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饮食物语—发现饮食背后的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名菜典故

    忽必烈与涮羊肉

    据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军队作战的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不料敌情突发,厨师灵机一动将羊肉切成薄片,下锅烫熟就捞出来,放了点调料就送上去了。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大获全胜,后命令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增添调料,大臣们吃后啧啧称赞。后来忽必烈赐名为涮羊肉,并流传下来。

    涮羊肉原本是宫廷佳肴,不是普通百姓能吃到的。直到清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掌柜买通了太监,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才使涮羊肉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乾隆皇帝与松鼠鳜鱼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微服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放有鲜活的元宝鱼(鲤鱼),执意让随从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旧时,神台上的鱼是用来敬神的,因此这种鱼是绝对不可食用的。但因乾隆执意要吃,堂倌无可奈何,于是便与厨师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厨师发现鲤鱼的头很像松鼠的头,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个字就是个“松”字,顿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决定将鱼做成松鼠形状,以回避宰杀神鱼之罪。菜做好后,端给乾隆皇帝吃。乾隆细细品尝后,感到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他赞不绝口,便重赏了厨师。因此菜的鱼形似松鼠,故名松鼠鱼,后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鳜鱼替代了鲤鱼,松鼠鳜鱼成为宴席名菜。

    苏东坡首创东坡肉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时,曾为民排忧解难,老百姓都十分感激他。人们私下商议,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人呢?后来有人打听到,太守喜欢吃猪肉。于是人们为了报答苏东坡,每逢农历过年时,各地老百姓都要抬着猪肉给他拜年。这样一来,苏东坡每年都收到许多猪肉。苏东坡叫人将所有的肉切成方块并烧得红酥软烂,按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给每家发送一份。当地老百姓都感激不尽,便将这种肉称为“东坡肉”。后来“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名菜。

    钱牧斋命名叫化鸡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常熟的虞山一带有个叫花子偶得一鸡。他就近找了一户人家,向主人借了把刀,将鸡宰杀,除去内脏,到山上挖了些黄泥涂于鸡的表面,取来枯树枝叶点起火,将包好的鸡放在火堆中焖烧,待泥烧干,就用棍子敲去泥壳,鸡毛也随泥脱落,顿时香气四溢。

    正当叫花子吃得起劲时,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处,闻到鸡的香味,便差人前往打听叫花子是如何做出这样美味的鸡的。差人打听了一番,并取了一小块鸡肉给钱牧斋,钱牧斋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很不平常。回到家中,他令家厨按叫花子所说的方法制作,并取名“叫化鸡”。

    张九龄与四喜丸子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因赏识其有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大火烧出的烤乳猪

    烤乳猪这道菜是以乳猪为主料制作而成,在旧京食馔中应算是“阳春白雪”,是宫廷中达官富绅宴饮时吃的一道名菜。后传到各地,也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在誉满中外的广东烧烤中,此菜堪称一绝。

    传说上古时有个猎人,平时以猎取野猪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火帝。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猎猪,儿子就在家饲养仔猪。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几块火石,引起一场大火。火熄灭后,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自被烧过的废墟中飘散而至,火帝拣开杂物,循味探寻。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仔猪。自此,烤乳猪开始闻名于世。

    鱼香肉丝并无“鱼”

    鱼香肉丝这道菜里实则无鱼。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便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道菜中炒,意外地发现这道菜美味异常,这道菜因为是用烧鱼的配料做成,所以取名为“鱼香肉丝”。

    宫保鸡丁的由来

    宫保鸡丁又叫宫爆鸡丁,用白嫩的仔鸡鸡脯肉和花生米以急火爆炒而成。相传这道菜是因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特别喜爱吃此菜而得名。丁宝桢原籍贵州平远,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曾被封为太子少保,人们尊称“宫保”。丁宝桢对烹调十分讲究,有一次丁宝桢回家乡省亲,亲朋好友做菜招待他,其中有一花生米炒鸡丁颇受他的喜爱,他便问这菜的名称。有人为了讨好他便说:“此菜专为宫保大人所做,当以‘宫保鸡丁’命名。”丁宝桢颇为欢喜,点头称是。自此,“宫保鸡丁”这道菜便开始流传开来。

    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约一百多年。当时,成都北郊的万福桥边,有一家专供行人吃饭歇脚的小店,店主人是位脸上有几颗麻点的妇女,因为她丈夫姓陈,人称陈麻婆。有一批挑油篓的力夫,他们每次用饭都要到集上买几块豆腐,割点牛肉,从油篓里舀点菜油,请陈麻婆为他们加工成菜。陈麻婆把牛肉切成末后,在油锅爆炒,佐以辣椒、豆豉等开胃作料。再放汤、豆腐,出锅后再加上调味料。

    这道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

    水煮鱼的来历

    水煮鱼起源于重庆渝北地区,距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这道菜的创始人出生于川菜世家,并且在一次厨艺大赛中以一道水煮肉片技压群雄,夺得大奖。某日,他的一位挚友来他家祝贺他获奖。这个朋友自小生活在嘉陵江边,每次来都会拎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师傅想让他的朋友来分享一下他的得奖菜品,可是他的朋友不吃大肉,这可让他犯愁了。正在这时,朋友带来的鲜鱼令他眼前一亮,于是萌生了做“水煮鱼”的点子。第一盆水煮鱼就这样诞生了!水煮鱼渐渐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

    佛跳墙的来历

    清道光年间,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布政使周莲到家里吃饭,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于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吃起来美味异常,使周莲难以忘怀。回去后,周莲便命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莲就带着郑春发到官钱局求教,终于做出了香味更浓、风味更佳的菜肴。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厨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将此菜以海参、鱿鱼等十八种原料加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制瓦罐中煨制,味道鲜美绝伦,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次,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品尝此菜,并当席赋诗咏之。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诗句生动有说服力,这道原名福寿全的菜就被改称为“佛跳墙”。100多年来这道菜一直风靡全国,饮誉海外。

    南京板鸭的来历

    在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南朝梁的统治下。“侯景之乱”期间,侯景为了攻下台城,在台城外垒土为山,企图居高临下,占尽优势。而守台城的将士也在城内高堆土山,以抵御叛兵。

    由于战事激烈,将士们往往无暇吃饭。当时正值金秋,桂花飘香,肥鸭上市,建康台城内的妇女们便将肥鸭洗净,佐以香料、盐酱煮熟,包上荷叶,送至前线。因为将士多,于是将很多鸭子捆扎在一起抬上山,士兵们再将成捆的鸭子打开,用水一煮,便可食用。士兵们把这种美味且方便的鸭子称为“板鸭”。从此,板鸭便成为建康的名菜。

    饮食史话

    饺子的发明

    饺子史称“娇耳”,据说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架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经过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

    此药方叫“祛寒娇耳汤”,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入锅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食用。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食用数日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粥历史悠久,腊月初八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佛日,据说古代印度佛教僧徒,鉴于佛祖未成道前,六年的苦行修持每天只吃一麻一素,佛弟子为了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素的苦厄,所以每年腊八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永矢弗忘,而且说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从佛教传入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腊月初八那天拂晓熬粥供佛。

    过桥米线的故事

    关于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滇南蒙自有位秀才,为了避开迎来送往的应酬,便独居于南湖中小岛专心读书。他的贤妻每天为他送饭,但由于路途较远,饭菜送到时已经凉了。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送去,揭开一看,还是热的,原来是汤面一层厚厚的鸡油保住了汤的温度。她由此受到启发,常用鸡汤烫米线给丈夫吃。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丈夫发奋读书,终于状元及第,一时传为佳话。由于这位聪慧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小桥,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米线称为“过桥米线”,又因秀才考中了状元,也一度被叫做“状元米线”。

    老婆饼的来历

    清朝末年,莲香茶楼的潮州师傅带了点心回家探亲。岂料他妻子吃完莲香茶楼的点心后十分不快:“这点心还不如我炸的冬瓜角呢!”点心师父听完妻子的话很不服气,就让妻子把冬瓜角拿出来跟他的点心一较高下。

    次日,妻子用冬瓜茸、白糖做馅儿,再用面粉包成小角,然后下锅炸成金黄色。点心师父尝过后称赞道:“果然味道奇佳!”后来师傅将冬瓜角带回了莲香茶楼给大家品尝,老板吃过后也赞不绝口,忙问:“这好吃的点心叫什么名字?”点心师傅一时想不出名字,另一位师傅就接着说:“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就叫潮州老婆饼吧!”

    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习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时期,为防敌国入侵,吴国修建了一道坚固的城墙,建成后,唯有伍子胥闷闷不乐,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6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这些糯米粉救了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成“城砖”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比萨的由来

    比萨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早在公元997年,古罗马帝国一位女王来到那波里,当地人为了表示欢迎,将掺有番茄酱和菠菜的面团,置于火上烘焙至金黄,味道甚美,就有了比萨。

    另一说比萨而是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对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十分中意,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再次品尝。某天,他与朋友在家中聚会。马可·波罗将其中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葱油馅饼来。那位厨师立刻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但忙了半天,却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马可·波罗便提议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大受食客欢迎。从此“比萨”流传开来。

    月饼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丰富了月饼的馅料,继而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之名不雅,杨贵妃见皓月当空,十分陶醉,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流传开来。

    元宵的典故

    元宵,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

    元宵始于宋朝,那时民间流行着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其做法是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元宵最早又叫“浮元子”。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恐遭到人民反对,终日忐忑不安。由于“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所以,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油条的来历

    南宋年间,岳飞元帅被卖国宰相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害死了的消息传开后,百姓们个个不服气。

    那时,在众安桥河下,有两个吃食摊:一家卖芝麻烧饼,老板叫王二,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老板叫李四,这一天,两人议论起此事,很是激愤,就做了两个面人扔到油锅里,表示对秦桧夫妻的愤恨,并称这是“油炸桧”。

    原先,“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人。但面人要一个一个捏起来,做一个“油炸桧”,实在很费工夫。后来,将面切成许多小条,然后拿两根,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仍旧叫它“油炸桧”。这样,做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今天的“油条”就是起源于这种“油炸桧”。

    点心的来历

    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堡包的发明

    被称为西方五大快餐之一的汉堡包是如何起源的呢?

    原始的汉堡包是剁碎的牛肉末和面做成的肉饼,故称牛肉饼。古代鞑靼人有生吃牛肉的习惯,随着鞑靼人的西迁,生食的习惯逐渐改为熟食。后来德国汉堡地区的人将其加以改进,将剁碎的牛肉泥揉在面粉中,摊成饼煎烤来吃,遂以地名而称为“汉堡肉饼”。1850年,德国移民将汉堡肉饼烹制技艺带到美国。经过不断翻新,仿照三明治的做法,将牛肉泥压成饼状夹在一剖为二的小面包当中,称为“汉堡包”。

    豆腐的来历

    豆腐被誉为“国菜”。相传,淮南王刘安梦想长生不老,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在八公山召集了一批门客,叫他们燃起熊熊炉火,用黄豆和盐卤炼丹。不料刘安渴求的灵丹妙药未能炼出,而黄豆和盐卤加工后却起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细腻可口的豆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后人便将豆腐的发明权挂到刘安的身上。

    满汉全席的由来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作的一种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吏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极其精细而丰盛的。入席时大小官员一律顶戴朝珠,身着公服就座。筵席的场面、规模、等级、陪宴人员的职位、供应筵席用的烹饪原料及果、酒的品种和数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府中举办满汉全席时首先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入座后由侍者上进门点心。进门点心有甜、咸两种,并有干、稀之别。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上菜分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果等,一般为108种,约三天才能吃完。

    筷子的发明

    中国人就餐时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如同西方人用餐时惯用刀叉一样,因此,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据说,在距今约两三千年的周、秦时代,人们吃饭时是用手抓送食物入口的。到了汉朝,人们才开始使用筷子。当时,人们称筷子为“箸”,因“箸”与“住”同音,“住”有停住的意思,而民间忌讳“住”字,因此,反其意而称“箸”为“快”。又考虑到箸多用竹制成,人们便在“快”字上加一个“竹”字头,于是“筷”字便诞生了。

    八大菜系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鲁菜:鲁菜即山东风味菜,由济南、胶东、孔府菜点三部分组成,山东菜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少有复杂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尽力体现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征是面食品种极多。山东著名风味菜点有:炸山蝎、德州脱骨扒鸡、原壳扒鲍鱼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重庆和乐山、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变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

    粤菜: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粤菜总体特点是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肴口味尚清淡,味别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时令性强,夏秋讲清淡,冬春讲浓郁。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等。

    淮扬菜:淮扬菜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菜系,其覆盖地域甚广,包括现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区。淮扬菜选料严谨,讲究鲜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细,擅长炖、焖、烧、烤,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并精于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代表菜有:清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清蒸鲫鱼等。

    闽菜:闽菜是以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区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闽菜以炸、熘、焖、炒、炖、蒸为特色,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刀工精妙,入趣于味,汤菜居多,具有鲜、香、烂、淡并稍带甜酸辣的独特风味。最著名的风味菜点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等。

    浙江菜:浙江菜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风味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点特色。浙江菜具有色彩鲜明、味美滑嫩、脆软清爽,菜式小巧玲珑、清俊秀丽的特点。它以炖、炸、焖、蒸见长,重原汁原味。浙江点心中的团子、糕、羹、面点品种多、口味佳,名菜有: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虾爆鳝背等。

    湘菜: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湘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著名菜点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等。

    徽菜:徽菜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皖南菜讲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沿江菜以烹制河鲜、家畜见长,讲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调味,尤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沿淮菜讲究咸中带辣,汤汁色浓口重,亦惯用香菜配色和调味。著名风味菜有:无为熏鸭、毛蜂熏鲥鱼、符离集烧鸡等。

    “四菜一汤”的由来

    “四菜一汤”由来已久,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首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出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以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以此寓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席就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什么是“八宝宴”

    “八宝”,俗指八种珍味或配料,传统的“八宝饭”,用大米、糯米、薏米仁、莲子加上核桃仁、小枣、松仁、冰糖、葡萄干或其他果脯混在一起蒸熟而成。那么它是如何得名的呢?

    根据《辍耕录》记载,所谓“八宝”,指的是帝王行使权力的八枚印章。原来,唐以前天子有六玺:行玺、元笙、信玺、天子行玺、天子元玺、天子信玺,唐以后又加神玺与受命玺,通称“八玺”。唐末,徽宗钦命改玺为宝,加制一枚定名宝,曰“九宝”。到南宋时,“九宝”落入金人之手,皇帝失去行使权力的宝印,乃命人复制了除定名宝以外的八宝。臣民为庆祝又有了代表自己王朝权力的“八宝”而开“八宝宴”。后来,临安的酒楼餐馆为纪念此盛宴,遂将一些饭菜命名为“八宝”。

    排档的由来

    “排档”是个来自广东的词汇,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然而,这种叫法很可能是一种古代腐败的遗迹。

    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连肉也不是每天都有的。有时,宫廷侍官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竟形成风气,由于是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    刚开始时当然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和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

    后来,“排当”被引进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常称摊位为“档”或“档口”,也进而转变为“排档”了。

    方便面的发明

    1955年,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经理安藤百福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人们排着队等着吃热面,就决心制作一种方便的面条。他买了一台轧面机,开始尝试做面条。起初,他在面里加了一些咸肉汤,没有做出方便的面条。最后,他将面条放在模具里用油炸,附带一包调料,用塑料纸包装。这样,他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批方便面。

    后来,安藤百福在美国一家百货店中看到售货员把方便面用开水泡在玻璃杯中。他深受启发,发明了用发泡聚苯乙烯容杯装入方便面的方法。现在,中国成为方便面产量与食用量最大的国家。

    什么是燕窝

    燕窝既是美味珍馐,也是滋补佳品,它的种类繁多。我们通常所说的燕窝,是指一种金丝燕筑的巢。

    燕窝是金丝燕靠喉部分泌出的大量浓厚黏性唾液凝结而成的巢窝,其形状多呈半圆形,有如人耳,深25~35厘米,内径58厘米左右,多筑在悬崖峭壁之上。

    我国四川、海南岛等地都有燕窝。其中尤以海南岛之东的燕窝岛(原名大洲岛,因盛产金丝燕窝而得名。)所产的燕窝为佳。它窝层肥厚、细嫩柔软、色泽透明、营养丰富,居中国燕窝之冠。

    巧克力的发明

    最早出现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不久之后,有人想到,将液体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冰激凌溯源

    冰激凌源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聪明的中国人就已经利用天然冰在夏天消暑。周朝的时候,政府里有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凌人”。唐朝时,京城长安出现了专门靠冰发财的商人。到了宋朝,冷饮的品种很多,比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这时还出现了果汁掺奶汁,再放上冰块制成的冷饮佳品。元世祖忽必烈时,政府开始了冰激凌的生产。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王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激凌。马可·波罗千方百计得到了制造冰激凌等冷饮的工艺方法,并将它带回意大利,随后传到英法等国。14世纪初期,欧洲也出现了雪糕等冷饮。

    口香糖的发明

    口香糖的诞生,应该归功于墨西哥人桑塔·安纳将军。桑塔·安纳在1836年的贡森托战役中被俘,获释回国后,不久他带着一种晒干了的人心果树胶,到了美国纽约。在和桑塔·安纳谈话时,美国泽西市的冒险家托马斯·亚当斯发现了这位墨西哥人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树胶放进嘴里嚼。一天下午,亚当斯在一家药店里看到店主卖给小女孩一块人们用来嚼咬的石蜡,此事使亚当斯想起桑塔·安纳嚼咬的树胶,亚当斯回家后,随即对桑塔·安纳带来的树胶进行了加工。数日后,亚当斯把这些加工后的树胶送到药店老板那里出售,结果销路很好。接着亚当斯又买进一批树胶,租下厂房,从此开始了大批生产,并远销各地。

    咖啡的来历

    说起咖啡的源头,比较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大约分为两大类,一则是传说中“牧羊人的故事”,一则是“阿拉伯僧侣”的故事。

    牧羊人的故事是源于黎巴嫩语言学家法斯特·奈洛尼,在1671年写的《不知睡眠的修道院》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原上,有个名叫卡尔代的牧羊人,赶着羊到新草原去放牧,突然发现自己的羊群蹦蹦跳跳,又跑又叫,表现得兴奋异常,即使入夜也无法睡觉。这可把卡尔代吓坏了,以为是大祸临头,于是就跑到阿比西尼亚修道院求救。经过修道院院长和修士的调查后,发现是山羊吃了矮树丛上的红色果实,才显得特别兴奋,于是将它采摘回去,煮成汤汁饮用,果然一夜无法入眠。于是院长把这种汤分派给做晚礼拜打瞌睡的僧侣饮用,效果非常好,于是这种提神的药就被流传开来。据说这就是咖啡的前身。

    另一种传说是在1587年,有一位回教徒阿布达尔·卡笛写了一部《咖啡由来》的书,其中记载说在13世纪中叶,有一个族长叫雪克·欧玛鲁,因罪被人从摩卡流放到欧萨布,当时他饥饿疲惫,濒临死亡边缘,这时看到一只鸟以一种从未听过的悦耳声音鸣叫着,显得精强气壮,那只鸟正在啄食一种红色的果实。他发现那些果子所熬的汤飘散着迷人的香气,自己喝完了全部的汤,竟然解除了所有的疲困,精神百倍。于是,他便摘下了好多这种果实,看见有疾病的就送给他们熬汤吃。最后由于他四处救人行善济世,故乡的人便原谅了他的过错,让他回到他的故乡“摩卡”,并推崇他为“圣者”。欧玛鲁的终生都是继续用那神奇的红豆子济人行善。

    酸奶的发明

    很久以前,生活在保加利亚的色雷斯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身上常常背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带着羊群在大草原上放牧。皮囊中的羊奶常常变酸,而且变成渣状。色雷斯人很喜欢喝这种奶。20世纪初期,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专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来到了保加利亚进行调查,发现每千名死者中有14名是百岁以上去世的,这些高龄人生前都爱喝酸奶。缅奇尼科夫断定这些高龄人都是喝了酸奶的结果。缅奇尼科夫化验后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的腐败细菌的杆菌,并将它命名为“加利亚乳酸杆菌”。这一消息为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得知,他便立即开了一家制作酸奶的工厂。不久,酸奶便风靡全世界。

    酒的发明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关于酒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始于夏初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余年历史;一说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夏朝初年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

    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粱。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粱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了,半个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他的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啤酒的来历

    大约5000年前,古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屋外经自然发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体。人们由此受到启发,有意识地制成这种液体,一喝即刻感到有一股使人陶醉的香气,这便是人类与啤酒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波斯一带的闪米特人不仅会制啤酒,而且把做法刻在黏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女。15世纪后酿造啤酒时才加入酒花,19世纪发明冷冻机,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这一发明终于使得啤酒出现了泡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