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环环相扣的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与食物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光十色的海洋生物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约10万种,海洋动物约16万种。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够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人类未来食品库!

    海洋生物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并不断更新的资源;但从另一方面说,它因为是通过活的动植物体来繁殖发育,使资源以更新和补充,具有一定的自发调节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但是一旦其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就意味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够自力更生地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为海洋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它在光合作用中还释放大量的氧气,总产量可达360亿吨(占地球大气含氧量的70%),为海洋动物甚至陆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气。

    到这里,还不能不提到的一点是,藻类是在最初地球大气转变为现代大气中的“功臣”,有了它们,才有了现代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维持整个海洋生命的基础,是坚固的“金字塔基”。它们主要包括在水中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和在海底生长的大型藻类。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浮游藻类如硅藻、绿藻等,它们个体微小而形状各异,如有圆形、方形、三角形、针形等。若仅从外表看上去,你绝对想不到它们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大型藻类有人们熟悉的紫菜、海带等。它们在海底构成“海底农场”,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种巨藻,堪称世界植物之最,从几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达500米高,重达180多千克,生长速度极快,一年可长50余米,而且它的年龄可长达12年之久。海藻在工业、农业、食品及药用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除食用外,还可从中提取褐藻胶、琼脂、甘露醇、碘等,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能源。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泼的当属动物资源。其中有1.5~4万种鱼类,对虾等壳类2万多种,贝壳等软体动物8万多种,还有鲸、海参、海豹、海象、海鸟等,构成了生机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构成了经济效益很好的海洋水产业。其中鱼类是水产品的主体,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从海洋中捕捞的6000万吨水产品中,90%是鱼类,其余为鲸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鱼类种类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种。鱼类可谓全身是宝,营养、经济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味道鲜美。据说,吃鱼可使人大脑聪明,还有的鱼具有医疗价值和可以作为精细化工业的贵重原料。

    海龟

    在水产中,鱼、虾、蟹总是相提并论的,它们不仅是席上珍馐,而且可从它们的甲壳中提取许多有用的东西——甲壳质,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其中生长在南极的一种磷虾被誉为“21世纪的流行食品”,因为它有着极为惊人的资源量和很高的营养价值。在南极,磷虾是鲸类吞食的对象,小小磷虾喂巨鲸,这也是一件奇闻吧。

    贝类种类繁多,遍布于各个海区,又比较容易找到,所以在过去,人们早已开始捕获它们,其中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是鲍鱼、贻贝、扇贝、蛏子、牡蛎、乌贼、章鱼、鱿鱼等。它们都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人们喜爱的食品。而且,有的贝壳可以从中取药,有的还有观赏价值,是贝雕的优良材料。我国特产的美术工艺品之一——大珠母贝座雕,其美丽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在贝类中,还有一点值得称奇的就是珍珠。我国是珍珠发祥地,尤其以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负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的珠母贝和珍珠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莹皎洁的珍珠,是海洋引以为豪的结晶。

    在海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们数量极大,分布不均。假设海洋中没有微生物存在,那么海洋中一切物质就不能迴圈。但它们的活动,也使渔业生产遭到一定的损失。

    什么是海洋生态系统

    什么是海洋生态系统?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架活机器,有结构,有功能,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构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综合体,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动态系统中有物质的循环,有能量的流动,犹如一架不需要人操纵的自动机器,自然而然地运转。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说,生物群落如相互联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物成分即海洋环境,如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海洋环境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海洋生态系统示意图的范围,小至一个潮塘、一块岩礁、一丛海草;大到一个海湾,甚至整个海洋。

    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机器虽然大小不一,但都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即有物质的循环,有能量的流动。举一个在海洋中最普通的例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吞海瘙,瘙食海藻,海藻从海水中或海底中吸收阳光及无机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维持着这个弱肉强食的食物链。

    但海洋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又来自何方?这就靠那令人生厌的“分解者”——微生物将大鱼、小鱼、虾、瘙及藻的遗体分解掉,使其回归到周围环境中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三个成员:无生命的海洋环境(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就是海藻等植物;消费者,不管是大鱼、小鱼、虾还是海瘙,它们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质,而只能靠捕食为生;再就是分解者了,主要是微生物,它们是辛勤的“清道夫”,如果没有它们,海洋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动植物的排泄物或遗体填满了。在这个物质循环链中,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克相生,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已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赤潮的频繁发生,“死海”的不断出现就是如山铁证。

    物质可以循环,而能量却不能循环。它只能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而且只能是单向的,没有回头路。在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之间,将有大量的能量以热能形式等散失掉,只有约10%的能量从上一级传到下一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个10%可以升高至22%~25%,但能量的递减是不可避免的,这可用“生态金字塔”来形容。塔基是广大的劳动群众——生产者,如海藻,它从海水中吸收太阳辐射能,将之转化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所以说海洋浮游植物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事实上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但最终驱动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活机器”运转的动力却来自太阳辐射能,塔基以上都是不劳而获的掠夺者,但它们之间却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战争,位于塔尖的往往是数量极少,形单影只的最高统治者,例如一条大鱼——鲨鱼。

    海洋生态系统景观

    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因此,过度地开采与捕捞海洋生物,就会导致一个环节生物量的减少,这也必然导致下一个相连环节生物数量的减少。如此环环相扣的食物链上,一个环节的破坏,就会导致整个食物链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就会影响捕捞产量。近年来由于鱼虾等水产品的过度捕捞,破坏力超过了生物的繁殖力,使鱼虾等难以大量生存繁殖。这就是今年南海休渔的原因之一。另外,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一大“罪魁”。海洋遭受污染时,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动植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身利益。

    什么是生态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自然生态食物链

    “食物链”一词是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其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地生态食物链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所谓“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这个道理。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并且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细菌(如硝化细菌),它们同样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为主)。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是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包括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于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于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实际上,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食物链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的,如果改变不当,则会对生物产生极大的影响。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水蚤→鱼类→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三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野兔→狐狸→狼。

    (2)碎食性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虾(蟹)→鱼→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水稻→稻螟虫→麻雀

    水稻→麻雀(麻雀是杂食性的,既吃水稻种子又吃昆虫)。

    2.植物→秧鸡→鹰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海洋生物与食物链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被食者与摄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的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

    营养层次

    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植食性动物,如钩虾、哲水蚤等浮游甲壳动物,蛤仔、鲍等软体动物,鲻、遮目海洋中的食物链鱼等鱼类,提供食料。植食性动物为一级肉食性动物所食,如海蜇、箭虫、海星、对虾、许多鱼类、须鲸等。一级肉食性动物又为二级肉食性动物(大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所食。随后,它们再被三级肉食性动物(凶猛鱼类和哺乳动物)所食。依此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各个生物类群层次,叫做营养层次。

    类别

    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很大部分不是直接被植食性动物所食用,而是死亡后被细菌分解为碎屑,然后再为某些动物所利用。因此,如同在陆地上和淡水中的情况一样,在海洋生态系中也存在着相互平行、相互转化的两类基本食物链:一类是以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为起点的植食食物链,另一类是以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

    海洋植物

    海洋中无生命的有机物质除以碎屑形式存在外,还有大量的溶解有机物,其数量比碎屑有机物还要多好几倍。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聚集物,成为碎屑有机物,而为某些动物所利用。所以,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碎屑食物链的作用不一定低于植食食物链。

    此外,在海域中还存在一条腐食食物链。它以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以化学能合成的细菌为起点,在海洋生态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特点

    海洋食物链较长,经常达到4~5级。而陆生食物链通常仅有2~3级,很少达到4~5级。海洋食物链的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多分枝的,加上碎屑食物链、植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相互交错,网络状的营养关系比陆地的更多样、更复杂。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网更能确切表达海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食物链只表示有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中的转移与流动方向,而不表示每一营养层次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数量(即生物量和热量)。这些量的大小须视不同摄食者对所摄食食物的实际利用效率,或者说依被食者向摄食者的转换效率而定。从中可以看出磷虾为鳀所食时转换效率接近10%,为鲹所食时为7%左右,而为鲐所食时则为4%左右。这说明同一种饵料由于摄食者不同,转换效率也不同。其次,鲐摄食磷虾的效率为4%左右,若中间经过鳀的环节,按磷虾→鳀→鲐这一条食物链流动的情形几乎约低半个以上的数量级。

    可见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和能量就会有很大的损失。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就越低。因此,从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底栖植物或碎屑算起,处于食物链层次越高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少;相反,处于食物链层次越低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多。这便构成了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食物网

    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往往摄食多种生物,而它本身也为多种生物所食。因而每种生物在一个海域中是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环节,或者说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之中。这样,整个海域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就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事实上,同一种鱼也依其发育生长阶段、季节和所在海域的不同,其饵料也各异,因而食物网的结构是可变的。

    海洋中的生命“金字塔”

    对于海洋生物,无论是种群类型,还是它们各自种群的数量,都是非常之大的。到目前为止,谁也无法用确切的数字阐明海洋有多少个体的生物。不难看出,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复杂。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来表达海洋生物种群的关系呢?生物学家经过多年观察研究,选择了用海洋食物链的方式来表达海洋生物间的互为依赖关系。具体的表达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生物的摄食方式,使得生物之间能量依次进行转移;同时,在每级能量转化过程中,一部分的潜在能量在进入生物体内后变为热量而消失。

    构成海洋生物量的金字塔

    非常有趣的是,在海洋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食物关系呈食物金字塔的形式排列。海洋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报告:处在这座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是各种硅藻类。它们是海洋中的单细胞植物,其数量非常之巨大。我们假定,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硅藻类是454千克。在这一层的上边是微小的海洋食草类动物,或者叫浮游动物。这些动物是以硅藻为食而获取热量。这一层的动物要维持其正常生活,需食用45.4千克硅藻。那么,再上一层是鲱鱼类,鲱鱼为获取热量,维持生命,需食用4.54千克的浮游动物。当然,鲱鱼的存在又为鳕鱼提供食物,显然,鳕鱼又是更上一层动物的食物了。鳕鱼为获取热量和正常生活,需要食用0.454克的鲱鱼为食。不难看出,每上升一级,食物以10%的几何级数减少;相反,每下降一级,其食物量又以10%的几何数而增加,呈一个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通过海洋食物链建起的金字塔,经过四至五级的能量依次转移,维持各生命群体之间的平衡。当接近海洋食物金字塔的顶端时,生物的数量比起底部的来说,变得非常之少。在海洋中,处在顶部的是海洋哺乳类,如海兽等。

    生物能量金字塔

    我们所说的海洋食物链,就其存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放牧食物链。这种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例如浮游植物类等,转换到放牧的食草动物中,并以食活的植物为生,顶端是以食肉生物为最后的终点。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土(浮游生物)”。第二种方式是腐败或腐质食物链。这一食物链的转移方式是:从死亡的有机物开始,得到微生物,并以摄食腐质的生物为生的捕食者为最终点。实际上,在海洋中,这两种类型的食物链是相互连接的;有时也不是非按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而是有交叉,有连接,多种方式混合进行的。

    在海洋中生活着数10万种动物,在这些动物中,除虎鲸和鲨鱼等凶猛的食肉动物之外,绝大多数的鱼类都是“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因此,海洋动物实际上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类(须鲸),是以海洋中几乎是最小的动物——小鱼和磷虾为食。这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是,细细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又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海洋中,磷虾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聚集在一起密度也很高。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指令”聚集成一团又一团,专等须鲸来食用。否则的话,身躯庞大的须鲸整日在茫茫海洋中疲于奔命,寻找捕获食物,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填饱肚子的。同样,磷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特有的繁殖力,建立起最为庞大的密集群体,源源不断地为须鲸提供食物。这一切,似乎是经过上帝精心设计安排好的。亿万年来,这种奇特的金字塔式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维系着海洋生物种群间的生命存在方式。这种生命维系关系,称为海洋食物链,或称海洋食物网。

    与陆地食物链相比,海洋中各种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链是非常有效的。在通常情况下,海洋食物链比陆地食物链具有更多环节。实际上,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并非是那么单纯,而是极为复杂的。正是出于这一点,生物学家赞成使用海洋食物网的概念。海洋食物链所表达的是在各个营养级发生转变的摄食关系,然而,海洋食物链的营养级在许多时候产生逆转和分枝,而用食物网的概念去描述,能将复杂的海洋生物摄食模式准确地反映出来。

    海洋食物网

    在自然界中,一个单纯的食物链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总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不止如此,即使是食物网之间也经常有交错,相互联系。例如北极熊不只捕食海豹一种生物,还捕食鱼类;再比如大虾有时也摄食尚未长大的小鱼。此外,很多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发生食性的改变,例如有些种类的海龟在小的时候只吃植物,而长大之后则主要捕食动物,因此,其在食物链中经常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现在应用食物链这一概念时,已经概括了食物网的含义。

    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提出了“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即将取食同样的被食者并具有同样的捕食者的不同物种,例如都捕食虾的鱼类和乌贼,而这些鱼和乌贼都被海鸟捕食,或相同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归并在一起作为一个“营养物种”。以“营养物种”来描绘食物网结构就是“简化食物网”。

    海洋食物链的分级

    海洋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组成有着很大的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也有着自身独有的特性。

    海洋食物链营养级海洋生物营养层次

    在自然界中,一个单纯的食物链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总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不止如此,即使是食物网之间也经常有交错,相互联系。

    与陆地上食物链相比,海洋中各种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链是非常有效的。海洋食物链在通常情况下,比陆地食物链具有更多环节。实际上,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并非是那么单纯,而是极为复杂的,例如北极熊不仅捕食海豹一种生物,还捕食鱼类;大虾有时也会摄食没长大的小鱼等。

    正是基于这一点,生物学家赞成使用“海洋食物网”这一概念。海洋食物链所表达的是在各个营养级发生转变的摄食关系,然而,海洋食物链的营养级在许多时候会产生逆转和分枝,所以用食物网的概念去描述,能将复杂的海洋生物摄食模式准确反映出来。

    海洋食物链的存在方式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海洋生物之间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

    海洋食物链主要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一种是“牧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例如小型浮游微藻转换到浮游动物或者较大的植食性动物中,食物链的顶端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第二种形式是“碎屑食物链”,即以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食物的转移方式是:从碎屑,包括死亡的有机物、动物粪便、小型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到取食碎屑的小螃蟹、小鱼,以较大的食肉动物如大鱼、海鸟等为最终点。

    “海洋牧食食物链”又可分细分为三种类型:大洋食物链、沿岸食物链和上升流食物链。由于这三种水域的环境特点、生活的海洋生物种类不同,其食物链的长短,也就是营养级的数量也不一样。大洋区的生物种类食物链的营养级最多,其次是沿岸食物链,上升流食物链的营养级最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