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就是旱灾吗
干旱并不等于旱灾,干旱只有造成损失才能成为灾害。沙漠虽然干旱,却没有人烟和生产,再干旱也不会给人们带来损失,所以这里的干旱不是灾害,而是自然现象。
干旱之所以成为灾害是由于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能够造成损失,与干旱有关的灾害有两种。
第一种是旱灾。旱灾出现在不一定十分干旱,但要依靠当地的水分能够生活与发展各种产业的地区。
在这样的地区,如果某年降水很少,就会感到水分不足,出现旱灾。旱灾就是能造成损失的偶然性干旱,我国华北地区位于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区,这里不但降水不多,而且每年的降水变化十分剧烈,如果某年降水量少到一定程度,就出现旱灾。
如果几年连续少雨,就会出现严重旱灾。华北是全国旱涝灾害的高发区。
不是常年缺水或无水的干旱现象。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发展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上升,旱灾也就更加频繁和剧烈。图31海河流域是华北政治经济的中心。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而降水的年变差系数(即前后两年间降水量差值的平均值除以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高达30%~40%,径流的变差系数则更高于降水,达到30%~60%。因此,这里的旱涝灾害十分频繁,损失也最为突出。
据统计,我国从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共发生可查考的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即平均每两年发生水、旱灾害各一次。这虽然是全国的情况,但我国古代的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故主要也是我国中原与华北的情况,大致也能反映华北的旱涝灾害频繁的程度。
历史上着名的特大旱灾大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图32如远在商汤时代,这里就发生过连续7年的特大旱灾,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大旱。又例如,明崇祯末年(1637~1641年)的特大旱灾,就是发生在华北与陕西一带为中心,包括黄河与长江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这次旱灾至今还可以在河南省内黄县的“荒年志”碑上留有记载。该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生动记载了这次灾害的血泪史。
其中有两年写道:
“一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红风大作,麦死无遗,家家食野菜榆皮。受饿者面身黄肿,生瘟病,死者有半。至五月二十二日方雨,棉花、高粱、谷、豆一时翻种。至六月三伏无雨,旱蝗残食,五谷不收。至八月二十四日降霜,荞麦不收。当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豆价四百文。民流为盗,蜂拥蚁聚。
无不被害之家。穷者饿极,凡遇死人,争剜肉以充腹,甚至活人亦杀而食。
垣颓屋破,野烟空锁,子母分离,赤地千里,诚可怜也。
“一记十四年,春,红风又作,麦死无遗,乱扰不息。幸有大兵至,正月二十日,遍行剿除,良民始安。
当时有地无人,有人无牛,地遂荒芜。卖地为食者,每亩只三百文。惟谷类大贵,斗米价一千六百文,斗豆价一千五百文。独荞麦惟正当种时,每斗价三千五百文,牛犊每只三十千。”
从文字看,作者并不是穷苦劳动人民,并不同情起义的穷苦人,也只字不提贪污腐化与高利贷,但还是客观地描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没有发生如此严重的旱灾,但旱灾仍是不可低估的重大自然灾害。1968、1982、1997、1999、2000年都是北方旱灾较重的年份。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两年连旱,1972年与1965年两年旱灾席卷黄河长江流域,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另一种与干旱有关的灾害就是干旱化。干旱化不是偶然性的干旱,而是干旱的程度日益严重的长期变化趋势。干旱化是与旱灾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干旱灾害。但是,干旱化与旱灾有一定的关系,就是随着干旱化的发展,旱灾也必然随之增多和加剧。因此,旱灾频率与强度的升级可看做是干旱化的一个指标。
近几十年,华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量城市的涌现,加上植被被破坏,更促使这里的旱涝灾害更加严重,面临极为严峻的干旱局势,更非历史上的情况可比。白洋淀干涸、地下水位显着下降形成的巨大水漏斗和黄河断流等重大干旱事件就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的近一时期。
这些严重缺水事件的增加,是华北近几十年干旱化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工作中,人们习惯于把降水量或水资源量的持续减少作为干旱化的指标。例如,河北省年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是585毫米,以后各个年代(10年)逐渐减少,到了80年代就只有517毫米。但这是否就是干旱化,仍然是值得讨论的。因为50年的时间太短,还不足以说明降水确已出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北京有较长的气象记录,又用统计与调查的方法对一些中缺的资料进行了插补,故从1724年起就有每年的降水数据。在这个长达276年的资料序列里,现在远不是最干旱的时期。例如,在1726~1760年的35年间,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年份达到14年,而降水量多于600毫米的只有一年。但在1951~1990年间的40年内,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只有4年,而降水量大于600毫米的却有19年。可见北京在近500年内并不存在干旱化趋势。
如果把年代延长到几千年间。人们又可以发现,现代比3000~7000年前要干旱得多。根据考古资料,如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发现大量鱼骨,而现代那里的天然水域已经很少有鱼类生长。又如河南洛阳附近的夏代都城王城岗遗迹,就发现城墙多次被水冲毁,而遗迹的位置高于河床10米以上,现代洪水是不可能到达的。遗迹里发现用大蚌壳制成的农具与工具,而这样的大蚌现在已不存在,只能在长江流域找到。商代遗迹殷墟也有类似的发现。这就说明,在几千年前这里气候确比现代潮湿,气候确有干旱化现象。图34如果把时间再延长到几万年,情况又会有所不同。例如,1978年《自然》杂志上发表莎姆海的文章《冰河盛期与气候温暖期的沙漠带》一文。文中刊载了冰河最盛期(约18000年前)与气候最暖期(约6000年前)同现在的全球干湿情况。
可以看出,在18000年之前的冰河时期干旱程度比现代严重得多,而6000年前的温暖时期则比现在湿润得多。这就是说,干旱在寒冷时期有所加强,而在温暖时期则有所减弱。
就以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而论。在18000年前的冰河期已经南伸到中非一带,并同西亚的沙漠几乎连成一片;而在温暖的6000年前,这一沙漠基本消失,已经变成一片草原。至今人们还可以在沙漠中的山崖上发现古代的岩画,画的都是现在中非草原的动物,说明在6000年前的温暖时代,撒哈拉地区的确比现代潮湿得多。
由此可见,在几万年里,干旱与潮湿曾多次交替出现,也就是说,存在多次干旱化的过程,也存在多次潮湿化的过程。干旱化表现在旱灾不断增加,灾情更加严重,并使原来的田园荒芜、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变成荒漠,所以也是一种灾害。
由于降水的变化是由各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阶段交替出现组成的,时间尺度不同,就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在一次时间很长的干旱化过程中,可能出现若干次时间尺度较短的干旱化过程与潮湿化过程。
因此,只从近50年的情况还难以作出干旱化的结论。
干旱化也有它的社会因子。如果把干旱化看做水分供不应求情况日益严重的表现,那么还必须考虑社会需水这个因子。近50年来,华北地区因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需要急剧增加,人均降水量不断减少,使降水本来就不多的地区缺水日益严重。何况近50年农业灌溉面积扩大,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加快,都需要大量的径流,而径流在降水不多的华北只占降水量中的一小部分(约20%)。这就更增加了水分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从社会原因看,华北的确存在严重的干旱化趋势。
旱灾中消失的文明旱灾中消失的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文化、经济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是要靠水来维持的。水是保证众多人口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品,是最好的降温散热介质,是保持环境卫生的清洁剂,是整个城市运转的滑润剂。所以,水是城市的命脉。经常发生干旱,没有足够的水供应,城市就会像植物一样发生新陈代谢的紊乱,以至渐渐枯萎。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创造了许多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但是,有许多城市后来渐渐衰落,最后完全消亡,被埋没在沙土之下。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原来很多古代城市是毁于干旱。
在中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罗布泊西北,5000年前曾经有一个楼兰城,西汉时是古楼兰国的首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汉通西域的一个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后来却消亡了。
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许多探险家和科学家对它的遗址进行多方面考察,发现了城廓、佛塔、圣殿、陵墓等大量文物残存遗迹,看出原貌规模宏伟、建筑精良。在古城遗址上有直径60~70厘米、长8~15米的木料框架,为当地生长的胡杨木。
在古渠道两侧布有居民住宅及种植、放牧的遗迹。墓葬陪葬品有划船的橹桨、渔篓、鱼骨等物。证明当时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河湖广布,农、林、牧业发达。但是,到公元3世纪以后,降水减少,用水日趋紧张。
据楼兰西出土文书记载,当时因为干旱,水闸贴上了封条,盖了大印,不准随便开闸。
从古楼兰生长的树木年轮分析,后来曾经有过短期的湿润时期,但很快又转入少雨干旱阶段,河水减少,湖泊缩小,农业减产,渔业衰落。到6世纪以后,干旱更加严重,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树木枯死,土地沙化,楼兰人只好迁徙流散,昔日繁华的城市由衰败而走向消亡,逐渐变成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一部分。“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族语中是“过去的家园”的意思,可见在这个大沙漠中由于干旱而消亡的城市,何止这一个!
在欧洲,古代有个迈锡尼古城,创造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200年之前,它是一个兴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控制爱琴海和地中海周围大部分地区的贸易达几世纪之久。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衰落。过去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造成城市消亡。但是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入侵者仍然可以利用这个城市来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后来着名学者卡尔彭特经过多年研究,以确凿的根据证明是干旱造成的结果。受旱灾逼迫的饥民起来暴动,打开了谷仓,分了粮食,并放火烧了宫殿和谷仓,人民流徙,城市在干旱中消亡。图37美国衣阿华州西北部,在20世纪30年代发掘出一个米尔河文化遗址。考古所获得的资料可以估计这个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900~1400年。公元1100年以前,鹿骨占首位,其后鹿骨的比例下降而牛骨的比例上升,再往后两种动物的骨头都减少了。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生态的食物链中,植物是动物的食品。在米尔河地区原来生活着鹿和野牛,鹿吃树木的嫩枝和叶,而野牛吃地上的青草。树木比草对干旱更敏感,当气候变干旱时树木先减少,鹿就随之减少,但野牛减少不多,所以野牛的比例加大。干旱进一步发展,草也因干旱而产量下降,野牛因缺少食物也随之减少。这时陶器碎片的数量仍然很多,说明人口还没有明显减少,也可以推测在干旱时期人们用陶器作储水运水工具。但是到了1400年,骨头和陶器碎片一点也找不到了,表明在那里生活了600多年的一个大的印第安社区崩溃了。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印加人,曾经创造了美洲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达到鼎盛。他们培植了马铃薯,开辟了梯田,在库斯科建立了城市,并以它为中心修建了通向各地的道路网,建筑了太阳庙,波利维亚的太阳门是古代南美洲最卓绝的建筑之一,在医学上还会使用麻醉剂。但是后来印加文明衰落了,城镇被遗弃了。考古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印加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反复发生的干旱。
旱灾摧毁了这些城镇赖以生存的农作物,随之而来的饥荒给社会组织以致命的打击,有些人被饥饿夺去上面举的几个实例可以说明,了生命,残存者流离失所,昔日城不论是亚洲、欧洲还是南美洲、北镇的主人变成一群饥饿的流浪汉,美洲,干旱都曾经无情地摧毁过辉他们不是被消灭就是变成别的部落煌的文明。
的奴隶。
楼兰古城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你知道吗
干旱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干旱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由1998年的191个,发展到目前的660多个,城市人口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国的72%左右,工业产值约占70%,利税约占80%。离开了水的充足供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受到显着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四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发生一般性干旱,出现供水源不足时,首先考虑的是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以保证居民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当发生严重持续性干旱时,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适当减少工业用水,压缩农业用水和减少生态环境用水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干旱缺水对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一般在发生干旱时城市供水都得以优先保证,但是由于一些地区连年发生严重旱灾,水利工程蓄水普遍不足,干旱逐步影响到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导致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出现短缺,工矿企业减产或停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水资源匮乏,或是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引起的城市污染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益处,在某种程度反而却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人均生活用水定额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特殊的干旱年,生活用水只能定时限量供应,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连年干旱,城市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如2000年全国大旱,先后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干旱灾害,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0座城镇供水严重不足,城市供水频频告急,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受影响的城镇人口达2635万,直接经济损失470亿元。天津、烟台、威海、长春、承德、大连、鞍山、营口等北方大中城市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性节水措施,大量削减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量。2002年春季发生的严重旱灾又造成北京等24个省(区、市)769座县以上城镇(包括县政府所在镇)缺水,影响人口3069万人,其中地级以上缺水城市118座,日缺水1159万吨,影响人口1686万人。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城市,如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水价也要比水资源丰富的广州、上海等高得多,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由于有些地区长期饱受缺水之苦,当地的人们一直保持着“一水三用”,甚至“一水多用”的习惯。
近20年来,全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但缺水仍然对社会生活带来种种不便。游泳、滑冰、划船等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受到很大制约,夏季高层住宅自来水常出现压力不足而影响人民生活。
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大、住宅楼层高,一旦因水源不足或水源污染发生供水短缺,会引起比乡村干旱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保障城市生活供水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旱灾破坏农业生产旱灾破坏农业生产干旱最经常、最严重的危害是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中国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华北干旱,禾苗尽枯,小麦大减产;崇祯十三年冬春无雨雪,麦死无遗,小麦绝产,有些地方连旱6年,无法播种,结果赤地千里,毫无收成。
1968~1974年,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南侧,包括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乍得、马里、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广大地区,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连续7个夏季没有下过透雨,粮食产量下降了40%。
据有关部门统计,1949~2006年因旱减产粮食量总计为85797.2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4.73%。1949年以来,我国因旱粮食减产量呈增长趋势。当发生极端干旱或连续干旱时,粮食产量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并随年代呈大幅度增长。70年代年均因旱减产1022.5万吨,是50年代的1.93倍,90年代年均因旱减产2565.1万吨,是50年代的4.85倍,2000年代的年均(2001~2006)因旱减产2947.5万吨,是50年代的5.57倍。
据统计,我国因旱粮食减产量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呈增长趋势,除20世纪70年代略有降低外,其他年代持续增长,到21世纪(2001~2006年,下同),因旱减产量占同期粮食总产量比重5.92%,为1950年代的1.87倍。
1951~2006年,全国单位面积因旱粮食减产量大幅度增长。严重干旱年的2000年和2001年,每10000平方米因旱粮食减产量分别高达1.71千克和1.57千克。单位面积因旱粮食减产量一方面反映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随年代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投入增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随着年代增长而增加。近年来,全国各年代单位面积因旱粮食减产量占同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重也呈上升趋势,除1960年代外,随年代增加。2000年代该比重是4.3%,与1950年代相比增加60%。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趋势足以说明干旱灾害对农业粮食产量的影响有增无减。那么,干旱为什么会造成粮食减产呢?
人类的粮食主要是由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生产的。这些农作物有大量叶绿素,能利用太阳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碳水化合物,再转化成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储藏在种子、茎或根部,成为人类的粮食。农作物进行这种生产活动,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水是农作物植株建成的重要条件,是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的原料之一,是体内输送养分的载体。种子只有吸足了水分才能发芽。雨露滋润禾苗才能茁壮生长。
作物依靠水来维持细胞的膨胀,使植株挺立、叶片伸展。要把土壤中的肥料吸收进来,运输到各部分去加工,制造的营养物质要运输到别的器官去,供生长所需或储藏起来,都要依靠水作为载体,所以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缺水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最后表现为减产。
播种时干旱,种子不能正常萌发,出苗率低,造成缺苗断垅,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不够,即便后来解除旱情,产量也会大大下降。苗期遇到干旱,植株生长瘦弱,形成“小老苗”,最终产量必然降低。孕穗期干旱是“胎里旱”,孕育出“蝇头小穗”。
灌浆期遇到干旱,根系加速衰老,植株提早枯死,灌浆不充分,籽粒瘦瘪,造成减产。如果干旱的时间很长、很严重,那么农作物可能根本出不了苗,或者虽然出了苗但又现在,世界上到处推广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和老品种相比,它们能够提供的产量要高得多。但是抗旱能力却弱得多。严重干旱时,它们的产量比当地的老品种还要低。
在世界上大力推行“绿色革命”之后,高产的品种取代了各地的老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养活了迅速增多的人口,使粮食的供需刚刚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被公认为绿色革命之父的博劳之博士发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如果现在世界上发生严重干旱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粮食高产地区粮食欠收,那么千百万人就会死于一场国际性的灾难,而且很难有什么办法阻止灾难发生。”
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干旱引起农业减产,虽不会发生饥荒,但农产品要涨价,出口要减少。1988年严重的干旱袭击中西部谷仓地区,大豆减产20%、玉米减产30%,使世界的粮食储备也急剧下降,即使到两年之后的1990年,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由于饲料价格提高,所以出现大量屠宰肉牛的风潮,肉类价格猛涨,其他初级农产品上涨了50%。粮食减产就要减少出口,如果美国农业生产减产21%,世界市场上的小麦就要减少15%~19%,这意味着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要减少口粮。粮食的短缺当然不会均摊到每个人头上,总是首先由穷人来承受的,也就是说在美国之外会有很多穷人要挨饿。
在农业区,遇到干旱发生饥饿时,农民总是首先杀猪宰羊,用以充饥,饥荒严重时就忍痛向牛马等耕畜开刀。所以一旦遇到严重旱灾,畜牧业首先受到打击。在牧区,干旱对畜牧业的危害就更大。牧区都是年降雨量很少、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而牲畜要喝水、要吃草,所以,过去的牧民是“逐水草而居”。在少雨干旱年份,牧草不能及时返青,或者虽然返青,但因缺水而生长矮小、稀疏,产量大幅度下降,牲畜吃不饱青草,体质羸弱。母畜奶水减少,仔畜成活率低。严重干旱时,牧草干枯,牲畜的饮水供应发生困难。如果喝不到足够的水,生长和发育都会受影响。牲畜体内水分减少8%时,食欲减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体内水分减少10%时,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母畜不发情,配了种不怀孕;体内水分减少20%以上,牲畜就会死亡。在中国新疆,降雨量减少50%,牧草生长量就要下降40%,而且品质变劣,适口性变差。在畜群数量很大的情况下,将有大批牲畜遭受饥饿。1975年宁夏发生大旱,绵羊的体质乏弱,到1976年春,死亡率高达35%。
1968~1974年,非洲萨赫勒地区发生严重干旱,畜牧业遭到巨大打击。干旱初期,青草生长量减少,过去以养牛为主的牧业改为养绵羊,因为牛需要较长的草才能咬食,而绵羊能够啃食较短的青草,一直吃到根部。干旱进一步发展,绵羊也吃不到草了,只有山羊还能生存,因为山羊连草根都能拔起来咬食,还能食灌木、啃树皮。结果地上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被啃光吃尽,土壤裸露,风起沙吹,薄薄的一层土壤被风刮跑,土地渐渐沙化,变成沙漠。最初是老弱的牲畜死亡,然后是整个畜群和牧民都受到生命的威胁,牧民们被迫离开牧场,长途迁徙,向南方干旱比较轻的地方转移。
沿途人畜死亡不计其数,呈现出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象。大量人畜涌向南方,牧草遭到破坏,草原遭到践踏,使沙漠向南扩展,给南方的畜牧业以沉重地打击。
澳大利亚是畜牧大国,1969年澳大利亚持续干旱,昆士兰州大部分地区苦旱了18个月。西部58个郡中有40个郡全部或部分草场干旱,牧草生产量大减,使绵羊损失了100万只。1970年澳大利亚继续干旱,昆士兰州的旱情是历史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年,80%的县陷入困境。这一年共损失绵羊130万只,其他牲畜29万头,造成畜牧业的严重损失。1983年中国西藏高原发生严重干旱,全区牧场的产草量只有正常年的六成半,许多牧场的青草长得又少又矮,日喀则地区有2/3的牧场寸草不生,在5~7月这90天里,全自治区牲畜死亡150万头。
母畜配种后怀孕的只有一半,出生的仔畜又死去30%。
在中纬度牧区,还有牲畜过冬的饮水问题。中国西北牧区气候干燥,水源缺乏,冬季人、畜饮用水要靠收集积雪加以融化来提供。当河、湖封冻,进入冬季后,如果降雪晚或降雪少,牧畜20天吃不上雪,就会出现缺水的症状,40天吃不上雪水,就会普遍掉膘,如果连续2个月无积雪,牧畜变得瘦弱,容易引起疫病流行,以至造成大量死亡。
这种冬季少雪引起的灾害,叫“黑灾”,是一种特殊的旱灾。这种黑灾的分布与无水草场形影相随,新疆的南疆多、北疆少;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多、东部少。在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北部缺水草原,平均两年里就有一年发生黑灾,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
黑灾严重年,牲畜也会大批死亡。
西藏日喀则地区,1974年冬到1975年春连旱223天,大量牲畜生病,有10万只死亡。
同其他植物类似,西瓜生育时期内对水分反应较为敏感。干旱不利于植株对营养的吸收和转化,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果实生长不良。在雌花芽分化期,若发生干旱又遇到高温,就会使花芽分化畸形,这一时期的异常变化将导致以后开花结果产生畸形或生长不良。若在坐果期发生干旱,则会导致瓜发育不良甚至化果,若果实生育前期和后期发生干旱分别会导致“细把瓜”和“尖头瓜”的出现。
再就是膨瓜期,这是西瓜需水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对缺水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若在果实膨大期水分供应不足,就会导致果肉细胞膨大速度过慢,导致瓜肉变质,甚至果肉的膨胀速度跟不上果皮的膨胀速度,引起“空心”现象的发生。
知你道吗
干旱造成人员伤亡
严重干旱使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老百姓食不果腹,发生饥荒。《王莽传》记载:“连年久旱,北边及青徐地,饥民死者十之七八。”《后汉书》记载:“永和二年,夏旱,……雒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人。”《唐书》记载:“贞元元年,春旱,无麦苗,大饥,东都、河南、河北……死者相枕。”可见旱灾引起人口死亡,常常以千计,甚至10个人里要死去七八个人,死尸互相枕藉。更加惨不忍睹的是因为粮食绝产,人食草根树皮,树皮吃光了就吃死尸,最后“人相一书中写道:今天中国人脑海中能够追忆的灾情,最严重的一次是1876~1879年间的旱灾。《万国公报》写道:晋豫三年不雨,水泉涸,无禾无粮,斗米五千钱,食草根、树皮,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饿殍载道,白骨盈野。死者一千万人以上。
在国外,旱灾饿死百姓的事件同样是层出不穷的,20世纪最触目惊心的是非洲的大面积干旱,1983年莫桑比克饥荒使100万人死亡,90年代初索马里有100多万人饿死,苏丹有50多万人丧生。
严重干旱时河干井涸,人饮用的水都难以供应,在饥、渴交加的折磨下,遭受的苦难更加难忍。人能够在种种逆境下生存,但是不能忍耐缺水。一个中等体力的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2500毫升的水,才能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补充,体内水分减少2%,人就会感到乏力、口渴;减少6%时,发展为头晕、眼花、烦躁不安,并伴随出现血压下降和心悸;减少15%时,将出现脱水热、引起昏迷、酸中毒或尿中毒;再继续失水,就要引起死亡。在遭受干渴时,灾民往往饮用不干净的水,从而引起疾病流行。1977年,哥伦比亚发生严重干旱,民用水供应困难,环境恶化,许多儿童因肠胃病而死亡。1989年孟加拉国严重干旱,水渠断流、水井干涸,居民饮用水短缺,许多贫民不得不饮用受污染的水,至少有600人因染上肠胃病而丧生。
干旱摧残黎民的手段是非常凶残的,它不像地震那样一下子就把人压死;也不像火灾那样,在很短时间内把人烧死;而是旷日持久地使人遭受饥饿的煎熬,一步一步地把人推向死亡的深渊。成千上万的灾民在遭受长时间的饥饿之后,成为皮包骨头的瘦人,最后活活地被饿死、渴死,他们受到的折磨是无比残酷的。
干旱造成次生灾害
1.干旱与病虫鼠害每每发生旱灾必将出现伴生灾害,干旱的伴生灾害主要是病虫害,尤其是蝗虫,这是因为蝗虫喜欢温暖干燥,干旱的环境有益于它们的存活、繁殖和生长发育。
根据历史记载。干旱年牧区常常发生严重的病虫鼠害。牧草大幅度减产,原本受旱灾的草场损失更加严重。1999年是大旱年,也是我国牧区虫鼠害发生最严重的一年,虫鼠害发生面积合计43.3万平方千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发生面积达到12万平方千米,比1998年增加了1.78万平方千米。
2.地质灾害何为旱?缺水!如何止旱?补水!水从哪里来?地上或地下!然而干旱发生期间,地表水往往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产生地面沉降、地沉降量大于5米的面积达1.37万平缝隙等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构成方千米。最严重的是天津,沉降区很大的威胁。我国有40多个城市由面积达730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于过度开发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61.2%,地面沉降速度平均每年达其中累计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20~42毫米。
天津、太原等。海河平原累计地面旱灾引发蝗灾旱灾引发蝗灾干旱灾害一旦发生,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对工业、生活、生态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我们将在下面的一系列问题中讨论干旱灾害的危害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先说说农业干旱的一种次生灾害--蝗灾。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的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根据1985年河南民政厅整理的《历代自然灾害资料汇编》记载,在清代的193次旱灾中,次生蝗灾109次;在民国期间的35次旱灾中,次生蝗灾29次。这说明,发生旱灾不一定有蝗灾,但蝗灾必定伴随旱灾产生,旱、蝗灾并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蝗灾的发生,对农业生产往往是毁灭性的。历史资料记载中也发现,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概率最大。
为什么会旱、蝗灾并发呢?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气候条件对它们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有许多益处。由于蝗虫将虫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20%~30%时,最适宜蝗虫产卵。干旱则会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较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大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4000~5000个卵块,而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也就是说,每平方米中有20万~40万的卵粒。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的适宜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得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作为食物,生长得较快,而且生殖力高。图53河北省境内干涸的大洼闹过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如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1平方米就有6000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200多头。蝗虫几天之内把芦苇连叶带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堆积达1米多厚。
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云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干旱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新的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发生,蝗灾爆发频率上升。例如,1985年,天津的蝗虫跨省迁飞到河北,1995年和1998年黄淮海地区蝗虫大爆发,1999年境外蝗虫还迁入我国新疆,造成大面积农牧区受害。2001年黄淮海地区夏蝗尤为严重,河北的安新、黄骅,河南的开封、兰考,山东的无棣、沾化等县出现高密度的蝗虫,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3000头以上。这次蝗灾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气干旱。
国外大蝗灾
以色列大蝗灾:2004年11月21日,数百万只蝗虫蜂拥来到以色列红海之滨城市埃拉特,毁坏了这个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庄稼和鲜花。据路透社报道,这是1959年以来以色列首次遭受如此严重的蝗灾。当地居民说,成批蝗虫遮天蔽日,不仅把棕榈树叶啃光,还把整个花园的鲜花也吃个精光。据称,它们什么都吃,连公路旁的绿化草坪也不放过。
俄罗斯灾区: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7万公顷的草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同一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区,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同样有蝗灾,部分地区的蝗虫密度达到了最多每平方米1万只。
美国灾区:2003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州、犹他州和爱达荷州皆饱受蝗灾侵扰,爱达荷州的灾情是二次大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
知你道吗
干旱破坏生态环境
世间任何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的干旱也不例外。想必大家都知道,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人类生活生存的影响。那干旱对生态环境都有哪些危害呢?主要有气候、地表水量、水质变差,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沙漠化等几个方面。
1.干旱对地表水的危害
我们知道,气候暖干化严重不但会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甚至会导致部分河湖干涸和断流。由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黄河上游径流量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减少速率高达每10年9.8立方米/秒,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其中,兰州以上径流量比多年均值偏少24%左右,而兰州以上降雨量比多年均值偏少12%左右。研究表明,黄河流域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尤其是汛期降水量)显着减少是造成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原因。
如今,世界上有1/3陆地被归为干旱或半干旱土地,近一半的国家直接以某些方式受到干旱影响,如地下含水层衰竭,水质恶化,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等,容易开发的土地大多已被利用殆尽,因此人们为了生存,正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较干旱的地区。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水资源,过度开采终将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水质恶化,其中最直接最严重的是地下水位的下降。
例如,我国的安徽、河南两省单2001~2006年,地下水位就分别下降1.80米和1.33米。
2.干旱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所谓湿地,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泛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在地球上,湿地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湿地有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被称之为“地球之肾”。
然而,干旱发生时很难满足水源补给,使得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我国西北地区频繁发生干旱,造成湿地严重退化,表现在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从而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水质不断咸化,从而使旱化的湿地不断向沙漠化发展。比如我国的青海湖附近的沙漠面积如今正以每年平均10.12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尤其是湖西岸沙丘是近10多年来才形成的风沙堆积,并成为该区域沙漠化最快的地区。
湿地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生长着很多具有湿地特征的植物,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同时生物多样性在食品、工业原料、药物,旅游和科学文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全球气候正经历干暖化为主的变化,干旱发生时蒸发量加大,土壤含水量下降,森林、草原大幅度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生物失去了适宜的栖息地和稳定的食物来源,使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一种植物灭绝,每天有一种动物灭绝,远远高于自然界的本底灭绝速率。
3.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地带,生态相对脆弱,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通常情况下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南方雨量充足,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雨量较小,导致十年有九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春夏秋连旱时有发生,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4.干旱与沙漠化的发展
在平时我们常会听到“沙漠化”
这个字眼,那么到底什么是沙漠化呢?它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在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干旱多风或人为强度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风沙活动,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干旱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在沙漠化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干旱发生时,由于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减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或枯死。植被退化后裸露的土地使沙漠化加速发展。
干旱灾难一览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乃至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可是,打开水龙头就能取到水的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地龟裂、无水可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随着环境的恶化和气候的反常,世界范围内的干旱日益严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旱灾:
1.1930~1940年:美国中西部严重干旱这次严重干旱侵袭美国31个州,中西部高原地区甚至经历了长达8年的时间。风化的土壤经热风太阳数日,被称为“黑色风暴”。
此次旱灾是由持续性高温和滥垦乱伐引起,导致美国很多人、牲畜和动物死亡,作物大面积绝收,粮价暴涨,伴随着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创。
扬起,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遮蔽图59美国严重干旱2.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这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旱,最直接的影响是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达350万人。同时,瘟疫肆虐,人畜死亡,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成为20世纪的“十大灾害”
之一。
3.1968~1991年:非洲特大干旱此间长达20年的非洲持续大旱,有30多个国家受灾,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1984~1985年,西非、“非洲之角”及南非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和饥荒。至少有20个国家的3000万人受灾。
这次旱灾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最严重灾害之一,受灾最严重的埃塞俄比亚6个月滴雨未下,干旱造成的森林大火又让其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据估计,埃塞俄比亚有上百万人死于这次旱灾,人口大规模向南部和西南迁移,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被称为“世纪特大干旱”。
4.1988年:北美特大干旱1988年夏天,从美国东南部,经加拿大的南部,一直延伸到北美的西海岸,出现了创世纪的洲际尺度的特大干旱,仅农业生产损失就达390亿美元。这次特大干旱使世界粮食储备降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
5.2010年以来:“非洲之角”
遭遇特大旱灾“非洲之角”是东非的一个半岛,在亚丁湾南岸,是非洲大陆最东的地区。2010年以来,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厄立特里亚等国遭遇60年来最严重旱灾,降水量仅为往年正常值的5%~50%,灾害至今仍在持续。
饥荒令超过1200万人挣扎在生死线上。索马里受灾尤为严重,约1万人死亡,超过200万儿童营养严重6.2011年:欧洲、美国干旱2011年春以来,波兰、奥地利、德国、法国等欧洲中部国家的气候一反常态,变得干旱少雨。其中,德国从2月份开始持续干旱,4月份成为1881年以来德国历史上最干旱的月份之一;法国过半地区的地下水存储量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处于缺水状态。此次气候反常是由于北大西洋的低气压未能如期形成,因此东欧干燥空气向欧洲中部侵袭。
美国也于2011年遭遇过去50年间最为严重的旱情。得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新墨西哥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大部分区域和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佛罗里达和佐治亚州的小部分区域处于“极端”干旱状态。干旱天气影响了美国48个州的32%土地,严重干旱覆盖了48个州的11%土地。
其中,得克萨斯州1月份以来的降水只有往年的4成。干旱造成的山火蔓延300万英亩,农牧业生产遭受60亿~80亿美元损失,许多河湖干涸,许多地区还面临严重缺水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旱灾较为频繁的国家,尤其是最近历史上频发的旱灾,让我们看到了干旱的可怕。
我们来看看明清以来中华大地上的旱灾:
(1)明万历四十三、四十四年:
山东2年大旱。
大旱发生的年月,农业绝收,食不果腹,众多家庭纷纷卖妻鬻女,各地流传着“添粮不敌减口”、“卖一口,救十口”的民谣。山东饥民不得不“咽糠秕,咽树皮,咽草束、豆萁”。但到最后,大多数的人都难逃一死:“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且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
(2)明崇祯后期:持续7年全国性大旱。
“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
”
这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段记述,由此可见当时灾情的惨重。可以说,这次旱灾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南北各地普遍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3)清光绪十七、十八年:山西2年大旱。
据史料记载:在这场旱灾里,卖妇女者无数,且仅能卖得数串铜钱。当时查赈的人员一到,灾民便围跪在他们身边哭泣,祈求早些放赈,否则就再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时候,查赈之时有此人,放赈之时便已经饿死了。旱灾令灾民妻离子散、家室无存,死去反倒是福气。
(4)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
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此次旱灾中,重庆市受灾人口达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0平方千米,绝收面积3750平方千米,干旱直接经济损失90.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66.4亿元。干旱造成大春粮食损失300余万吨,渝东北地区粮食平均损失量25%~30%,蔬菜产量降低,经济作物收益减少,水果死苗、死树严重,对来年产量将产生较大影响。受长期少雨干旱影响,重庆市主要江河水位降至历史罕见低水位,40%的山平塘干枯,2/3的溪河断流,全市9778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四川省有454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旱面积2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660平方千米,绝收面积3110平方千米,损失粮食481.4万吨。伏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08亿元。四川省江河来水严重偏少,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主要江河出现百年一遇的最枯水位。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水库水位大幅度下降。旱情最重的南充、遂宁两市小型水利工程干涸达到66%。高温干旱导致水源不足、水质差,造成人畜饮水困难。重庆市有820万人、748.6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四川省有1/8的人口饮水一度困难,100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486万人、596.6万头牲(5)2008年:云南连续近3个月干旱。
此次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万人饮水困难。
(6)2009年: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
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7)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
2010年3月,中国西南5省市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大旱。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的程度,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了8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旱情。
这次旱灾致使2000万人遇到了饮水困难,并不断地引起山火爆发,甚至连机场的跑道都出现了破损。
当地连续发布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再到红色预警,轻旱、中旱、重旱,再到特重旱。当这些词汇罗列在一起的时候,不由得让人们对发生在西南地区的旱灾备感揪心,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关的情况:
贵州,500万人饮水困难。
广西,200万人饮水困难。
重庆,72万人饮水困难。
四川,131万人饮水困难。
云南,780万人饮水困难。
这场旱灾致使用水问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大困难,吃穿用这些原本简单的日常生活,因为这场旱灾却变得异常困难。图62因为缺水,村民的衣服已经被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浸透,却无法洗涤,此时洗衣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行为。在无数的村庄,在无数条山路上,七八十岁的老人、七八岁的孩子都加入了背水大军。背两桶水往往需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然而,这些老人和孩子依然不遗余力地背着。因为这是急需之水,是救命之水。水越来越少,路也越来越远,这是怎样一条的生命线啊。有的地方一个不大的取水点,竟然要供应近8000多村民的生活用水,有的地方村民拉水的路,已经延长到了20多千米。
在云南,严重的旱情使得60万亩油菜花也提前一个多月“谢幕”。
油菜严重减产,绝大多数麦田绝收,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截至3月16日,耕地受旱面积达到6.45万平方千米,远远超过多年同期均值--1.8万平方千米。
(8)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干旱。
2011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受灾,423.6万人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9)2012年旱情2012年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群众饮水困难情况突出。2012年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河北、内蒙古、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受到旱灾影响。云南大部、四川南部降水偏少,江河来水不足,库塘蓄水偏少,局部地区连续3年发生严重干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