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译者
[3]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译者
[4]Wescott,Glenway(1901—1987),美国作家,近年来重新受到批评家的注意。——译者
[5]Fitzgerald,Scott(1896—1940),美国作家,代表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珊尔达(Zelda)是他的妻子,也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下一个舞曲跟我跳》和一些短篇小说。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靠稿费过着相当奢侈的生活,曾一度成为时尚的领头人。——译者
[6]Hawthorne,Nathaniel(1804—1864),美国作家,擅长写寓言和象征性故事。他是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红字》和《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等。——译者
[7]亚历克斯是亚历山德拉的爱称。——译者
[8]Ford,Ford Madox(1873—1939),英国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著有《好士兵》和《游行的结尾》等作品。——译者
[9]此译文引自王科一译,奥斯丁著《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55年。——译者
[10]此译文引自周扬译,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译者
[11]Hardwick,Elizabeth(1916—2007),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著有《不眠之夜》等作品。——译者
[12]Jarrell,Randall(1914—1965),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著有《失去的世界》和《学院小景》等作品。——译者
[13]《幻灭》和《交际花盛衰记》均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前者发表于1841年,后者在1838年出版。——译者
[14]《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作品,发表于1851年。——译者
[15]《米德尔马契》是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代表作,发表于1871—1872年。——译者
[16]《利己主义者》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梅里德斯的作品,1879年出版。——译者
[17]《魔山》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译者
[18]Barthelme,Donald(1931—1989),美国实验小说家,代表作有《白雪公主》和《天堂》等。——译者
[19]原文为da capo,意大利语,意为“从头”,指示音乐重复的意思。——译者
[20]Isherwood,Christopher(1904—1986),美籍英国作家,曾与诗人奥登合写日记《战地行》,记载1938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译者
[21]Sebald,W.G.(1944—2001),德国出生但长期在英国居住工作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眩晕》、《移居国外的人们》、《土星之环》等作品。——译者
[22]Holiday,Billie(1919—1959),美国黑人女爵士歌唱家。——译者
[23]这是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小说《三个女人的一生》中第二个短篇《梅兰克塔》的主人公。一个黑白混血的女人,一生都在漂泊,只有痛苦与不幸。——译者
[24]Assis,Manchado(1839—1908),巴西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本文重点讨论他的作品《布拉兹·库巴斯的死后回忆》(1880),下文提及的《堂卡斯穆罗》(1899)和另一部小说《金斯卡·博尔巴》(1891)是他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被巴西文学界称为“不朽的三部曲”。——译者
[25]Helvetius,Claude-Adrien(1715—1771),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哲学家,著有《论人》等作品。——译者
[26]《项第传》,全名《绅士特里斯特拉姆·项第的生平和思想》,十八世纪英国幽默小说家斯特恩的代表作。——译者
[27]Shklovskii,Viktor Borisovich(1893—1945),俄国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人物。——译者
[28]Natsume Soseki(1867—1916),近代日本著名作家,这里提到的《我是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译者
[29]Walser,Robert(1878—1956),瑞士作家。——译者
[30]Svevo,Italo(1861—1928),二十世纪意大利作家,著有《泽诺的意识》、《当一个人变老时》等作品。——译者
[31]Hrabal,Bohumil(1914—1997),捷克作家,作品有《过分喧嚣的孤独》、《上了年纪的人的舞蹈课》等。——译者
[32]反英雄(anti-hero),十九、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中的人物类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具有英雄品质的主人公形象,这类人物大多与社会格格不入,平庸卑下,有时荒诞可笑,常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较为典型的如: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布鲁姆、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译者
[33]Maistre,Xavier de(1763—1852),法国作家,著有《房中游历》等几部流行小说。——译者
[34]Multatuli,本名Dekker,Eduard Douwes(1820—1887),荷兰作家,代表作是《马克斯·哈弗拉尔》。——译者
[35]匹克威克先生(Mr. Pickwick),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的主人公。——译者
[36]Rabelais,Francois(约1490—1553),著名法国作家,著有《巨人传》等作品。——译者
[37]Bernhard,Thomas(1931—1989),奥地利作家。作品探索死亡、社会不公以及人的苦难,对现代文明,特别是奥地利文化极为悲观,因而引起争议。著有《霜冻》、《精神错乱》等作品。——译者
[38]新斯特恩派(neo-Steanean),这里用来特别强调上文所提到的那些效仿斯特恩的十九世纪作家不同于斯特恩之处。——译者
[39]桑塔格的第一部小说,指下文提到的《恩主》。——译者
[40]Candide,也译作《老实人》或《乐天派》,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译者
[41]Descartes,Renè(1596—1650),法国古典哲学家、数学家,著有《沉思录》等作品。——译者
[42]“新德国”(The new German),区别于希特勒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译者
[43]Pepys,Samuel(1633—1703),英国文学家、海军行政长官,十九世纪开始以其日记闻名于世。——译者
[44]“大屠杀文学”(Holocaust literature),反映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惨遭屠杀、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的作品。——译者
[45]Browne,Sir Thomas(1605—1682),英国作家,著有《一个医生的宗教信仰》等作品。——译者
[46]Chateaubriand,Francois-Rene Vicomte de(1768—1848),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有《阿塔拉》、《勒奈》、《墓畔回忆录》等。——译者
[47]Casement,Sir Roger(1864—1916),政治家,1904年由于大胆揭露并谴责利奥波(Leopold)政府在(比利时属)刚果对当地工人的非人待遇而闻名,曾在里约热内卢担任总领事,1911年晋爵。后来成为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1916年被英国政府以叛国罪处以绞刑,其尸骨于1965年运回爱尔兰予以国葬。——译者
[48]Conrad,Joseph(1857—1924),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黑暗的心》等。——译者
[49]Hamburger,Michael(1924—2007),当代德国文学家、翻译家。——译者
[50]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奇二世(King Ludwig Ⅱ of Bavaria,1845—1886),生于慕尼黑,十八岁成为巴伐利亚国王,具有艺术家气质,热衷于戏剧和音乐,曾耗巨资修建城堡,却疏于朝政。被关入疯人院后不久便神秘地溺水身亡。——译者
[51]Paul,Jean(1763—1825),德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魏玛古典派的形式理想过渡到早期浪漫派的直觉先验论这一文学变迁。著有《黑斯佩罗斯》等作品。——译者
[52]Grillparzer,Franz,本名Johann Paul Friedlich Richter(1791—1872),十九世纪奥地利剧作家,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著有《梦幻人生》等。——译者
[53]Stifter,Adalbert(1806—1868),十九世纪奥地利小说家,主要写中短篇小说,但以长篇《晚年的爱情》闻名。——译者
[54]Hofmannsthal,Hugo von(1874—1929),奥地利诗人、剧作家和小品文作家。——译者
[55]Swinburne,Algernon Charles(1837—1909),英国诗人、批评家。因音韵方面的创新而著称,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反叛诗人的象征。著有《阿塔兰忒在卡吕东》和《论莎士比亚》等作品。——译者
[56]Zagajewski,Adam(1945— ),波兰最负盛名的当代诗人。——译者
[57]Ashbery,John(1927—2007),美国诗人。以其诗作优美新颖、诗意的朦胧性而知名。著有《凸透镜中的自画像》等作品。——译者
[58]Milosz,Czeslaw(1911—2004),波兰裔美籍作家、评论家,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受束缚的思想》等作品。——译者
[59]Yehoshua,A.B.(1936— ),以色列小说家、剧作家。——译者
[60]Gombrowitz,Witold(1904—1969),波兰小说家。——译者
[61]Grotowski,Jerzy(1933—1999),波兰人,实验戏剧的国际创始人。——译者
[62]Staniewski,Wlodzimierz(1950— ),波兰最著名的实验剧场之一加兹恩尼斯(Gardzienice)戏剧中心艺术总监。——译者
[63]Michelet,Jules(1798—1874),法国民族主义历史学家,以其不朽巨著《法国史》闻名于世。——译者
[64]Racine,Jean(1639—1699),法国戏剧诗人和古典悲剧大师,代表作有《布里塔尼居斯》和《贝蕾妮斯》等。——译者
[65]La Rochefoucauld,Francois Ⅵ,Duke(1613—1680),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作家,著有《箴言录》、《回忆录》等作品。——译者
[66]Broch,Hermann(1886—1951),德语作家,他的“多向度小说”获国际好评。著有《未知数》、《无罪的人们》等作品。——译者
[67]该书名的直译为《恋人絮语》。——译者
[68]Mallarme,Stephane(1842—1898),法国诗人,诗歌象征派运动的倡导者。——译者
[69]Benjamin,Walter(1892—1940),文学家和美学家,被视为二十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著有《莫斯科日记》、《柏林记事》等作品。——译者
[70]Savarin,Brillat(1755—1826),法国作家,美食家。——译者
[71]Saussure,Ferdinand de(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著有《论印欧系语元音的原始系统》等作品。——译者
[72]Bunraku,文乐木偶剧。用几乎与真人般大小的玩偶演出,以日本三弦伴奏的说唱曲艺,被称为“净琉璃”。——译者
[73]Kleist,Heinrich(1777—1811),被认为是十九世纪第一个伟大的德国剧作家。法国和德国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民族主义和存在主义运动的诗人都把他奉为楷模。——译者
[74]Cocteau,Jean(1889—1963),法国诗人、歌剧脚本作家和画家。——译者
[75]Sei Shonagon(966—1013?),日本日记作家和诗人,其作品《枕草子》是了解平安时期日本宫廷生活的最好资料。——译者
[76]我曾经试图以“阵营”这个名称涵盖的审美感受性可以被认为促使审美欣赏不过于排外的一种品味技巧(一种比人真正想要喜爱的程度更甚的喜爱方式),以及使纨绔态度民主化的一部分,然而,阵营的品味仍假定存在有老而高的歧视标准——与此相对照的是像安迪·沃霍尔这类纨绔主义平均标准的特许经营者和推销者。
[77]Robbe-Grillet,Alain(1922—200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反小说”即“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理论家。著有《争取新的小说》和《幽会的房子》等作品。——译者
[78]Duchamp,Marcel(1887—1968),法国画家。他打破了美术作品和日常作品之间的界限。代表作有《下楼梯的裸体,第二号》等。——译者
[79]Cage,John(1912—1992),美国先锋派作曲家,以其创新性作品和离经叛道的见解对二十世纪中叶的音乐产生深刻影响。最著名的作品有《4分33秒》等。——译者
[80]这种有关写作应该是一种非人格化或缺失的形式的现代主义宣言可以解释巴特为什么在考虑一本书的时候要消灭“作者”的行为。(他在《S/Z》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一种阐释范例就是将巴尔扎克中篇小说视作一个没有作者的文本。)作为批评家,巴特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读者阐释一种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福楼拜、瓦莱里、艾略特)的总纲领。另一件事就是在实践中跟这种代表作家叫板——因为巴特的大多数作品都正是为了彰显个人特点的。
[81]雅各宾传统源起于雅各宾俱乐部(Jacobin Club),该俱乐部的正式名称为宪政之友社,它是法国大革命中最著名的政治团体,后来与极端平均主义和暴力密不可分,1793年夏开始,随着革命专政建立,地方上的雅各宾俱乐部成了恐怖统治的工具。——译者
[82]Klee,Paul(1879—1940),瑞士画家,其绘画和理论对二十世纪现代派艺术有重大影响。——译者
[83]Smith,Stevie(1902—1971),英国女诗人,其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喜爱幻想的性格。——译者
[84]Musil,Robert(1880—1942),奥地利-德意志小说家。以他未完成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著称。——译者
[85]The second Yogoslavia,指1946年由铁托领导成立的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译者
[86]Andric,Ivo(1892—1975),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小说家,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德里纳河上的大桥》等作品。——译者
[87]Krleza,Miroslav(1893—1981),南斯拉夫小说家和剧作家。其代表作为戏剧三部曲《格莱姆巴伊老爷们》。——译者
[88]Calvino,Italo(1923—1985),意大利当代著名小说家。著有《树木中间的男爵》等作品。——译者
[89]Schulz,Bruno(1892—1942),波兰犹太作家。——译者
[90]Gombrowitz,Witold(1904—1969),波兰小说家,本文主要讨论的《费迪杜克》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品。——译者
[91]Carroll,Lewis(1832—1898),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家和小说家。著有《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等作品。——译者
[92]Hesse,Hermann(1877—1962),德国小说家、诗人,著有《荒原狼》、《德米安》等作品。——译者
[93]Rulfo,Juan(1918—1986),墨西哥小说家,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派小说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佩德罗·帕拉莫》是其代表作。——译者
[94]Roth,Joseph(1894—1939),新闻记者和小说家,《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他的代表作。——译者
[95]Lumiere,Auguste and Louis(1862—1954;1864—1948),卢米埃尔兄弟是法国发明家,发明了被称作电影机的早期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他们拍摄的电影《工厂大门》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译者
[96]Fassbinder,Rainer Werner(1946—1982),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演员,战后西德影坛的重要人物。——译者
[97]Feuillade,Louis(1874—1925),法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太内行的邮差》、《恶癖》等影片。——译者
[98]Griffith,D.W.(1875—1948),美国电影导演,拍摄了《两性的斗争》和《林肯传》等影片。——译者
[99]Vertov,Dziga(1896—1954),苏联导演,拍摄了《前进,苏维埃》、《第十一个》等影片。——译者
[100]Pabst,G.W.(1895—1967),奥地利电影导演,拍摄了《没有欢乐的街道》、《一个灵魂的秘密》等影片。——译者
[101]Murnau,F.W.(1889—1931),德国电影导演,拍摄了《穿蓝衣服的男孩》、《魔王》等影片。——译者
[102]Vidor,King(1894—1982),美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大检阅》、《哈利路亚》等影片。——译者
[103]Stroheim,Erich von(1885—1957),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受评论界推崇的电影导演之一,其代表作包括《贪婪》等。——译者
[104]Welles,Orson(1915—1985),美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公民凯恩》、《陌生人》等影片。——译者
[105]Bertolucci,Bernardo(1940— ),意大利电影导演,拍摄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等影片。——译者
[106]Godard,Jean-Luc(193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的重要导演。拍摄了《混凝土工程》、《中国姑娘》等影片。——译者
[107]Truffaut,Francois(1932—1984),法国电影评论家和导演,他对传统电影创作技巧的攻击为所谓“新浪潮”运动铺平了道路。拍摄了《四百下》、《枪击钢琴师》等影片。——译者
[108]Syberberg,Hans-Jurgen(1935— ),德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希特勒,来自德国的电影》等。——译者
[109]Moretti,Nanni(1953— ),意大利电影导演,拍摄了《儿子的房间》等影片。
[110]Zanussi,Krzysztof(1939— ),波兰电影导演,拍摄了《灵性之光》、《波兰式出轨》等影片。——译者
[111]Angelopoulos,Theo(1935—2012),希腊电影导演,拍摄了《哭泣的大地》等影片。——译者
[112]Tarkovsky,Andrey Arsenyevich(1932—1986),俄罗斯电影导演,拍摄了《安德烈·鲁勃廖夫》等影片。——译者
[113]Sokurov,Alexander(1951— ),俄罗斯电影导演,拍摄了《父与子》等影片。——译者
[114]Jancsó,Miklós(1921—2014),匈牙利电影导演。——译者
[115]Tarr,Béla(1955— ),匈牙利电影导演,拍摄了《恶魔的探戈》等影片。——译者
[116]Ozu Yasujiro(1903—1963),日本电影导演,拍摄了《户田的妹妹们》、《东京物语》等影片。——译者
[117]Mizoguchi Kenji(1898—1956),日本电影导演,拍摄了《纸人春天的私语》、《东京进行曲》等影片。——译者
[118]Kurosawa Akira(1910—1998),日本电影导演,拍摄了《罗生门》、《七武士》、《乱》等影片。——译者
[119]Naruse Mikio(1905—1969),日本电影导演,代表作包括《浮云》等。——译者
[120]Oshima Nagisa(1932—2013),战后日本最富争议性的电影导演,拍摄了《感官世界》、《御法度》等影片。——译者
[121]Imamura Shohei(1926—2006),日本电影导演,拍摄了《木酋山节考》、《鳗鱼》等影片。——译者
[122]Hawks,Howard(1896—1977),美国导演,拍摄了《每个港口都有个姑娘》、《只有天使才有翅膀》等影片。——译者
[123]Sirk,Douglas(1900—1987),德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天堂所允的一切》等影片。——译者
[124]Kluge,Alexander(1932— ),德国电影导演,拍摄了《奴隶》等影片。——译者
[125]Pasolini,Pier Paolo(1922—1975),意大利诗人、电影导演,拍摄了《马太福音》等影片。——译者
[126]Pagnol,Marcel Paul(1895—1974),法国作家、电影导演,拍摄了《面包师的妻子》、《掘井人的女儿》等影片。——译者
[127]Leigh,Mike(1943— ),英国电影导演,拍摄了《黯淡时刻》等影片。——译者
[128]Amelio,Gianni(1945— ),意大利电影导演,拍摄了《他们微笑的样子》等影片。——译者
[129]Kiarostami,Abbas(1940— ),伊朗电影导演,拍摄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影片。——译者
[130]Woyzeck,赫尔措格1979年的电影作品《浮石记》中的主人公,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士兵,他的长官、医生、妻子对待他的态度使他越发茫然。——译者
[131]Job,《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备历危难,仍坚信上帝。——译者
[132]Neo-Platonism,希腊哲学最后一个派别,公元三世纪由一名伟大的哲学和宗教天才人物柏罗丁所创建。——译者
[133]Ovid(前43—17),古罗马诗人,著有《爱的艺术》、《变形记》。——译者
[134]Livy(前64或前59—17),罗马三大历史学家之一,与萨卢斯特、塔西佗齐名。——译者
[135]Bauhaus style,源于W·格罗皮厄斯建立的包豪斯学校,该校在训练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又注重工艺技术,力图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译者
[136]位于荷兰海牙市中心,原是曾任巴西总督的约翰·莫里茨伯爵的宅邸。从1822年起被用于放置荷兰皇室的藏画,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收藏绘画作品的博物馆之一,主要收藏有弗美尔、伦勃朗等所谓荷兰“黄金时代”的大师的作品。——译者
[137]勃鲁盖尔(Brueghel)是十六—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的一个画家家族,其中父亲老勃鲁盖尔(1525?—1569)善画农村景色,反映农民生活和社会风俗;其长子大勃鲁盖尔(1564—1638)继承其父传统风格;其次子小勃鲁盖尔(1568—1625)以擅长画静物、花卉和风景画知名,主要作品有《蓝色花瓶中的花》等。三人中以老勃鲁盖尔的成就最为突出。此处无从确知究竟指的是他们中的哪一位。——译者
[138]Remdrandt(1606—1669),荷兰绘画大师,擅长运用明暗对比,讲究构图的完美,尤善于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性格特征。——译者
[139]Vermeer,Jan(1632—1675),荷兰绘画大师,以室内风俗画为主,以善用色彩表现空间感及光的效果著称。——译者
[140]Houckgeest,Gerard(1600—1661),荷兰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景画,本文中提及的《位于德尔福特的内有沉默者威廉墓的新教堂》是其代表作之一。——译者
[141]原文此处用的是法语petit maître,胡克盖斯特因娶了德尔福特一位望族之女而变得家境殷实,故作者有此语。——译者
[142]指用透视法等绘画技巧使作品产生错觉效果。——译者
[143]Saenredam,Pieter Jansz(1597—1665),荷兰巴洛克时期画家。——译者
[144]Witte,Em anuel de(1617—1692),荷兰画家。——译者
[145]Chirico,Giorgio de(1888—1978),意大利画家,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者,早期作品受尼采、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译者
[146]Dürer,Albert(1471—1528),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重要的油画家、版画家和理论家。——译者
[147]Caroto,Giovanni Francesco(1480—1555),出生于维罗纳的意大利画家。——译者
[148]Grandville(1803—1847),法国讽刺画家。有荒诞派和超现实主义鼻祖之誉。——译者
[149]Childs,Lucinda(1940— ),美国舞蹈家、编导,后现代舞蹈领军人物,代表作品有《可见之光》等。——译者
[150]Cuningham,Merce(1919—2009),美国现代舞蹈演员和编导。创作了一些抽象舞蹈动作的新形式。代表作有《偶然组曲》等。——译者
[151]Tharp,Twyla(1942— ),美国舞蹈家、艺术指导和编导。1988年任美国芭蕾舞剧院副艺术指导和舞蹈编导。——译者
[152]Graham,Martha(1894—1991),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舞表演家、教师和编导。她的许多舞蹈以强劲的、棱角分明的动作为特征。——译者
[153]Bausch,Pina(1940— ),德国著名舞者。——译者
[154]Ducan,Isadora(1877—1927),美国舞蹈家,把解释性的舞蹈提高为创造性艺术的先驱者之一。——译者
[155]Horton,Lester(1906—1953),美国现代舞蹈家、编导。——译者
[156]Seurat,Georges(1859—1891),十九世纪法国新印象主义画派的主要画家和创始人。他从印象派对光色的分析开始,使点彩派的技法臻于完善。——译者
[157]Balanchine,George(1904—1983),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古典芭蕾舞编导。其风格具有超然冷漠的新古典主义特色。——译者
[158]Dadaism,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虚无主义艺术运动,作为一种追求偶然性的创作技巧后来被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者采纳。——译者
[159]Runge,Philipp Otto(1777—1810),德国画家,浪漫派运动代表人物。——译者
[160]Hogarth,William(1697—1764),英国画家、艺术理论家。——译者
[161]1989年伦敦安东尼·道菲画廊举办了名为“飞机上的舞者:凯奇、坎宁安、约翰斯”的展览。“意难忘”是为展览目录手册而作的。展览以贾斯柏·约翰斯的“飞机上的舞者”系列为中心。围在画周围的是一系列实用的刀、叉和勺。
[162]Salome,《圣经》的故事人物,希罗底之女,因取悦于希律·安提帕而被赐予所求之施洗约翰的首级。——译者
[163]Farrell,Suzanne(1945— ),美国舞蹈家。——译者
[164]Spoon在英语中有亲热的含义。——译者
[165]Kirstein,Lincoln(1907—1996),美国舞蹈界权威,作家和实业家。——译者
[166]Petipa,Marius(1819—1910),俄罗斯舞蹈家和编导,对现代俄国古典芭蕾有深刻的影响。——译者
[167]Adam,Adolphe-Charles(1803—1856),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芭蕾舞剧《吉赛尔》。——译者
[168]Delibes,Leo(1836—1891),法国歌剧和芭蕾作曲家。——译者
[169]Diaghilev,Sergey(1872—1929),俄国的艺术促进者,通过将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概念与舞蹈形式结合,使芭蕾舞具有新的活力。——译者
[170]Stravinsky,Igor(1882—1971),俄国出生的作曲家,其作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音乐思想和鉴赏力起过革命性的冲击作用。代表作有《春之祭》等作品。——译者
[171]Nijinsky,Vaslav(1890—1950),俄国出生的芭蕾舞舞蹈家,享有近乎传奇般的盛誉,以技艺精湛和对所饰角色细腻的表现著称。曾出演《吉赛尔》、《睡美人》等。——译者
[172]Karsavina,Tamara(1885—1978),俄裔英籍芭蕾舞女演员。——译者
[173]Baryshnikov,Mikhail(1948— ),苏联出生的美国舞蹈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古典舞蹈中最杰出的男舞蹈家,后成为著名的舞蹈编导。——译者
[174]这话是在戏仿据称是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175]指十七至十八世纪意大利的被阉男歌手,他们幼年时接受手术,以便终身保持女音。
[176]原文为法语。
[177]Glass,Philip(1937— ),美国作曲家,作品融合了摇滚乐、非洲与印度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经常重复简短的旋律和节奏模式,同时加以缓慢渐进的变奏,被称为简约音乐。
[178]Adams,John(1947— ),美国古典音乐与歌剧作曲家,受极简主义影响颇深。
[179]Einstein on the Beach,由菲利普·格拉斯作曲、罗伯特·威尔森执导的一部四幕先锋派歌剧,1976年首次公演。
[180]Debussy,Claude(1862—1918),法国作曲家,其作品是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开创性力量,主要作品包括《贝加马斯卡组曲》和《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等。——译者
[181]Maeterlinck,Maurice(1862—1949),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剧作家和散文作家。——译者
[182]Art Nouveau,起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一种艺术或建筑风格,以曲折有致的花、叶等的线条为其特色。——译者
[183]Lacrimae rerum的英译为“tears for things”,指一种与人类处境和生存本质相关的悲剧状态。——译者
[184]意大利西西里岛东部市镇,位于埃特纳火山脚下,为著名滨海避暑胜地。——译者
[185]Pasolini,Pier Paolo(1922—1975),意大利电影导演、诗人及小说家,以其社会批判性的、非正统风格的影片著称。——译者
[186]原文法语为objet trouvés,意为拾来的材料,随手捡到之物,指艺术家用来制作艺术品的材料,如漂木、贝壳等。——译者
[187]Dreiser,Theodore(1871—1945),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嘉莉妹妹》等。——译者
[188]Chopin,Kate(1851—1904),美国作家,其作品描述了路易斯安那州克里奥尔人的生活。——译者
[189]TouLouse-Lautrec(1864—1901),法国画家,善于描绘人物本质特征,吸收日本浮世绘技法,自成一格,作品有油画《面对面的晚餐》等。——译者
[190]Bunuel,Luis(1900—1983),西班牙电影导演,以其早期的超现实主义影片和后来在墨西哥商业电影中的创作而闻名。——译者
[191]Borland,Polly(1959— ),澳大利亚摄影家。——译者
[192]Arbus,Diane(1923—1971),美国摄影家,以引人注目的、异常的人物肖像闻名。——译者
[193]Mapplethorpe(1946—1989),美国摄影家,拍了不少有争议的单一影像的黑白照片,主要描写花朵、裸体和男子同性恋。——译者
[194]这篇短文是为安妮·利布维兹(Leibovitz,Annie)的影集《女性》(兰登书屋,1999)而写的。
[195]Collins,Wilkie(1824—1889),英国侦探小说家,早期作品刊登在狄更斯主编的《家常话》杂志上,主要作品有《白衣女人》、《月亮宝石》等。——译者
[196]拉比,犹太教中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译者
[197]Halliburton,Richard(1900—1939),美国游记及探险故事作家,著有《万里探胜》等作品。——译者
[198]Matterhorn,位于意大利、瑞士交界处,为阿尔卑斯山中的高峰。——译者
[199]Etna,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著名活火山。——译者
[200]Popocatepetl,墨西哥的著名死火山。——译者
[201]Olympus,希腊的最高山峰。——译者
[202]Blue Grotto,马耳他的著名海湾。——译者
[203]Carcassonne,法国西南部省会城市,有中世纪城防工程遗址。——译者
[204]Baalbek,黎巴嫩城市,该城有著名的古罗马时期遗址。——译者
[205]Petra,位于约旦西南部的古城。——译者
[206]Chartres,法国地名,那里有著名的沙特尔大教堂。——译者
[207]Delphi,希腊地名,为诸多著名古代神殿所在地。——译者
[208]Alhambra,著名古代宫殿,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市附近,建于十三世纪。——译者
[209]Timbuktu,城镇名,位于(西非)马里中部尼日尔河畔。1400—1600年期间为伊斯兰文化中心。——译者
[210]Victoria Fall,赞比西河上的瀑布,位于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交界处。——译者
[211]Rio,希腊海滨城市。——译者
[212]Chichén Itzá,墨西哥尤卡坦州中南部著名玛雅古城遗址。——译者
[213]Isfahan,伊朗地名,该地以清真寺建筑著称于世。——译者
[214]Great Pyramid at Giza,埃及第四王朝(前2613年—前2494年)建造的三座金字塔,位于尼罗河西岸吉萨附近的高地上,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译者
[215]Machu Picchu,位于秘鲁中南部安第斯山中的古代印加要塞城市遗址。——译者
[216]Palmyra,叙利亚古城。——译者
[217]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英国作家奥·王尔德(1854—1900)的著名小说,出版于1891年。——译者
[218]Brooke,Rupert C.,(1887—1915),英国诗人,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军并死于战事。——译者
[219]DeLillo,Don (1936— ),美国当代小说家。——译者
[220]Kotka,芬兰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人口约六万。——译者
[221]玛丽·沃·雪莱(Shelley,Mary Wollstonecraft)(1797—1851)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人公。他企图用科学手段制造人,结果却造出一个庞然怪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悲剧。——译者
[222]《三十年之后……》写于1995年夏,是为次年在马德里出版的《反对阐释》的西班牙文译本所写的序言。
[223]Pater,Walter(1839—1894),英国批评家、散文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人称唯美主义运动的基本原则。著有《文艺复兴史研究》等作品。——译者
[224]Ortega y Gasset,Jose(1883—1955),西班牙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对二十世纪西班牙的文化和文学复兴有重大影响。著有《没有脊梁骨的西班牙》和《群众的反抗》等作品。——译者
[225]Weil,Simone(1909—1943),法国女神秘主义者、社会哲学家。二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死后公布的作品对法、英两国的社会思想影响深远。著有哲学随笔集《压迫与自由》等作品。——译者
[226]Camus,Albert(1913—1960),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以其作品《局外人》、《鼠疫》、《堕落》及其在左派运动中的作用而著称。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译者
[227]Pavese,Cesare(1908—1950),意大利诗人、评论家、小说家、翻译家,曾将许多英美现代作家的作品介绍给意大利。著有《月亮和篝火》、《美丽的夏天》等作品。——译者
[228]Leiris,Michel(1901—1990),法国作家及人类学家,其作品执著地探索作者本人的脆弱、恐惧和幻想。著有诗集《幻影》和小说《曙光》等作品。——译者
[229]the Doors,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十分活跃的一个四人演唱组合,其核心人物是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译者
[230]Bresson,Robert(1907—1999),二战后法国杰出的电影导演,他的影片在匀称、质朴的摄影风格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探索。拍摄有《罪恶的天使》、《死囚犯的越狱》等影片。——译者
[231]Lukacs,Gyorgy(1885—1971),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前半期对欧洲共产主义思潮颇有影响。著有《历史与阶级意识》等作品。——译者
[232]见《奥赛罗》第一幕第三场,朱生豪译本。——译者
[233]Patagonia,南美一地区。——译者
[234]Crevecoeur(1735—1813),法裔美国作家、博物学者,出版文集《一个美国农民的信》,介绍美国当时生活情况和存在问题。——译者
[235]1842年,狄更斯在波士顿登陆,开始为期四个半月的美国之旅。——译者
[236]Martineau,Harriet(1802—1876),英国女作家,著有关于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作品多种,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解说》等。——译者
[237]俄国第一代沙皇的绰号,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之子。1547年加冕亲政,称沙皇。他对内实行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改革,对外积极扩张。他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沙皇特辖制”和特辖军,残酷镇压贵族反对派和人民群众。——译者
[238]北美易洛魁印第安人的一支。——译者
[239]Tahiti,位于南太平洋,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经济活动中心。——译者
[240]Tocqueville,Alexis de(1805—1859),法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著有《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译者
[24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不少美国人将希望寄托在共产主义上。——译者
[242]Steffens,Lincoln(1866—1936),美国新闻记者、演说家,以揭露企业家收买政治家的黑幕著称,著有《城市的耻辱》、《自传》等。——译者
[243]Iron Curtain,西方报刊及政界用语,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及东欧国家为阻止同欧美各国进行思想、文化交流而设置的一道无形的屏障。——译者
[244]Beauvoir,Simone de(1908—1986),法国作家、女权运动者,萨特的妻子,存在主义的信徒,写有小说《女客》、论著《第二性》等。——译者
[245]奈保尔曾两次去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四个穆斯林国家,写了两部游记,即《在信仰者中间》(1981)和《信仰的尽头》(1998)。他在游记里谴责那儿的领导人利用宗教对抗西方文化,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译者
[246]旧时北美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印第安部落。——译者
[247]Wallace,Henry(1888—1965),美国副总统(1941—1945),曾经担任《华莱士农民》杂志、《新共和》杂志主编,当过农业部长、商业部长,反对美国冷战政策。——译者
[248]Lattimore,Owen(1900—1989),美国汉学家,曾经由罗斯福总统派来担任蒋介石私人政治顾问,著有《中国回忆录》。——译者
[249]Grand Tour,指从前英国贵族子弟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欧洲大陆观光旅行。——译者
[250]此处使用的是Asiatic,常常带有贬义,现在常用的词是Asian。——译者
[251]Herzl,Theodor(1860—1904),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创始人。——译者
[252]Zweig,Stafan(1881—1942),奥地利作家,1934年遭纳粹驱逐,移居巴西,以短篇集《人生的际遇》等作品而知名。——译者
[253]Zagajewski,Adam(1945— ),波兰诗人、小说家。——译者
[254]Havel,Vaclav(1936—2011),捷克著名剧作家、诗人,共产党执政时的持不同政见者,共产党执政期结束后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89—1992)。——译者
[255]Konrad,Georgy,匈牙利人,曾任柏林艺术科学院主席,生卒年不详。——译者
[256]法国六千万人口中,有六百万穆斯林,伊斯兰教已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法国境内共有一千五百多处清真寺和穆斯林祈祷场所。巴黎、马赛等移民较集中的城市都有规模不小的穆斯林社区。——译者
[257]Euroland,成立于1998年5月3日,有十一个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意大利、芬兰和爱尔兰。——译者
[258]Heaney,Seamus(1939—2013),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译者
[259]Pärt,Arvo(1935— ),爱沙尼亚著名现代音乐家,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译者
[260]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的第四章,皮刺摩斯和提斯柏是古巴比伦的一对情人,两家是近邻,他们相爱至深,但受到父母的阻挠,只能隔着墙缝互诉衷肠。在一次约会中,皮刺摩斯误以为提斯柏已被一头母狮吞食,悲痛万分,在桑树下自杀,提斯柏发现其尸体后也自杀而死。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中将这一神话改编成短剧,是戏中戏。桑塔格此处巧妙地保留了莎士比亚短剧的开头和主要人物,将神话移植到现实社会。从巴黎酒吧、阿森纳电影院、克罗伊茨贝格区这些具体的现实地名可以看出,本剧中的皮刺摩斯和提斯柏已经不是古巴比伦的热恋中的情人,而是被柏林墙隔开的分处东德和西德的一对情人。柏林墙是由前东德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于1961年提出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范来自西方的干扰和破坏,阻止国内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1964年建成,成为东西方冷战最大最有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柏林墙拔地而起后,柏林人只能隔墙遥遥相望。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一夜之间倒塌。从现实看,很多东部居民的二等公民的感觉至今依然存在;西部在经济、政治上仍享有绝对权威。东部人觉得西部人的盛气凌人的态度越来越无法忍受;而西部人却认为连年对东部的“输血式”援助加重了西部人的负担。有人认为,真正的融合将“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本剧是历史和政治寓言:交流的通道越是狭小,交流的欲望越是强烈,但是当障碍清除后,渠道变得畅通了,交流反而更加困难。本剧揭示了原来被分开的人们对柏林墙倒塌的复杂混乱的心态和截然不同的态度,暗讽了人们心理上的鸿沟是难以一朝一夕逾越的。——译者
[261]此处用朱生豪译本。——译者
[262]德国著名电影人乌利希·格里高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创办的著名电影院,放映实验先锋电影。——译者
[263]Kreuzberg,柏林市的土耳其移民聚居区。——译者
[264]Art Dew,一种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后期的装饰艺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以轮廓和色彩明朗粗犷,呈流线型和几何形为特点。——译者
[26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城市。——译者
[266]此处可以理解成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与下文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本雅明形成对照。——译者
[267]Sollers,Philippe(1936— ),法国作家兼评论家,法国加利玛书局的审稿委员,当今法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译者
[268]Gide,Andre(1869—1951),作家,生于巴黎。主要作品包括《人间食粮》和《伪币犯》。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译者
[269]Orwell,George(1903—1950),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一度信仰马克思主义,后鼓吹社会民主主义,主要作品有反乌托邦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译者
[270]Bobbio,Norberto(1909—2003),意大利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译者
[271]Sakharov,Andrei(1921—1989),苏联核专家,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译者
[272]Michnik,Adam(1946— ),波兰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曾因反抗共产党制度被关进监狱。《选举日报》总编,著有《狱中书简》、《自由书简》和《教堂和左派》等。——译者
[273]Rolland,Romain(1866—1944),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坚持人道主义,反对侵略战争,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剧本《群狼》,传记《贝多芬》等。——译者
[274]Ehrenbury,Ilya(1891—1967),苏联多产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是苏联对西方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之一。——译者
[275]Baudrillard,Jean(1929—2007),法国思想家,以对后现代大众传播理论的建构而知名。——译者
[276]Handke,Peter(1942— ),奥地利作家,作品包括诗、戏剧、广播剧、电影剧本以及长篇小说,多采用实验的手法。《左撇子女人》曾拍成同名电影。——译者
[277]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译者
[278]Everyman字面意思是“每个男人”。
[279]1936年,西班牙独裁者、长枪党首领佛朗哥发动反共和政府的叛乱,欧洲各国的正义知识分子组成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反法西斯事业,后失败。佛朗哥1939年夺取政权,任元首兼大元帅,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德、意法西斯侵略战争。
[280]Durkheim,Emile(1858—1917),法国社会科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译者
[281]此诗标题后来改为“警告”。
[282]意为“没问题”。
[283]意译(据《圣经》中译本)为: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
[284]有人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翻译作为改写”,令人想起翻译一词较古老的、实质性的意思:从一种媒介翻译(换)到另一种媒介。关于更紧跟原文而不是更不跟原文,或(一如通常推荐的)选择一个较差的作品来炫耀自己的才能,结果将产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任何指导原则。当《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翻译成电影剧本”时,这位电影导演保留了德布林这部杰作的大部分精神,并拍摄了一部也是杰作的电影。另一个则似乎是相反的例子,但结果同样堪称典范:亨利·伯恩斯坦的《梅洛》远远算不上一出伟大戏剧,但是阿兰·雷奈的《梅洛》谨小慎微地紧跟伯恩斯坦这部写于1928年的娱乐性情节剧的文本,却拍出一部伟大的电影。雷奈并不需要改进伯恩斯坦的剧本。他只需要加上自己的天才。——原注
[285]Garnett,Constance(1862—1946),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的杰出英译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