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金岸-圣哉,母亲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上有一种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吟低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走严寒,带来春光。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有缕缕乡愁;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人世间有一个最值得回报的人,就是母亲!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华夏子孙不该回报,不该感恩吗?

    穿越时空的记忆

    黄河之水,进入宁夏平原,悄无声息地缓流,无涛声之震耳,无波浪之澎湃,大形大音都化成了低调和慈祥,滋润着芸芸众生,与田园同乐,与草木耳语。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动的黄河水,在宁夏雕刻出雄浑厚重的历史沧桑画卷。

    “黄河金岸”,典藏着历史,挥洒着人文。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文化。黄河文化建设不仅是宁夏的事,也是全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但如今全国黄河文化的亮点在宁夏。

    2009年4月9日,随着宁夏“黄河金岸”战略的启动,黄河小镇、枸杞博物园、黄河书院、黄河大峡谷、星海湖湿地公园等大型景观,竟然陆续出现在黄河岸边,并成为宁夏“黄河金岸”沿线的地标性建筑。

    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而今却有“黄河文化汇宁夏”之壮观景色。

    如今,沿着黄河宁夏段由南至北行走,你会发现,除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和乡村之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个个文化特色的立体画面。

    这些情韵各异的立体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顿悟。

    现简要撷取几个闪光的景点,以飨读者:

    之一:中宁枸杞博物园

    宁夏,是中国的枸杞之乡,尤以中宁县的枸杞名闻遐迩。从唐代至今,中宁枸杞以其古老悠久的人工栽培历史,不仅赋予枸杞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为中宁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如今,中宁枸杞已行销全国近30个省、70多个城市。可以说,枸杞已不单是一种农产品,而是中宁乃至宁夏的一张地理名片。

    为了这张地理名片,中宁县以修建博物馆这种具体的形式,让全国人民走近枸杞、了解枸杞,让枸杞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宁县新区西南侧,紧靠中宁黄河大桥,占地3500亩的枸杞博物园。该博物园计划投资5亿元,共分为“六大”功能区:

    公务接待。

    枸杞文化展示。

    水上休闲娱乐。

    公共服务。

    杞乡风情。

    枸杞种植观赏。

    博物园中央,一座中式博物馆巍然耸立,红砖绿瓦,拱璧飞檐,古香古色,蔚为壮观。这座如宝塔状的建筑,就是枸杞博物园的中心建筑——枸杞博物馆。它高45.9米,共8层,由上到下分为枸杞历史介绍、枸杞文化展示、枸杞加工流程、枸杞产品会展和枸杞全国销售分部等五个展示专区。

    之二:中华黄河楼

    中华黄河楼,位于青铜峡市城市东区黄河西岸、滨河大道东侧,被新旧两座黄河大桥拥在怀中。中华黄河楼,内设黄河中国历史文化展览馆、黄河宁夏历史文化展览馆、黄河印象展览馆、黄河文化演艺厅等。

    宁夏特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大漠文化,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中华黄河楼主要由主楼、角楼、牌楼、十二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附属建筑和雕塑组成,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黄河楼工程设计风格为仿明清塔楼式古建筑,顶部造型为地方风格的重檐十字屋脊,屋面为金黄色琉璃瓦,主体建筑为混凝土框架结构。

    中华黄河楼,是宁夏“黄河金岸”上的标志性建筑,有“黄河金岸第一高楼”之称,总高108米,拾级而上登顶,可一览“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景,弥补了“神州八楼,黄河无份”的缺憾。登临黄河楼顶,上接牛首山神庙的万丈佛光,下瞰大银川美景的日新月异,观滚滚黄河之水,感受大河奔流的波澜壮阔之景,思古今之情,有种催人奋进、只争朝夕之感。

    大牌楼是中华黄河楼的主入口,在牌楼的正面主匾上书写有四个大字“大哉黄河”;在牌楼的背面主匾上书写有四个大字“美哉黄河”。其寓意为:大哉黄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美哉黄河、国泰民安、河清海晏。这两句话代表了宁夏人感恩母亲河、建设黄河楼的美好心愿。

    在黄河楼台阶入口前的弧形广场上,耸立着十二根青铜图腾柱,图腾柱的内容选自于十二生肖。在黄河楼主入口的大台阶上放大复制唐开元铁牛形象,铁牛头北尾南、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样铁牛在前,黄河楼在后,形成了独有的景观。

    之三:黄河书院

    清晨,伴着东升的旭日,徘徊在黄河滩涂放声诵读,与古今大师思想碰撞;傍晚,夕阳西下,徜徉在亭台楼榭低头静思,与自己心灵交流。这样一方净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梦想的家园。而对宁夏人来说,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说起书院,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岳麓”。这座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古老书院,因其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而闻名遐迩,至今仍是世人缅怀历史的圣地。中国大部分省市都拥有自己的书院,不论是有着历史积淀的古代书院,还是新建的现代书院,都为文化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而宁夏,因为地处偏僻,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逐鹿,交替驻牧游猎、生息繁衍,作为书院基础的儒家文化并未得到广泛传播,而且长期战乱较多,致使书院文化至今无法形成规模。

    如今,伴随着宁夏“黄河金岸”战略的实施,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黄河书院已日益成型。在黄河沿线灵武段,几座已建成的楼体耸立在滨河大道旁,苏州私家园林的风格建筑,已有所显现。

    黄河书院,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底层被称作“藕香榭”,三面环水,沿水岸有长廊围绕;上层为“见山楼”,可将书院美景尽收眼底:楼阁亭台、小桥流水、粉墙黑瓦,营造出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风景。

    黄河书院中还设有三大展馆,用于展示宁夏文化;两个梯形教室和一个多功能演播厅,是看书学习的场所,也可邀请区内外著名学者在此进行学术讲座、论坛;书院外围设有多间会所,专供文化团体前来进行学术交流。

    之四:中华回乡文化园

    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以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

    整个园区的建设包括五大主要工程:

    基础设施部分。

    回族博物院。

    礼仪大殿。

    回族商贸一条街。

    回乡人家。

    中华回乡文化园内建有一座回族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一座回族博物馆,博物馆整体占地7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回”字形,让游客在漫步历史长廊的过程中,领略回族历史的渊源流长和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分为五个展厅:

    一号展厅为“中国回族的历史渊源”;

    二号展厅为“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三号展厅为“中国回族的形成以及风俗习惯”;

    四号展厅为“回族对华夏文明史的贡献”;

    五号展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

    在这五个展厅内,陈列着各类回族文明见证的文物,小到指甲盖大小的《古兰经》,大到一人多高、曾经郑和下西洋专用的金钟……尤其是在五号展厅内的七位宁夏回族著名人物,更是栩栩如生。

    之五:黄沙古渡

    在宁夏的“黄河金岸”,有一个最负盛名的千年古老渡口——横城古渡。

    横城,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滔滔的黄河水,从这里向北奔腾而去;蜿蜒的明代长城向东南延伸。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又把横城古渡称为“黄沙古渡”。

    今天的黄沙古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辖区内,距银川市52公里。古老的渡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传说,流传至今。

    相传在秦汉时期,黄沙古渡是一个边塞集镇,是漠北草原与关中内地贸易往来的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由黄沙古渡西进,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黄沙古渡见证了那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战斗。传说黄河古渡的黄河古镇就是那个朝代守边兵将的家眷住所,如今的大院就是临时的“将军府”。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当行至黄河渡口处,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离长安便又远了一步。临行前,她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就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泪水不知不觉滑过脸庞,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银川月牙湖乡的地名由此而来。月牙湖美妙的传说,给黄沙古渡的美景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如今,她的雕像伫立在月牙湖边,向世人诉说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功绩。

    1688年,清代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黄沙古渡现收藏的一艘黄河古木船,相传就是康熙大帝当年渡河时乘用的。

    途中,康熙题写了《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自宁夏出塞抵湖滩河朔作》:“潆回大野势几曲,沙岸颓突还巃嵸。乱柳排生枝干密,中有巨鹿藏榛从。”清朝诗人王绥的《黄沙古渡》:“荒烟漠漠路漫漫,河泻平沙两岸宽。缆解帆悬朝雨歇,马嘶人语夕阳残。涛声漰湱千秋壮,风色苍茫六月寒。独羡渔舠轻一叶,长歌终日傍惊湍。”均描述了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黄沙古渡为此在黄河的古渡口边竖立了康熙大帝的雕像。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对于这里的繁忙景象和自然景观,前人做过精彩描述,“沙鸥翔集,苇花飞白,轻舟短棹,漂浮水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封庆靖王镇守宁夏,曾到黄沙古渡巡防时写下《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声滩堵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月湖夕照》:“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等著名诗篇,来描述古渡口的辽阔无边和月牙湖的美丽景象。

    清末民初,毛乌素沙漠南侵,交通一度遭阻,古渡日趋衰败,好多历史遗迹都被湮没。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黄河水运再度兴盛。修建包兰铁路时,许多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多用木船运输。

    黄沙古渡景区规划面积为32.3平方公里,整个景区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其中湿地面积30000亩,主要由沼泽、河流、滩涂等构成,是黄河上游典型的河流及泛洪平原湿地。

    黄沙古渡如同一名俏娇娘,掀开神秘的面纱后,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热捧。景区内的大漠风光,黄河古韵,自然湿地,塞外奇景,还有惊险的沙漠欢乐谷,刺激的越野冲浪,古老的羊皮筏子,古丝路驼铃,声声入耳,竞相展现。

    现代的休闲娱乐项目:黄河飞索、蹦极、沙疗、沙浴、沙漠足球、沙漠排球、沙漠龙舟赛、沙漠拔河……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诱惑。

    还有,中国原生藏獒展示基地,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宁夏黄河古渡石器收藏馆,宁夏沙漠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皆落户于此,令人更是充满了惊喜。

    如今的黄沙古渡,正在宁夏旅游界进一步崛起,已经成为“黄河金岸”上的璀璨明珠。

    ……

    之六: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

    塞上九月,黄河之滨,一艘战舰巍然屹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着飒爽英姿的傲人风骨。

    2013年9月12日,以银川舰为核心的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隆重开园,正式向市民开放,标志着银川舰以“黄河第一舰”的崭新姿态亮相命名地银川,在提升国防教育的征程中重新起航。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银川舰从1976年入列服役到2012年光荣完成使命退役,见证了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历程;从1986年被命名为银川舰到2012年交付命名地银川,银川舰同样也见证了名舰与名城天涯变咫尺、双拥共建的深厚友谊。在圆满完成远航南太平洋参加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参加神威、神圣、联合、北方、砺剑、鹰击等系列演习,完成奥运安保等20多项重大战备任务,满载“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等100余项奖励荣誉的同时,银川舰已成为一部鲜活生动的国防和爱国主义教科书。

    2012年10月18日,银川舰正式退役,交付命名地银川。11月15日,银川舰确定落户银川滨河新区。银川舰退役安置也由此创造了我国海军史上3个第一:

    第一艘退役后交付命名城市的战舰。

    第一艘退役后被建设为国防教育基地的战舰。

    第一艘退役后在内陆腹地进行蓝色海洋国土观教育的战舰。

    以银川舰为核心的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经过多番选址论证,最终确定落户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平台——银川滨河新区。

    以“银川舰”为核心的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总用地面积222公顷,概算投资3.5亿元,园区景观结构与功能分为“一轴、双带、六片区”。

    一轴:中心景观轴,以和平广场为起点,与“银川舰”形成对景轴,延伸至黄河,形成海防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交相辉映的中心景观轴。

    双带:世界军事文化景观带、湖滨特色游赏带,将军事博览、国防教育基地等军事文化与会务度假、露营等休闲文化串联起来,沿景观湖形成步移景异的湖滨特色游赏观景带。

    六片区:军事文化博览园区、银川舰主题纪念区、水上互动体验区、青少年国防教育区、高端会展休闲度假区、河滩房车露营度假区。

    主要项目有:

    中华军事博览馆。

    边塞雄关互动体验区。

    中华名将雕塑园。

    特色湿地栈道科普区。

    世界防务文化中心。

    世界军事装备展示区。

    建设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的目的,是通过军地共建,实现边塞文化与海防文化的完美结合。

    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为“西北独有、国内一流”。集军事博览、主题纪念、国防教育、拓展训练、互动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是5A级军事主题文化旅游景区,也是内地第一家向游客开放的军事题材教育观光基地。

    在这里,人们登上“银川舰”,走进纪念馆,了解“银川舰”服役、回家光辉历程,参观退役武备展示,可以共同接受国防教育洗礼,感受军事文化魅力。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漫情怀。

    徜徉在如今的宁夏“黄河金岸”,这里的一件件传世之作建筑文化景物,串起了散落的文化,特有韵味,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宁夏“黄河金岸”的文化建设布局,既要有共同特点,又要各具特色。

    银川市兴庆区横城“黄河古渡城”侧重渡口黄河游,再现旧时繁荣、展示黄河文化。

    灵武“黄河书院”集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学习静修于一体。

    它侧重展示整体宁夏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边塞文化、影视文化等。

    平罗“塞上江南博物馆”侧重展示引黄灌区,展示中国新天府风彩。

    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博物馆”侧重展示移民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

    还有吴忠黄河人家文化园、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卫黄河公园……

    徜徉在如今的宁夏“黄河金岸”,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华在这里浓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辉煌在这里呈现,黄河文明的光芒似乎穿越千年时空,映照古今,激荡着炎黄子孙们振兴中华的澎湃情怀!

    感恩母亲河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黄河金岸”的灵魂,则是黄河文化。

    五月的塞上,八百里黄河岸边,天蓝地绿,草长莺飞。贺兰巍巍,黄河长长,圣水迎来八方嘉宾,心声齐诵《黄河金岸赋》,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美,六百万回汉各族儿女,抒写北国江南诗情画意。

    汲水的少女白纱蒙面,

    美得抒情,

    美得具体又好看。

    天蓝得真高,

    蓝得你想在黄河的上游飞

    ……

    兄弟们胸系红花走进会场,

    像是在出席诗歌会,

    更像是在举行一场集体婚礼。

    牛首山下,“黄河金岸”黄河楼,宁夏青铜峡市。

    2013年5月11日,在自治党委书记李建华的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华诗词学会、宁夏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词赋联大赛暨第二届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歌节”在这里启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诗词赋联作家,赴黄河沿岸进行采风活动,诠释中国梦与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发扬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展示“黄河金岸”的建设成就,打造“黄河金岸”的文化品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河流,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二长河。她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她,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是北中国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21世纪,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

    然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黄河母亲的索取无度,不合理地开发着黄河的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的困境:

    上游水利工程修建拦水淤沙,致使黄河河床30年抬高了将近2米;

    流域内的大型湖泊湿地日渐缩小,逐渐消亡;

    地质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小“地震”频发;

    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黄河水资源危机加剧,沿黄民众最起码的生存保障都受到威胁……

    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保护母亲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不舍昼夜,奔腾万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积淀出举世无双的大平原,为中华儿女缔造了广袤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可谓灾难频发。

    黄河从青藏高原挟泥沙而下,滔滔不息穿峡越谷,雷霆万钧。仿佛唯独对宁夏这片土地钟爱有加。她,劈开黑山峡从中卫进入宁夏,母亲河一改狂野暴躁的脾性,变得温婉柔和,恬静如诗。

    宁夏引黄灌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如果没有黄河水的滋养,将是一方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

    自秦汉至今,宁夏筑坝修渠,引黄灌溉,历经2000多年,形成了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成为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些民谚生动描述了黄河对宁夏的钟爱。

    这种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孕育了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宁夏的共生共荣,也形成了宁夏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母亲河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

    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宁夏;没有黄河,就没有‘塞上江南’的富庶”。从咿呀学语到读书明志,这样的启蒙教育在每个宁夏人心中根深蒂固。

    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发展。宁夏的文明史,是一部与黄河水乳交融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沿黄城市渐次崛起。2008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十大新天府评选中,宁夏平原因富足、少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脱颖而出,成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入选地。

    黄河对宁夏的恩情是独有的,无可复制的。

    “大漠无孤烟,长河有落日。在腾格里边缘的‘沙坡头’。如果你是骑一峰骆驼,在铃铛轻响中迤逦远去,直到心底黄河清、日落大旗卷;然后就是驾一匹陆战越野前去冲浪,跌宕起伏的沙峦,让你的心情像黄河一样九曲回还,最终畅然东去……”

    在诗人的眼中,那个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是宁夏黄河第一湾边沙坡头,人类战胜自然,扼住“浩海如天”的腾格里沙漠,成为人类治沙奇迹的见证,成为美丽宁夏、美丽中国的见证,令宁夏骄傲,让世界瞩目。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手执一支大笔站在沙坡头包兰铁路边上,俯瞰黄河、遥望东方的王维,依旧心怀祖国,感念着那条滋养人民的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千百万年的黄河生生不息,天下黄河富宁夏,养育六百万宁夏儿女的黄河,让宁夏人感恩不已,宁夏人应该感恩,应该歌唱吟诵。

    黄河楼,青铜峡,金沙湾,中华黄河坛,“五馆两中心”,沙坡头水利枢纽……沿着卫宁平原溯流而上,“黄河金岸”大道平坦,车流不断,田野平畴,柳烟含翠,沙枣飘香。

    “青黑的香山有宝贝,那就是我们中卫的硒砂瓜,石头缝里蹦出的‘金蛋蛋’,甜了远方客人的嘴,富了宁夏一方人”。“你是男人群中的沙子,你是女人群中王子”。

    ……

    美丽的沙坡头导游姑娘的解说,让诗人们如此迷恋。

    青绿苗苗上长出神奇的枸杞芽茶,漫过一鼻一息的清香,红宝枸杞娃在舌尖上轻踮着脚步,生怕惊醒你的美梦。

    中华回乡文化园,美丽的新月挽住那一道金色晚霞。倾听,仰首,各种感觉触摸可见的真实。

    横城古渡,不远处青银高速黄河大桥、307国道黄河二桥,并驾齐驱,灯光点点,车流声掩不住黄河平缓细微的浅吟低唱。

    魔鬼城、摩天崖、大峡谷、长城、烽燧墩台、红山堡藏兵洞,蓝天、碧水、淡云、断崖、鸳鸯、野鸭,红山湖下丛丛簇簇的芦苇,宁静怡然的边塞景观,水洞沟人类史前旧石器文化遗址……

    星海湖,谁能想到它曾经是一片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沼泽遍布的泥淖。远山近水,蓝天白云;沙鸥翔集,野鸭成群;苇影婆娑,波光粼粼。

    大桥飞跨黄河两岸,太中银、包兰、宝中铁路,京藏高速、福银高速、青银高速、河东机场,连接宁夏畅通渠道;滨河新区、保税区、银川阅海湾商务区和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

    “天生大地,地富大河,河连金岸,岸起婀娜,同心回汉,协力拼搏,神奇塞上,美丽中国。”

    “秀毓银川,天飘玉带,金岸势绵八百里;河称九曲,山号六盘,锦章兴逸五千年。”

    “黄河金岸美,胜景赛江南;复见琼楼起,雅兴亮眼前。”

    ……

    黄河岸边是家乡,倾情抒写中国梦,宁夏的脚步已经和世界时刻同步。

    ……

    “黄河金岸”,甫一落地惊风雨。

    如今,在宁夏的黄河沿岸,“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与旅游观光线已经浑然一体,向世界展开了一幅“黄河文化汇宁夏”“黄河玉带缀玉珠”的壮丽画卷:

    黄河圣坛、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小镇、枸杞博物馆等,与沿黄历史古迹108塔、黄河大峡谷、青铜峡鸟岛等交相辉映,成为镶嵌在“黄河金岸”上的璀璨明珠。

    这些标志性的黄河文化建设光彩夺目。全球中华儿女来到这里,如果登临祭拜,遥想怀思,会在感恩、归属之中,生发出一种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凝聚力,更有一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进的民族情怀。

    其中,这里的黄河圣坛建设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中华黄河圣坛,位于青铜峡市金沙湾西岸,背靠贺兰山脉,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阅读中华黄河圣坛,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沿石板路拾级而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处处是文化,步步是经典的历史长廊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中华黄河坛分为思源区、祭祀区、感恩区。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方式,用思恩坊、感恩坊和礼恩坊,来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

    ……

    中华黄河圣坛在建设中,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多个第一:

    第一次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和日晷这“四仪”摆放在一处;

    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

    第一次用青铜铸造龟驼碑……

    圣坛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再现着黄河留给人们的千古之谜和文化脉络。

    三座青铜牌坊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开了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内在的绚丽。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思恩坊、礼恩坊、感恩坊的建造,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圣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矗立在农耕大道上的,是高9米,直径1.2米的二十四节气柱。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将军,讲述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画面。中华黄河圣坛邀请专家,挖掘整理出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填补了农耕文化史的空白。

    农耕大道中央,18面巨型石鼓引人注目。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称“石刻之祖”。黄河圣坛选取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记载了远古时代起至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

    文化大道两侧,是18面用青铜铸成的巨幅竹简。收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古兰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六祖坛经》及四部农书,书中的精华部分雕刻在竹简中,以励世人。

    黄河鼎、黄河钟、黄河鼓三件重器的铸造,也件件展现出黄河文化独特的气质。

    黄河鼎,又称为司母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重达8.9吨,被誉为“黄河第一巨鼎”;

    黄河钟,饰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贺兰山岩画等黄河文化吉祥图案,被誉为黄河第一钟;

    重达6吨的黄河鼓,则是我国目前第一青铜大鼓。

    ……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从文化的角度破题,宁夏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成长航线。

    中华黄河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工程,从设计思路的提出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艺术家及文化专业制作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建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黄河坛基本建成,仅用了8个月时间,堪称奇迹。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教授用16个字评价中华黄河坛:大河文明,国家工程,世界经典,传世之作。她体现了大黄河流域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

    黄河文化名人张成荫说,中华黄河坛建设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数典不忘祖,一是厚古不薄今。中华黄河坛是一个大德大孝的工程,圣坛之芬芳,就是文化之芬芳。黄河圣坛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认识历史,把握当今。

    这座圣坛注定要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唯一。

    以文化视角观之,中华黄河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彰显母亲河海纳百川、渊源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她的建成,对改变宁夏文化格局、提升整个黄河流域文化品位具有深刻意义。

    ……

    不难看出,黄河岸边屹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她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生动注脚,是华夏儿女敬仰母亲河的大爱精神,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图腾。

    神圣典祭

    2011年5月8日,宁夏青铜峡。

    暖意绵绵,春雨潇潇。

    湿润细雨之中,黄河大峡谷金沙湾一带更显灵性。

    河水在大峡谷的臂弯里舒缓流淌,依山傍水的中华黄河坛庄严神圣,与这里的曲峡长河浑然一体,宛若一个在母亲河边守望了数千年的历史珍藏。

    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母亲节!

    在母亲节这天,举行这样一个活动,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在这天,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感恩母亲河”活动在中华黄河坛隆重举行。

    华夏大地,礼仪之邦。祭祀天地山河,追念先祖先烈,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活动,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水利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华夏儿女参加了这一活动。

    举行这一隆重神圣活动,就是炎黄子孙礼赞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感念黄河母亲的千载哺育,共同见证中华儿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庄严时刻。

    水是神奇的,水更是灵性的。

    史书很早就记载,黄土高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不仅仅因为她古老,她厚重,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华夏儿女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流经美丽的黄土高原。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在远古时代,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很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植物的生长。

    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华夏民族湿润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可见,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最早的黄土高原是丰腴的,绿色的。

    亘古洪荒,盘古开天辟地。

    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就从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她的怀抱中上演!

    150万年前,西侯渡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至于而后出现的:细石器、新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等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这里,在最早沐浴了中华民族文明之光时,也难免最早遭受到了文明之火的罹难。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黄河,最早的河水并不黄,也不叫黄河。

    在著名的《诗经》中,我们就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而《水经注》称黄河为河、大河。《汉书·沟洫志》谓:“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也就是说,黄河被尊为百水之首,四渎之宗是很久很久的了。

    可是,公元前4世纪,黄河的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在公元前3000至2000年间,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关中平原直到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即使你现在去青藏高原看黄河水,那水仍然是清澈的。

    而战国以后,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秦朝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则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五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宋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虽然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

    糟糕的是,随着北方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导致恶劣的水患。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四千年间,黄河受到1593次泛滥威胁,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有26次,决口则有1000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后,黄河下游的河水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

    黄河灾难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史。

    历史的教训反复告诫炎黄子孙:不敬畏黄河母亲河,不懂得感恩母亲河,不仅会给母亲河带来灾难,同样也会给炎黄子孙带来灾难。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宁夏进行祭祀母亲河——黄河,这是一件载入华夏文明史册的一件功德事!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建设中华黄河坛,祭祀黄河母亲河,这为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注入了崭新的内涵。

    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张毅、王正伟与国家六部委有关部门领导、港澳台嘉宾、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等万余人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

    吮母乳一滴千秋感念慈恩,卧摇篮三夜万世魂系亲情。

    上午9时整,9只羊皮筏子承载着沿黄九省区的各民族代表,手捧黄河源头之水从上游缓缓划来。

    敲响中华黄河盛世金鼓。

    第一只羊皮筏子靠岸后,筏子上的回族青年将水囊交给一位老人。这是一位世代居住在黄河岸边的耄耋老人,老人将水分倒至9只木桶内,由18位少年将其木桶抬往感恩林。

    这一传递,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千载传承,表达了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敬爱之情。

    9时30分,在中华黄河坛入口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代表聚集,种植感恩树,用取自母亲河源头的黄河水浇灌感恩林,让苍松翠柏为母亲河畔披翠染绿。

    五月的塞上,和风送暖,花香四溢,绿翠浓荫,生机盎然。

    细雨蒙蒙之中,中华黄河坛庄严神圣,辉煌壮丽,宛若一个在母亲河边守望了数千年的历史珍藏,深情等候中华儿女在这里共建、共享共同的精神家园。

    踏上中华黄河坛的石阶,就有了登山向上的感觉;山水之间,庄严肃穆的中华黄河坛高高矗立,营造出一幅囊括天地、气吞八荒的千年气象,就像在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中华黄河坛的建筑面积是6.5万平方米,它分为思源区、祭祀区和感恩区,有108件青铜器艺术精品,有36件石刻艺术雕作。

    人们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体味的是穿越历史长廊,处处是文化,步步是经典,宛如开始了一段寻根之旅:

    观黄河五千年照壁,上玉带桥,览天赐地馈阁,经农耕大道,登临活动主会场——中华黄河坛主坛。

    上午10时整,开幕式正式开始。

    激昂雄壮的国歌奏响,嘹亮震撼。

    万名来自国内外的炎黄儿女,冒雨来到金沙湾,伫立在宁夏黄河金岸,向母亲河致敬。

    穿过黄河坛正门,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牌楼,巍峨高耸、大气磅礴,饕餮纹、龙凤呈祥、敬天法地等图案或字样,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走过刻满吟诵黄河诗篇的碑林大道,长72米,高7.2米的黄河五千年照壁矗立其中,与密集的162个历史情节与人物图案相呼应。观赏黄河魂奇石图案,风起云帆,波涌浪涛。而此时的黄河,在雨意空蒙的场景中,缓缓流过,多少惊涛拍岸的过往,都融入这个浑黄的河水。

    礼恩区的核心建筑是方坛与圆坛,寓意天圆地方。圆顶中央为中华黄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方坛右侧为黄河钟,左为黄河鼓,取意“晨钟暮鼓,钟鼓齐鸣”。

    穿过文化大道,进入感恩区。青铜牌楼采用伊斯兰建筑的局部符号,表达了回汉儿女共同感恩母亲河,更寓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感恩母亲河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意,这里是中华民族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感恩广场上,万余名参与活动的各民族代表、各届人士在雨中面向母亲河鞠躬,致礼。

    一鞠躬,感谢母亲河的慈爱之情,哺育之恩;

    二鞠躬,祝福伟大祖国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三鞠躬,祈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繁荣昌盛。

    置身黄河母亲的怀抱,聆听浑厚激昂的涛声,我们岂能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共同感恩黄河母亲的博大慈爱和哺育之恩,更激起我们不断奋进的豪迈情怀。

    祭祀仪式上,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毅深情地说:“饮水思源,感恩怀德。我们怀着赤子之心举行‘感恩母亲河’活动,就是要礼敬母亲河、赞颂母亲河、感恩母亲河,就是要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华儿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热爱黄河、保护黄河、传承黄河文明,弘扬黄河文化,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和职责……”

    “九曲黄河,万里龙蟠,乾坤流转,意气飞扬。携百川之流,卷千重之浪,奠中华民族之基,启华夏文明之光。大哉黄河,百川汇宗;慈哉黄河,母爱无疆;伟哉黄河,教化英贤;雄哉黄河,佑护一邦;美哉黄河,遍地农桑;恩哉黄河,福址绵长……”

    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的王正伟宣读了《黄河颂文》。

    随后举行的“感恩母亲河”音乐会上,枕着黄河涛声长大的华夏儿女们敞开心扉,与黄河母亲一起聆听《黄河金岸赋》《黄河颂》《祖国,慈祥的母亲》,一起讴歌走过千万年沧桑岁月的黄河文明,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

    ……

    一条河,一座坛,千里奔腾路,万顷赤子心。

    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固化在物质形态中,中华黄河坛是对母亲河的一种纪念仪式。

    它是宁夏经济腾飞、沿黄经济区域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宁夏绘就了代表黄河9省区对黄河感念的恢宏篇章。

    当代著名学者、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直言:“感恩母亲河”活动将唤起国人对黄河的感念。

    他认为,宁夏在母亲节这天举行“感恩母亲河”活动意义重大。其一,将唤起国人对黄河的感念;其二,将提高全民族对感恩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倡人民感恩、社会感恩。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华黄河坛的建成,对改变宁夏文化格局、提升整个黄河流域文化品位具有深刻意义。

    有了文化的旅游,犹如被注入了“魂魄”。中华黄河坛的建成,为海内外华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纽带。中华黄河坛能触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坛。

    博大精深的文化汪洋,对每一个参观者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教育,通过参观者的口口相传,黄河文化必定能走得更远。

    依托中华黄河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云集宁夏,关注宁夏,支持宁夏,通过他们的带动,宁夏将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乘“黄河金岸”建设的东风,宁夏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华黄河坛,是将无形的文化转换成有形的建筑和实物,转换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无疑,神圣的祭祀,是华夏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深厚感情表达,是宁夏人在读懂黄河母亲的一腔热血与报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