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龄,插队期间曾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并开始写作。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新浜中学。上世纪80年代初,奉命编修松江县志,从此专心地方史志工作,出版专著四部,参与编写图书数十部,获编审职称。
现为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
一
让胡家放心不下的是女儿胡兰,眼见着就三十出头,至今也没有个正经的对象。父母看不懂,女儿为啥就不肯好好地找个对象成个家,混天糊涂地一天到晚不知在想些什么,就晓得和一帮小姐妹瞎白相。家里人都为她操碎了心,对象介绍了不少,小伙子们要模样有模样,要学历有学历,不缺钞票,不缺房子,大家看来都很般配,但胡兰就是说谈不拢,有的就索性不肯见面,而且扬言,以后你们就别瞎操心了,对象我自己找。
胡兰也带回来过男朋友,父母看看模样也不错,一本正经当毛脚女婿热情招待。过了段日子,当妈的不免要打听两人准备什么时候办事体,不料早就分手了。后来只要说起轧男朋友的事,胡兰就把亭子间的门关得砰砰响,躲在里面不出来。父母气得脸色发白,只有老外婆宽容,站在亭子间门口,说上老半天的软话才让胡兰开了门,搂着宝贝外孙女拍着哄着,就怕兰兰不开心。
二
胡兰有自己的活法,下班后,与几个情趣相投的小姐妹看看电影,喝喝咖啡,逛逛马路,拣拣时装,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样的日脚真的不要太好过。胡兰的薪水不少,但花钱大手大脚,一个月来一个月去,每月的薪水用得精精光光,称为月光族。
她原来和外婆住在二楼的大房间,经常玩到深更半夜回来,怕外婆知道后说出去,就自说自话搬到二楼亭子间。胡兰是外婆的心头肉,一手把她拉扯大,宝贝得恨不得整天捧在手里含在嘴里。胡兰搬进亭子间,外婆还对人说兰兰孝顺,夜里加班回来怕吵醒我,宁可住北面的亭子间。
一个女人为什么非得要嫁人生子,受公婆的管束,受孩子的牵累?父母不是说老了怎么办嘛,老了有养老金,再不济就把房子给卖了,到福利院去,住个单人套间,生活不照样舒服体面有尊严。看看那些结了婚的同学,被老公管死,被孩子套牢,难得一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都脱不出身来,胡兰可不愿过这样的日子。
胡兰的想法从来就不曾与父母沟通过,就是在她最亲近的外婆面前也不曾流露过。她知道,这种想法一旦说了出来,不挨父母一顿臭骂才怪呢,就是外婆也不会答应的,老派人与年轻人是很难沟通的。
三
一天下班后,胡兰为赶同学的生日晚宴,匆匆忙忙过人行道,也没看红绿灯,被汽车撞了一下,小腿骨折了。司机是个小伙子,一副忠厚相,送她到医院,再送她回家,折腾了小半夜。任凭胡兰怎样骂他,他也只是一味地赔不是,没有半句辩解。
第二天,小伙子捧着鲜花、拎着水果到胡家。胡兰对外婆说:“让他滚蛋,谁要见这种小瘪三。”胡兰不让他进门,小伙子天天来,后来弄得胡兰光火了,天下哪有这种戆大,让他进来,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小伙子进了胡兰房间,先鞠躬,再献鲜花。胡兰一挥手把花束打落在地,火气十足:“你把我弄成这样,还嫌不够,天天来骚扰,再这样我可就要报警了。”
小伙子说:“要是探望病人也犯法,那么派出所真要变成娘舅家了。”
“你私闯民宅就是犯法,天天来干什么?想通过小恩小惠赖掉赔偿费,是不是?告诉你,没门!”
“赔偿费保证一分也不会少,要是小胡还有什么要求,我能办到的,也可以商量。我一是来道歉,二是想知道你的伤怎么样了,既然是我闯的祸,我就要负责任。”
胡兰看他一副诚恳的样子,不像是在耍滑头,但气还是没有消掉:“我的伤不用你瞎操心,有事我会叫交警队通知你的,以后不要再来。”
四
隔了一天,小伙子又来了,说骨折病人不方便,他来看看要不要相帮。再隔一天,小伙子还是来了,说他特意煮了一锅骨头汤,让小胡补补骨头。以后小伙子天天来,不是送碟片,就是送游戏机,反正天天有花头。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心对人心,既然人家诚心诚意,一直把人家当仇人也不作兴。再说胡兰躺在床上也无聊得发慌,平时那些小姐妹在一起白相时有多热络,现在自己动不了,也不肯来陪陪坐坐,只不过来了一两次,做做形式罢了,想到这里胡兰就生气。现在有个人每天来看她,陪她说说话,多少也能解解厌气。
五
小伙子叫赵一平,英俊帅气,浑身上下涌动着青春活力,尤其是满头天生的螺旋头发,让胡兰看着舒服。起初只是赵一平一个人说话,胡兰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时间一长,变成了两人的交谈。赵一平很会说话,他讲小时候在弄堂里和小伙伴怎样作弄居委会大妈,考试时怎样逃过老师的眼睛作弊,放暑假时怎样溜进公园偷金鱼。这些对大多数女孩子不曾有过的经历让胡兰听了兴趣盎然,说到精彩处,胡兰会笑得前仰后合,笑得眼泪都掉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是胡兰每天都盼着赵一平能来,一天见不到就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到了下午3点钟,要是一平还没到,她就会爬到窗口去,看弄堂里来来去去的人,只要发现一平的身影,心头就会涌上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说不清是喜悦愉快还是紧张兴奋,人一下子会变得不知所措。
绑在胡兰脚上的石膏被拆掉了,但她不敢下地,她怕痛。一平说,这样不行,一定要多活动,否则以后成了跷脚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一平硬将胡兰从床上拉起来,让她靠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步一步从小房间挪到外婆的大房间,再挪回小房间。胡兰从来没有和男人这样亲密接触过,一平身体上散发出来的男人味道很好闻,他的肩膀宽大结实,靠在一平的肩膀上感到很安全。这时胡兰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说,男人的肩膀是女人的依靠。一平偷偷地吻了一下胡兰的脸颊,胡兰没有反抗,她感到很享受。胡兰弄不清楚,这是不是人家所讲的爱情。
六
过了不久,两人准备结婚了。
父亲拍着赵一平的肩膀,调侃道:“你开车真有本事,这一撞撞得好,不偏不倚,正好撞开了我女儿的心。服帖,服帖。”
胡兰不买账,跑过来,手点父亲的脑门:“不许你欺侮老实人。再这样,我就叫外婆来教训你。”
老外婆虽说上了年纪,耳朵一点也不背,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欢喜都欢喜不过来,还能说道你们?兰兰,你听好了,早点给我生个重外孙女,我这把老骨头或许还能带上几天。”
第二节 关于帽子
对一个人来说,脑袋无论是形象上,还是生理上都是最重要的部位,因此自从人类发明了帽子以后,帽子的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保暖和遮阳。皇帝加冕、取得学位、荣膺世界小姐等,都要在头上加点与众不同的玩意儿。历代官员,为了有别于平民百姓,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头上那顶乌纱帽。不同的乌纱帽表明了局级干部、处级干部的不同身份,当然不能乱套。从古戏文上常常看到,某个忠臣披头散发捧着乌纱帽拼死一搏,在台下的人心惊肉跳的同时,也都体会到了帽子的分量。在封建社会,就是没有功名的百姓,帽子也是不能乱戴的,奴仆只能用土布,有钱人才能用狐狸皮毛之类,“贵贱之别,一望而知”。至于帽子的装饰美化功能,记得梁实秋先生有过一篇绝妙的小品,将爱美女子与帽子的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古代,男子二十岁左右称弱冠。二十岁时要择吉日、择嘉宾,将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举行“冠礼”,是成人的标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冠”就是约束头发一类的东西,也就是帽子。我胡乱琢磨这个“冠”字,“冖”是帽子的象形;“元”是大、第一的意思,表示人头;最妙的是那个“寸”字,头寸大小一定要恰当,否则会有麻烦。
回过头来,还是说说我自己的帽子吧。
打从我记事起,好像就没有认认真真地戴过帽子。“文革”开始后,流行戴军帽,特别是红卫兵,如果头上没有一顶正宗的军帽,是很没有面子的。我没有能耐搞到正宗的军帽,戴顶山寨版的又怕被同伴嘲笑,因而索性就什么帽子都不戴。
下乡插队时,母亲说乡下风大,为我准备了一顶棉帽子。我这个人好出汗,特别是一干体力活,头上就会冒汗,弄得棉帽子总是潮乎乎的,反而不舒服,戴了几天,棉帽子就不知了去向。
过了花甲之年,有时感到头晕,到医院一查,是颈动脉出了问题,有些堵塞,供血不足。医生说,天冷了,戴顶帽子比较好,可以防止血管收缩。医生的话是圣旨,不能不听,马上就弄顶绒线圆帽戴上了。第二天到办公室,同事们都向我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好像我刚从太空回来。老张比较直率,说我戴帽子形象不好,看上去比原来老了两三岁。过了两天,文友聚会,一致认为我的帽子不行,一定要换顶贝雷帽或鸭舌帽之类的,否则太不像话了。好几次,我微笑着向路边的熟人点头示意,他们漠然地擦身而过,仿佛彼此并不认识。在公众场合,有人仔细地端详了我好半天,才小心地说,老欧,你怎么戴了帽子,我都快认不出你了。哎哟,一顶帽子真的能闹出那么多的事,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我想,如今一不会上主席台,二不会上电视镜头,三不必担心形象与自己的未来会有什么牵连。再说,戴了帽子,确实舒服了许多,就像老公房进行了平改坡,热水瓶加上了盖子,既然如此,就戴自己的帽子,让别人去说吧。
第三节 沈敖大和《大明名相徐阶传》
沈敖大、沈依云合著的《大明名相徐阶传》(以下简称《徐阶传》)于2010年年初正式出版面世,这对松江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松江历史文化研究来说值得庆贺。
历史纪实文学《徐阶传》恪守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原则,以史料为依据,以流畅的语言,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的徐阶,生动地刻画了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政治大腕之间的博弈,真实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生态,特别是松江府的风土人情及社会百态。文字比较美、雅,交错着丰富的文史知识,读后使人愉悦。
徐阶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迎合政治宣传的需要,徐阶被简单化、脸谱化,甚至妖魔化。在文学戏剧作品中总是被当做反面人物。这位一举扳倒了祸国殃民、倒行逆施的奸臣严嵩,曾在大明王朝担任首辅(丞相)的政治家,不明不白地蒙受了数百年的非议,实在有些冤枉。
徐阶有幸,四百年后的桑梓知音沈敖大站了出来,决心还徐阶清白。沈敖大是位学者,做学问是他的本行,文史功夫了得;沈敖大又是一位作家,精于杂文、散文,有数十年文学创作经验。严谨的治学作风,加上扎实的文学功底,能正确评价徐阶一生的功过是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徐阶传》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文如其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写文章是沈敖大的本色。《徐阶传》记叙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都有确凿的历史资料作依据。为了收集有关徐阶的资料,沈敖大泡在图书馆中,穷搜博采,不放过任何一点有关徐阶资料的蛛丝马迹,前后查阅了数十种古籍,光复印资料就花费了数千元。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徐阶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在作者眼前变清晰了,变活了。在作者的笔下,徐阶不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在主要情节上,作者不搞虚构,不搞想象,通过实实在在的资料,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可信的、真实的徐阶形象。近年来,写帝王将相、写历史名人的作品不少,但真正能下工夫,忠于历史,还历史本来面貌的作品却不多,戏说、胡说、乱说成风,糟蹋了历史,糟蹋了历史名人。因此,《徐阶传》的出版更显得难能可贵。
《徐阶传》展示了徐阶生活年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将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皇帝昏庸、群臣争权的凶险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徐阶办事稳重,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韬光养晦,委曲求全的性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徐阶政治上的抱负、胸襟、智慧、谋略,以及宽容果断的办事才能。正因为如此,徐阶才在你死我活的搏击中,经常能避祸趋利,成了明代政坛上的不倒翁,坚持到了最后。
作者凭借过硬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有关徐阶的故事传说、松江的风土人情,巧妙地穿插在作品当中。看来是不经意的,随手拈来,其实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作为松江的读者,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如果要说《徐阶传》的不足,那就是第四部“晚年风波”,这部分对海瑞的清廉、偏激,徐府在松江的占田情况,写得略显粗糙,在人物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不如前三部,给我的感觉好像在赶,想赶快收梢。希望在再版时能给读者一个更精彩的结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