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克隆惹的祸-石皮弄考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庙镇是个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有十条古弄很有点历史,如状元弄、太9币弄、翰林弄、聪明弄、妃子弄、南园林、梅园弄、铁锚弄、古松弄、石皮弄。

    去年,地方志办公室着手编一本《古庙镇风情》的小册子,对这十条弄堂——作了考证,其中九条弄堂的历史都搞清楚了,不少还史书有据呢。唯石皮弄得名有多种说法,难以统一。

    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已退休的方教授考证出的,他认为石皮弄在明代时,乃穷人住的地段,相当于现在美国的贫民窟,因为未出大官名人,故史书无载,这不足为奇。而这一带,当年住的年岁较长的,一个是石匠,一个是皮匠。皮匠天天在弄堂口摆摊,石匠天天叮叮当当凿石,来来往往的人没有不看见的,故有人图省力,随口喊此弄为石皮弄,也就一直喊到了如今。

    这方教授的考证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听上去总有那么点不舒服。

    后来,有位姓丁的作家写了篇考证文章,说石皮弄得名与石匠、皮匠均无关系,其由来要追溯到四五百年前。那时,古庙镇上的弄堂多数是泥地,只有像太师弄、妃子弄这种官宦之家居住的弄堂才用条砖砌成人字形路面,以显其身份高贵。这石皮弄里住的是经商的生意人,这些生意人有了钱后,就购置了一些水成岩石片,铺在了弄堂里,这样,落雨下雪就不会泥泞一片了。这石片铺地乃善举,于是有人称此弄为石皮弄。

    这自然也不失为一说。

    但方教授认为丁作家在写小说杜撰历史。他举例说:清初时,古庙镇有位姓王的皮匠发了财,吴伟业略一思索,题了“阑玻楼”。后来有朋友问吴伟业,阑玻楼是何寓意,吴伟业笑笑说:“东门王皮匠而已。”据方教授解释,这故事说明两点,其一,古庙镇出过发财的皮匠;其二,发了财后为掩饰自己当年的穷困落拓,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总想编造些历史,以迷惑不知真相的人或后来的人。石皮铺地即一例。明明是石匠、皮匠,却讳言石匠、皮匠。这石皮铺地到头来与东门王皮匠的阑玻楼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百姓的感觉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前几天,有人偶然在因特网上读到一个名叫“赤裸纯婴”的网民的文章。他说:“方教授与丁作家都算肚里有墨水的饱学之士,但在考证石皮弄问题上,全他妈的扯淡,什么石匠、皮匠,什么石皮铺地,统统是你们这些文化人在改写历史,历史的本来面目要简单得多,也粗俗得多。石皮弄三字如果用当地方言一读就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你们别以为我下道,有损小镇形象,其实这才是历史的真实。石皮弄的房子是明代建的,因两旁的风火墙高,弄堂显得细长狭小,而弄堂底是一个池塘,池塘边芳草萋萋,杂树争春,那形状像不像女人的阴道?明代时性事比较自由,有这样的弄堂名不足为奇,因记录在案,终究不雅,故唯口口相传,不见文字在案。不过,这倒是蛮有价值的一则民俗史研究资料呢。

    方教授、丁作家得罪了。如果你们认为我信口雌黄,我在网上等着你们,赤裸纯婴就喜欢口无遮拦,实话实说。

    遗憾的是方教授、丁作家未作出任何反应,不知是不懂上网呢,还是不屑一顾,或者认为与之辩论有失身份。

    至今,石皮弄的得名还是没有定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