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老艄-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应该感谢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写这部书的灵感。同时也应该感谢为写这部书在深入生活和搜集素材中给予我大力帮助的朋友们!

    1991年至1992年我参加省委组织的农村工作队被派往吕梁山区柳林县扶贫。

    很幸运。初到柳林的第一顿饭,在县招待所的餐桌上,与柳林县志办的刘廷奎先生坐在一起。刘先生是编撰柳林县志的主将,中等个塌腰,面容苍老,清瘦,像个老农民;然而就这位“老农民”却满肚子学问,且能写一手好文章。我们后来成了好朋友。初见面餐桌上闲聊,他听说我属爬格子一类,当下就给我介绍了一个题材,说是本县黄河畔上出过一位大老艄,名叫马万荣,在黄河上很有名气。马艄曾经驾货船流经壶口。

    我一听就惊诧不已!黄河壶口我去过三次,“水底冒烟,旱地行船”的说法我去第一次就听说了。可就在那样惊险的瀑布河段竟然有人敢破“旱地行船”的老规矩而在水中行船,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以及何等高超的技术?真让人有点难以置信!我于惊愕中,刘先生又讲了马艄两个故事。一个是在没腕子石的地方流偏筛子船;一个是抗战时期为服从党的需要剁掉自己三个手指头推掉了阎锡山政府的抓丁。刘先生还说,马艄由于熟悉黄河数百里的河路,加上流船技艺超凡,被人们称为通河大老艄。

    就这样,在一顿饭不经意的闲聊中,一个铮铮铁骨的黄河艄公形象在我大脑里埋下种子。从此,他与我形影不离,渐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经过多次深入马万荣大老艄的家乡实地生活、采访考察,我越来越觉得马艄这一形象的精神实质与气势雄浑、滚滚滔滔、奔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是那么吻合;与多灾多难、勤劳智慧、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那么吻合!我欲罢不能了,马艄的这一形象火苗点燃了我不可抑制的创作欲望。我借助这一生活原型便开始了苦苦的构思。

    历史跨入清末民初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始的七十多个年头,是我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期。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不仅饱经了连年战乱的灾难,而且于新中国成立后,还饱尝了“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所带来的苦头。我掐取了这段历史作为背景,就是想给读者形象地展示生活在黄河畔上的最底层的中国民众在多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水深火热的煎熬、又是如何不折不挠地求生存英勇不屈地去拼搏满怀信心地盼光明……也正是这混乱的年代才给各式各样的人物搭起了充分表演自己的舞台;当然,也给显示主人公的性格提供了弥多的机会和条件。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作者无意歪曲生活,也无意粉饰生活,更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我只是笨拙地尽量将各个时期的生活原貌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原滋原味地提供给读者。希望我的“上帝”能从中多少领略到一点什么,幸莫大焉?

    小说历来是虚构的。所谓的生活真实只能是文学意义上的真实。书中所提到的地名大多属虚撰,但也有不少用了实际生活中的真名,如柳林、碛口等等。这为的是加强作品生活的实感。正如《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绝不是实际生活中水泊梁山一样,不可以将其视以为真而去查证或对号。提及这一点可能是多余,权当蛇足吧!

    在为本书的构思搜集素材期间,除得到上面提及的刘廷奎先生的帮助外,还得到马万荣大老艄的三子马润生、柳林县县长李秀峰、临县县长赵如珍等人的大力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刘同兴 修改于2011.1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