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地-生命之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人说森林的组织很像大城市的建筑结构。

    森林却是有组织的吗?如果说人工林是由人来选择树种、立地条件的话,原始森林是完全自由自在自生自长的,谁也无法规定植株的高度、林地的面积、有多少野兽、飞鸟唱什么歌之类。可是,在任何一处森林中,你又会看见大致相近的森林的组成,和完美的森林生命之网。

    原始森林总是有众多的树种,以及同样众多的植物和别的生物物种。众多而繁杂,都是森林所乐意的。

    森林之中的椴木、杉树、橡树这些优势树木可以高达30—46米不等,你不妨看作这是森林之城的摩天大楼,是高高在上者。在这些大树之下是另外一些较小的树木木兰、冬青等,相当于城市中更为普遍的大公寓、游乐场所、宾馆酒店;更靠近地面的杜鹃、绣球花则是较小的公寓;民居与商店可与林地上繁多的草木植物比拟,它们是最低的一层。

    津津乐道于为森林分出层次的,除了森林学家以外,便是诗人和画家了。但,取无论怎样的角度,森林的层次却总是在鲜明与模糊之间。你远远地看,森林真是高矮分明;你走近一看,绿色儿乎把高矮的层次全部融化了;你无可奈何地坐在一根倒木上,脚下便是蕨类和野草,你再抬头一瞧森林还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土壤基底、森林地面、低矮草本植物、高大草本植物、灌木、矮树、高树乔木、林冠之上的空气。

    汉字是如此的传神,仅仅是“森林”这两个字有五个“木”字组成,便可知道森林的一个外部特征了。三木为森双木为林,森森林林,极言其树木之众多。

    不过,现代森林学家从生态意义上是这样概括森林本质的: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下木、草被、动物、菌类等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类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构成一体的绿色自然体。

    森林是复杂的,森林也是简单的。

    祁连山的守林人告诉我,你从林子外面接近并走进林子后,你的脚就会告诉你树木对生命的厚爱:林地潮湿而又弹性,与之相比,不要说大漠戈壁就是田野上的土也是坚硬的,你的脚能不感觉到吗?

    森林拥有各种花朵各种色彩,惟独不喜欢金碧辉煌。对于森林来说阳光的重要和根在地底下吸收的水分一样,都是无与伦比的。森林的需要阳光是为了人所不见的光合作用,怛在整个森林里面却是阴暗的,有时只有19%的阳光可以透过枝叶的各个层次达到地面,其余的均被反射掉了,或者由叶子吸收了。如是夏口,田野上热风劲吹,可是森林里却凉爽宜人,森林里没有狂风,或者说,风到森林就狂不起来。因为立体、纵深的阻挡,田野上什么样的大风进人森林之后便成为只能吹动树叶的微风、小风,其风速一般只是林子外面的十分之一。倘若你正好碰上大暴雨,田野上风狂雨猛浊流滚滚时,森林中却只是偶尔有雨滴从树叶上滴落。降落在森林中的雨水大部分为林冠所拦截,然后是一层一层的将雨水滞留,只有当叶子湿透时,才向林地地面缓缓滴落,大约有一半雨水永远也不能到达地面。

    如是观之,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陆地水分循环、防风固沙抗涝等等功用,实在是此言不虚了。

    功莫大焉的森林是如何能做到这一切的呢?

    我们还要继续叙述森林生命之网的神奇和严密。

    森林中的所有生物都是在一条关系链中与其它生物密切相连的。探索这一条关系链的初始部分,令我们眼界与心胸大开。太阳是它的起点,森林因为来自太阳的能量而存在。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能转变为糖能,因而创造了食物链。食物链流经森林中的每一个活的机体,动物则是绿色的消费者。它们之中或者以植物为食料,或者捕食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总而言之这两类不同食性的动物,都不可能离开绿色植物而单独生存。

    最后,这些生物都会死亡,死亡便意味着把物质归还给森林中的土壤,放出养料,结束自己的循环。但,这丝毫也不影响整个森林的生命之网的运作。当绿色植物通过根将养料和水分吸收,又循环、再循环便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也许我们再也不能小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细菌与真菌,它们是勤勤恳恳的分解者。正是它们,把枯枝烂叶、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腐烂分解,变为无机物质,再还原给绿色植物吸收利用。

    由此可知,森林生命的网络,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知疲倦的工作和协调,而始终生机勃勃的。森林中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创造性的,它使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循环不息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的独立系统。

    这个森林生命之网,确切地说即是世界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森林生态系统。

    使森林生命之网能久葆青春的,是这个网络中的一切生命的平衡,也就是说从每一种生物而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1994年9月,我去银川时适逢银川大地上刚刚砍伐下四千万株树木。这个使我震惊的数字,是因为天牛的肆虐,在使用了各种药物、人工防治手段均告无效之后,不得不砍树一把火烧掉,为了杀死可怕的天牛同时也不得不自己毁林伐木!

    十年前去过银川的人都说,那里的杨树真高,那里的天空真蓝,人称塞外江南。整个宁夏的大部分农田都在以高高的白杨为主体的防护林带的呵护之下,才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我第一次踏访银川平原,为平原上古老的秦渠、汉渠、唐徕渠以及1949年以后新开的西干渠、东干渠所组成的灌溉网赞叹不已。最古老与最现代的人的创造与智慧并存着,这创造与智慧的基点都是劳作、艰辛的劳作。使这样一些创造延续下来的,则除了劳作还有一种精神。一条古渠道需要世世代代的农人的维修、疏浚或者拓宽,中间一旦断裂便荡然无存。黄河也真奇怪,惊涛骇浪夺路出峡来到银川平原后居然出奇地温顺,水波不惊,缓缓流去;有的便分流进了古渠道、新渠道,于是银川有大米有土豆有枸杞,这片土地才能因为可以温饱而得以保存至今。宁夏的古籍记载了这一切。还有传说,大禹治水凿开青铜峡之后在银川平原开凿了第一条灌渠。而《穆天子传》中的君王即西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是经过宁夏南部山区,坐八骏之车西行,率六师之众,跋涉几百天,夜宿昆仑之侧,赤水之阳,北登葱岭之颠,看到赤豹、白熊,于群玉之山采玉无数,并与西王母会见于瑶池……宁夏是既有历史又有文化的一块土地,可惜现在四千万株树木毁于一旦了。

    我在砍伐之后的树根边上徘徊许久不忍离去,我看见空空荡荡的农田里是正等收割的水稻,可是西部特有的护卫于农田之间的防护林几乎全部倒下了。我知道这温馨而相对平静的秋日之后便是冬日,宁夏的冬天原本是踩着厚厚的钻天杨的落叶来临的,而一旦春日风也骤起沙也活跃的时节,防护林已经枝叶繁茂了,它足可以让风沙望而却步。但,如今,银川南部地区差不多是无遮无蔽的了,谁阻挡风沙呢?

    撕碎宁夏防护林网络的,只是小小的天牛。

    正好十年前,1984年,宁夏发现天牛。这种小小的虫子不是吃树叶而是打洞钻心到树木的深处啃噬,这是较之别的森林害虫的最厉害之处。一棵已经成年的挺拔的钻天杨只要有20个虫口就必死无疑。咬死一棵树之后,天牛便飞到另一棵树上再打洞钻心。一般来说天牛的飞行距离可远至40米。天牛最爱吃杨树,柳树、榆树次之,以白杨为主体的树种单一的防护林,是天牛为害最烈的所在,可是在混交林里却难以成害。

    从人工捕捉到各种药物的防治都没有能阻挡天牛的“无烟的森林火灾”,十年后,整个银南的防护林带因为十年前第一棵白杨的死亡,而彻底倒下了!

    银南地区的防护林只能重新营造。

    我甚至想到了地底下的不再能托举钻天杨的树根,它们会死去吗?它们在哭泣吗?

    我在1994年从三北局的采访中得知,其时宁夏虽然把病树不得已而全部砍倒,但天牛们却早已经飞赴河西走廊各处。三北地区的天牛发生面积已达468万亩林地,是八十年代初期的千倍,受害树木2.25亿株。河西走廊、青海、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东北平原都已经先后发现天牛之害。如果天牛们蔓延至新疆,大面积的杨树、榆树和柳村将陷入没顶之灾!

    这就是从一只天牛开始的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的故事。

    还有两句后话要说,宁夏的老百姓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多少人双手合掌感谢苍天,在这片一向千旱的土地上每年总要下几场毛毛雨、连绵小雨、长蘑菇的雨,这是一个极好的征兆,是真正的江南气象。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天牛不断伤害防护林,然后又是树木大面积地倒下,毛毛雨不见了,风沙重新刮往银川市。

    因为生命之网中的一种虫的肆虐、一根线的崩断,防护林倒下了,农田与家园不再丰饶宁静了。当人们最后在不得不品味森林生命之网被拆散的结果时,风沙再一次逼近了,荒漠化裸露在所有人的面前,告诉人什么叫荒漠化。

    森林生命之网不仅是由植物而且也是由动物一起编织、架构的。为了适应森林生活,那些动物所作出的变革异常巧妙。它也告诉我们,任何生命之网都是处于动态中的,变革是寻常的,应变是基本的生活技巧。比如猫头鹰,在森林之夜的特别深沉的漆黑中,睁大了特别大的眼睛,眼中还具有感光细胞,这使它们能在光的强度还不如远在375米之外一枝蜡烛所发出的光的条件下,捕捉飞跑的森林老鼠而不会被密密的树枝拦绊。这样的技能实在叫人很难想象,但如果没有这一手绝技,猫头鹰都只能饿死。猫头鹰的异常灵敏的听力也让人类惊讶。一方面是它的鼓膜与耳孔异常之大,更奇特的是一只耳朵的耳孔比另一只大,因而它不仅能听微弱的声音,而且提供了立体声音接受力,使猫头鹰极其准确地把如电的目光投向声音来源处,以第一判断的准确无误获得了极为宝贵的起飞、选择路线最后捕而食之的时间。

    森林生命之网中充满了为着生存需要所进行的自身的变革,甚至可以这样说,森林中的每一种动物都是改革者。

    森林里到处都是枝条结成的网,这样的网至少部分是形象地体现了生命之网的错综复杂,这就使得那些不能不通过林中灌木层的野兽实行自身的适应性变化一身体坚强而沉重,四肢发达但较为短小,头部呈楔子形以便在枝条的网络中进出,并且都具有强大的腾挪跳跃的功夫。也许少有的例外是大象和熊及野猪之类,前者是森林之王,森林中所有的变革也许都是它领导的,一般来说领导变革的自己是否变革无关重要,因为谁也不敢向它挑战,它慢慢走就行了。熊及野猪力大无穷,必要时拱倒几棵树便能辟出通道。

    森林之蛙被称为树蛙,为了爬树,趾端有大圆盘,一种黏性的腺体分泌物使这种垫带有黏性。因此树蛙能爬上树皮光滑的树甚至能爬上守林人住的木屋的玻璃窗。和树蛙一样,蜥蜴、蝙蝠、豪猪的脚上都长有黏盘。

    居住在树上的哺乳动物再明确不过地告诉我们:人是无望再靠住在树上“筑巢而居”活下去了,除非长出翅膀来能滑翔飞行,否则既不能逃脱别的动物的袭击,也难以觅食。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林中飞鼠,它长有翅膜,即前脚与后脚之间皮肤构成的垂下物,它使飞鼠能在树木之间作长距离的滑翔飞行,并且能通过尾巴的倾斜控制飞行的方向及速度。

    猴子们一定很羡慕。

    这种飞鼠在到达降落地点以前,把尾部向上翘起,使身体倾斜到恰到好处,四脚正好抓住树干,然后在树上疾走,目睹了它飞行的猴子们纷纷走避,它会稍作观察,选择目标后再开始另一次飞行。

    啄木鸟是人类知道得比较多的,但真要细说起来仍可能是语焉不详。

    啄木鸟首先是森林中非常特殊而又坚定的爬树者,然后才有可能啄食树木身上的昆虫。它们的爪尖细而弯曲,有一些琢木鸟的两个趾向后生出,这使它们能牢固地紧握树枝。啄木鸟尾部的羽毛毫无柔软而言,相反硬朗而坚强,这就使得它在工作时成为另一端的支持物,可以把它看作是琢木鸟的“第三条腿虽说啄木鸟是一把活的锐利的凿子,它的嘴一直能啄进树干里面把虫子叼出来,但它为了进行这样的穿凿所付出的自身能量却鲜为人知。我们不妨看一下正在啄食的啄木鸟的姿态:它用爪紧握树木,下部靠坚硬的尾巴来支撑,然后将身体的上部向后弯曲,在每一次摆动后发力对树干实施打击。其艰难困苦不亚于人类的凿山开道。

    它用嘴凿树,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头打在树上,每秒钟20次,连续打击可达1个小时,深人树的内部0.3米以上。啄木鸟在钻孔的过程中,脑子受到的震动相当于一个职业拳击手接连不断地用直拳打击他的对垒者。如果啄木与不是有特殊的头部,早就震荡而死了。啄木鸟的脑壳极厚而且分量很重,嘴与头盖骨之间的海绵组织相连,每一次震动在到达大脑之前,均为海绵组织吸收,这样一种我们称之为抗震结构的奇妙,现在还不清楚是进化而成的还是造物主创造的。啄木鸟的长舌也令人惊诧,它有黏性而在尖端带有钩,无论蛀虫在树皮下或是木材内的小坑道中,均能勾卷拿获。有一类啄木鸟的舌头出奇之长,约为嘴长的五倍,平时卷缩于口内。

    昆虫亦然,有的完全成为绿色,以颜色保护自己;有的极为精密地在一张叶子的两层表皮之间取食,此种昆虫的形状通常是又薄又扁,没有脚或者脚已经严重退化,被称为潜叶虫。谁也无法想象在一张叶子的中间钻来钻去,直到钻出许多通道、各种图案,波浪形的,四方形的,三角形的,它们是在“画画”呢,还是在“签字”?

    如果在夏末走进林地,你会发现鸟鸣声的热烈程度与分布并不均匀,通常是昆虫丰富的那一片,鸟类也多,因为昆虫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落叶林地面是鸟类最喜欢光顾之处,因为它的丰厚而疏松的腐殖质中生物众多。常绿树林的针叶层分解起来相当缓慢,所含昆虫与别的小生物也较少,鸟的歌唱也就不那么激情饱满了。

    鸟类学家认为,森林中的鸟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选择树木而且还选择树木的部位。

    啄木鸟可以分为五类一生有短茸毛的、生有长细毛的、生有柔绒羽的、腹部呈红色的、穴居的一一它们在同一片森林里生活都啄食树皮下面的昆虫一但仅仅因为每种啄木鸟在树上啄食的部位不同,而避免了冲突。

    在同一片森林和同一时间里,各种鸟捕食各种昆虫似乎也都是有约在先的,燕子只捕捉正在飞的昆虫,麻雀、炉巢鸟、金翅雀在林地上觅食,而黄柳雀则在森林的最上层猎获昆虫,与啄木鸟互不相千。

    概而言之,森林的每一层空间都有鸟类和昆虫,它们之间自然不可能是老死不相往来。但,一般情况下,它们谨慎地生活在各自的区域,争强好胜的斗勇自然在所难免,肉搏撕咬却极为鲜见;通常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如已经写过的那样大声鸣叫告示对方或威吓之而已。

    你可以说森林中的鸟是自由的。

    你还应该说森林中的鸟是大体按照各自的规则生活的。

    人类也是森林群落中的一员,即便在走出森林之后,或游牧、或逐耕都尤法脱离森林生命之网的覆盖。可以说人类是这一生命之网的最大的受益种群。遗憾的是人类肯定无法逃脱这样的谴责:森林群落中最具有破坏性的成员,最典型的恩将仇报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