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编剧 施为民

    引子

    三块百年残碑,把素有“九府通衢、滇西锁钥”之称的南华与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联系在了一起。历史的天空或明或暗,往事在尘埃中若隐若现。让我们从这块残碑说起,深入到历史的时空中去还原那些往事吧……

    [出标题 片头]

    《探秘郑和故里》(第一集)

    李根源留下的一个悬案

    [解说]2002年3月,64岁的前英国海军军官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郑和最早发现美洲”的观点。这一推翻史学界早有定论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观点发表以后,立即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孟席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各种论据汇集到当时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

    2002年12月10日上午,这位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来到云南大学出席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再次就他的学术观点发表了演讲。

    据孟席斯介绍,他的观点的形成源自一次意外的发现:葡萄牙人于1428年绘制的一张地图,该地图相当准确地标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很多岛屿的位置。地图上很清楚地标明了好望角,而事实上葡萄牙人是1498年才发现好望角的。另外,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麦哲伦和英国航海家库克都曾经使用过这些地图的复制品。而且,包括哥伦布在内的航海家都在自己的日志和书信中承认,他们拥有航海图,在出发前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

    他说,在此之前,真正的航海家非中国人莫属。只有郑和以及他率领的27000多人的超大型船队才有条件和能力绘制这样的地图。而被葡萄牙皇太子堂佩拉从威尼斯带回来并视为机密的世界地图,是中国人于1423年绘制的。

    以后,孟席斯先生历时17年,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孟席斯列举了大量的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甚至病理学方面的材料,全面论述了他提出的“中国的海员和妇人,比欧洲人要早一个世纪横渡太平洋到达停留过马来西亚、印度、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观点,并向与会者描述了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非洲、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加勒比海等许多地方发现的中国古代船只的残骸、锚、渔具、陶瓷、玉石及有中国特征的植物、动物和建筑物。

    6年之后,这位备受争议的英国业余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再次推出新书——《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书中再次爆出惊人观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应该归功于中国人!书中提到,1434年,一支由4艘船组成的中国船队抵达意大利,带去了当时中国人掌握的各项科技资料。这支船队只是中国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队的一小部分。这支中国船队还派出特使从威尼斯前往佛罗伦萨市,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转交了天朝皇帝的大量礼品,其中包括一些西方世界当时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从而引发了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书中,孟席斯写道:“通过将达·芬奇的绘图与《农书》中的加以比较,我们便会发现,达·芬奇笔下令人惊叹的机器设计图每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之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了,并且被绘制在一个更为简单的册子上。”

    此书一出,在学术界掀起惊天波澜。因为如果孟席斯的观点成立,那么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航海史需要重写。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孟席斯的观点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郑和是明朝我国著名的航海家,其率领庞大的舰队“劈波斩浪十万里,友好交流四十邦”,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名垂史册。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言及了郑和为云南人,但未具体明确是云南哪里的。

    1912年春,著名学者袁嘉谷前往晋宁昆阳镇和代村考察,在月山上找到了郑和为其父及祖父所立墓碑,经过对碑文记载文字考证得出: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袁嘉谷《卧雪堂文集》第9卷《昆阳马哈只碑跋》说:“顾《明史》言和云南人,不知何县。岁甲午,苏君晓荃告余曰:‘昆阳和代村有和父墓碑,宜为昆阳人’。壬子访之昆阳,果得碑拓本于宋君南屏,碑高建初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计十四行,行二十八字,永乐三年端阳日,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其实,袁嘉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得到了晋宁马哈只墓碑的消息,1912年亲到昆阳踏勘,并从地方官处得到马哈只碑的拓本,1913年写了《昆阳马哈只碑跋》,首次披露郑和原名马三宝,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通过郑和其父马哈只墓碑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碑文还得知,郑和的“郑姓”,乃皇帝赐姓。晋宁作为“郑和故里”从此被确认并公布于众。

    [解说]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晋宁郑和公园外景 下冰雹的同期声渐黑转场]

    [南华鹦鹉山 鸟鸣 外景 字幕]

    [解说]南华鹦鹉山公园内,在公园大门的左手边,有一环形的水榭楼台。水上的亭子里,树着一块高1.75米,宽0.7米的石碑,其碑文右竖镌:“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竖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左落款为:“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从落款我们可以得知,此碑由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所立。

    在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的逯家屯石门山的路边石壁上,也有一块比这更大的“郑和故里碑”,当地人叫“郑和故里摩崖”,石刻内容、字迹与鹦鹉山公园所立碑一模一样。但经过1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如今字迹残损,已经变得斑驳难辨。据县志记载,李根源当时在镇南(今南华)立了3块相同的“郑和故里碑”,一块立于镇南州城西门外,一块立于州城东门外,另一块则刻在茶马古道路边的石崖上。

    关于这3块碑,从小生在南华现今84岁的张兆钫老人仍记忆犹新。

    [张兆钫同期声]郑和故里碑,我的看法,是我们南华最珍贵的古籍资料,属于云南的历史文化名碑。郑和故里碑,树立的年代,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整个故里碑一共有3块。一块是石门山的摩崖,雕刻在石门山的崖壁上;还有两块在南华县城的东西城门口各立了一块竖碑。作为当时的南华县,即镇南县,在民国初年还是属于非常贫困的年代,但从东到西贯穿着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进来县城以后,东西一条大街,当时的街上,正中间有一块石板,叫作饮马石。两边又镶上一些鹅卵石。当时就这么一个样子。

    [解说]按照张兆钫老人的说法,李根源1911年所立的3块“郑和故里碑”,认定“镇南为郑和故里”的论断早于袁嘉谷的“晋宁说”。另据原楚雄州志办杨春茂《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一文记载:“城西沿滇缅公路旁有一幢明代建筑的灵官殿,也于民国元年根据李根源先生的建议,毁去神像改为‘郑和庙’,匾联一度林立。”此事民国《镇南县志》也有记载。

    [马旷源同期声]也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先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也说郑和是云南楚雄人。梁启超虽未具体说是哪个地方的人,但当时的楚雄府也就包括了镇南。20世纪第一个10年,国内学术界认为郑和的故里在楚雄的镇南,即今天的南华,这是当时的定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晋阳出土了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经过云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状元袁嘉谷先生的考证,才得出了郑和的故里在昆阳。从此以后,才开始竭尽全力地打造昆阳(现晋宁昆阳)这个景点。知道南华是郑和故里并保有李根源亲笔题字碑,已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也曾亲自踏勘。但因省里刻意炒作昆阳郑和故里,时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回族研究会会长高发元先生与我有约:暂不宣传南华,全力打造昆阳。为大局计,我沉默经年。

    [解说]那么,梁启超、李根源为什么做此论断?他们的依据在哪里?李根源为何兴致勃勃,在镇南立3块“郑和故里碑”?究竟是镇南即今天的南华还是晋宁才是实至名归的“郑和故里”?李根源留下的这3块残碑,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悬案。

    [渐黑 出字幕]请继续收看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第二集《有道老人真有道深情赠我一枝春》。

    引子

    三块百年残碑,把素有“九府通衢,滇西锁钥”之称的南华与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联系在了一起。历史的天空或明或暗,往事在尘埃中若隐若现。让我们从这块残碑说起,深入到历史的时空中去还原、去打捞那些往事吧……

    [出标题 片头]

    《探秘郑和故里》(第二集)

    有道老人真有道 深情赠我一枝春

    [解说]李根源(1879—1965年),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号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

    1903年,李根源考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1909年回国后,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后升总办。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云南重九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

    [马旷源同期声]李根源是腾冲人,也是云南近现代以来,云南人做官做到最大的一个人。他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代总理。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恩来在宴会上称呼李根源先生为:总理。李根源先生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回到云南以后,担任了云南讲武堂的校长。他的学生如红军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叶剑英。

    [南华县委副书记和金星同期声]朱德,当时是讲武堂一期丙班的学生。讲武堂当时主要招收云南籍的学生,朱德为了读书,就说自己是云南蒙自的,后来查出来以后,按说是要处理的,后来李根源知道了,很爱惜人才,就变通了一下把朱德给留下来了。讲武堂这边还培养了很多将领,比如说叶剑英元帅,国民党上将朱培德、范石生、周保中这些将领。他们都是讲武堂毕业的。包括后期的龙云啊等。所以他在文化教育各方面的贡献都非常大,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解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根源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士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敌侵凌下,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孤军奋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迫使敌军四易司令,死伤万余人。而19路军兵无后继,补给艰难,陷入危局。当时,退隐苏州小王山的李根源不忍袖手旁观,他老骥伏枥,拍案而起,为抗日保国,重新披挂上阵。沪战一结束,他即献出善人桥北马岗山麓的一块墓地,并由他发起,带领爱国人士将牺牲在淞沪抗战中的这78名烈士安葬于马岗山麓,命名“英雄冢”。“英雄冢”坐西向东,封土高1.5米,墓的左右侧矗立石碑两块。阳碑阴刻“英雄冢”三字,为李根源所题。其旁有碑记云:“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

    1943年,画家徐悲鸿先生在重庆读到李根源作的上述那首五绝,闻知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为抗日阵亡将士送葬的事件后,深为感动,当即补绘《国殇图》画卷。图中绘李根源执绋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满怀悲愤,栩栩如生。徐悲鸿先生在图上题:“三二年六月十六日,在化龙桥为李印泉先生造像,国殇中执绋者像。”他把作画的时间、地点和动机都写得十分清楚。可惜这幅画卷散佚不全,现仅存李根源的画像,陈列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

    [马旷源同期声]抗日战争时期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云贵监察史。他直接进到第一线,江防阵地第一线,并且驻守保山。他当时发表了《告云南民众书》,并且要求军队坚守怒江防线。当时国民政府有退守怒江的计划。但是李根源认为,如果怒江守不住,那么澜沧江就不可能守住。他亲自驻守保山,督促国军在怒江一线严防死守,最后在两年以后发动反攻,光复了我们的家乡腾冲,成为抗战时期第一个光复的县城。并且由李根源先生倡导,在腾冲建立的国殇墓,被称之为中国最完备的一座抗战烈士墓。

    [南华县委副书记和金星同期声]他在苏州也有很高的影响。有一年我们到苏州,与苏州志办的人开座谈会,志办的人说李根源是民国时期苏州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可以想象,在苏州文化那么发达的地区,从云南边疆去的这么一个人成为了领军人物,这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解说]李根源,这么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青史标名的人物,若无认真考究和论证,会随随便便在南华题刻并树起“郑和故里”这3块石碑吗?

    [南华县委副书记和金星同期声]当时云南重九起义后,他担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来滇西处理滇西的事务。因为云南腾冲的张文光的腾越起义,是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的。它早于重九起义3天,按孙中山先生的说法,谁先起义,谁当领袖。为此与蔡锷将军有了矛盾。李根源到滇西就是来处理滇西的事务,当时腾越起义的部队已打到大理了,有过交战。李根源就是来处理这个事务的。李根源就是这时到滇西途经南华的时候,在此期间就有一个著名的题刻,就是现在这个郑和故里碑。

    [张兆钫同期声]郑和故里碑离我家里的距离只有300多米。西城这一块,也就是整个故里碑在我的家面前,天天都看得见。所以我从小对郑和故里碑饶有兴趣,也觉得意义重大。对碑上的这些刻文,我几乎可以背得不差毫厘。

    [解说]在南华当地文史工作者梳理李根源在南华题刻的3块“郑和故里碑”的时候,发现李根源对当时镇南州的情况非常熟悉,不仅他每次进出云南都要路过“九府通衢”的镇南,还与镇南举人被誉为“名冠迤西”的梅花老人郭燮熙成为了至交,并有诗画互赠。

    [张兆钫同期声]他送给我们这里第一个梅花老人郭燮熙的一首诗“南关亭下驻征轮,即向风尘问故人。有道先生真有道,深情赠我一枝春”。当时梅花老人送了他一幅梅花,镇南梅花老人的梅花,那是不简单的,当时“名冠三迤”,即整个云南。

    [解说]根据史料记载,李根源对镇南的考察不只一两次,并在镇南留下多首诗作。据20世纪90年代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杨春茂先生,南华县志办主任、《南华县志》主编李文臻文章记载,民国初期,郑和养父的后裔就住在镇南西街上,巧的是镇南举人郭燮熙也同样住在西街上,其祖先是明初随傅友德将军来到镇南的江南人,后随黔国公沐英戍滇,善于骑马和武术。今天我们虽然找不到李根源在镇南州调查郑和身世的经过和相关资料,但我们可不可以断定李根源在数次留宿镇南州城的过程中,一定是听到了有关郑和在镇南州的“民间传说”,并调查访问过镇南西街上的郑和养父后裔得出的正确判断?

    [张兆钫同期声]我想说的是李根源在南华立的这个郑和故里碑是庄重严肃、有根有据的……他有他的重要根据,他的重要根据,首先是根据梁启超。梁启超当时也是民主革命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当时的论著呢,说郑和是楚雄人。因为明朝初年,镇南属于楚雄卫。后来李根源又考证了郑和是镇南人,与梁启超考证的楚雄人说法上不一样,但实质上是一致的。

    [解说]学术界人士一般认为李根源寻访记录下来的史料严谨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或民间人士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临现场考察。有些地方,他一访再访,直到把事情弄清楚为止。镇南的“郑和故里碑”应该就是李根源反复调查、考证得出的结论,并非是过早下定论的轻率之举。

    就在李根源立3块“郑和故里碑”之前,他就考证出郑和为镇南州人,并把“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这几个字特意写入他编写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的注释中。这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至1911年上半年发生的事,比他在镇南立3块“郑和故里碑”至少要早六七个月。当时,李根源奉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命,赴滇西筹办防务交涉事宜,组织测绘人员调查昆明以西各交通线及边隘,共绘图126幅,途经镇南州,在其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中注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这句话本来与《滇西兵要界务图》无关,李根源却特意要把他写在地图的注释里,为什么?

    [解说]无独有偶,李根源在镇南的好友、梅花老人郭燮熙的儿子郭荫超在1942年编撰的民国《镇南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文》中《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写道:“世称和云南昆阳人,而梁启超氏著传则曰楚雄人,李根源氏又定为镇南人,于民国元年树碑城东、西门外,文曰:‘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然则二者何?居昆阳人耶?抑镇南人耶?以吾考之,则二者皆是也。盖和初本昆阳马姓回,其祖、若父曾朝天方以归,均称哈只。然则闻和幼时流落,为镇南郑姓所得,养以为子,遂袭其姓,故名郑和。而李撰之墓志乃曰‘天子赐姓郑’。考之古史,凡天子赐姓,必以国姓,如汉高祖之赐项伯姓刘,唐太宗之赐徐勣姓李,即其明证,绝无赐以他姓之理。意当日和既贵显,不便更正。而李至刚为其本生父作墓志,亦不便言为郑姓养子之事,故以‘赐姓言’讳之也。抑又闻:和幼不知书,及长而阉,则不得其详。”又说:“宜梁任公特著录之,以扬国辉于天壤。至李总长印泉复考定为镇南人,必有明证。当明之初,镇南前、左二所实隶楚雄卫,二君之言非两歧也。”

    在这段文字里,镇南晚清举人郭燮熙之子郭荫超,说明了三个问题:一、郑和是镇南州人,是被明军在镇南掳走的。二、梁启超说郑和是楚雄人与李根源说郑和是镇南人,两者并不矛盾。三、李至刚所撰和父墓志“天子赐姓”并不靠谱,且驳得有理有据。

    [解说]郭荫超在《镇南县志》中所叙述的,会不会就是当初李根源考证的最后结论呢?

    按此说法,郑和生于晋宁,但幼年流落到镇南,并被镇南一郑姓回族收养为养子,后在镇南被明朝大将沐英俘获。也就是说郑和的姓非天子赐姓,而是随其郑姓养父;镇南与晋宁都是郑和的故里,只不过后者为其出生地,前者为其被掳前生活避难之地。

    当历史的真相融化在时间的灰烬里,历史往往演变成传说,传说慢慢变成了神话。透过这些残缺的、若隐若现的线索,今天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按照逻辑与常识,去臆想和推理那些已经消逝的往事。而当初李根源题刻的这块给南华留下扑朔迷离悬案的残碑,也成为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各种解读的由来。

    [渐黑出字幕]请继续收看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第三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引子

    三块百年残碑,把素有“九府通衢,滇西锁钥”之称的南华与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联系在了一起。历史的天空或明或暗,往事在尘埃中若隐若现。让我们从这块残碑说起,深入到历史的时空中去还原、去打捞那些往事吧……

    [出标题 片头]

    《探秘郑和故里》(第三集)

    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解说]上个世纪末,楚雄州政协原副主席马旷源陪同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高发元到南华,考察了鹦鹉山公园里的这块“郑和故里碑”。

    [马旷源同期声]上个世纪末,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回族文学学会会长高发元同志,他现在是中国回族学会会长,曾经到南华考察,我们俩达成一个共识,为了发展云南的旅游,主要打造昆阳郑和景点,对南华暂不宣传。

    [解说]马旷源是楚雄较早关注郑和故里碑的学者、作家,与李根源同为腾冲老乡。在他个人作品集《滇边春曙》里收录了他早期写过的一篇文章《郑和故里》。

    [马旷源同期声]我文章里谈到这么几个观点,有历史的依据,也有民间传说,也还有一定的逻辑推理。云南是郑和的故里,他生在昆阳,长在楚雄的镇南即今天的南华。也就是说,郑和在懂事之后,被俘获到南京之前,这一段是在楚雄南华度过的,根据有三:郑和幼年流落到了镇南,被一户郑姓人家收养,这就是郑和的郑姓之由来。明朝历史记载,说郑和的郑姓是皇帝赐姓,这不对,如果是皇帝赐姓的话,要么是朱姓,要么是皇亲国戚的姓。不可能把这么一个平民百姓的姓,赐给郑和。实际是郑和在南华被养父收养后,随养父而姓。第二个理由:郑和被俘不是在昆阳,是在南华。明朝的大将沐英俘获了郑和等一批小孩,后将郑和献给了燕王朱棣。到了朱棣的麾下之后,由于郑和是回族,身高膀大,武功也很好,成为一名非常骁勇的战将。在朱棣夺权的战争当中,郑和立下了丰功伟绩,从而赢得了永乐皇帝朱棣的信任。第三个理由:郑和实际是个大特务头子,朱棣占领了南京,取代了建文皇帝,但是建文皇帝始终死不见尸。朱元璋由和尚成为了皇帝,他的孙子由皇帝又成为了和尚。永乐皇帝因篡位,始终不放心,就派出郑和首先到了云南。因为有传闻,说建文皇帝逃到了云南。派郑和来云南,寻找建文皇帝,接着七下西洋。

    [解说]如果郑和确在镇南为沐英所掳,那么当初郑和养父的后裔现在在哪里呢?巧的是,南华本土文史工作者通过寻访,找到了一些关键线索。

    [解说]上世纪90年代初,楚雄州志办杨春茂先生,在《楚雄方志通讯》即现在的《楚州今古》上发表《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杨春茂文中说到:民国初年,郑和养父后裔郑氏3兄妹,住镇南县西街,长兄郑开寿,曾任寻甸公安局长;次兄郑开甲因入赘改姓飞,次子又还宗改郑,名郑文恒;三妹郑三丫出嫁大理凤仪。

    同一时期,原南华县志办主任、《南华县志》主编李文臻通过调查研究,写了《郑和为什么姓郑》一文,发表在1995年12月《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上。李文臻在文中记录了一段刘炳厚老人的回忆:“据南华第一个留日学者刘德榜的侄子刘炳厚(当时约70岁)回忆,在民国初年,郑和养父的后裔居住在镇南城内(现南华县城)西街,有3兄妹,长子叫郑开寿,民国初期曾任寻甸公安局长;次子郑开甲,入赘大罗邑村飞姓,改名飞正昌;第三个是妺妹郑三丫,嫁到凤仪,1984年路经南华探望过亲戚刘恩贤,如果健在,也是80多近90岁的人了……”

    [南华县文联主席李天永同期声]郭燮熙儿子郭荫超,还有史志办的李文臻、杨春茂,写过大量的关于郑和的文章,阅读后,我们就觉得应该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先从李根源的3块碑开始。还有在南华西街有郑和养父的后裔这条主线为主。我们就逐步从外围读史料开始,从历史文献开始,我们慢慢开始对郑和在明朝历史的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解说]2013年1月,李天永、普显宏等一行相约去南华龙川镇蟠龙村委会大罗邑寻访郑和养父后裔。

    [李天永同期声]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细节。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郑开甲历史上家境殷实对上号了。我们通过这些判断,郑家已经到了第四代——飞从有。我们从他家老家这边,发现了古砚台,包括明朝时期镇南的城砖。他家里面也发现了这些东西。采访到了这些历史依据以后,我们对郑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根据我们的判断,他家与郑和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个判断以后我们也反复地推敲,查看了杨春茂老师文章里涉及的,我们也做了初步的走访,确定了飞家是郑和养父的后裔。为了把这个事情说得更清楚呢,我和普显宏写了近两万多字的《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这篇文章。把郑和四五岁到11岁在南华生活的这段史实,加以还原。

    [解说]经过对镇南史志的查阅和逐句推敲,李天永和普显宏又发现了一条新的线索。

    [普显宏同期声]后来有一天晚上李天永打了一个电话来,说史志上有“州城如船”的记载,很奇特,叫我看看,我翻看了镇南州志,有10多处讲到州城如船这个事情,翻翻镇南州城图,的确觉得有点像,像一只鞋子,更像是一条大船。考证了以后我就把它写进去,后来我们发觉……

    [解说]“州城如船”,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因为对南华这个素有“九府通衢”之称的滇西陆路交通要道来说,历史上曾把偌大的镇南城建造成一条大船形状,这似乎有悖常理。那么,这是否与李根源关于“郑和,镇南州人也”的论断有一定的关联呢?

    [解说]在镇南的历史上,不乏闪烁着一些大家的身影。作为历史上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和云南著名的“茶马古道”两条古驿道的交汇处,镇南素来都是名人雅士途经或生活之地。明朝嘉靖年间,状元郎杨升庵被贬谪到云南永昌(今保山),从36岁到71岁,一直在云南生活了35年。而镇南的苴力铺,是其往返滇西与四川的必经之路。

    [普显宏同期声]这个村子呢,叫苴力铺。过去呢,这里是设了兵站,是12个人。明朝的时候,杨升庵状元被皇帝贬到保山,那一年的春天三月份,他带着书童恰好来到这个地方,饥渴交迫。他走不动了,看到这里有座桥,还有棵柳树,他就坐在这里休息。那棵柳树呢在微风中摇曳,也刚刚发芽。在这个情景下,他就想起了自己作为京城的一名状元,被贬到我们云南这个地方,感慨万千。然后他就作了一首诗,叫《垂柳篇》。这首诗写得非常特别,虽然是咏柳,但整首诗没有一个柳字,全部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解说词]《垂柳篇》是杨升庵众多诗作的名篇。其中“断肠关山明月楼,一声横笛清霜坂”这两句写得颇为凄婉动人。后人为纪念这个为云南历史作出贡献的大家,赋诗称赞他“试看行吟分踏处,山花山草有余香”。而这位文学大家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如今仍被国人朗朗诵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解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冥冥之中,仿佛细说着镇南的往事,细说着镇南波澜壮阔、慢慢逝去的城南旧事。

    [字幕隐黑](全片完)

    感谢南华县委宣传部、南华县文联的大力支持!

    感谢对镇南历史研究做出贡献的人们!

    编导:施为民

    撰稿:施为民 李天永 普显宏

    摄像:李毅 施为民 邓伦(助理)

    解说:陈松

    楚雄电视台“文化大观”摄制

    2013年5月

    原载《龙川江》2013年第3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