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广武山远眺黄河,凝视象征母亲河用她的乳汁哺育中华民族的圣洁的塑像,遥想“逐鹿中原”的威武雄壮的活剧,我的心中升起一种悠长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封建社会鼎盛的唐宋,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洛阳、开封、安阳即占其三。河南的地下文物资源居中华之冠,地上文物资源列全国第二,浓缩着我们祖先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艰辛,前赴后继、推进历史的伟业。
古都风采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诗反映了九朝古都洛阳阅尽千百年的历史沧桑,血与火的王朝更替。而古色古香的开封则使我亲炙了北宋汴梁的皇城风采。
集中体现北宋宫廷文化的,要算龙亭景区了。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隋炀帝的行宫。唐代刘禹锡诗:“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隋宫衰败了。北宋定都开封168年,建大内皇宫,也已被黄水泛滥淹没地下。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废墟上建“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朝贺遥拜,后称“龙亭”。
今日的龙亭公园仍然保持着清代“万寿宫”的格局。它以龙亭大殿为主,五百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午门、玉带桥、嵩呼、照壁、朝房等皇家建筑群,兼具北国殿堂雄浑的气魄和江南庭院秀丽的风韵。入午门,过玉带桥,只见一座造型奇特、装饰华丽的嵩呼穿心殿。嵩呼意即“山呼”、“高呼”,是清代开封地方官员觐万寿宫给皇帝祝寿三呼万岁之处,因而它的建筑规格采用了最高级别的庑殿顶,覆盖金黄琉璃瓦,斗拱雀檐,梁柱额坊,洒粉贴金,一派帝皇之家的富贵气象。龙亭大殿位于72级的高台之上,殿高267米,基高13米,远望如天上宫阙。登龙亭,要经蟠龙盘绕的御道,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蟠龙青石饰面中间有一行清晰可辨的马蹄印。这是重建龙庭公园时根据历史传说雕琢的。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向天下昭示武功,规定文武百官徒步上金殿,他自己则金盔铁甲,跑马登龙廷。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唯有龙亭石雕上的马蹄印痕历历在目。尽管是“赝品”,不少游客仍脚踩马蹄印,攀登上龙廷,抒发思古之幽情。
出龙亭公园,有一条仿宋古建筑构成的“宋都御街”。御街在设计和布局上精心体现北宋东京商贾云集、八方辐辏的繁华景象,全部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青砖灰瓦、褐柱朱栏、雕梁画栋、茜纱掩牖,使人顿发一步跨进宋代、转眼恍成古人的遐想。
御街上最富魅力的,是新建的庭院式仿宋建筑群樊楼(矾楼)。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年的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每逢元宵佳节,樊楼上、瓦陇中遍燃莲花灯,光华灿烂的“樊楼灯火”遂成东京一绝。南宋诗歌“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写尽樊楼万种风情,也透露了风流皇帝宋徽宗与京都名妓李师师幽会樊楼的逸事。
到开封,导游会娓娓讲述“文包武杨”的来历。宋太宗时,北辽兴兵犯宋,名将杨业率师抗御,屡建奇功,遭主帅潘仁美嫉妒。在一次孤军深入的战斗中,潘仁美按兵不救,杨业粮尽援绝,碰死李陵碑上。传说杨业死后,京城大雨,杨、潘两府顿成汪洋,汇成二湖,杨家湖水清澈,潘家湖水混浊,似乎天意也首肯“自古众民知忠奸”的道德褒贬。宋太宗悯杨业壮烈殉国,嘉杨家世代忠良,勒诏在龙亭西侧天波门内建造“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御书“天波杨府”金匾,并下旨凡经天波府门,文官落轿,武将下马。天波府杨家将的功业彪炳千秋。
至于“文包”,即“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更是家喻户晓,致有“不拜包公,枉到开封”之说。北宋的开封府衙,早毁于兵燹水灾。现在看到的是2001年根据历史资料规划重建的。
瞻仰开封府,凛凛正气的氛围令人肃然起敬。有两件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件是《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北宋一百八十三位开封府尹的名字,其中包括当过皇帝的赵光义、赵恒;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还有闽籍人士蔡襄、李纲。唯独第九十三任府尹包拯的名字,“指痕甚深”,不复可辨。原来是千百万参观者怀着钦敬的心情抚摸的结果。元代诗人王恽见此碑,深有感触,赋诗赞曰:“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树,犹畏严霜不敢栖。”意思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贪官污吏,慑于包拯的威严,怎不胆战心惊呢?
再一件是“老包倒坐南衙”。按旧制,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进衙门,须先把诉状经衙役送呈公堂,这就使吏役得以敲诈勒索。百姓咒骂:“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包公上任,即在开封府衙朝北开了一个后门,告状者可从此门径直上堂陈诉冤屈,包公审案也由坐北朝南改为坐南朝北,这便是“倒坐南衙”。当地百姓幽默地说:包公是古代中国“开后门”的第一人。可惜这个体恤百姓的“开后门”,被后世徇私舞弊的贪官玷污了。
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很少见到五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据导游说,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开封屡被淹没,地下文物甚多。当地流传“开封城摞城,地下压了几道城”的民谚。地表下依次有北宋汴京、北朝梁州、战国魏都大梁等多层遗址。为了避免地下文物资源的损坏,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发掘,城市建设不盲目追求形象工程,而着眼于长远的古文化保护,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明智之举。
佛国胜境
游河南,必到佛教三寺: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国佛事之盛。实际上,中国古代佛教起源、兴盛在北方。
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的洛阳白马寺,就是我国佛教发祥地,被誉为“释源”、“祖廷”的中国第一古刹。永平七年(64),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行至大月氏,恰遇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竹法兰,得见梵文佛经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东汉使者请二位高僧到东土弘法传教,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明帝以隆重的礼节躬亲迎奉,勅令于洛阳城西御道旁兴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白马寺。摄摩腾、竹法兰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白马寺由佛教最初的发祥地逐渐成为全国佛教活动中心,进而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文化,而且对国际文化交流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白马寺还有一段历史插曲。武则天为了当女皇,利用佛教制造舆论,指使白马寺住持、内宠薛怀义杜撰奏章,声言武氏是弥勒佛转世,当取代李唐称帝登基,于是布告天下,立佛教于道教之上,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1900多年来,白马寺几经风雨,几度兴衰;民国年间,战火不断,唯余断碑残垣,冷落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大规模整修,千年古刹,焕然一新,佛像庄严、殿阁轩昂,牌坊拱桥、绿荫碧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佛家信徒和游客。
如果说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那么,建于公元495年(比白马寺晚四百多年)的登封少林寺堪称天下第一名刹。之所以“名”,在于它在佛法和武功上的特殊地位。
印度高僧达摩的弘法活动。公元527年,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授“明心思性,一切皆空”的禅宗,吸引众多僧徒。寺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庑殿式建筑,名达摩亭。神龛中供奉达摩铜像,龛上悬挂乾隆帝亲题“雪印心珠”的匾额。据说达摩有个法名慧可的弟子,从师学法多年不得真传。一年冬季,大雪纷飞,慧可向达摩求法,达摩静坐无声。慧可久立雪中,积雪没膝而不稍懈。达摩说:“待天降红雪,便传法于你。”慧可顿取腰间戒刀,砍去左臂,血染白雪,一片殷红。达摩感其诚,遂传衣钵。达摩亭因而也称立雪亭,与儒家“程门立雪”媲美,传为佛教史上的佳话。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盖天下”。少林武术,源远流长。达摩在少林寺,终日面壁,筋骨困乏,山中又常有野兽强徒出没,为了解困、健身、护寺,达摩和弟子们将中原民间武术收集、整理、提炼,编成“活身法”,这便是少林拳的雏形。后经反复演练、创造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少林功夫。
隋末,少林寺十三棍僧救驾秦王李世民,唐太宗特许少林寺养僧兵五百名,扩充庙宇,广纳僧徒,最多时达五千僧众,并实行练武与作战结合,寺院办成了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林精华的“高级军校”。明朝中期,少林寺僧参加东南沿海抗倭斗争,血染疆场。嘉靖十年(1561),福建抗倭名将俞大猷亲临少林寺传授武术。清初,明末遗民故老、志士仁人纷纷遁入山林,潜心钻研武功,志在抗清复明,使少林武功愈臻精湛,也提高了少林武功的文化品位。
少林武功早在元代便传入日本。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每年都有欧、亚、美、澳各洲的海外少林子弟前来朝拜祖山,少林寺僧也经常应邀赴世界各地传播少林功夫。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文艺节目,便有少林武术学校学员表演的武功。
开封相国寺,以《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而获得很高的知名度。此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原封相王的李旦即位为唐睿宗,为了纪念他的登基之阶,亲笔题写了“大相国寺”匾额,建国寺便改称相国寺。
唐宋两朝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而尤以北宋为最,全寺占地五百四十五亩,辖六十四个禅院、律院,养僧千余,建筑辉煌壮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的描述。相国寺的住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巡幸、祈祷、恭谢以至科举进士题名也在此举行,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寺院”。寺内大师讲经,名僧云游,高徒辈出,许多国家的名僧特使慕名来此参拜切磋,讲法坐禅。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空海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来华,就居住在相国寺。他学问渊博,精通汉文,对中日文化交流卓有贡献,现相国寺内还设有“空海大师堂”。
群星璀灿
中州大地,藏龙卧虎,英杰辈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安息或者留下活动行踪的有: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有刘邦、项羽争霸于鸿沟,中国象棋因此有楚河汉界;科圣张衡、药圣张仲景诞生于南阳;还有杜甫、韩愈、程颢、程颐的故里,曹植、白居易、范仲淹的陵园,关林、岳庙、武侯祠、木兰祠、张巡祠。推之久远,更有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细细开列,举不胜举,短暂之游,行色匆匆,无法逐一瞻仰凭吊。为了溯寻文化之根,朝敬列代英杰,我尽可能地参观了少许遗迹,查找了相关资料。
在风光秀丽的洛水之滨,我神驰于大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他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洛水女神,仿佛飘然顾盼于蓝天白云。然而命运多舛,四十一岁就郁郁而死的曹植却长眠于开封市通许县(古雍丘,曹植曾被封为雍丘王)七步村。七步村陵园的得名,缘于曹植受曹丕逼迫,限七步成诗,天才的曹植迅即吟成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陵园,蕴含着宫廷的骨肉相残,民间的悲怨同情。
巩县(现郑州巩义市)是杜甫故里。唐睿宗太极元年新正初一,杜甫诞生在笔架山下南窑湾村的一孔窑洞里,人称“工部窑”、“诗圣窑”。窑洞旁有一所幽静的四合院。院门上悬挂郭沫若亲题“杜甫故里纪念馆”竖匾。院内陈列着杜诗的各种版本,张大千、齐白石的诗意画和著名画家蒋兆和所作杜甫像。杜甫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他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抒发了他深挚的思乡之情。
杜甫故里不远处的邙山岭上有杜甫墓。明朝周叙《经少陵墓》诗云:“杜陵诗客墓,遥依北邙巅。断碑居人识,高明信史传。猿声悲落照,树色翳寒烟。唯有文章在,辉光夜烛天。”而今,这种荒凉悲寂的氛围已一改为新建陵园的气势恢宏、典雅庄严。杜甫的高大雕像,安坐万花丛中,炯炯的眼神凝视生养他的故土,俨然在构思新的诗篇……
游龙门石窟,瞻仰了龙门东山(又称香山)白居易墓地——白园。白居易住洛阳时,香山是他喜爱的去处。他有诗句:“石盆泉畔石楼头,十二年来昼夜游。”足见他对香山情有独钟,并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七十五岁病逝,嘱家人葬于香山琵琶峰顶。墓园松柏葱郁,青草离离,庄严肃穆,近有若干石刻,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友人题写的两方。
一方是:
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
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
您对日本的贡献,
恩重如山,万世流芳,
吾辈永志不忘。
另一方题为《献樱》是:
君不闻琵琶铮铮弹不尽,
峰上幽谷月华开;
亦不见樱花烂漫似云明,
散泛一片居易杯。
文化无国界。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白居易受到国际友人的敬仰就是明证。他的《长恨歌》在日本广为传诵,中日民间都有杨贵妃未死于马嵬坡而被救东渡日本的传说,日本甚至也有贵妃墓这样的“遗踪”,反映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惋惜这爱情悲剧式的破灭。
河南大地,留下了岳飞的多处遗迹和祠庙。
朱仙镇是宋朝抗金千古伤心地。绍兴十年(1140),岳飞与金兵激战郾城,大捷,挺进朱仙镇,收复汴京指日可待。宋高宗赵构和被金朝收买的奸相秦桧急于议和,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撤军。岳飞悲愤交集,慨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翌年,被诬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年仅三十九岁。明朝文学家李梦阳曾作《朱仙镇》诗以志悲悼:“金牌痛哭班师地,……南北凄凉话古今。”
在岳飞故乡汤阴县建有体制宏大的岳飞庙。耐人寻味的是正殿上的那副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从字面看,对仗不大工整,但它包含着巧妙的构思。集引文信国、杨忠愍的诗句,突出宣扬岳飞所向往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清明政治。
正殿的岳飞塑像,帅盔金甲,手握宝剑,俨然将帅形象;而又身着紫罗袍,风度儒雅,显示出文武全才的气质。岳飞酷爱文史,倾心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岳飞庙里的贤母祠,纪念一位深明大义的伟大母亲,她于儿子从军之时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岳飞铭记母亲教诲,矢志不渝。贤母祠壁间镶嵌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并附说明:绍兴八年(1138)秋,岳飞行军经南阳,适逢大雨,投宿武侯祠,夜读《出师表》,深感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挥泪奋笔,一气呵成了这件传世佳作。朱元璋特书“纯正不曲,书如其人”,赞颂岳飞的人品和书品。
历史名人是灿烂文明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代表特定的历史时代精神的标志。大河上下人文荟萃,群星璀璨,使我深感这方热土无愧为孕育了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早在八千年到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留下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由于国土之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方可定鼎天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