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飞雪的日子-陈昂谈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讲

    所谓的诗人语言和诗人模式就是诗人要和常规思维约会,而后嫁给非常规思维,打破常人眼中的心理定势。在这里,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否则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诗歌丑陋化现象。诗人的自我刺激分为弱刺激和强刺激,就现代诗歌写作而言,诗人应催化诗歌的新鲜感,在合理的尺度范围完成新一轮的整体构建。

    第二讲

    现代诗歌写作的审美视角要从外在的现实环境土壤中生长出来,每个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都会面临视觉选择这一难题,视觉选择和诗人本身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经历紧密相关,诗人在选择时应注意视角对比,找到创作诗歌的最佳视角。

    第三讲

    现代抒情诗的戏剧性尝试就像是把篱笆割开一个缺口,可能会破坏原有诗歌的纯净,但也会有新的风景,总体来看它是一种新的态势与存在,也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诗人在写作中如感无趣,此路也可走走。戏剧冲突会增强诗歌的哲理性和趣味性,在创作中应把握好诗歌的戏剧动作,找好坐标,注重艺术处理和诗艺包袱,把戏剧动作用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第四讲

    现代诗歌的写作质量源于一首诗与生俱来的诗意,诗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人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眼睛就是观察力,耳朵就是聆听,这里的声音指的是来自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声音,嘴巴是把一首诗的所有素材吃下去,鼻子是把诗意呼出来,把诗质吸进去。

    第五讲

    有一种诗歌是用熟悉的画笔描绘陌生的风景,显而易见和巡遍千山可能是同一处风景,现代诗歌没有不懂诗的人口中说的那样晦涩难懂,相反,优秀的现代诗歌像音乐一样可以让大众为之动容,陌生化是现代诗歌写作的一大技巧,内容和语言的陌生化是重中之重。

    第六讲

    诗歌情绪不同于诗人情绪,诗人情绪影响诗歌情绪,诗歌情绪由质感和器感两部分构成,其中诗歌质感是不可变因素,诗歌器感是可变因素,诗歌器感会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更新,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诗歌情绪是诗人情绪和读者情绪的中介,把握好诗歌情绪有利于诗歌作品的翻译和解读。

    第七讲

    诗人应该将自己栖身于自然之中,并通过诗歌召唤一个崭新的生命,创作是生活赋予的本领,感悟需要时常净化心灵,保持童心,写作才有生命。保持童心需要我们强化童年记忆,激活童年思维,开启童心模式,把童年思维模式转化为诗性思维模式,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人和事,而后用成人的素养和学识记录下来,分享给太阳和月亮,最后让星星读给我们听。

    第八讲

    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诗歌被他人盗用,我想说有时所谓的抄袭不过是同一诗歌意象的重生,诗人追求的是独具特质的风景,又何必在意究竟发现美的是哪一双眼睛,不如多留些时间去开拓诗歌的未知,至于故事就让后来人编写和聆听。

    第九讲

    中国新诗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于诗歌自身和现实处境之间,诗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物,不同于语言通俗幽默、有情节、有故事的大众文学。它的美不是流于表面的,不能给人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而在于诗歌自身,需要深入品味、赏析。因此,新诗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在历史的淘洗中积累精华,在批评的推动中绽放美感。诗歌的发展需要“诗歌的大环境”,我感谢每一个关注诗歌的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定懂得尊重诗歌,敢于肯定他人的优秀诗歌作品,贤者互为师,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第十讲

    曾有学生问我:“老师,我突然写不下去了,动不了笔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当时的回答是:“读书旅游看世界。事实上,这是诗人写作中遇到的‘诗歌高原现象’,出现这种状态是非常正常的,这种现象每个诗人都会遇到,而且每三至五年就会出现一次,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诗歌写作训练,再者是因为读书少走的近眼界小,最后还有一点我把它称作‘诗人的第六感。’”

    第十一讲

    “诗人的第六感”实际上是指诗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诗歌臆想症”,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种:其一可以概括为“自我迷失型”,其二可以概括为“恐惧自卑型”。“自我迷失型”主要是指在诗歌写作中突然间感觉自己达到了巅峰,极度自我欣赏,感觉无法自我超越;“恐惧自卑型”主要是指在写作中突然极度自我否定,丧失信心,并出现胡思乱想,感觉诗人命运悲惨、不幸。这些不健康的心态主要是由于“潜意识自我暗示”导致的,不及时妥善处理和自我调整会引发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出现。诗歌具有“大众享受小众收入”的特点,生活的压力往往会引发“诗人的第六感”,从而患上“诗歌臆想症”。要想改变这一现象,诗人应该走出去,走向世界,让思想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诗人的第六感”并不是每一个诗人都会遇到,“诗人的第六感”更青睐于“大师”,因此遇到这一现象不要沮丧,自我调整好,积极面对,你会比其他诗人更容易成功。

    第十二讲

    诗歌张力是一个从无限放大到无限缩小的过程,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相当于一位构图者,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颜色都填充上,我们要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静止的诗歌动起来,少些具象化,多些抽象化,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为一首诗歌埋下重复爆炸的缘分炸弹。在现实世界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都属于常规逻辑范畴。诗歌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打破这种现世常规,利用反常逻辑,创造一个假定性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诗歌的张力。诗歌张力所创造的遐想空间,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沉思与启迪。简单地说,诗歌的张力就是诗人独创性的情感抒发方式,是诗意的跨越与修辞。就如古时候的弓箭,当我们把弓拉开的时候,箭虽然是静止的,但蓄势待发的形式就是诗歌张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作品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收可放,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

    好处。

    第十三讲

    诗是写给懂诗的读者,这是一种感觉,是共鸣后的倾听诉说,优秀的诗歌,一定有属于它的时刻与读者,你不听他听,他不懂她懂。现代诗歌的发展需要我们一同打造给力的诗歌平台,用生活的指挥棒敲打诗歌的木鱼,弹奏一首大众之歌。每一个诗人都是哲人,诗歌是审美的,诗歌的审美性决定了诗歌的价值,而审美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艺术性上,而且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哲理是思想的集中的最高的反应,诗歌的哲理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第十四讲

    在诗歌创作前,我们收集创作素材的时候,要选择文化王国里的恒星,不要选择稍纵即逝的流星。创作一半来自灵感,一半来自我们后天的学习,寂寞的文化旅途总要有几朵文化的野花陪伴,我们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我们应打造时代特有的诗歌品牌。由于以娱乐性文化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出现,诗歌不再像以前那样受读者的期待和关注。新诗在整体上经历了一场阵痛与滑坡,既失去了它在传统社会的中心和优越地位,也无法与大众流行文化抗衡,出现“边缘化”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的存在不再必要,也并非没有复苏的可能。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流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虽然对新诗的发展有些不利因素,但它促使新诗做出了某些调整,它使新诗的创作开始关注当下百姓的生活和复杂情感,从这个层面上讲,大众文化的流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十五讲

    我是一个普通的诗人,所以我能写出普通人喜欢的诗歌。在诗歌创作中我们应遵循“普遍规律”和“大众法则”,这和我们前面谈到的“陌生化”并不矛盾。诗歌的境况受当下市场经济的影响,诗歌的社会价值下降,它不再是仕途阶梯和个人教养的标志,这导致诗歌的读者和作者的大量减少,现实中狭小的读者群限制了诗歌的传播,这对我们诗歌创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做诗歌的创造者,又要做诗歌的读者,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写诗,把自己的作品读给自己听。我们生活在娱乐当道的时代,应增强自身的创作使命感,与时代精神同步共振,扩大诗歌传播、流通的手段,特别是对“多媒体”的利用,在艺术上加强自娱性与使命感的双向平衡,走出形式的误区,把握好诗歌节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