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台闽豫祖根渊源研究的缘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潭生

    固始发现郑成功墓的调查

    三十年前,我是河南信阳地区文化局文物干部。1982年初,我到固始县搞文物普查,听原县人大副主任陈寿同先生谈起,1970年在固始县汪棚公社发现郑成功墓,当时报告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没有答复。我半信半疑,在县文化馆馆长詹汉清的陪同下,到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

    为什么固始会发现郑成功墓?福建南安的郑成功墓是真是假?联系到1981年4月22日我偶然看到的《河南日报》发表的厦门大学着名方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短文《寻根母语到中原》,我打报告给地区文化局,请求到福建调查,得到批准。

    福建调查的收获

    我是福建福州人,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分配到河南,在部队和农村锻炼前后4年,在商城高中教书4年,1976年才调到信阳地区文化局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来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感到特别亲切,我在福建省图书馆古籍部查阅了有关地方志和古籍,最大的收获是在《骨董琐记》一书中查阅到福建南安郑成功墓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曾被盗掘,族人事后发现墓内有九部棺材。因此,我认为南安覆船山下的郑成功墓只是衣冠冢。为此,我深入泉州、厦门实地考察南安郑成功墓并查阅相关资料。有幸的是,我还在厦门鼓浪屿厦大公寓拜访了黄典诚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不幸的是黄先生不久仙逝,未能与我们继续合作研究。

    我从福建调查回来,写出了调查报告《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

    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

    根据《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经地委刘玉斋书记批准,1982年4月2日在地委会议室召开了信阳地区“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发了简报。简报在当年河南省第二届社科联代表大会上散发,受到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着名历史学家尹达的高度重视,在中州宾馆约见笔者,并把简报带回北京,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1983年第5期《中州今古》正式发表了这篇论文,国台办《台声》杂志和香港文汇报(1983年10月30日)先后予以转载,引起海内外读者极大的关注。该文第一次明确提出台闽豫一千三百年前是一家,根在“光州固始”。

    2008年10月20日,在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国际研讨会上,有幸与原中共信阳地委办公室主任(今海南建设厅巡视员)林克昌相逢,他出示了保存完好的地委办公室铅印的1982年“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第一期简报。我如获至宝,这是最早最原始的研究根在光州固始的文件和资料。全文(附文两篇)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信阳地委召开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座谈会

    四月二日下午,信阳地委召开了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座谈会。会议由地委副秘书长林克昌同志主持。地委副书记杨峰同志作了讲话(讲话稿附后)。参加会议的有地委宣传、统战部门,河南省考古学会,信阳师范学院,地区文化局,文管会、文联、教育局和信阳师范学校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会议代表共二十四人。全国方言学研究会负责人、福建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先生因事未能到会。他专门向会议拍来了电报。

    到会代表一致认为,地委召开这次座谈会很有意义,非常必要。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大业作为全党三大任务之一。近年来,台湾同胞掀起了一股向大陆寻找祖根的热潮。根据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的考证和地区文化局有关同志的初步调查,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就在河南固始县。着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就是河南固始县人。一九七○年在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还发现了一座明清墓葬。墓主人尸体保存完好,身穿蟒袍玉带,蟒袍上绣有“郑成功”宇样。(详细材料附后)

    因此,进一步搞清上述问题,将在对台宣传和统战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经过到会代表的酝酿讨论,成立了“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不少到会专家还自报了“台湾同胞祖根在固始”的论文题目。

    研究会理事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顺序)

    申明晶许顺湛李友谋肖崇俊

    吴力生吴高春周承茂欧潭生

    黄志明董云霞彭学敏

    四月三日上午,“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议确定了理事分工和学术研究规划:

    理事长:肖崇俊(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理事长:周承茂(地委统战部副部长)

    副理事长:许顺湛(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省博物馆副馆长)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学敏(信阳师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欧潭生(省考古学会理事、地区文管会干部)

    研究会秘书处设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第一次理事会议还决定:今年六月二十八日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逝世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将在郑成功先祖的祖籍固始县召开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学术讨论会。请各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把调查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于六月一日前报送到研究会秘书处。

    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

    信阳地委副书记杨峰同志在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由地委出面召集大家开一个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座谈会。我代表地委,向省考古学会、郑州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向在座的专家和同志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下面,我先发言,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地委为什么要召开这个座谈会?

    去年四月份,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带着研究生来河南固始考察,并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文章指出:台湾同胞的祖先来自福建,但更早的祖根应该在河南固始县。

    信阳地区文化局的同志调查了固始县曾经出土郑成功官服的明清墓葬,并且到福建等地调查访问,证实黄典诚教授的论点是正确的。为此,河南省考古学会、厦门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地区文化局、信阳师范学校等单位准备联合开展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学术研究活动。

    大家知道,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党中央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大业,作为全党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之一。因此,凡是有关台湾同胞的宣传工作、统战工作、文化工作和学术工作,就不单纯是宣传部门、统战部门、文化部门和学术部门的工作,而是我们全党都必须关心的工作。各级党委,应该把这次会议讨论的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当作重要事情来抓。

    另外,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的研究范围,包括台湾、福建、河南三省,涉及宣传、统战、文化、教育、学术、对台办等单位。而且,这个学术问题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边缘科学,它需要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方言学、地名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配合,进行一番综合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因此,地委感到有必要出面牵个头,召集大家座谈一下这个问题。在座的有许多是各方面的专家,请大家共同研究一下如何开展这个调查研究工作。如果你们感到有必要,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台湾同胞祖根问题研究会”,来具体负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第二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目前,台湾同胞都承认他们的祖先五百年前来自福建。如果我们拿出确凿的学术根据,证明台湾和福建更早的祖根在河南固始。那么,一千三百多年前,河南、福建、台湾就已经是一家人了。这不仅加深了同胞感情,增进了民族团结,而且对那些“台独”分子也是有力的打击。台湾现有五十三所陈圣王庙,香火很盛。台湾同胞把陈圣王奉为守护神,当做菩萨顶礼膜拜。而这位陈圣王(陈元光)就是唐朝时期的河南光州固始人。

    在对台宣传工作中,这类学术问题最受欢迎,也最易打进台湾学术界和舆论界。如果我们的学术根据充分,文章写得好,将对台湾同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台湾内部已经出版了很多寻根追源的书,如《五百年前是一家》、《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和电影《源》等。然而,我们大陆上研究这方面的书却很少,电影《归宿》、电视剧《彩云归》等回顾的历史都很短。如果台湾同胞祖根在河南固始这个问题能研究好,不仅可以出书、写论文,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作许多诗歌、故事、剧本等作品。

    今年二月一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又是郑成功逝世三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中央和福建都要隆重地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包括给郑成功塑铜像、建陵墓。我们在这种时候召开这次“台湾同胞祖根问题座谈会”并开展固始郑成功墓的调查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郑成功的孙子为他撰刻的墓志铭上写着:“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闽。”这是准确可靠的材料,说明郑成功的先祖也是从河南固始去的。至于研究这个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在座的专家和同志们可以发表意见。但在时间上要有紧迫感,这个问题既是学术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要配合今年纪念郑成功开展学术活动,要为台湾回归祖国这个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宣传、统战、文化、教育、对台办等单位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搞出成果来。

    祝会议成功,早出成果!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日

    文献来源:海峡两岸姓氏文化研讨会论文,2010年10月。

    欧潭生“三探”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

    唐金培

    欧潭生祖籍福州,1945年生在建阳。建阳古称潭城,故取名潭生。1968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181部队太康农场锻炼,两年后再次分到商城县长竹园公社新建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两年后当上了中学教师。1976年调到信阳地区文化局工作。1988年调回福建,先后在福建省博物馆、昙石山博物馆工作。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欧先生敏锐地注意到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专程到福建漳州、泉州、厦门等地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台闽豫祖根渊源再探——兼论何处是郑成功墓》、《三探台闽豫祖根渊源——方言民俗探微》(简称“三探”),他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名学、方言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台湾、福建与河南固始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考究,并明确提出“台湾人的祖根五百年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固始”这样一个结论,成为新时期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海内外寻根浪潮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发轫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从美国兴起的寻根浪潮迅速波及海峡两岸。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在探寻黑人传统的欲望驱使下,对冈比亚有关的口头传说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后,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祖先居然不是本土人,而是从非洲掳到安纳波利斯的黑人奴隶。哈利在占有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完成了家族史小说《根》,该书经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曾轰动一时。《根》传播到台湾后,在众多台湾民众特别是那些日夜思念故乡的台湾老兵中引起强烈共鸣。台湾全岛迅速掀起了一股寻“根”追“源”的热潮。台湾《青年战士报》从1978年10月开始连续刊载《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与此同时,台湾“中央图书馆”还举办了一个题为《根——台湾的过去和现在》的文物图片资料展览,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还出版了彭桂芳女士编着的题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通俗历史丛书。1979年拍摄的台湾电影《源》,则通过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当海峡东岸寻根热暗潮涌动的时候,祖国大陆开启了紧锁了几十年的国门,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为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推进两岸统一进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放弃“解放台湾”的口号,并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在解决统一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通过协商谈判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民间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使台湾同胞看到了到大陆探亲访友和寻根问祖的希望。在国民党老兵的经年努力下,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从此结束了两岸同胞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并迅速掀起了台湾民众到大陆寻根的高潮。随着两岸民间联系的日益频繁,内地寻根拜祖热也悄然升温。

    固始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在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固始是连接中原和江南地区的跳板和主要通道。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审知兄弟的祖籍都是在固始,跟随他们前往福建的多数将士的籍贯也是光州固始。千百年来,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纷纷播迁至粤、港、澳、台及海外各地。他们所到之处,一方面承传了先人的奋斗精神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将“固始”等祖根地的符号刻在庙堂之上,记入家谱之中,溶进他们生生不息的血脉里。1987年,福建云霄县首次组团到河南固始寻根,揭开了闽台地区“固始寻根”的序幕。为适应闽台地区宗亲到河南寻根问祖的需要,除了有族谱可查,有宗祠可拜,有联谊组织可找,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的一件事就是要通过搭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厘清豫闽台两岸三地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找到闽台宗亲到河南固始寻根问祖的历史依据,让闽台宗亲真正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从而不断增强两岸三地人们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彼此之间的血脉亲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