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下午,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的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和英国的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随后,记者与劳特布尔的长期合作者梁志培取得联系。
就在当天早些时候,梁志培所在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莱格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一年度有两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种‘大丰收’真是很难得,所以校长高兴得合不拢嘴。”梁志培在电话里也很兴奋。
实际上,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历史上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半导体和超导技术科学家巴登(John Bardeen)是历史上唯一的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这所大学的工程学、物理学都是全美排名前5位的专业。“这里的学术气氛很浓,当然,在这里做教授也非常辛苦。”梁志培表示。
梁志培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做博士后,并留校任教至今。劳特布尔正是他做博士后时的导师。梁志培和劳特布尔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曾花费5年时间写成《磁共振成像原理》一书,这部专著现在被很多学校作为教科书使用。劳特布尔获奖后,他和梁志培的合影就被登在10月7日的《纽约时报》上。
对于自己的导师获奖,梁志培并不感到意外。他说,“对于磁共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而言,劳特布尔教授的获奖不是什么让人吃惊的事。当然,这虽然不是个意外,但它的确让人感到惊喜,教授本人的反应也是这样。”
医学影像学教科书在介绍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史时,常常会列出一连串的人名,而劳特布尔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将诺贝尔奖授予他以及曼斯菲尔德的依据是什么呢?
实际上,早在1946年,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就被揭示了出来,美国科学家Bloch和Purcell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后,多位科学家又因对磁共振的研究分别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可以看到,从发现磁共振这种物理现象,到将它发展成一种医疗技术用于人体检测,其间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这和X射线的历史非常不同:伦琴在发现X射线的一个月后就拍下了第一张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他夫人手部的X射线照片;接着,西门子公司在第二年就推出了医用的X射线诊断设备。两相比较,磁共振现象的物理学原理要复杂得多,其成像原理的价值也就可想而知。
梁志培认为,劳特布尔是第一个发现磁共振成像原理的人。他在1973年首先利用水的模型创立了氢质子的磁共振图像,这一发现意义深远。之后人们以此原理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研制磁共振扫描设备。其中,曼斯菲尔德在技术上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使得成像的效果更好、过程更快,是使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关键人物。至于其他学者的工作,也都是以劳特布尔的理论为基础开展的。所以,诺贝尔奖评委会推出的结果非常严谨和有说服力。
通过访问两位获奖者的个人网页可以看到:化学教授劳特布尔、物理学教授曼斯菲尔德,这是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得主原来的专业身份。这个角色反串式的颁奖结果,无论是不是诺贝尔委员会的精心安排,其实都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也可以认为是对未来医学发展的一种预示。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韩启德不久前在“科学与中国”论坛上的一段讲话,可以看作是对这种预示的一种契合:21世纪的医学进展,将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是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像19世纪末伦琴发现X射线为20世纪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样,21世纪的医学成就不仅仅依赖于医学家,更依赖于化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学家。
然而,就是这个被诺贝尔奖评委会称为代表了“一种突破”的科学发现,当初被承认的过程也是几经周折。
原来,劳特布尔在1971年就完成了关于建立磁共振图像的论文,但《自然》杂志并没有接受他的论文。劳特布尔随后给杂志的主编写了一封长信,对自己的工作作了详细说明。他认为,编辑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论文。就这样拖延了一年多,论文才在1973年得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文章发表的当年,学校(他当时所在的学校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行了专利的申报工作,但是专利代理律师在研究过论文之后的判断是,劳特布尔的研究成果不具备很高的商业价值,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会有什么应用前景。所以律师认为,为这一技术花几万美元进行专利申报并不值得。
当时在美国,在学校任职的教授,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学校所有,只是在专利转让成功之后,个人可以从转让费用中获得分成。各大学对此的分配比例不一,一般是五五开,除此之外,个人并没有申请并拥有专利的权利。因此,在专利申请的问题上,劳特布尔并没有像给《自然》杂志投稿那样,幸运地争取到挽回的机会。否则,在两万两千台磁共振扫描仪在全世界运行着的今天,劳特布尔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早就成了百万富翁。
在梁志培眼中,导师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七八年前,劳特布尔教授看到当地一所小学的条件差强人意,就为这所学校捐了10万美元。“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慈善事业。即使当年他因获得专利而变得很有钱,他也只会把钱捐给社会。”梁志培说。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安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