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铁阅读清单·孤独-《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杭州民间学者傅国涌先生著的《笔底波澜》,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次细致梳理。傅先生是一位在杭州闭门读书,做研究、写文章的民间学者。虽然身不在庙堂,没有在大学谋得一官半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做学问的学者,一个有良心的学者。他一方面很勤劳地著书,发表文章,另一方面潜心于研究问题。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

    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呼吸,以笔抗争,一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篇章。这几年他很关心近一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变化,这本《笔底波澜》就是他的研究笔记。

    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传媒人怎样把“传媒要说真话”这个概念带到中国并得以巩固下来?这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王韬,他是香港人的骄傲。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循环日报》不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印刷的报纸,却是第一份办得成功的中文报纸。王韬办《循环日报》是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效仿对象,努力形成公正的舆论。十年间,他发表了近千篇评论,经常被同时代的报纸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个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一个人的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舆论倾向。他自己办报纸,最有名的是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他还发表过一篇文章《论报馆万有益于国是》,认为办报馆是对国家有利益的。报纸等于象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有了报纸,“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他在报纸上面洋洋洒洒地写评论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就喜欢看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话。他很懂得了解时代的民情,当一个时代到了关键时刻,很多东西要变化,谁能够把握那种求变的情绪并能用精妙的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成功了,梁启超正是如此。

    1909年,一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办过一份报纸,叫《民呼日报》。他说:“夫报馆者,固平民之代表也。《民呼日报》者,炎黄子孙之人权宣言书也,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人民亦有监督政府之权。政府而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而不能监督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

    晚清对于舆论有很多压制,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传媒人起来奋不顾身反抗。到了军阀割据时期,大家日子过得更不好了。1921年的时候,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第三届大会致信给国务院,通令全国所有报章一起来捍卫言论自由。怎样捍卫呢?根据临时政府的约法,人民是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的,北洋政府颁布了这些法,其实是限制上述自由的。于是当时全国报界联合会就呼吁大家联合抵制政府、批评政府。最后《大公报》出场了,这大概是现代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份报纸。大公报有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不党,就是不偏向任何一个党派;不卖,就是不卖任何人情,更不接受任何商业利益;不私,不以报纸这个公信为私人用途,满足私人的欲望;不盲,就是不盲目跟随潮流。要做到这四点,实在不容易。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年,我们中国做传媒的人,有谁能认真想一想,有多少次、多少个人做到了呢?

    第二十章《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可能迟早有一天我会吃素,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动物的感情好像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广泛了。已经到达一个什么地步呢?比如夏天我家里面有很多蚊子进来,明明咬得我满身都是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舍不得打它们。有时候吃东西,不小心弄了些碎屑留在餐桌上,看到一群蚂蚁来搬,我也不会把它们赶走,就静静地在那儿看着它们,直到它们把要搬的东西全部拿光为止。我们对动物的这种感情,甚至溺爱,是不是反过来说明了我们对人类世界的失望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否表示我们对动物的感情其实只是一种投射,与这些动物本身无关?不止如此,甚至我们对动物的这种单方面的感情投射以及沉溺,更能够说明我们仍然活在一个以我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里面。关于这一点,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这本书,作者是Donna Haraway(堂娜·哈拉维)。

    哈拉维这个人说起来很特别,她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女性主义学者,而且是很极端很激进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她的专业是做科学研究的。这个科学研究不是说她从事任何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是研究科学这门学问。这是在最近十几年相当红的一门新学科,研究的是各种自然科学的基本假设,有点儿介乎科学史跟科学哲学的一个交汇。但同时,她也挑战很多我们人关于自然世界的种种假想跟看法,这本书就是一个典型。书名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的意思是伙伴种类、伙伴物种宣言。请注意这个The Companion,它不叫宠物宣言,而是物种,什么叫“伙伴物种宣言”?

    她要写一本小册子出来,宣告发起一个运动,让大家正视我们人类生活、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东西是跟我们共生共存,一直繁衍到今天的,就叫做“伙伴物种”。这个伙知伴物种宣言已经不是哈拉维的第一本宣言了。她曾经有过客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人工智能机器人》,后来被收录入她的一本很经典的论文集。今天我们很多人谈人机混合的概念其实都是来自这篇文章。什么是“人机混合”?想想未来的人类身上有很多非碳水化合物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晶片生命,比如人工大脑、人工手臂、人工眼,然而当各种人造机件跟人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算是人吗?她在先前那篇文章里讲的就是我们谈净化,不能只是看生物,机件也在净化,人跟机件已经合并起来共同进化,成为一种崭新的物种。

    在这本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里,她谈的是另一个大问题。我们过去有一种想法,觉得动物是早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而人跟它的关系是先有了动物,然后双方建立起关系。但是哈拉维这个激进的学者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理解,她认为任何物种、任何动物都不是先于人类跟它的关系而存在的,而是先有了这个关系,人类和物种才彼此确认、彼此存在的。听起来很复杂,我用一个很粗暴的讲法就是“是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狗,同时,也是因为有了狗才有了人类”,这个说法是不是很夸张?但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史指出,人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甚至人能够说话都是拜狗所赐。不是跟狗学的,而是人类开始养了狗之后,狗使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少了很多警戒,于是人就比较有机会去发展人体其他机能,因此别的方面的器官得以演化,包括我们的语言系统。所以你可以说人是养了狗之后才有现在这么发达的语言能力的。同样的,我们看看各种各样不同的狗,包括各类名犬,它们都不是天生这样,也是被人养出来的。所以以狗为例,从自然史的角度看,狗跟人是彼此形成的这样一种伙伴物种关系。而这个关系里面又不止一种关系,还有很多种关系。比如以前美国军队用狗去越南进行残酷的战争;当年的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用狗去猎捕印第安人。狗可以是人的凶器,可以是人的食物,当然,狗也可以是人的宠物、人的伙伴。在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里面,哪一种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呢?哈拉维认为这是不能够决定的。不同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动物。当人把狗看成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开始溺爱它的时候,这个关系就变成主人跟宠物的关系。久而久之,这个关系甚至垄断了我们人类对于狗的一切想象,觉得人除了把狗当宠物养之外任何别的关系都是不应该存知在的。让它当警犬还勉强可以,当军犬或许也可以,但要客吃则是万万不行的,即便是拿来当军犬,现在也有很多动物保护团体认为这是很不人道的。哈拉维提出人跟狗的关系应该是更开放的,不能够只被一种关系所垄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以为把狗好好地养起来,照顾好,对狗而言就是最好的状态了,其实这也只是一种人类自我中心的投射和想法而已。就拿城市的流浪犬为例,我们看到流浪犬就觉得不对劲,要赶尽杀绝,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假设:狗首先是“宠物”,狗不应该“流浪”,所以才有“流浪犬”这个说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放开点儿想想,狗跟人是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个城市所在的地理空间是各种动物分享的,凭什么我们把所有不是被人圈养的、不是围在围栏里的动物都叫做“流浪动物”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