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你一个七马架-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九四八年冬天,巴彦县开进来一支队伍,是三五九旅的部队,奉命剿灭盘踞在骆驼砬子、蒙古尔山一带残余土匪。剿匪的队伍驻扎在七马架。这是一支共产党的队伍,刘栓柱见了他们感到亲切。当时的七马架已经有了村政权,百姓已经开始了安稳的种粮生活,日子好起来了。山上的残匪还真是老百姓的祸害,不除不行。那个冬天,剿匪的仗打得很激烈,光是韦家岗一仗就打了三四个来回,三五九旅的部队牺牲了四十多名官兵。那年的刘栓柱已经四十出头,是个稳重的庄稼人,在村农会里还是干部。战斗打响后,刘栓柱和部队里的人一直在后方忙活着。牺牲战士的遗体被马爬犁运回七马架,停放在村中的大土仓里。战斗结束后,部队为安葬牺牲战士发愁。没有棺椁,四十多具尸首冻成各样形状无法装入棺内。刘栓柱召集村民烧了几大锅热水,用棉被捂暖了牺牲战士的尸体,把他们翘起冻硬的肢体一一平整后才把他们装入棺材,四十个英雄埋葬在七马架的南坡上。一个大大的墓穴,仅有的十几口棺材,装进了四十多个英雄。这一幕让刘栓柱深记了几十年。

    七马架是巴彦县的上千个村屯中的普通一个。一口水井一村庄,百个村庄百个样。巴彦县众多的村庄里都有关于当年抗联留下的故事。四九年以前的巴彦人民,并没有把抗日的队伍和共产党联系在一起,但还是打心眼里拥护抗日的队伍,甚至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巴彦儿女自觉地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张甲洲是巴彦的儿子,人们再熟悉不过,仿佛召唤一声就能回来一样。抗日队伍里的赵尚志,在巴彦很多人叫他赵长志。你不要以为不是真的赵尚志,从巴彦人對他的描述来看,高个子小眼睛瘦长脸抽烟袋,你说不是他是谁?这就如同把栓柱喊成三柱一样,稔熟得似经常谋面。赵尚志经常出入张家油坊,七马架人是把他和张甲洲一样来看待的,是个年轻后生,只是不知道他是曾经念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共产党的大壮士。可惜的是,这两个民族英雄,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都牺牲在中国人的枪口下。张甲洲是被富锦的地主武装“大排队”枪杀的。赵尚志是被跟随自己多年的叛徒背后袭击牺牲的。巴彦人还记得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李兆麟、于九公、冯仲云、许亨植、王少勋、武斌、雷炎、朴吉松、赵春霖等等等等。

    一九四六年起到一九四九年底的三年时间,巴彦有四千多人从肥沃富庶的家园走出,参加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队伍当中去。辽沈战役有巴彦儿男的鲜血流淌;平津城头,巴彦儿女扛枪走过;湘西剿匪,进军广西,解放海南都有立过功的巴彦籍战士,牺牲在战场上的巴彦英雄埋葬忠骨于他乡,几多悲壮亦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没建立共和国的那段艰难岁月,从巴彦征招的支前民工和筹措的粮草,都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立提供了坚强保障。这就是巴彦,生过张甲洲和张甲洲战斗过的巴彦。而七马架,仅仅是个屯名,一个在巴彦飘着袅袅升腾起缕缕不绝炊烟的村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