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积极推进保安族小城镇建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区经过14年的扶贫开发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保安族地区缺乏带动保安族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保安族与其他先进民族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第一,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是协调保安族地区诸多矛盾的最佳结合点。发展城镇经济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解决保安族区域战略与国家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基础薄弱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大开发之间、弱小的市场经济成分与强大的国有经济和自然经济成分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是保护与有效利用保安族地区资源的必然选择。自1999年始,保安族经济面对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是农业的结构调整,而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退耕还林(草)是一项重点工作。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求加紧实施全面的“禁采”、“禁伐”。如此,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解开这个矛盾的切入点就在于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是西部大开发中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

    第三,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是积累保安族地区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保安族地区存在着人才聚集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等不利于工业化发展的诸因素,而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的过程,不仅仅是提高资源集中与优化配置程度、人才聚集程度和最经济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过程,而且是培育保安族地区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和有效提高人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调整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和巩固“小康”战略成果的过程。

    第四,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与保安族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衡量保安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城镇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扶贫开发的最终成果,必然会在城镇发展水平上得到体现。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地区,因为缺乏一个辐射能力较强的城镇和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使得资源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发展愈加显得后天不足。因此,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区必须及时调整扶贫开发的步骤和重点,把推进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作为今后扶贫攻坚、推进小康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推进大河家城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河家作为保安族聚居地的城镇,从大河家乡到大河家镇,其发展是保安族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河家镇概况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镇地处黄河上游的甘青两省三县(永靖、民和、循化)交界处的黄河岸边,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此镇在历史上曾是战略要地,也是当地保安、东乡、撒拉、回、汉、藏、土等各族人民云集的商贾重镇。隋炀帝大业三年,曾在大河家设积石镇,唐代在大河家设临津渡,均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要塞。大河家集镇建设始于民国初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今天的大河家镇不但是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的又一交通枢纽,而且成为甘肃省保安、东乡、撒拉、回、汉等民族群众与青海省海东地区的撒拉、藏、土等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和物资集散地的中心。

    大河家镇集镇地理条件优越,滨邻黄河,属黄河河谷阶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海拔18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为8℃,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间500小时以上,非常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大河家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共辖5个行政村,43个合作社,2458户,13080人。其中保安族1071户,5465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45%,是全国主要的保安族聚居地。截至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5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元,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于1998年整体基本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河家于1988年被临夏州列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小区,1992年被甘肃省列为甘肃省重点建设的小集镇,1995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100个首批农村小城镇试点集镇之一,也是甘肃省50个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目前集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近几年先后投资1300万元,建有两层以上楼房85栋,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个,共有个体工商户320户,流动摊位210个,集市年成交额达到1100万元。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和无线寻呼业务,架设路灯25盏,新建或扩建集镇道路8条,长1510米的主街于2000年投资68万元,完成铺油2.2万平方米,其中州县领导、驻乡各单位、宗教团体、社会各界人士捐款12.3万元。另外镇政府至清真大寺长310米、投资6.5万元的道路硬化正在施工之中。同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强集镇管理,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大河家镇境内有丰富的旅游、水利、土地、草场资源。已成立镇旅游服务中心,崔家峡、大墩峡、红土洼、石佛寺、临津古渡、积石雄关、禹王官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及独特的保安族风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投资7416万元,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的黄河大河家水电厂已建成发电。甘河滩滩涂地开发利用、积石山麓广袤的草场为今后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大河家镇民族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共有各类企业212家,其中非公有制经济207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大河家多民族经济开发小区和甘河滩工业开发小区为主的乡镇企业密集区,其中名优产品如保安腰刀、皮革制品、针织用品、清真食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部分还出口国外。

    二、推进大河家城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大河家集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100个试点小集镇之一以来,在积石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按照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方向,以规划为龙头,超前服务为前提,广泛发动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集镇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是搞好集镇建设的重中之重。

    规划是集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是未来集镇面貌、功能和水平的总蓝图,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有力地指导和规范集镇建设的行为,才能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大河家乡政府早在1985年就完成了《大河家集镇十年总体规划》,并制订了详细设计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石山县于1994年在甘肃省建委的帮助指导下,对大河家集镇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制订了详细的设计,绘制了七图一书,并制订了1995年至1997年建设规划,这些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活动的法定性文件,在实际操作中杜绝了“干部调动,规划重弄”的不良倾向,基本上做到了规划有蓝图、批准按程序、管理靠法令、建设一盘棋,从而保证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二)加强领导,依法管理是搞好集镇建设的根本保证。

    针对集镇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的特点。从1987年开始成立了由积石山县主要领导牵头任组长,县、乡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河家集镇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集镇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处理日常事务,使大河家集镇从领导和组织机构上有了保障,做到了重大事情有人管、具体事务有人办。大河家乡党委、乡政府把集镇建设作为同计划生育一样重要的中,b-r_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一名科级干部、四名兼职干部常抓不懈。在通过大小会议、标语、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村社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河家集镇总体规划》等法规政策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制订出台了《大河家集镇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大河家街道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用法律、法规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集镇市场管理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集镇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资金问题是集镇建设的核心问题,针对州、县、乡均属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实际,大河家乡党委乡政府不等不靠,坚持人民集镇人民建,广泛发动群众,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一是利用民工建勤的方式动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拉运砂石料,开通并修建了四堡子乡政府至四堡子新桥、康吊桥至保安族中学等8条长8100米的集镇道路。二是在旧城改造和集镇道路拓宽中无偿拆除铺面及房屋707米、1159间、11603平方米,占用耕地74亩,砍伐及移植树木7900株,拆除围墙616米,土门20座,砖瓦窑1座,并在拆迁后的重建工作中坚持自力更生、社会集资为主的方针,如在总投资1380万元新建的75栋楼房(1421间、29000平方米)中,社会集资部分占85%以上。三是在木材、蔬菜等专业性封闭市场的修建中,运用“贷款办市场,收费还贷款”的办法,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的办法,既解决了街道“脏、乱、差”的问题,又便于业务部门监督管理。四是动员干部职工、企业界、宗教界及社会知名人士积极参与管理、捐款捐物、献计献策。如1993年大河家小学新建,当地群众主动无偿用家门前水浇地兑换2公里外新开垦的滩涂地,群众投工献料,捐款捐物折价约10万元。1997年12月在保安族中学的教育捐资大会上,当场收到干部群众及有关单位捐款7.1万元,有效缓解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1999年大河家集镇道路整修及硬化中,集镇上的各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正科级干部100元以上,副科级干部50元以上,一般干部职工30元以上进行捐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制定优惠政策,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搞好集镇建设的根本出路。

    大河家在历史上是各族人民云集的商贾重镇,现在已成为内地通往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的交通枢纽,当地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群众素有经商贸易的传统。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1988年临夏州成立了黄河上游大河家多民族经济开发小区,积石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制订了以大河家集镇为中心开发建设经济小区的16条优惠政策。1995年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根据当地实际又研究制订了一系列集镇建设、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增强集镇整体功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保安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998年底,大河家乡非公有制企业占整个企业总数的98%,产值占80%以上,尤其是保安腰刀的加工销售已成为保安民族的拳头产品,年产量达到20万把,产值400万元,品种由过去的10余种发展到30多个种类。积石山县保安刀具厂、大河家东河腰刀厂等企业先后在广交会、兰交会上频频亮相,使这一民族工艺品从国内逐渐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河家第一皮革厂生产的旭东牌皮革、皮夹克等皮革制品以精湛的工艺、可靠的质量不仅行销西北各地,还于1999年5月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世博会甘肃周展出,为当地人民争了光。

    积极推进保安族地区小城镇建设

    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和比较科学的系统工程,保安族小城镇建设对保安民族,对整个积石山的民族经济和邻县民族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甘青两省三县结合部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安族地区小城镇建设是大有前途的。

    一、发展方向

    1.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改善基础设施和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实施依法治镇、科教兴镇和工商富镇三大战略,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走出一条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速度,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在具体的集镇建设中协调有关部门互相支持,齐抓共管,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确保建设项目上水平、上档次,凡是违章建筑、乱停滥放者要从严查处,真正做到违规必究、执法必严。

    3.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集镇道路硬化、行道树栽植、刘集河防洪堤、集镇给水工程、卫生设施建设等工作,以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以蚕豆、蕨菜、脱水蔬菜加工;黄河、刘集河、清水河电力开发;大墩峡矿泉水;崔家峡、清水峡一带铜矿、硫铁矿开采加工和旅游、信息服务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动保安族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5.积极探索土地利用与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新路子,逐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城镇建设运行新机制。

    二、积极推进保安族小城镇建设

    在推进保安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加快保安族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工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点:

    1.根据保安族聚居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小城镇,把加快建设和发展保安族地区的城镇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和实施。

    2.加快建设和完善保安族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将经济开发与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加快中心城镇的开发建设。

    3.适当改变扶贫资金的投向,集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城镇(如大河家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保安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是提高扶贫开发工作质量和成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