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2-做重情守信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①;熊掌,亦我所欲也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④。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⑤。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簟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注释】

    ①欲:想。

    ②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物和补品。

    ③得兼:兼得,同时得到两种东西。

    ④义:思想和行动方面的道德标准。

    ⑤有甚于:比……还重要。苟得:不正当地得到。

    ⑥患:灾难。

    ⑦何不用:为什么不用。

    ⑧何不为:为什么不做。

    ⑨由是:因此。

    ⑩是故:所以。

    是心:此心,指前面比生命还重要的“所欲”、“所恶(wù)”。丧:丧失,中途废弃。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豆:古代盛汤的器皿。

    呼:大声地呼喊,带有轻蔑的意思。

    蹴(cù):用脚踢。乞人:乞丐。不屑:不肯接受,不值得接受。

    【品评】

    文章集中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问题。除“孟子曰”三字外,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为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题。第二段承上一命题说明儒家的生死观。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的问题。第三段再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上一段的话,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第四段运用对比的手段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进行了论述,饱含着作者的劝勉之心。

    义是最具伦理道理感的一个词,据说在英语中就没有一个词能和它对应,由此可见这个词中国化的程度。把义的含义发挥到极致的是关羽,他在朋友关系上把义贯彻得十分彻底。关羽陷落进曹营后,曹操拼命想拉拢关羽,美女、金银财宝赐了一大堆,但关羽依旧矢志不渝,丝毫不为所动。对于曹操赠送的新衣,关羽总是套在旧衣外面穿,曹操不知所以,问其故,关羽毫不隐讳地回答说,旧衣因是刘备所送,穿旧衣意在怀念兄弟情谊,这把曹操气得七窍生烟;后来曹操送给关羽一匹旷世名驹赤兔马,关羽十分高兴,不接受教训的曹操又问何故,关羽爽直地答道,骑上这匹快马,就可以早一点见到哥哥了。由此可见其义气。关羽的义是兄弟之义,而同志之义则由共同的志向铸成,是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提倡的。

    死友

    《搜神记》

    汉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①。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②:“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③。”乃共克期日④。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⑤。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⑥?”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⑧。”至期,果到⑨。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甚笃,同郡郅顺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⑩。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我死友。”子征曰:“吾与顺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我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

    式恍然觉悟,悲叹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耶?”遂停柩。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注释】

    ①范式:东汉人,官至庐江太守。山阳金乡:今山东省嘉祥县南。

    ②并:一起。游:游学,到外地去求学。太学:汉代国家最高学府。谓:对……说。

    ③过:访问。孺子:孩子。

    ④克:严格限定。

    ⑤方:将近。具:全、都。白:告诉。馔(zhuàn):酒食。

    ⑥尔:你。审:确实。

    ⑦信:诚信。乖违:违背(诺言)。

    ⑧若然:如果这样。

    ⑨果:果然,真的。

    ⑩寝疾:卧病在床。笃:严重。郅(zhì)顺章:名恽,官至长沙太守。殷子征:名阐,汝南贤士。省(xǐng)视:探看。

    恨:遗憾。

    是:这。

    谁求:寻求谁。

    寻:不久。

    玄:黑色。冕(miǎn):王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屣(xǐ)履:拖着鞋。

    以:在。岂:或许。

    觉:睡醒。朋友之服:为朋友奔丧时所穿的丧服。投:奔。发引:发丧。

    圹(kuàng):墓穴。窆(bǎin):把棺材放进墓穴中。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叩丧:磕头吊唁。

    会:聚集。咸:都。涕:眼泪。

    因:于是。绋(fú):牵引棺材的绳索。

    冢(zhǒng):坟墓。次:停留的处所。树:栽树。

    【品评】

    本文通过对范式和张劭的交往,热情讴歌了古人生死不渝的友谊,赞颂了守信、重诺这一古今乐道的高尚品格。

    文章分三个层次来叙述。首先写范张相约,两年后的某日前去拜访张的父母。过了两年,虽然张母曾对此有所怀疑,但范式却如期而至。这里借张劭之口道出了范式的为人。其次写张劭临终时想见“死友”一面。第三层写范式奔丧之事。读罢此文,不禁深深为古人至死不渝的友谊和守信重诺的崇高美德而折服。

    “人无信不立”。信守诺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对赢得人心、建立相互信任至关重要。我国自古就有信守诺言的好传统,魏国的魏文侯跟看山林的小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到了那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很高兴,恰好又碰到天下了雨。但是魏文侯还是准备出门。他左右的人对他说:“今天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曾和看山林的官员约会今天去打猎,即使喝得再快乐,难道能够不如约前去,见见他吗?”于是他就去了。

    信守诺言不仅仅只是去践履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它会带来力量、带来勇气、带来成功的人际关系、带来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谨慎许诺,甚至不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就要尽力信守诺言。

    乐羊子妻

    《后汉书》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①。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②。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③!”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④。

    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⑤。”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⑥:“此织生自蚕草茧,成于机杼⑦。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⑧。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⑨。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⑩;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注释】

    ①河南:郡名,在现在河南洛阳一带。何氏:姓什么的人氏,哪一家。

    ②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③妾闻:我听说过。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盗泉,泉的名称,在现在山东省泗水县。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廉,廉隅、方正。“嗟来之食”,事见《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④捐:丢弃。

    ⑤无它异也:意思是,没有别的意外的事。

    ⑥引刀趋机:拿起刀来,走到织布机前。趋,快步走。

    ⑦机杼(zhù):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⑧一丝而累: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

    ⑨斯:此,这。捐失成功: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稽(jī):迟延。

    ⑩夫子:这里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尊称。日知其所亡:每天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亡,同“无”。以就懿(yì)德:用以成就(你的)美德。懿,美好(多指德行)。

    终业:修完自己的学业。

    【品评】

    《乐羊子妻》通过乐羊子妻劝夫改过从善的故事,赞扬了她高洁的品行和过人的才识,从中我们也能了解到她拾金不昧和坚持不懈的美好品德。

    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交待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身份,说明乐羊子妻是古代一个不知姓名的普通妇女。第二部分通过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金据为己有以及中途废学的错误,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行。第一个故事乐羊子妻以“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的高尚,劝夫向善,使乐羊子幡然改过。第二个故事写乐羊子妻以蚕丝只有寸寸积累才能成绢帛的事实,规劝丈夫专心求学,持之以恒。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高尚的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它是高尚灵魂的结晶。《尚书谈录》中记载的李勉为书生埋金的故事,就将李勉不为金钱所动的崇高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身份地位可以有高下之别,它或许与金钱、权势相关,而品格则不然。不管身份卑微也好,无钱无权也罢,都可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尽管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品格的荣耀同加冕的国王相比也毫无逊色。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①。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⑦。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⑧。“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①唧唧(jī):叹息声。

    ②杼(zhù):织布机上用的梭子。机杼声:即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③市:购买。

    ④鞍鞯(jiān):马鞍子下面的垫子。辔(pèi)头:马笼头。

    花木兰⑤戎机:军事行动,指战争。赴戎机:奔赴战场的意思。

    ⑥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食器,铜制有柄的三脚锅,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这句是说,寒风中传来刁斗声。寒光:清冷的月光。铁衣:铠甲。

    ⑦霍霍:磨刀疾速的样子。

    ⑧火伴:即伙伴。古代兵制,十人为一个“火”,所以称同“火”的人为“火伴”。

    【品评】

    这首长诗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坚毅、不图功名富贵、勇于自我牺牲的女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木兰在父亲年老体衰无法应征和祖国的召唤双重考验面前,挺身而出,替父从军,高度体现了她对父母之爱与对祖国之忠心,这是十二年来支持她沙场出生入死的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对父母孝顺,对国家忠诚,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已有之,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曾令多少人为之落泪;苏武牧羊的故事,华夏子孙个个耳熟能详。他们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就因为他们内心怀有的对家对国的崇高的爱。《木兰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一方面源于它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则是诗中所体现的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①。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②?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③。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④。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⑤。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⑥,与君永相望。

    【注释】

    ①无乃:岂不是。

    ②姑嫜(zhāng):即公婆,婆称姑,公称嫜。

    ③藏:深居闺阁。

    ④苍黄:同“仓皇”,比喻内心慌乱。或曰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用以苍黄比喻极大的变化。形势反苍黄,是指事情会变得更糟。

    ⑤不复施:不再穿。红妆:即粉妆。古代妇女以红粉涂面,故曰红妆。此处泛指脂粉。

    ⑥错:错杂,颠倒。迕(wǔ):违反,抵触。

    【品评】

    这首诗通过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剧,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哀伤,同时写出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勇赴国难、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怀,由此也可看出杜甫当时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全诗采用人物独白的形式,模拟新妇的口吻,精心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曲折细腻地刻画出她那复杂矛盾、欲纵还收的内心活动。

    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写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义”,是中国人们为人处世的取舍标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曾对“舍生取义”作过精辟的论述,《檀弓》里也有这么一个记载:一个饿者“不食嗟来之食”而终于饿死,文天祥被囚三年,元朝百般诱降,他毫不动摇,最后就义时,在衣带中留下这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由此可见,“义”之一字,曾影响了多少人,又曾让多少人为之奔走呼告,为之奋斗、献身。它伴随中华文明而来,更将随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游子吟①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

    ①此诗写于作者任溧阳尉时。诗题下作者自注曰:“迎母溧上作”。

    ②寸草:小草,比喻游子。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古人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品评】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着“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写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诗人出以反问,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天底下最崇高最伟大的爱,正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清朝的史骐生在《写怀》中是这样歌颂母爱的:“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母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崇高卑微之别,不壮烈,也不激昂,然而一片爱的纯情却从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耕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朱德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年)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看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1909年)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年)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然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品评】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把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寓于质朴平实的叙述之中,以真挚深沉的感情,追述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一生,赞颂了母亲的优美品质,最后通过议论,将爱母亲的感情与爱民族、爱人民的感情融在一起,体现了朱德爱母亲、爱民族、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朱德的母亲集中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对朱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朱德的一生。

    致徐特立

    毛泽东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脏脏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必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品评】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先生,两人间有师生之谊。早年,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毛泽东曾在那里求学。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写了这封给徐特立的信。这是一封祝贺徐老六十大寿的贺寿信。徐特立和董必武、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革命的“三老”,他们品行高洁、学识渊博,在革命队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向为毛泽东所敬重。

    毛泽东的这封贺寿信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列数徐特立各方面的革命精神,并同某些人的落后思想一一做对照,突出了徐特立的感人之处。并借六十大寿之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封信中的“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句话显示出了革命领袖的宽广胸怀、高尚情操和永远当小学生的谦虚品质。

    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社会上曾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可见对老师的尊敬。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就因为他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者有一技之长,所以不管身份怎样高贵,尊师都是每个人必备的品德。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鲁迅是中国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可他依然念念不忘师恩。他们,是尊师的楷模,是中华美德的实践者。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以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品评】

    这是一篇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回忆性抒情散文,全文以作者思念父亲为线索,笔调肃穆哀婉,一往情深。

    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不去正面描写父亲的容貌,而是深深扣住背影落笔,文中四次提到背影,第一次写背影开门见山,是为了点出题旨。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用笔最多,寓意极深,寄寓着父亲深切的爱子之情。第三次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但离别时的惆怅难舍之情已尽在其中。第四次写背影,则寄托了作者对衰老的父亲的强烈思念。透过背影,读者能窥见父亲的一片慈心和儿子的一片孝心。

    父慈子孝,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诗经·小雅·蓼莪》是一首较早谈及孝敬父亲、怀念父亲的诗。《孝经·天子》中有这么一句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决于是否尊重周围的人,尤其是尊重长者,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父母,才能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长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

    老哥哥

    臧克家

    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

    可以说,我的心无论什么时候都给老哥哥牵着的。在青岛住过了五年,可是除了友情没有什么使我在回忆里怅惘,有那便是老哥哥了。青岛离家很近,起早也不过天把的路程呢。记得在中山路左角一家破旧的低级的交易场中常常可以得到老哥哥的消息。前来的乡人多半是贩卖鸡子回头带一点洋货,老哥哥的孙子也每年无定时的来跑几趟,他来我总能够知道,临走,我提一个小包亲自跑到嘈杂的交易所里从人丛中从忙乱中唤他出来交到他的手里。

    “这是带给老哥哥的一点礼物。”

    “这还使得呢!”口在推让着小包却早已接过去了。我知道这点礼物不比鸿毛有分量,然而一想老哥哥用残破的牙齿咀嚼着饼干时的微笑,自己的心又是酸又是甜的。

    老哥哥离开我家,算来已经足足十年了。在这个长的期间里,我是一只乱飞的鸟,也偶尔的投奔一下故乡的园林。照例,在未到家以前,心先来一阵怕,怕人家说我变了,更怕有些人我已不认识有些人已见不到了。到了家一定还没坐好,就开始问短问长了。心急急想探一下老哥哥的存亡,可是话头却有些不敢往外吐,早晚用话头的偏锋敲出了老哥哥健在的消息心这才放下了。

    前年旧年是在家里过的。正月的日子是无底幽闲,便把老哥哥约到我家来了。见了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他,他却大声喊着说:“你瘦了!小时候那样的又胖又白!”从他刚劲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他的康健了。

    “老哥哥,你拖在背上的小辫也秃尖了。”他没有听见,便在我的扶持下爬到我的炕头上了。

    我们开始了短短长长的谈话,话头随意乱摆是没有一定的方向的。他的耳朵重听,说话的声音很高,好似他觉得别人的听觉也和他一样似的。用手势,用高腔,不容易把一句话递进他的耳朵里去,他说,他常常挂念着我,他的身子虽然在家里,可是心还在我的家呢。

    语丝还缠在嘴角上,可是他已经虎虎的打起鼾声来了,我心里悲伤的说“老哥哥老了!”

    呼吸像拉风箱,一霎又咳嗽醒了,楞挣起来吐一口黄痰。他自己仿佛有点不好意思,要我扶他趋搭的到耳房里去,在那儿也许他觉得舒心一点,五十个年头身下的土炕会印上个血的影子吧?于今用了一把残骨他又重温别过十年的旧梦去了。

    傍晚了。来留他住一宿,他一面摇头一面高声说:“老了,夜里还得人服侍!日后再见吧!”我用眼泪留他,他像没有看见,起来紧了紧腰踉跄着向外面移步了。我扶着他,走下了西坡,老哥哥的村庄已在炊烟中显出影子来了。

    我回步的时候晚霞正灼在西天,回头望望老哥哥,已经有些模糊了,在冷风里只一个黑影在闪。

    “日后再见吧!”我一边走着一边回味着老哥哥这句话。但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

    回到家来更念念着老哥哥了。老哥哥真是老哥哥,他来到我家时曾祖父还不过十几岁呢。祖父是在他背上长大,父亲是在他背上长大的,我呢,还是。他是曾祖父的老哥哥,他是祖父和父亲的老哥哥,他是我的老哥哥。

    听老人们讲,他到我家来那不过才二十岁呢。身子铜帮铁底的,一个人可以单拱八百斤重的小车,可是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是六十多岁的暮气人了。那时他的活是赶集,喂牲口,农忙了担着饭往坡里送。晒场的时节有时拿一张木叉翻一翻。扬场,他也拾起张锨来扬它几下,别人一面扬一面称赞他说:“好手艺,扬出个花来,果真老将出马一个赶俩。”

    从我记事以来,祖父没曾叫过他一声老哥哥,都是直呼他老李。曾祖父也是一样。曾祖父的脾气很暴,好骂人“王八蛋”。他老人家一生起气来,老哥哥就变成“王八蛋”了。祖父虽然不大骂人,然而那张不大说话的脸子一望见就得叫人害怕。老哥哥赶集少买了一样东西,或是祖父说话他耳聋听不见,那一张冷脸,半天一句的冷话他便伸着头吃上了。我在一边替老哥哥心跳,替老哥哥不平。心里想:“祖父不也是老哥哥手下长大了的吗?”

    老哥哥对我没有那么好的。我都是牵着他的小辫玩。他说故事给我听。他说他才到我家来,我家正是旺时,六曾祖父做大京官,门前那迎风要倒的两对旗杆是他亲手加入竖起来的,那时候人口也多,真是热闹。语气间流露着“繁华歇”的感叹。我小时候最是迷赌,到了输得老鼠洞里也挖不出一个铜钱来的困窘时,我便想到老哥哥的那个小破钱袋来了。钱袋放在他枕头底下,顺手就可以偷到的,早晚他用钱时去摸钱袋,才发现里面已经空空了。他知道这个地道的贼,他一点也不生气。我后来向他自首时是这样说的:

    “老哥哥,这时我还小呢,等我大了做了官,一定给你银子养老。”

    他听了当真的高兴。然而这话曾祖父小时曾说过,祖父小时也曾说过了!

    在黄昏,在雨夜,在月明的树下,他的老话便开始了。我侧着耳朵听他说长毛作反,听他说天上掉下彗星来。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这一次了。那年我八岁,母亲躺在床上,脸上蒙一张白纸,我放声哭了,老哥哥对我说母亲有病,他到吕标去取药吃上就好了。后来给母亲上坟也老是他担着菜盒我跟在后头,一路上他不住的说母亲是叫父亲气死的。“当年大相公,剪了发当革命党,还在外面和别的女人好,你小时穿一件时样的衣裳,姑们问一声‘又是外边那个娘做来的’,这话叫你娘听见,你想心里是什么味?而后,皇帝又一劲的杀革命党,你爷戴上假发到处亡命。这两桩事便把你娘致死了。”

    老哥哥一天一天的没用了。日夜蜷缩在他那一角炕头上,像吐尽了丝的蚕一样,疲惫抓住了他的心。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他的身子简直成了个季候表,一到秋风起来便咯咯的咳嗽起来。

    “老李老了!老李老了!”

    大家都一齐这么说。年老的人最不易叫人喜欢。于是老哥哥的坏话塞满了祖父的耳朵。大家都讨厌他。讨厌他耳聋,讨厌他咯咯闹得入睡不好觉,讨厌他冬天把炕烧得太热,他一身都是讨厌骨头,好似从来就没有过不讨厌的时候!祖父最会打算,日子太累,废物是得铲除的,于是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的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老哥哥临走泪零零的,口里半诅咒半咕噜着说:“不行了,老了。”每年十二吊钱的工价算清了账,肩一个小包(五十年来劳力的代价)走出了我家的大门。我牵着他的衣角,不放松的跟在后面。

    老哥哥儿花女花是没有一点的。他要去找的是一个嗣子。说家是对自己的一个可怜的安慰罢了。但是,不是自己养的儿子,又没有许多东西带去,人家能好好养他的老吗?我在替他担心着呢!

    十年过去了,可喜老哥哥还在人间。暑假在家住了一天,没能够见到他。但从三机匠口里听到了老哥哥的消息,他说在西河树行子里碰到老哥哥在背着手看夕照,见了他还亲亲热热的问这问那,他还说老哥哥一心挂念着我庄里的人,还待要鼓鼓劲来耍一趟,因为不过二里地的远近,老哥哥自己说脚力还能来得及呢。

    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子了,老哥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品评】

    当我们回忆母爱、父爱、祖孙情时,不要忘了还有一种亲情,这就是手足情。人们自古将兄弟比作手足,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是一种亲密无间、互相信任的爱。这种爱虽没有母爱那样牵魂,父爱那样博大,却是如此亲密,如此深厚。

    《老哥哥》中的“我”与被家中辞退的老长工“老哥哥”的情义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兄弟”情义。通过两个阶级之间差别的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理解。

    在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是穷苦的化身,经常受到他人的鄙视、嫌弃,但他们为人忠厚善良,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学习他们,以他们的为人行事作为自己的榜样。杨绛的《老王》讲叙的就是作者与老王之间最普通最纯粹的友谊,体现了杨绛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友谊排除了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了文化教养的悬殊,也排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是人世间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交流。

    傅雷家书(致傅聪)

    傅雷

    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像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好多话,妈妈已说了,我不想再重复。但我还得强调一点,就是: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你既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这个奋斗中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其次,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他们的一千零一个劝你出台的理由,无非是趁艺术家走红的时期多赚几文,哪里是为真正的艺术着想!一个月七八次乃至九次音乐会实在太多了,大大的太多了!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你的节目存底很快要告罄的;细水长流才是办法。若是在如此繁忙的出台以外,同时补充新节目,则人非钢铁,不消数月,会整个身体垮下来的。没有了青山,哪还有柴烧?何况身心过于劳累就会影响到心情,影响到对艺术的感受。这许多道理想你并非不知道,为什么不挣扎起来,跟经理人商量——必要时还得坚持——减少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音乐会呢?我猜你会回答我:目前都已答应下来,不能取消,取消了要赔人损失等等。可是你能否把已定的音乐会一律推迟一些,中间多一些空隙呢?否则,万一临时病倒,还不是照样得取消音乐会?难道捐税和经理人的佣金真是奇重,你每次所得极微,所以非开这么多音乐会就活不了吗?来信既说已经站稳脚跟,那末一个月只登台一二次(至多三次)也不用怕你的名字冷下去。决定性的仗打过了,多打零星的不精彩的仗,除了浪费精力,报效经理人以外,毫无用处,不但毫无用处,还会因表演的不够理想而损害听众对你的印象。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为这件事,我从接信以来未能安睡,往往为此一夜数惊!

    还有你的感情问题怎样了?来信一字未提,我们却一日未尝去心。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像得到你的环境;你一向滥于用情;而即使不采主动,被人追求时也免不了虚荣心感到得意:这傅雷是人之常情,于艺术家为尤甚,因此更需警惕。你成年已久,到了二十五岁也该理性坚强一些了,单凭一时冲动的行为也该能多克制一些了。不知事实上是否如此?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了:事先要不想到这一著,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除了艺术以外,你在外做人方面就是这一点使我们操心。因为这一点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荣誉,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息很重,想你也有所发觉,知道如何自爱了;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真正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像中过他的感情生活的。惟其能把感情生活升华才给人类留下这许多杰作。反复不已的、有始无终的,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恋爱,只会使人变成唐·璜,使人变得轻薄,使人——至少——对爱情感觉麻痹,无形中流于玩世不恭;而你知道,玩世不恭的祸害,不说别的,先就使你的艺术颓废;假如每次都是真刀真枪,那么精力消耗太大,人寿几何,全部贡献给艺术还不够,怎容你如此浪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你总该记得吧。要是歌德没有这大智大勇,历史上也就没有歌德了。你把十五岁到现在的感情经历回想一遍,也会怅然若失了吧?也该从此换一副眼光,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心情来看待恋爱了吧?——总之,你无论在订演出合同方面,在感情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得避免“身不由主”,这是你最大的弱点。——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所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品评】

    这封信写于1959年建国10周年纪念日。当时傅雷已被打成右派,正埋头译书。而此时,他心爱的儿子傅聪,从留学地波兰出走,去了英国,使他很不放心。这封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信中洋溢着殷殷切切的父爱和关怀,以一个智者和过来人的经验,对傅聪的个人音乐会和感情生活,分别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分析得失,指点迷津。尤为可贵的是,傅雷以一个受迫害之身,仍把儿子的一举一动与祖国的荣辱结合起来,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时,傅聪尚很年轻,一个人漂泊在外,内心的苦闷是可以想见的。父亲的信对他的人生航向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事实证明,傅聪尽管国内家庭受到迫害,自己也蒙受恶名,却始终没有背弃祖国,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精神,与傅雷的家书给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是分不开的。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慷慨赴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和不断发展的今天,以爱国精神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各大中小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虽然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可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脉相承,永垂不朽的,它对爱国志士的激励更是生生不息的。

    小草在歌唱(节选)

    ——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

    雷抒雁

    一

    风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尘土,

    把罪恶埋葬!

    雨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泪水,

    把耻辱洗光!

    是的,多少年了

    谁还记得

    这里曾是刑场?

    行人的脚步,来来往往,

    谁还想起,

    他们的脚踩在

    一个女儿、

    一个母亲、

    一个为光明献身的战士的心上?

    只有小草不会忘记。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渗进土壤;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

    只有小草在歌唱。

    在没有星光的夜里,

    唱得那样凄凉;

    在烈日曝晒的正午,

    唱得那样悲壮!

    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

    像要冲决堤岸的大江……

    二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

    阴风却吹灭了星光;

    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

    真理的嘴却被封上!

    黎明。一声枪响,

    在祖国遥远的东方,

    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

    呵,年老的妈妈,

    四十多年的心血,

    就这样被残暴地泼在地上;

    呵,幼小的孩子,

    这样小小年纪,

    心灵上就刻下了

    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恨我自己

    竟睡得那样死,

    像喝过魔鬼的迷魂汤,

    让辚辚囚车,

    碾过我僵死的心脏!

    我是军人,

    却不能挺身而出,

    像黄继光,

    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

    而让这颗罪恶的子弹,

    射穿祖国的希望,

    打进人民的胸膛!

    我惭愧我自己,

    我是共产党员,

    却不如小草,

    让她的血流进脉管,

    日里夜里,不停歌唱……

    【品评】

    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它以小草作为主体意象,歌颂了张志新烈士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强烈的情感,为正义而呐喊。

    在众多歌唱英雄的诗中,诗人另辟蹊径,将其写成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女儿,普通的母亲,普通的战士,用普通人的感情来打动读者。“我敢说:她不想死/她有母亲:风烛残年/受不了这多悲伤/她有孩子:花蕾刚绽/怎能落上寒霜!”而张志新毕竟是一个战士,“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边/挺起柔弱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在平凡中显示了伟大。

    无数的革命志士,他们之所以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是钢铁铸就的特异人物,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有家庭,对儿女同样有着深情,但是当祖国需要他们流血牺牲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流血,别人就可以不流血,自己失去家庭,别人就可以不失去家庭,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利益,死得其所,他们是平凡的人,然而平凡之中却有着伟大的人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