个山峰成了岛屿,因而获得“千岛湖”美名。常年湖水清澈,四周群山叠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被誉为这里的“四绝”。此外,沿富春江还有鹳山、天子岗、桐君山、严子陵钓台、谢翔墓、葫芦瀑布、双塔凌云诸胜迹;沿新安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梅城、刘长卿别墅等景点。因此,富春江——新安江(包括千岛湖)已成为以山青、水清、境幽、史悠为特色,以清澈流水为主景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江城武汉

    江河景观在中国亚热带的大多数城市中都相当突出。武汉位于长江、汉江汇合处,古代因其沿两江航行,四通八达,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也因两江相隔而有武昌、汉口、汉阳三足鼎立之势;江河活化了群山,江河美化、绿化、净化了环境,江河是城市人工观景的背景,无论武汉城市如何发展,它永远是富有灵性的“江城”。南京市不但受长江影响,而且其支流秦淮河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秦淮河两岸市肆相连,秦楼相望,画船箫管,彻夜不绝,秦淮灯火甲天下,杜牧的诗说得精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但明朝后期已衰落。现已整治河道,修建楼阁,重现繁华景象。长江中下游流经平原,水面开阔,水流较缓,多成旷景。特别是从洞庭湖口到南京一带,有不少凸入江中的石山岩岬,人们称为矶,是观大江旷景佳地。如城陵矶、武昌蛇山黄鹄矶、黄冈赤壁矶、马鞍山市翠螺山的采石矶、南京北郊幕府山的燕子矶等著名矶头,就是所在城市构造人工景观的好位置,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好地方。唐代诗人崔颢那首情景交融的《黄鹤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风格豪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分别在蛇山黄鹄矶的黄鹤楼上和黄州赤壁矶上所写成。

    2.湖泊景观

    湖泊是陆地上天然凹地积水而成的较宽广的水域。形形色色,绚丽多彩,有的静卧原野,烟波浩渺;有的深藏高山,银峰环抱;有的镶嵌城中,风光秀丽。中国亚热带湖泊众多,不论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平原沃野上,还是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中,都有许多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它们往往兼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是景色如画与文化积淀的宝地,也是名扬中外的游览胜地。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长江沿岸重要的调节湖泊,具有调节长江水量、蓄洪、滞洪、航运等多种功能。这里水产丰富,水禽和候鸟甚多,是理想的候鸟越冬乐园,有“候鸟王国”之称。湖滨平原土地肥沃,为江西重要粮棉产地,富饶的鱼米之乡。鄱阳湖地区有交相辉映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1989年冬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发现一座商代大墓,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重视。有学者认为,该墓的发现表明鄱阳湖周围地区是长江流域较早跨入文明门槛的地区之一。“葫芦颈”一带,崖陡水深,山水相映,为湖区风光最佳处,都昌城南的南山,矗立鄱阳湖的东岸,是观赏水光山色的好地方。同时也沉积有深厚的文化,这里早在南朝时,山上就建有谢灵运翻经台;唐代有清隐寺;宋代为清隐禅院,黄庭坚曾为之撰写《清隐禅院记》。苏轼、苏辙、黄庭坚等,都曾登临游览。如今山上还有南山寺、观宏阁、野老泉、八仙石等胜迹。坐落在赣江(注入鄱阳湖)之滨的滕王阁,是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市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历经沧桑变化,在历史上毁建废修达28次。如今重建的滕王阁仍然光彩夺目。这里不仅能眺望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华横溢的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华章,苏轼曾为之手书,展现在重修滕王阁的第三层正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名,也作为重修滕王阁的主阁巨联由毛泽东手书。这一切都为滕王阁增辉、为鄱阳湖添誉。

    鄱阳湖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洞庭湖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农业垦殖活动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如今仍是湖南省最重要的粮、棉、水产基地。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地处东西南北交通通道,历代为人文荟萃之地,向来是湖山秀丽与湘楚文化相交融。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洞庭湖附近的城头山古城遗址的挖掘和研究中证明,这里的历史已有6000多年。故有学者认为:“这座古城的发掘表明;至少可以证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面临洞庭湖的岳阳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西古城墙上,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万千来人登楼游览观赏。登上岳阳楼,眺望浩瀚的湖水,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给人以旷远之美,催人以奋进之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曾吸引着一代代文人学士,挥毫泼墨,袒露襟怀,宋颜延、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先后以岳阳楼为题材写下传世诗篇。特别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岳阳楼的“一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传诵,启迪后人。位于洞庭湖中的君山,虽是面积仅0.96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却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神奇秀丽的湖光山色,激发古人的好奇和想象,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使这个玲珑小岛上的自然景色与古老传说、美丽神话、传世诗篇相互交织在一起,体现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来自民间的人文精神。

    太湖风光

    太湖,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地跨江苏、浙江两省,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西南纳苕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吴淞江、黄浦江注入长江。太湖面积24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在太湖周围还有众多的大小湖泊,就像镶嵌在绿色原野上的一面面明镜。在太湖之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为最著名,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峦连绵、层次重叠的壮丽天然图画。眺望湖面,烟波茫茫,浩瀚雄浑;放眼湖周,建筑精巧,园林别致。太湖以雄伟秀丽、湖光美景,博得众人喝彩,素享“锦绣江南”之誉。同时,由于太湖一带早在全新世期间已成陆,自然条件优越,早就有先民在此活动。太湖历史悠久,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太湖众山与秀水相映成趣,并与苏州、无锡等历史名城相依,名胜古迹众多,园林楼阁超凡,放射出“天人合一”的流光溢彩。这里是我国以湖泊风光为中心的面积最大的风景旅游区。

    滇池

    滇池,又名昆明湖,古称滇南泽,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滇池为断层陷落湖泊。其湖面海拔1895米,面积为370平方公里,蓄水量15.7亿立方米,是云南高原最大的湖泊,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前人把滇池描绘为“茫茫五百里,不辨云和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的空阔无边”。湖面碧波万顷。滇池四面群山环绕,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漫长曲折的湖岸线、晶莹平缓的沙滩,构成了滇池独特的自然景观。西岸逼近山岭,多断崖峭壁,如今是雄伟秀丽、山水一色的西山森林公园风景区所在地;东岸是丘陵区,有盘龙江等20多条河流汇入,如今有乡土气息极浓的自然群落风景区。南湖海口螳螂川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的上源。滇池风景优美,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它的美景风姿。“倒影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即是对滇池美的写照。滇池东北的昆明市,素有“春城”之称。这里“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城西的大观楼,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造以来虽历经沧桑,但一直是览胜赋诗的好场所。曾有许多文人为大观楼吟诗作画、撰写楹联。其中,清人孙胡子(原名孙髯,字髯翁,号颐庵)的一副180字长联,上联写景,下联述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神思飞扬,气势磅礴,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被誉为“天下第一联”。它开拓了对联的新天地,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滇池西面的西山(又称碧鸡山),滨临滇池,若站在滇池东面远眺西山群峰,宛若一位美丽的少女仰卧湖边,因而有“睡美人山”之称。也有人认为西山像一尊庞大的卧佛,故有“卧佛山”之名。滇池出水口的海口附近的石龙坝水电站,早在1913年就开始发电,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水电站。因此,滇池及沿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的滇池风景区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其形似一个宝葫芦镶嵌于云南宁蒗与四川盐源之间的群山之中。“泸沽”为摩梭人语,意即“落水”。泸沽湖海拔2690米,水域面积58平方公里。湖中有五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湖中各岛亭亭玉立,形态各异,林木葱郁,翠绿如画,水天一色,清澈如镜。其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而居住在湖周围的摩梭人和普米族独特的风情,更有迷人的魅力。这里湖水湛蓝,满目青翠,尤其是春夏黄金季节,松青杜鹃红,水碧海菜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无数猪槽船在浮动,船上摩梭姑娘在打捞海菜,摩梭汉子在撒网捕鱼,鱼跃鸟飞,男唱女和,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更有那雄伟的狮子山、神奇的仙人洞、明珠般的湖心长角、黑瓦瓦诸岛、曲折的九洲十八湾海提,风姿绰约,景色绮丽,与大小落水摩梭村寨相映成趣。这里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以“阿注”婚姻为特征的母系社会的残余,普米族也长期生活在泸沽湖畔,其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家庭婚姻、文化艺术等成了研究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史的活标本,是我国乃至全球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遗产。

    西湖,因位于杭州市老城区西面而得名,又有钱塘湖、西子湖之称,自唐代起就驰名于世。西湖原为钱塘江中的一个小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山石是环抱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钱塘江和海潮带来的泥沙在海湾处沉淀下来,逐渐把岬角之间的湾口塞住,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一个湖泊。以后湖水逐渐淡化,遂成如今的西湖。它经历多次以美化环境为目的的整治,特别是宋代苏轼做知州时候的全面整治,加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西湖出现了游客如云、歌舞遍地的局面,甚至到了“只知有湖,不知有城”的程度。西湖5.6平方公里湖面波平如镜,三面峰峦叠翠,一面敞开临城,山外有江,江通大海,湖山江海汇集一处;湖区与周围装点着泉、池、溪、涧、堤、桥、岛、塔、亭、阁、榭,集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大成,兼以阴晴雨雪、四季晨昏的变幻,确如苏轼所赞美的:“水花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及其周围约50平方公里的一片园林风景区,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丰富,是寓人文于自然之中的一处国际旅游胜地。其中分布着40多处主要名胜和3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湖中有一山(孤山),二峰(南、北两高峰),二堤(白堤、苏堤),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泉(虎跑、龙井、玉泉),四寺(灵隐、岳庙、净慈、凤凰),五山(宝石、玉皇山、五云山、凤凰山、吴山),六园(湖滨、儿童、柳浪闻莺、花港、曲苑风荷和中山公园),七洞(烟霞、水乐、石屋、千人、紫云、黄龙、紫来),八墓(章太炎、秋瑾、张苍水、于谦、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于子兰),以及九溪十八涧等名胜游览点。杭州动物园、植物园、花圃、六和塔、钱塘大桥、西泠印社等都是旅游的好去处。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双插捕云、柳浪闻莺、曲苑风荷、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为西湖著名十景,更是美不胜收,吸引了万千游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无数娓娓动听的赞美诗篇。西湖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1985年评出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杭州西湖武汉东湖

    武汉东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郊而得名,享有“武汉明珠”之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约8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5倍多。东湖属冲积残积型湖泊,却又与断层陷落形成有关,湖水平均深度2.3米,最深处在3米以上,为中型浅水湖。这里自然景色优美:湖中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水面广阔,举目四望,水天一色;湖岸参差,港汊交错,曲折有致,素有九十九弯之称。周边岗峦起伏,与湖水交相辉映。东面为疗养胜地,岗丘苍郁,丛林翠黛;南为文化区,山峦吐秀,学府林立;西为游览中心,林木葱茏,亭阁错落;北边保持着水乡渔村特色,湖荡漪涟,芦荻成片,湖光山色,秀丽多姿。景区也有众多历史胜迹,如磨山相传为楚昭烈王设坛祭天之地;行吟阁为纪念屈原而建;九女墩,相传为埋葬着太平天国九位女英雄遗骨的墓址;白马洲,传为鲁肃坐骑路经时陷泥而死,并葬于此等。这些均为东湖增添了庄重瑰丽的色彩。此外,花木繁多也是东湖的一大特色,尤以春兰、夏荷、秋桂、冬梅最著名。东湖还盛产多种淡水鱼,其中武昌鱼最名贵。根据自然环境,武汉东湖划分为6个游览区,即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白马区、吹笛区和珞洪区。内中还有众多别具一格的景点胜迹,诸如听涛轩、湖心亭、水云乡、沧浪亭、濒湖画廊、橘颂亭、长天楼、行吟阁、湖光阁、游泳池等。东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期盼朱德的预言“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能成现实。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是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盆地中的淡水湖泊,也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湖面海拔740米,面积7.73平方公里,湖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40米。因潭中的光华岛(原名珠子屿)将该湖一分为二,北部形成日轮,南部状似弯月而得名。“双潭秋月”即指这里。日月潭景色优美,翠山环抱,湖水晶莹。7月平均气温22℃,1月约为15℃,夏季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附近还有不少名胜古迹,文武庙、玄奘寺、玄光寺金碧辉煌,孔雀园和民俗村风格独著;潭水湛蓝,湖平如镜,不同时节不同时辰的景色又富于变幻,一览环湖景色,美不胜收。日月潭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它在台湾岛“八景十二胜”中,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1985年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泉瀑景观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面的自然景观。泉水有普通泉、温泉、矿泉、奇异泉之分。唐代程大虚以《清心泉》一诗,点破了泉的旅游价值:

    飞泉触石玉玎珰,中隐神龙岁月长。

    多少人间烦苦事,只消一点便清凉。

    中国亚热带地区泉水资源十分丰富,尤以云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泉水分布最为密集。云南的昆明泉水和安宁温泉、广东从化温泉、福建福州的温泉、台湾北投温泉、重庆北温泉和南温泉、四川峨眉山的玉液泉、江西庐山的谷帘泉、江苏镇江的中冷泉和无锡惠山泉、浙江杭州虎跑泉、湖北咸宁的温泉等,大都已开发为各地的著名旅游景区和度假中心。

    “春城”昆明,温泉数量较多,这里的白鱼口、洪家村、沙朗等温泉,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清澈透明。至于“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的黑龙潭,却是一个冷水泉,它位于昆明北部20公里的五老山麓,是昆明自古以来的名胜风景之一。素有“天下第一汤”誉称的云南安宁温泉,是由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和著名学者杨慎实地考察发现的,并对其成因有较为科学的记载。杨慎在《安宁温泉诗序》中生动描述了安宁温泉的形象特色和保健作用:“皓镜百尺,纤芥必呈;四山壁起,中为石凹;浮垢自去,不待拂拭;温凉适宜,四时可浴;掏之可饮,尤发茗颜……”徐霞客称其为“圣泉”。

    广东省几乎县县有温泉,著名的有从化、中山、丰顺、博罗等温泉。其中,从化温泉,水温高,矿化度低,附近又有山水泉瀑和茂密林竹,环境优美,业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温泉疗养胜地。福建省的温泉多分布在其南部,以福州、古田、长汀的温泉最为显著。福州在我国城市中温泉分布面积居于前列,其中市区温泉群占地5平方公里,每日可采泉2千万升,是有名的“温泉城”。市郊山麓、盆地也有许多温泉出露。这些温泉无色、无味,水温50℃~80℃,最高甚至达90℃,属于高温热水泉,有很好的医疗价值。重庆市北温泉位于市区西北面的缙云山,坐落在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峡。这里有三股泉水出露,南北朝时建有温泉寺,现辟为温泉公园。公园内有两处水温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温泉,冷暖适宜,流量较大,辟有浴室和游泳池。温泉附近有“乳花洞”,深约70米,洞内钟乳倒悬,曲径迂回,延伸至江底。冷泉自洞中凌空飞下,落入洞外层层下跌的五个潭池中,每逢明月高悬,倒映潭中,景色奇幻,美丽壮观,故有“五潭印月”之称。重庆南温泉,位于市南花溪畔,附近多高山峡谷,泉中富含硫磺质,可治疗皮肤病。

    峨眉山玉液泉,坐落在大峨寺神木阁前。泉水清澈明亮,流泻不止,夏日入水试一试,冷气直透肌骨,品一品,则涤肠荡胃,神清气爽。古人誉此泉“饮之诧得仙”,并尊称“神水”。苏东坡、黄庭坚等均将玉液泉称为“第一泉”。

    庐山谷帘泉,坐落在庐山主峰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相传唐代茶圣陆羽将天下名水排列出20等次,将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他曾两次结庐隐居于此,进行品茶鉴水的研究。自从陆羽将其列为天下第一泉以后,谷帘泉名声大振,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品水题咏。宋代学者王禹偁在考察了谷帘泉后,称此泉“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

    杭州虎跑泉、龙井泉和玉泉为观赏饮泉,是西湖著名景点。这三大泉在成因上属于不同的类型。虎跑泉为石英砂岩中的裂隙泉,属下降泉。自古以来,“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虎跑泉水质纯净,泉水晶莹甘洌,居西湖诸泉之首。民间传说,当年南岳山神,被性空和尚到此结茅开山所感动,遂遣两个仙童,化为两只老虎,跑地作穴而成,故称“虎跑”。据研究,虎跑泉水富含放射性氡气,对健康有益。龙井泉自石灰岩中涌出,为裸露型岩溶水天然露头。泉出顺层流下,至龙井寺出露地表,也属下降泉。民间传说此泉和海相通,有龙潜居,故名。龙井四周林樾幽古,山楚深沉,满山空翠之色,鸟韵樵歌,响答山林,素以景色清幽著称。玉泉为第四纪松散坡积物中的孔隙水,从地下断续地涌出,没有固定泉眼,人们砌地蓄水,池内有小水泡上涌,阳光下如串串珍珠,又似晴空细雨,属上升泉。泉池内还养着一些大鱼,“玉泉观鱼”即为西湖胜景之一。

    镇江金山寺外的中冷泉(又称扬子江心第一泉或南零水),唐宋时处于长江漩涡之中。由于江水自西而来,受到江中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而泉水就在中间的一个曲水之下,故名“中冷泉”。清中叶以后,长江主河道北移,南岸的江滩不断沉积扩大,中冷泉由江心泉变成了陆地泉。人们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栏方池,池南建亭,池北建楼,还开塘种植荷茭,并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中冲击,使柳荷相映,成为秀丽一景。中冷泉,自唐代品茶鉴水名家刘伯刍誉为“天下第一泉”以来,一直享有盛名,成为我国名泉,令人神往。

    瀑布,是河床纵断面上陡坡悬崖倾泻下来的水流。一般发育在河床地质地貌条件产生突变(如断裂)的地段,飞流万丈,从天而降,兼有形、声、色之美,蔚为奇观。中国亚热带山区多有瀑布,且常与青山、白云、蓝天、洞穴、深潭、峡谷、林木花草、文物古迹相结合,构成各有特色,雄、险、奇、壮俱佳,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喷珠溅玉,美若仙境的奇妙世界,极具观赏价值。唐代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把瀑布之美表现得出神入化,成为千古绝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三叠泉

    庐山瀑众多,早已闻名中外。李白此诗所咏的是位于庐山南麓秀峰上的“开先瀑布”。因悬于双剑、文殊两峰之间,瀑布被两崖挤压紧束而向下喷洒,如骥尾摇风,故又称“马尾水”。秀峰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其千姿百态、玲珑秀美,层恋流翠,风光旖旎。无怪乎古人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开先瀑布浩浩水流落到秀峰两侧的青玉峡龙潭中,卷起千堆白浪,激起万斛明珠。这里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秀峰寺风景优美,古迹繁多,极有观赏价值。“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以东的九叠谷中,又称“三级泉”。泉汇五老峰,大月山之溪水,沿徒崖折成三叠飞流而下,总落差达300余米。上叠如飘雪拖练,仿佛江河倒竖;中叠如碎石玉摧冰,五光十色;下叠如飞龙跃潭,响声雷动,雄奇壮丽。三叠泉隐藏人间数万年,直到南宋时才被樵夫发现,从此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往寻奇探胜。如今,它已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是游人必到之地。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原名白水河瀑布,位于贵州西南北盘江支流白水河上,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它为岩溶瀑布,产生在可溶性岩类地区,是水流的溶蚀、侵蚀作用造成的。白水河流经黄果树地段时河床断落,形成九级瀑布群,黄果树是其中最大的一级,宽84米、落差70米左右,河水从这么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深潭——犀牛潭,激起20多米高的水浪,发出震天巨响,十里之外能闻其声,如众人击鼓,万马奔腾。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生动地描述黄果树瀑布:水自“溪上石漫顶面下,万练飞空,揭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历。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黄果树瀑布的水,随季节变换出种种迷人奇观。这里以瀑成景,以瀑布、溶洞、地下湖和民族风情为主体,构成为举世闻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还有滑石哨和石头寨等布依族村寨,后者是著名的“贵州蜡染”之乡。该瀑布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广西九龙瀑布群,东距南宁市100公里,占地32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景区内古树老藤遮天蔽日,处处鸟语虫鸣,季季飞泉流瀑,空气格外清新,负离子含量达每平方厘米8000个。9条瀑布如蛟龙穿游在林中溪涧,形成“幽、奇、险、雄、趣”的九龙瀑布群。

    重庆江津的四面山丹霞地貌奇特,碧水丹崖,瀑布也是其主景之一。这里瀑布成群,落差100米左右的就有8处,山间望乡台瀑布宽35米、落差达152米,比黄果树瀑布还高出一倍,气势不凡,有“神州第一高瀑”之称。

    大龙湫瀑布

    大龙湫瀑布,位于浙江雁荡山中部偏西,瀑布从高达190余米的连云峰凌空而下,白练飞泻,直抵龙潭,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名瀑。其终年奔泻不止,变幻多姿,蔚为壮观,令人叫绝。徐霞客曾在日记中写道:“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蔡元培更在诗中赞:“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龙湫。”

    鸳鸯溪位于福建屏南县,是我国瀑布最多的风景区。全长18公里的溪流南北落差达300多米,河床宽处150多米、窄处仅一两米。两岸为火山碎屑岩所覆盖,岩层节理发育。断崖峭壁,沿岸拱立;众多的深潭雄瀑,参差分布。鸳鸯溪有瀑布上百条,100米以上的高瀑多达几十条。瀑布数量之多、水量之丰、水态之异、水势之壮、水景之美、水质之佳堪称国内之最。

    三、水利工程景观

    水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和文化的摇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生态的基础。水利工程既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又蕴涵着人文精神,是自然的再创造。中国亚热带江河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开发条件得天独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领先、至今仍有巨大效益的水利工程。隋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这里水利建设更为发达。如今,中国热带地区既有都江堰、灵渠、江南运河、江浙海塘、长江堤坊等历史著名水利工程,又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现代水利工程。它们都是建筑在景色秀丽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其工程外貌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塑造出了一种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景观。

    1.都江堰

    都江堰距成都40公里,位于岷江自峡谷进入冲积平原的交接点,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历久不衰等特点而闻名中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它长久地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使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碑,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岷江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两省交界的岷山南麓,流至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00多公里。从源头至灌县流程340公里,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水势湍急,曲折南流;至灌县摆脱两岸高山约束后,河面突然开阔,河水荡漾无羁,河道变迁无常,夏秋涨水经常泛滥,酿成水患。洪水过后又出现旱灾。水旱两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害。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前256~前251),“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为了治理岷江,走访民间,体恤民情,巡视山势水情,经过精心勘测,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方针,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从根本上改变了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交织出现的严重局面,使万顷土地受其滋润,“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一直施益于成都平原,并成为闻名遐迩的一大景观,素有“天府银河”之称。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都江堰工程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了自然条件。其渠首所在地灌县,背倚高山,面向盆地,既承接了渠首以上自崇山峻岭中流出的岷江水,又受惠于来自东南沿海暖湿气流影响的充沛雨量,从而具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加以顺应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渠首占据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理位置,恰可满足整个平原的自流灌溉。该工程堰首主要设施,沿江自上而下为百丈堤、都江鱼嘴、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和宝瓶口,其中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是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分洪、防沙、航运工程系统。

    都江堰

    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是用沙石修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坝,类似江心洲的建筑物,酷似一条形体硕大的大鱼静卧于江中。它把汹涌的岷江分为两条水道,一为岷流正流,称外江;一为分流,即引水干渠,称内江。内外二江的分水比例俗称“四六分”,枯水时内江为60%,外江为40%,洪水时则相反。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起引水、灌溉和航运的作用。分水鱼嘴,形如一个迎向岷江上游的鱼嘴巴。鱼嘴上游的百丈堤,作用是引导水流和防护江岸。紧接鱼嘴两侧有“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多年来鱼嘴和金刚堤经过多次的冲毁与修复,位置和结构都有变化。飞沙堰是汇洪排沙工程,处于分水鱼嘴堤尾部与人字堤之间,由内盛卵石的竹笼堆砌而成。飞沙堰高度低于金刚堤,平时拦水灌溉农田;洪水时内江水可从堰顶溢入外江;过堰流量甚大时,还会把堰冲垮,让洪水直泄外江,并防止沙石进入宝瓶口和灌区。人字堤的作用是护岸兼溢流,可弥补飞沙堰溢洪之不足。宝瓶口是岷江江水通过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进水口,即为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因形状像瓶颈而得名。它既是引水口,又有控制洪水的作用。它的岩岸上刻着“水则”,根据这一观察水位的标尺可以判断灌溉需水量,确定二江分水比例。

    都江堰记载了李冰的丰功伟业。他把消灾强民作为自己的理想,总结出了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提出了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近现代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李冰在世时曾命自己的儿子做了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汉代水官重造高达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后来石像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在都江堰渠道的外江里,先后发现两尊石人,一为李冰石像,上有隶书题刻着李冰的名字、造像年代和造像者姓名;另一尊石人双手持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如今看到的都江堰岷江东岸玉垒山麓的二王庙,就是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崇楼碧瓦的庙前部分,绘有都江堰灌区流域图,还有歌颂李冰父子的匾额、对联、石碑等。中间部分有李冰治水六字诀大字石刻等。后部是李冰殿和二郎殿,殿内有李冰父子塑像以及各种珍贵的文物。离堆,是筑堰时凿离玉垒山的山丘,上面有纪念性建筑称伏龙观,相传李冰父子制服岷江孽龙,就将它锁在离堆下伏龙潭中。这里有雄伟的三重殿宇,自前至后逐渐升高,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都江堰这些珍贵的人文景观置于周围秀丽的山水之间,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当人们走近都江堰就会陡然感受到“急流浩荡,大地震颤”的气势,强烈领略到水的魅力:“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因此,千百年来都江堰已成为人们瞻仰、游览的胜地。纷至沓来的游人在这里可以饱览巴蜀山川秀色,领略古堰壮观雄姿。

    2.灵渠

    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原名秦凿渠,又称零渠或浮渠,由于渠内设有斗门(或称陡门),也称陡河;近代又称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灵渠是秦代统一战争的产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继灭六国之后,又派遣屠睢带领50万人马分五路向岭南进发。

    灵渠

    由于湘桂丛山地带山岭险阻,道路崎岖,运输军粮非常困难。秦始皇下令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凿渠而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9年命监郡御史禄主持其事。《史记·主父偃传》说:“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这条长34公里的渠道修成。渠以灵巧著称,因而名为灵渠。此后,军需物资可溯湘江而上,经灵渠而入漓江,然后南下珠江。

    灵渠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引水方便的自然地理条件。该渠位于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湘漓二水上源的分水岭地区。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阳山(今海洋山)北麓的海洋河,沿着向北倾斜的地势北流,经过兴安城附近再向东北注入洞庭湖,此为湘江。而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南的六洞河,则沿着向南倾斜的地势南流,至司门前改称大溶江,至大溶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即是漓江。漓江向西南流至桂林、梧州注入西江。湘、漓二水源头,一南一北,相距约40公里,源头虽远,但漓江有一条小支流始安水与湘江的一条小支流双女井溪相距仅约二三公里,水位差也不过数米,中间隔小分水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不过二三十米,给开渠引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兴安县城东南约2公里的龙王庙山下的分水塘拦截海洋河,开出长约30公里的南渠引湘江水入漓江,开约4公里的北渠连接湘江,沟通了湘漓二水,从而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贯起来了。

    “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工程建筑异常巧妙,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伟大创举。灵渠自开通后,又经历代维修和增建,使整个工程体系更趋完善。明代孔镛《重修灵渠记》说:“史禄肇凿于秦,马援继疏于汉;作铧堤,创陡门,踵前式,增旧迹,唐之李渤、鱼孟威,宋之边诩、李师中,相继修葺。”明清时期整修工程更多。近代所见灵渠的工程设施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池水天平、秦堤和斗门等。

    形如铧犁的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是截江分水、引湘入漓的重要工程。它把海洋河来水分为两股,一股经南渠入漓江,一股经北渠流入湘江,大致是“三分入漓,七分归湘”。铧嘴之后有呈“人”字形的大小天平,用以壅水、抬高水位,并可溢洪入湘江故道。南渠有右堤,称秦堤,是因始建于秦代而得名,通常是指南渠自南陡门(小天平终点)至兴安县城东的一段渠堤。南渠首段还有泄水天平,可以宣泄由山洞进入渠道的多余水量(实为渠道的溢洪道)。陡门是为了平水节流,便于通航,用巨石在渠道两旁筑成的两座半圆形的建筑物。陡门可说是最早的闸门。当船逆流上驶进入陡门后,就将陡门下闸,使水位很快升高,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变逆水行舟为顺水而上。这样层层闸水,通过逐级引航,使船得以“顺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因此,它可称运河工程的一大创造。

    灵渠的修建,既促进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又成为了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有了灵渠,秦军的粮草兵械,经长江入洞庭湖,溯湘江,过灵渠,顺漓江而下,源源运往岭南地区,有力地支援了统一战争。秦国终于“略取陆梁地(即五岭以南今广西广东等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统一了岭南地区。其后,汉代出兵岭南,也取道灵渠。隋代从广州乘船由西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一线,抵达今镇江的瓜州古渡,再进入南北大运河,可直达华北。被称为“楚粤咽喉”的灵渠,至明清时期依然是中原和岭南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近代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湘桂铁路、桂黄公路通车,才使灵渠的运输功能有所减弱,但是,在灌溉农田方面的功能却日益显示出来。历时2000多年的灵渠在中国统一和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促进了汉民族与岭南各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它有利于防灾减灾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灵渠也表现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和跨流域建设的雄图大略。灵渠,工程雄伟奇观,其中蕴涵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古来游览题咏者不绝,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桂林漓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景。

    3.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即南北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很大作用。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历史上联系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古人云:“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抵北京,纵贯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把经济富庶的长江三角洲与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联系起来,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

    江南运河

    在大运河中,淮阴至扬州段称里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它们属长江流域,通航条件最好。江南运河在公元前已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凿,轮廓初步形成:第一阶段是公元前495年,吴国在太湖东部沼泽地带开辟航道,从苏州起,经望亭、无锡至奔牛镇,于孟河入长江,长约90公里;第二阶段是公元前210年,在今镇江地区开丹徒运河以及今杭嘉运河的部分河段;第三阶段是在汉武帝时开辟的苏州以南的运河。

    隋代,运河工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期间除了对邗沟加以疏浚以利漕运外,还在历代开拓的基础上建成了江南运河。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又开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郡,治今绍兴市)”(《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纪·五》)。这条仅400多公里的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水系。隋唐以后江南运河没有很大变化,仅有局部修整,当然也在不断改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江南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和整治,使航运效益不断得到发挥,迄今它仍是京杭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此外,正在兴建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确定利用运河为输水线路,因此运河正迈出新的步伐,展现勃勃雄姿!

    江南运河与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建筑、测量等诸多领域的科学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创造。运河的兴建,不仅促进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华夏大地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途,同时推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兴起,展示了“家家门外泊舟航,小橹摇过屋中堂”的独特风情,造就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著名游览线。

    4.海塘

    海塘

    海塘是抗御江海潮水侵袭、防止江海岸滩坍塌,保护城镇和农田安全的堤防工程。我国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等省受潮汐的影响很大。潮水不仅侵蚀海岸,恶化土壤,破坏农业生产,严重的还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钱塘江潮水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观,但也带来很大的危害。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坚持与海潮侵袭作斗争,逐步建成了规模宏伟的海堤工程——海塘(也称海堤)。其中尤以江浙海塘最为著名。

    江浙海塘,北起江苏常熟福山港,南至浙江杭州的钱塘江口。全长400多公里。它分为江苏海塘(或称江南海塘,又称苏松海塘)和浙西海塘(或称钱塘江海塘)两部分。江苏海塘大部分濒江,小部分临海,经过江苏省的常熟、太仓,以及上海市的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等县,长约250公里。此外,还有江苏长江以北的苏北海塘。浙西海塘经浙江省的平湖、海盐、海宁等县,至钱塘江口,长约150公里。此绵亘数百公里宏伟壮观的世界上著名的海塘工程,长期捍卫着我国沿海富饶的江浙两省的广大地区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江浙海塘自汉至明、清,由局部连成一线,从土塘变为石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据记载,最早的海塘是东汉钱塘(今杭州)的钱塘江的海塘。《钱塘记》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些,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到东晋咸和年间(326~334)才发展到今宝山一带,据《晋书·虞潭传》记载:“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沙,百姓赖之。”沪渎垒在今上海市宝山,垒就是海塘,这是江苏海塘的最早记载。自唐、五代以来,江浙沿海大规模修筑海塘,杭州湾受海浪冲蚀严重,更为修筑海塘的重要区域。五代时江浙海塘已出现向石塘过渡。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两浙转运副使张叔献曾在华亭新泾塘一带筑咸塘,“以防海潮透入民田”。元代曾屡次修筑海塘。“元代,海塘极大部分已改用石塘,就中杭州海塘本是用石砌成的;海宁、海盐则用石囤木柜之法修成石塘;上虞、绍兴、余姚,本是土塘,至此也改用石塘。”明清时期是江浙海塘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在海宁、海盐、松江、宝山、太仓、常熟等地,险工最多,筑而复坍,工程频繁,塘工技术也有较大提高,并写有《筑塘说》,详细介绍了修筑大坝的纵横交错法。清代在江浙海军塘的历代建筑的基础上,全部改土塘为石塘,修筑了从金山卫到杭州300多里石塘。为了维护好各地海塘,明代还制定了一些护塘管理制度,每年拨出专人、专费维修海塘。

    江苏北部海塘,最早记载见于6世纪中叶。北齐人杜弼在任职海州(今连云港市)时,曾“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唐开元十四年(726)海州刺史杜令昭曾在朐山县以东二十里筑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七里以捍海潮”。(《新唐书·地理志》)唐大历间(766~779)李承实创筑常丰堰,自楚州盐城南抵海陵。宋代对长江以北的海塘,也曾大力兴修。至宋天圣二年(1024),张纶、范仲淹又加以扩修。《宋史·河渠志》对此有如下介绍:“淳熙八年,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赵伯昌言: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接东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历史既久,颓圯不存。至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淹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自后寝失修治,才遇风潮怒盛,即有冲决之患。自宣和、绍兴以来,屡被其害……每一修筑,必请朝廷大兴工役、然后可辨。望令淮东常平茶盐司,今后捏海堰如有塌损,随时修葺,务要坚固,可以经久,从之。”宋至和中(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延接范公堤七十里,到通州吕四。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又有多次海塘修筑,终于形成自庙湾(今阜宁县)南至今启东县吕四镇,全长八百余里的苏北捍海堤。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后,海岸已移至堤东百余里,潮不冲堤,范堤渐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年的范公堤堤址,现已远离海岸50公里以上。

    江浙海塘长久以来有效地抵御了海潮侵袭,挡住了杭州湾汹涌的风暴潮,保卫了沃野千里的杭嘉平原,使这个历代潮灾严重的地区成为了富庶的鱼米之乡。江浙海塘早已成为中国古代人民与潮灾顽强斗争、取得巨大胜利的象征;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沿海人民与潮灾作斗争的历程和中国海塘工程的水平;而且也是滨海一道御潮长城和壮丽景观。

    5.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起自四川奉节的白帝城,迄于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近200公里,依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即兴建在西陵峡中段三斗坪附近的地区。

    长江三峡示意图

    长江三峡工程的提出,应归功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他就以敏锐的目光、宏伟的抱负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资金筹集准备、全面开发论证和实施的意见。他在1921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的第二计划第四部“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写道:“自宜昌而上,入峡行。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夹江,使窄且深。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潮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在这里,孙中山首次提出应用建水闸的方法来改善川江航道,待水头抬高后,再可利用发展水力发电的设想。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发表题为《民主主义》的演讲中指出:三峡水力是中国的天然资源,“可以发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他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强调了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孙中山关于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一些有识之士也曾为开发建设三峡工程做了某些准备工作。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长江上游与三峡水力发电进行了勘测研究,提出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20世纪40年代中期又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来华查勘三峡并提出报告,除阐述了三峡的发电效益外,还论及防汛、灌溉和改善航道的作用。但这一时期还只是进行初步勘探、测量和设计工作,尚未能开展较深入的规划工作,所提出的建设方案鉴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条件也近乎为美妙梦想。

    先人呼唤的建设三峡工程这一宏伟事业,终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变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一直给予深切关注和重视,长江流域有关部门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论证、规划和设计工作。所持续时间之长、工作量之浩瀚、研究范围之深广、投放力量之雄厚、涉及机构之多,堪称中国之最,举世罕见。在经过长达40多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1992年4月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庄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中的中堡岛国歌回荡、礼炮齐鸣,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在三峡大坝坝址宜昌三斗坪举行。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续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新篇章。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个伟大壮举。2003年7月10日,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009年8月工程最后一次验收获得通过。2010年10月三峡水库成功蓄水到175米,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补水、发电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获得了全面发挥和充分体现。现如今,一座宏伟壮丽、效益巨大的三峡工程巍然屹立在中国第一大河上,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峡水利枢纽雄姿

    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长江三峡坝址选在湖北宜昌三斗坪镇。工程的拦河大坝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是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因此,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对于解除长江中下游洪灾威胁、开发水利资源、改善航道条件、实施南水北调等均有巨大作用。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长江洪水多种措施中的一项关键性主体工程,它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抗灾提供保障;它充分利用流水资源,提供巨大电能,向以宜昌为中心的1000公里半径的范围输送电力;它改善长江航运条件,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它保证工农业用水、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业,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等有着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长江三峡工程是一个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工程;亦是雄奇险秀、瑰丽多姿、闻名于世的三峡中最亮丽、最宏伟的水利文化景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