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郑和在南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志坚

    郑和庙

    从文物工作者的角度看,百年前建“郑和庙”是一件大事件。

    1996年12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镇南州志》在民国《镇南县志·卷之三·古迹志·寺观》中记有“灵官殿”:在城西五里。前临苴水,右有平彝桥,为迤西来往大路,行人祷祈者众,神签极验,香火极盛。明,彭载信等捐建,中甸同知余某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管理宁台厂曹湛晞捐修正殿;四十九年,东川府萧文言建寺外东西两排楼。道光八年(1828年),住持僧净洋重修。咸丰间经乱被毁,同治初重建正殿。光绪元年(1875年),提督杨玉科捐资,重建东西厢及大门。民国元年(1912年),师长李根源饬改为“郑和庙”,已毁去神像矣。未几,旋恢复,匾联林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假中厅设第二区区公所。

    李根源,19岁中秀才,两次留学日本,曾担任北洋政府代总理,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一位中国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根源在他《腾冲绮罗本宗祠记》中写道:“吾李氏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自德公随平西侯沐英定云南,世袭云南前卫所千户,是为迁滇始祖。”

    李根源祖籍山东益都,到云南定居的始祖名叫李德,此人是明朝的军官,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统一云南后任军方云南都指挥使司云南前卫前千户所的千户。明朝沿置千户所长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百户。1996年12月德宏民族出版社《镇南州志》(民国《镇南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清末举人郭燮熙之子郭荫超《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当明之初,镇南前、左二所实隶楚雄卫。换句话说:李根源先祖李德就在镇南州(南华)前千户所担任军政长官。抓捕元朝重臣之后郑和、杨庆、洪保等318名儿童,李德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所以,李根源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率兵经过镇南时,连竖三块郑和故里碑就变得顺理成章。同时他还下达命令,将明代“灵官殿”改建成“郑和庙”。

    根据上述依据,为尊重历史,建议就地恢复或迁建“郑和庙”。

    郑和故里碑

    1996年12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镇南州志》在民国《镇南县志·卷之三·古迹志·名境》中记有“郑和故里”:石壁之上,又有大书深刻,文曰“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民国元年,李根源刻石”。他于县城东、西门外,又各竖一碑,其文相同,并此而三矣。(按:大石门石壁还横刻“媲美三杰”四大字,乃沙桥县佐、腾冲龚金溥为李印泉师长题。又,邑人徐汝恒自刻“久野草堂”一碑,嵌之于石壁间。)

    “郑和故里摩崖石刻”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根据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著名工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史迹的标准,南华鹦鹉山公园内“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石碑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研究郑和童年这段历史的佐证。保护和利用好郑和故里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以文物工作者的角度看,这是历史文化遗存留给南华一份厚重的文化大礼,应当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让“郑和精神”发扬光大,建议筹建郑和广场或公园。

    (作者为南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