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著作的《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1518—1593),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1518年,他出生于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东门外瓦硝坝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的医师。李时珍生活在医学世家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少年时代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余暇,经常背着筐子,跟随父兄出没在蕲州附近的青山绿水之间,帮忙采摘各种药草,从小就锻炼出鉴别药草的能力。父亲在家为病人诊治,他又常侍从旁听,抄写药方,学到不少医药知识。

    李时珍前后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这更坚定了他从事医学事业的决心。从14岁开始,李时珍便跟随父亲正式行医。他对待病人热情,诊断认真细致,人们称赞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不远千里给人家送药到门,看小病不收钱)。他有渊源的家学和自小的实践经验,又善于钻研,灵活应用“单方”“验方”,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不久便成为受人们爱戴的名医。

    李时珍发现前人所编的本草书,谬误、遗漏不少,大有改写订正的必要,因此,他立下雄心壮志,要对本草书进行系统的革新重编,对前辈乃至自己的医药知识和新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务必做到纲目分明,体例划一,名称一致,分类合理,图文配称。为了把理想变为现实,李时珍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书本知识之外,李时珍更注重野外采集和实地调查考察,解决了不少书本上的疑难问题。他不怕劳苦,耐心细致地对各类药草“一一采视”,认真鉴别,详加记录。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为楚王的儿子治好了气厥病,后来便被任命为楚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的事,几年后又被举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当时的嘉靖皇帝迷信方士,祈求长生,太医院的人员为迎合皇帝的心意,和方士竞相奉献所谓仙丹不老药,搞得乌烟瘴气。李时珍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一年以后,便托病辞职返乡。不过这段经历却使李时珍有机会翻阅皇室珍藏的医药书籍,接触到一些珍贵药材以及外国贡献的药物,增长了不少见识,对他日后修撰《本草纲目》极有益处。

    1561年,李时珍已经44岁。他由北方回到湖北老家,开始着手《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这期间他仍坚持为穷苦百姓治病,并多次外出考察。《本草纲目》的编写,是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基础,结合李时珍自己所搜集的新资料,根据新的体例,进行新的写作。它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此书先后三易其稿,直至1578年才最后完稿。它既是前人药物学遗产的总结,也反映了明代医学和药物学的新成就,是李时珍毕生辛勤劳动结下的硕果。

    但这部医学巨著完成之后,李时珍并未意识到它会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想把它尽快刻印出来,希望对医生治病救人、对患者减轻病痛有所帮助。然而这部著作巨大的规模使大多数书商望而却步,就连一些懂行的书商在表示了兴趣之后,也是犹豫不决。一次次的希望最终变成一次次的失望,李时珍常常摸着他的一沓沓稿本,感慨万分。在李时珍73岁那年,他的著作终于被一个懂医药的书商胡承龙认可。胡承龙震惊于这本书的伟大,一口应允要把它刻印出来。奔波失望了十年之久的李时珍听到这个消息后禁不住热泪盈眶。1593年初秋,76岁的李时珍带着未能看一眼刻印出的著作的遗憾,与世长辞,葬于蕲州雨湖南岸。

    三年后,《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后来明神宗诏修国史,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把这部书稿奉献给了朝廷。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明神宗才知道这部书的实用价值,敕命刊行天下。从此,《本草纲目》风行全国,每次刻印都被抢购一空,并流传到了国外。据说数十年间国内翻刻过30多次,在日本也先后刊刻过九次。后来又被译成英、法、德、拉丁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于全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