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推拿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它具有行气活血、调整阴阳、调和营卫、理筋整复、舒经活络、消肿止痛、强筋壮骨等作用。推拿以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对局部来说可治疗肌肉损伤、组织粘连、炎症等,对整体来说可通过穴位—经络—脏腑的双向传导途径,调整全身功能。
中医古代的正骨疗法也属于推拿的一部分。正骨指接合骨折、恢复关节脱位等手法。很多正骨手法都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正骨医师凭借长期实践,对人体的肌肉、关节和骨骼的形态结构相当熟悉。在清朝宫廷中设有上驷院,专门培养正骨医生。
什么是气功
气功,在古代称之为“导引”。气功分动气功与静气功两种,导引偏于指动气功,静气功古代又称为内丹术。
气功导引的起源也很早。战国时期出土的“行气玉佩铭”,铭文的内容就是关于气功的。导引术应是源自原始舞蹈,舞蹈可以行气活血,导引便是古人选择合适的动作,有意识编成的养生锻炼方法。
静气功讲究调身(调整体形)、调息(调整呼吸)和调心(调整精神意识状态),形式以静坐为主。动气功在调身、调息、调心的基础上还注重动作协调,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功法。
导引可以治病,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还针对各种疾病列出了数百种对应的导引治法。
什么是中医食疗
中医中的“食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宫廷之中就有“食医”一职,就是按照这些原则专门负责为皇室调配饮食,以保证性味均衡,养护健康。
中医有句话叫“药食同源”。中医认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也有四气五味的区分,因而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虽然食物一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长期食用不会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注意食物的药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这在食疗学中称为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的原理与药性原理是一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造成脾胃气机壅塞或痰湿内生;酸味入肝,适量吃酸食可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但过量食用反而会伤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等作用,多食却会伤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但过食会上火动血;咸味入肾,能软坚润下,补充盐分,过食则会伤肾,导致水湿停滞。不同季节的饮食也有讲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须滋润,冬季应补益等。
什么是针灸和拔罐
针灸和拔罐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崇和应用,民间有“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的说法。
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疗法的合称。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艾灸的物理性刺激,通过腧穴与经络的传导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对许多疾病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而且治疗方便。但其法虽简,其理却深。在操作时除注意正确严格消毒外,一定要注意选择穴位和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否则容易发生危险。
拔罐疗法是一种借助热力和外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子吸在皮肤上面,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行气、活血、消肿、散寒、吸脓拔的作用。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玻璃罐、杯子、药瓶,只要其口光滑,边缘平整即可,操作方法只要用镊子或手捏住燃烧着的一块或一团酒精棉,点燃后迅速丢入罐内,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火立即熄灭。拔罐虽然用具简单,但是也要根据病情选择经络上的穴位或病区。
什么是刮痧
刮痧是集针灸、按摩、拔罐、点穴之优势,通过运用刮痧仪或水牛角等材料制成的刮痧板刺激人体的相关经络、穴位,达到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强身健体之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刮痧可依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辨证循经选穴,实施不同手法,使被刮拭过的经络和腧穴的微循环得以改善。从而起到调气行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营养组织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和纠正了阻经滞络的气滞血瘀,使经络通畅的作用。为此,刮痧在今天被誉为是一种治病防病的非药物、无损伤的自然健康疗法。
为何称中医界为“杏林”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
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为何“葫芦”会成为中医行医的招牌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绝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做医生的标记。
什么是鼻烟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
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时,由汪儒望将此物进献给康熙,康熙用之感觉甚好,此后逐渐流传开来。鼻烟的组成现今只有《广大新书》有记载:“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猪牙皂角二分,研薄二分,冰片三厘,干烟丝为君,干丝一钱,必配福烟六七分。又药各研细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为佳。”
鼻烟的作用,《南越笔记》载:“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烟火其品最为高逸。”到了清代慈禧太后的时期,鼻烟已经甚少,宫廷中的医生常以代鼻烟方治疗鼻病和瘟疫。
采参文化
人参是珍奇药材,在中国自古被当做精灵,因而入山采参自有一套带有神秘而特殊的习俗。
采挖人员通常有严密的组织。采参时,每人手持一根棍子横挑前进压草寻参,不许多说一句话,一发现人参时立即大声呼叫:“棒槌!”(据说叫一声“棒槌”,人参就会被“定住”不再逃跑)。接着又用草帽覆盖,使人参束手就擒,并用红绳把参绑在树枝上,这样才算捉住了人参。采参人挖参叫“抬参”,充满敬意。
参农们还总结出一套按季节上山采挖的规律。采参可分几个阶段:阴历四五月间,参苗萌发,叫“放芽草”;六七月间,参叶藏在杂草中难找,叫“放黑草”,民间称“青榔头市”;八九月间,秋天参子成熟,鲜红光洁,形似鸡腰,冠诸团生细杆之上,很像榔头,民间称“红榔头市”,这是采参的黄金季节;九月以后,参子落净,又叫“放刷帚头”、“放黄罗伞”,或称“放韭菜花”。这几个俗语形象地概括了人参生长各个季节的不同形态,在民间广为流传。
驴皮胶的由来
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娇,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娇成亲五年后,阿娇有了身孕,不料,阿娇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子。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熬了足有半天工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黏糊糊的胶块,伙计把这驴皮胶块送给阿娇吃。阿娇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只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
中医史上第一家药店
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当时,王安石基于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缠身,决定辞职而归隐山林。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熟药所”的“生意”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何为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手段,即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悬丝诊脉”的真假
传说,古时因为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到底“悬丝诊脉”能否诊断病情,名医施今默曾道出其“天机”。
施今默是旧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曾为清朝皇室内眷看过病。施老先生说,“悬丝诊脉”亦“真”亦“假”:“真”是说真有这回事;“假”是说这纯属一种形式。旧时,娘娘、公主们生病,总有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御医也总是详细地向太监询问各种情况,诸如舌苔、大小便、饮食、病症状况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御医们常常给太监送礼,得到这些贴身情报后,御医也就胸有成竹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说错话或用药不慎而惹祸。
中药名记趣
中药与四季: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
中药与气象: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
中药与空间:东白芍、西青果、南贡实、北沙参、人中白。
中药与五味:酸枣仁、甜石莲、甘草、苦参、辣蓼草、五味子。
中药与地理:望江南、河白草、海金砂、洋金花。
中药与五行:阴地蕨、阳起石、金石斛、木棉花、水獭肝、火麻仁。
中药与生肖:鼠曲草、牛蒡子、虎杖根、菟丝子、龙骨、蛇含石、马勃、羊踯躅、猴枣、鸡骨香、狗肝莱、猪牙皂。
中药与数字:一见喜、两面针、三个虎、四叶参、五加皮、六月雪、七月莲、八月扎、九香虫、千年健、万年青。
“坐堂医”与“游方医”
“坐堂医”的起源,同“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是东汉时期人,从小苦读医书,学得一身医术。后来因学识渊博、人品高尚,举孝廉,成为长沙太守。在当时,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仔细地为民众诊治。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坐堂郎中”。
“游方医”这一名称的由来没有特殊的传说,却是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扁鹊就是一个著名的游方医,而且是一个全科医生。他周游列国,为各国百姓治病。
“大夫”与“郎中”的由来
大夫是对医生的尊称。为什么称医生为“大夫”?大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读作“dà fū”但不是医官。古代时,天子及诸侯都设立这种官职,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世之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郎中是医生的别称。何以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职从,随时建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工外郎为各部要职。称中医师为郎中是从宋朝以后民间开始的。当时,有位官至郎中的人,名叫陈亚,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时人誉为“药诗”,以后便有学者以读陈亚的“药诗”为乐事,郎中也渐渐成为中医师的名称。
蒙汗药是什么药
在古代医书中是没有“蒙汗药”这三个字的,但是确有一些单味药物或者复方方剂有麻醉作用。如元代外科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用“草乌散”作整骨麻醉,书中写道:“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各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该书也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其中提到在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肚皮划破,肠子流出,经过救治,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麻醉药在当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从这些记载推测,本来医生使用的麻醉药,被梁山好汉们拿去用作蒙汗药,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医药常识
阿司匹林的发明
阿司匹林的发明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1800年,科学家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后来常用的药物——阿司匹林。
维生素溯源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生长与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它虽不能供给机体能量,但是机体的能量转换和代谢调节又离不开它。
对于维生素的功能,人们有一个发现和认识的过程。我国在公元6世纪就已发现人体中缺乏这种物质会患某种疾病。7世纪时,唐代名医孙思邈发现食米地区的人有一种病,采用中药治疗可以治愈。当时发现的就是“脚气病”,所用中药为车前子、防风、杏仁等,据现代科学家分析,这些中药都含有维生素B1。到1897年,荷兰人在一些囚犯中也发现脚气病,并发现本病与单纯吃米有关系,用米糠可治疗此病,其原因也是因米糠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在1911年,波兰人才在米糠中提取出抗脚气病的物质,当时称为“维生胺”。
后来,经许多化学家分析研究,发现食物中有20多种物质为人体所必需,但多数化学结构与胺不同,故改名为维他命,也就是后来常说的维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器皿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但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位于青霉菌旁边的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设法培养这种青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由此发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胰岛素的发现
19世纪末,有两位生理学家发现,切掉狗的胰腺可以使狗得糖尿病,由此证明胰腺里含有一种能够维持血糖浓度正常的物质。1920年,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班廷看到一篇文章,报导结扎胰导管可以使分泌胰酶的细胞萎缩,而胰岛细胞却不受影响。这篇文章给了班廷很大启发,经过大胆尝试和辛苦工作,班廷成功地从狗的胰腺里提取出来的宝贵的胰腺抽提液,班廷由于这一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1922年,胰岛素已经在临床上应用。1926年,纯化的胰岛素已经能做成结晶。从1945年到1955年,英国的桑格又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搞清楚了胰岛素的全部化学结构,这就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桑格也由于他的这项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胰岛素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医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它对挽救千百万糖尿病人具有深刻的意义。
“卫生”一词的由来
从词语构成上看,“卫生”一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医学史研究认为,“卫生”是个医学名词,意为“养生”。《庄子·庚桑楚》中有“卫生”一词:“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也有人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hygeian”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卫生学”。
现今,“卫生”一词指讲究清洁,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缩写WHO) 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它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 1946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纽约成立筹备会,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批准并生效。同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卫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该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
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援助组织,以救死扶伤为目标,开展各种医疗援助活动。100多年以前,法国拿破仑三世和撒丁尼亚盟军一道,在意大利北方索尔费里诺小镇与奥地利军队发生了一场恶战。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状,使偶然来这里的日内瓦商人亨利·杜纳特为之胆寒。杜纳特在小镇的教堂附近组织了许多妇女,无偿地救护这些伤兵。事后,杜纳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沙法利诺回忆录》的书。他在书中呼吁:“准予合法的组织志愿人员,以热心、慈爱为宗旨,到战时各地去救护伤兵。这种中立行为是受国际道义的支持,应得到保护,不受侵犯。”他的书在1862年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864年,就交战双方伤兵救助问题,举行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拟出草案。草案在杜纳特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设立野战医院和医疗救护的措施,并以“红底十字”的瑞士国旗为参照,设计出“白底红十字”的标志。这就是红十字会的起源。1880年,“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红十字会。1919年又诞生了各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协会。
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
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人眼在长时间内观看一种色彩时,视神经易受刺激而疲劳。为了减轻这种疲劳,视神经便会诱发出一种补色作自我调节。例如,若长时间地盯着一张用鲜红的颜色在白纸上绘制的表格后转向另一张空白纸,你会发现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幅和刚才一样的表格,只不过它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因此说红色的补色是浅绿色。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眼睛看到的总是鲜血淋漓的血迹。时间一长,偶尔把视线转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时就会看到斑斑点点的“绿色血迹”,使视觉产生混乱而影响手术效果。采用浅绿色的衣料做手术服,就可以消除绿色错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种痘术的起源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是一种烈性疾病。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几乎无不遭受感染。即使侥幸不死,也免不了在脸上长满麻点,样子很难看。
种痘术由我国发明,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叶。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的中医在世界上率先找到了对付天花的方式,那就是人痘接种。在《张氏医通》(1695年)和《医宗金鉴》(1742年)两部医学著作中,记述了痘衣法和鼻苗法两种人痘接种方法。到了清朝,康熙帝大力提倡种痘术推行全国。不久,很多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
世界上最早的医院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9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欧洲创立医院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最早是在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病历的起源
病历的起源和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村子里,竖立着一尊石像,这个石像就是传说中的医神阿克勒庇斯。这里几乎每天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己的病早日得到根治。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病人档案妥善保管起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在我国,最早的病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称为“诊籍”。一位叫淳于意的著名医生每次给病人看病,总是将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状、处方、日期等详尽地记录,同时还认真记载了治愈和死亡的病例,作记忆资料。这就是我国病历的由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