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以后,台湾地区的经济恢复了发展,建筑业发展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木材的经营,满载而归。王永庆除了发现商机以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反向思维。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我国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售了1/5,可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准备背水一战。他知道,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永远是找不出办法的,只有立足于消费者,才有生存的空间。
他坚信产品销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太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随后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一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紧接着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万吨,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绝不是简单的运气使然,除了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敢进善退的决心,王永庆永远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从而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在商场上,人们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但是却很少有人切实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把他们的利益作为首要的考虑条件。当我们和客户交往时,真正地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销售员冯某就是一个时刻为客户着想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业绩,而且他每个月的提成要远远高于其他同事。在销售的过程中。他所坚持的原则就是要时时刻刻为客户着想,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真诚地替他们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原则,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多次意想不到的好运。
一次,身在湖北的冯某接到一个来自吉林的电话。电话中对方询问一些他们所想要购买的机器的价格等情况,冯某就按照一般的情况报价给对方。但是他仔细听了对方的要求之后,觉得他们的配置机型并不合理。但如果价格合适成交的话,他的销售额会很高。可是,他还是给询问者提供了这么一个建议说:“我仔细看了您刚才的数据,觉得机器的数量跟机型配置得有点不太合理。当然,正常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机器数量可以减少一些,机型容量也可以小一些,这样您的投入也将会有所降低。”
对方很惊奇地回答道:“是吗?是厂里让我负责采购这种类型的机器的,而且好像是几个工程师严密计算出来的,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错误吧?”冯某听到这里,心里突然一震,想到一桩生意可能会砸了,因为对方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准不高。但他还是不甘心,挂完电话之后,又与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做了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及可行性分析报告,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他发邮件到对方的邮箱里。
一个星期过去了,冯某仍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消息。他认为这次的生意肯定是成不了了,可能对方还认为他如此热心,肯定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意想不到是,周日的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上次打电话的那个吉林人。他声称自己已经在湖北了,明天去公司谈合作的事情。这让冯某喜出望外。
周一,对方告诉冯某说:“其实,我向很多公司询问过价格情况,可是没一个人像你一样给我讲得这么详细,而且不忘为我们着想,我这次来也详细询问了一些懂行的人。我认定你们的机器了,我们现在就签合同落实吧,而且我决定你们就是我的长期供货商了!”
坚持“为客户着想”的原则,是一个员工在职场上不断进步的前提,对于一个业务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只要和客户真诚地交往,客观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出发,给出符合他们利益的方案,自然就会得到双赢的效果。
兴趣是生意的开始
华尔菲亚电器公司是一家生产自动化养鸡设备的厂家,设备生产出来以后,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销售。公司派出很多推销员到农村去推销,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甚至有些推销员抱怨客户过于固执和吝啬,根本不愿意购买自己的设备。
于是公司的经理威伯先生决定亲自到农民那里去看看。他被下属带到一个比较难对付的客户家门口。威伯先生开始敲那家农舍的门。不一会,一位老太太从门缝探出头来。当他看见站在威伯先生后面的推销员时,“砰”的一声,就把大门关上了。
威伯先生继续敲门,那位老太太又打开门,很生气地说:“我不会买你的电器的,不要再来烦我!”
可威伯先生并没有感到意外,而是笑着说,“对不起,打扰您了。我不是来推销电器的,我只是想买一篓鸡蛋。”
听说要买鸡蛋,老太太把门开大了一点,但还是很怀疑他。威伯先生又说:“我知道您养了很多良种鸡,我想买一篓新鲜鸡蛋。”
这让老太太有些放心了,便和他聊了起来。威伯先生在谈话中流露出对老太太的称赞,说自己养的鸡没有老太太的好,鸡蛋也没有她的营养价值高。渐渐地老太太完全消除了疑虑并和威伯先生拉起了家常。老太太告诉他自己养鸡比老伴养牛赚钱,威伯先生适时地顺着她的话说,使老人家很开心。不一会,威伯先生就成了老太太的知心人。她还邀请威伯先生参观她的鸡舍。
在参观中,威伯先生注意到,老太太在鸡舍里安装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小型机械,起到了省力省时的作用。威伯先生又给予赞扬,让老太太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一边参观,一边谈,威伯先生“漫不经心”地介绍了几种新饲料,某个关于养鸡的新方法,又“郑重”地向老太太“请教”了几个问题。“内行话”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顷刻间,老太太就高兴地和威伯先生交流起养鸡的经验来。
没过多久,老太太主动提起她的一些邻居在鸡舍里安装了自动化电器,据说效果很好,她诚恳地征求威伯先生的意见。结果不用威伯先生推销,老太太就主动购买了自动化养鸡设备。
威伯先生没有进行推销就卖出了自己的产品。其妙招在于与老太太交往中猜透了她的心思,并顺着她来,成了老太太的知心人,由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从而顺利实现交易。
和客户谈生意就像交朋友一样,只有你谈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客户的注意力。职场上,有一句话说:“想要做生意就要先做朋友,只有做朋友才能做好生意”。这句话有很深的奥妙。只有你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自己客户,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找到共同语言才是做生意的前提。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交流和沟通,不了解对方之前,生意是无法做成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像朋友一样同客户谈生意。
先谈客户感兴趣的事情,和客户做朋友是打开生意之门的金钥匙,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技巧拉近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是谈成生意的最好办法。
接近客户最好的方法是投其所好,了解他的情趣爱好。有一次,原一平准备去拜访一家企业的老板,由于各种原因,他用尽各式各样的方法,都无法见到老板。
有一天,原一平终于找到灵感。他看到附近杂货店的伙计从老板公馆的另一道门走了出来。原一平灵机一动立刻朝那个伙计走去。“小二哥,你好!前几天,我跟你的老板聊得好开心,今天我有事请教你。请问你老板公馆的衣服都由哪一家洗衣店洗的呢?”
伙计说:“从我们杂货店门前走过去,有一个上坡路段,走过上坡路,左边那一家洗衣店就是了。”
“谢谢你,另外,你知道选衣店几天会来收一次衣服吗?”原一平接着说。
伙计回答:“这个我不太清楚,大概三四天吧。”
“非常感谢你,祝你好运。”原一平还是十分高兴,于是他顺利从洗衣店店主口中得到老板西装的布料、颜色、式样等资料。
西装店的店主对他说:“原先生,你实在太有眼光了,你知道企业名人某某老板吗?他是我们的老主顾,你所造的西装,花色与式样,与他的一模一样。”
原一平假装很惊讶地说:“有这回事吗?真是凑巧。”店主主动提到企业老板的名字,说到老板的西装、领带、皮鞋,还进一步谈到他的谈吐与嗜好。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原一平穿上那一套西装并打一搭配的领带,从容地站在老板前面。
“老板,你好!”如原一平所料,他大吃一惊,一脸惊讶,接着恍然大悟,“哈哈哈哈”大笑起来。后来,这位老板成了原一平的客户。
投其所好,了解客户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客户自然会被你的真诚感动。懂得了先做朋友后做生意的道理,生意人就不会钻进唯利是图的死胡同,而是与自己的客户朋友双赢。
由陌生人变成朋友,由朋友变成客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太急于将陌生人变成客户,只会令自己增加一些烦恼和麻烦,销售之道是慢工出细活,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你没有立足于客户的兴趣和做朋友的态度,就无法立足于商场。
谈判是一种心理博弈
谈判是一项双向的活动,也是双方心理上的一种博弈。谈判的双方都在捕捉彼此的反应,以寻求对方心理上的弱点或是缺点作为突破口,以作为赢得谈判的筹码。在谈判博弈中,有人会使用一种巧妙避开对方锋芒,以退为进的谈判方式。这种方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抓住对方急于求成的心理,不紧不慢地回应对方,以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让对方自动地败下阵来。
日本的商人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三位日本商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会谈从早上8:30开始,进行了3个小时。美国代表以压倒性的准备资料淹没了日方代表,他们用图表解说、电脑计算、各式的数据资料来回答日方提出的报价。整个过程一直是美方代表唱独角戏,日方代表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句话也没说。
终于,美方的谈判人员关掉了机器,重新扭亮了灯光,信心十足地问日方代表:“请问贵方意下如何?”
“很抱歉,我们看不懂。”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面带微笑地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