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两种病毒,两种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以后,其官方网站有一项投票:“你是否知道宫颈癌是由病毒引起的?”在第一天近6000名参与者中,3/4人表示对其有所了解。20年前,这还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正试图证明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致病元凶,然而他的实验举步维艰,拿不出决定性的证据。差不多同一时间,法国人和美国人正为了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的发现权之争吵得耳红脸热,这个病毒正是引起艾滋病的罪魁祸首。当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到了21世纪,艾滋病已夺走千万人的生命,让世人闻之色变;而宫颈癌,这一女性第二大癌症杀手,却差不多已被降服。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表彰他发现并确定了妇女宫颈癌的罪魁祸首——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这两人被认为是HIV的真正发现者。

    他早应得到承认

    在世界范围内,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宫颈癌而去世,每年50万人被它困扰,27万人因它失去生命,其中80%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是除了乳腺癌之外的女性第二癌症杀手。

    现年72岁的豪森如今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他曾在杜塞尔多夫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36岁时,他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事业顺利。

    1974年,豪森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宫颈癌的致病因子。在会议上,他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HPV这个新敌人,并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的疑点,全场哗然,这相当于他独力否定了科学界的成果。可想而知,他的观点后来无人理睬。

    更为残酷的是,之后10年,豪森的实验室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在这过程中,一些同行者相继离去。直到1984年,他们才找到HPV16和HPV18(70%的宫颈癌因此而生)。HPV是一种DNA病毒。根据基因序列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分为近130种基因型。时至如今,其中近百种的基因序列已被摸清。HPV主要通过性传播,它能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损伤,进入接触者的皮肤黏膜。根据致病力强弱,HPV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类,低危型的HPV,几乎人人会遇到,它就是你长“刺瘊”的问题所在;也可能引起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但是对于女性来说,这不用理睬,可以自行痊愈。然而高危型的HPV,有15种使妇女面临子宫颈癌的危险,尤其是其中16和18型危害最大。

    即便是在1984年之后,豪森也没有立即过上好日子。他拿着自己的成果去寻求资助,却四处碰壁。美国财政部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不愿在这个领域砸钱,原因还是他的发现与当时的科学界背道而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他实验室纷纷证明了他的发现,才促成疫苗开发水到渠成。2004年,英国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经过3年努力开发出子宫颈癌疫苗Cervarix,2005年,默克制药公司开发出疫苗Gardasil。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学家露西亚·罗斯曼-丹尼斯(Lucia Rothman-Denes)说:“他绝对应该早点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样那些疫苗也就可以早几年被开发出来。豪森博士的口碑非常好,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有人说由于数量限制,应该把奖都给HIV,这简直难以置信。HPV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病毒,尽管没有HIV有名。豪森的发现使后来人们研究出了疫苗,救了许多人的命。”

    发现权之争

    相比之下,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虽然顺利一些,背后却有更跌宕起伏的故事。

    故事要从1981年说起。当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了几名年轻男子所患的免疫缺陷问题,包括肝炎、性病、多种病毒性感染、寄生虫病等,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同性恋者。著名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后撰文予以报道。

    1982年,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也就是艾滋病的名字被确定。1983年,一种疑似致病的新型病毒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被科学家分离出来——这所创建于1888年的学术机构是全世界微生物学家的圣地。领衔这项研究的便是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他们在当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然而第二年,美国人罗伯特·加洛(Robert Gallo)出现了,他当时在癌症研究院任职,也分离到了一种病毒,随后他确认了这种病毒和艾滋病之间的联系,并于4月份宣布自己独立完成了此项发现。1985年,法国和美国的研究证明他们两家发现的是同一种病毒,发现权之争由此而起。

    1987年,美法两国首脑为了结束争论,宣布病毒为两方共同发现;1991年和1994年,加洛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先后承认HIV发现权应为法国人。这次诺贝尔奖颁给法国人,终于为之画上了句号。

    “当年我们都太幼稚”

    不过,无人能否认加洛在艾滋病研究领域的贡献。他发明了艾滋病的血液检测法,也就是通过直接血化验就可以知道阳性阴性的方法,极大推进了对艾滋病的控制。此外,加洛的研究所还治疗了4000名在巴尔的摩的艾滋病病人,以及大约10万非洲和加勒比海的艾滋病患者,称得上是对抗艾滋病的领军人物。

    80年代曾在加洛带领下完成了许多HIV重要实验的Robin Mukhopadh-yaya博士对记者表达了他对加洛的敬意,但他同时表示,委员会恪守了将奖项发给“第一发现者”的宗旨,并不是要权衡谁究竟贡献更大。

    与HPV不同,HIV的发现并未实质性地实现人类对疾病的控制。宣布得奖者当日,西诺西正在柬埔寨,她向媒体表示说:“当年我们都太幼稚,以为发现HIV后便能迅速解决问题。”

    美国女记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她获得普利策奖的著作《逼近的瘟疫》中这样写道,病毒就像税务局,人们总是自作聪明地找到了避税的绝佳办法,税务机构则会迅速弥补征收漏洞。虽然人类努力研发全新的抗菌药物和疫苗,但是病毒会轻易具备抗药性,然后加快速度传播。尽管各国在这些方面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我们今天面临的传染疾病问题却更加严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姬十三、刘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