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译,顾昕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998年版。

    [4]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包兴荣:《关于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与公民有序行政参与若干问题的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6]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6期。

    [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蔡文媚、柳玉枝:《高龄老人健康长寿问题的社会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增刊。

    [9]曹炳良:《1992——第47届联合国大会老龄问题特别全会》,《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2期。

    [10]曹欢:《成人智力研究及测量的局限》,《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第4期。

    [11]曹俊山等:《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第6期。

    [12]陈介荣:《人口老龄化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1991年第5期。

    [13]陈录社等:《群众性社区文明创建的成功探索——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道德银行”建设的调查》,《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14]陈艳:《理情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4期。

    [15]程伟:《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实践与思考——兼谈购买服务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意义及其政策价值》,《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16]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张鑫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党俊武等:《探索老龄化危机的应对之道——中国老年学学科创始人邬沧萍教授侧记》,《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第14期。

    [18]邓伟志、徐榕主编:《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杜娟、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的探讨》,《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20]杜鹏主编:《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版。

    [21]杜鹏、李兵:《生命进程理论和方法及其对老龄政策的意义》,《浙江学刊》2007年第3期。

    [22]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范斌:《福利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范明林、徐迎春:《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化和专业化》,《社会》2007年第2期。

    [25]方积乾等:《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现代康复》2000年第8期。

    [2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期。

    [28]高和荣:《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29]高晓洁:《浙江省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版。

    [30]葛静玲:《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版。

    [31]顾大男:《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32]管晓明:《转轨过程中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关系分析》,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33]桂世勋主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华龄出版社2000年版。

    [34]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35]何云峰、张堃:《申城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十大内容》,《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6]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7]洪国栋等:《关于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38]黄黎若莲:《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41]蒋玉林:《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的“能力本位”构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43]赖特·米尔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何维凌、黄晓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4]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5]李宝库:《在全国星光计划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24日。

    [46]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7]李明德等:《试论第四媒体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版。

    [48]李影:《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探析——以皖北某小镇为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49]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台湾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50]李宗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及路径选择》,《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1]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2]梁秋生:《“四二一”结构:一种特殊的社会、家庭和代际关系的混合体》,《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

    [53]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9期。

    [54]林南等:《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55]林毓铭:《农村养老保障的理念与制度安排》,《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56]刘长茂、叶明德:《中国人口老龄化前瞻》,《南方人口》1994年第4期。

    [57]刘东:《人口理论视野下的老龄化问题分析》,《黑河学刊》2010年第5期。

    [58]刘贵平著:《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59]刘晶:《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及其综合评价理论模型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60]刘静林编著:《老年社会工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1]刘岚等:《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策略》,《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4期。

    [62]刘明明:《城市社区的养老之路探析——以杭州市为例》,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63]刘声远陈心广:《生命质量问题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6年第13卷第2期,第49-52页。

    [64]刘书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65]刘向阳:《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惑与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6]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7]刘植才:《我国非营利组织税务筹划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68]龙奋杰:《老年住宅的供给模式及启动对策》,《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1期。

    [69]柳玉枝、张纯元:《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

    [70]卢余群:《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探讨》,《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71]陆惠华主编:《实用老年医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72]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73]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74]罗莉、姜星莉:《试论生活质量评估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及主客观指标辐合趋势》,《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

    [75]罗懿:《小城市老年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以湖北省S县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76]吕红平:《论家庭养老》,《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10期。

    [77]马静波等:《“8+1+X”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8期。

    [78]马良:《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探讨——对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9]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0]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

    [81]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82]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

    [83]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4]穆光宗:《孝文化的起源与弃老习俗的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85]齐芳:《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青年探索》2008年第3期。

    [86]乔恩·谢泼德、哈文·沃斯:《美国社会问题》,刘云霞、乔寿宁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7]秦玉萱:《山东省临沂市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88]《全国助老工程社区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系统通过民政部评审和专家鉴定》,《全国助老工程简报》,1999年12月28日。

    [89]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0]赛拉蒙:《第三域的兴起》,李亚平、于海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1]施峰:《人口老龄化:中国和平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5期。

    [92]史永麟:《杭州市中老年居住现状及其对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影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93]寿璐等:《关注居家养老——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访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闫青春》,《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8期。

    [94]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95]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96]孙花菊:《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7]谈华丽:《我国城市老年人生价值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98]唐仲勋:《人间重晚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照料体系》,《学海》1998年第1期。

    [99]陶立群:《居家养老与住宅设计新思维》,《上海住宅》2006年第7期。

    [100]佟新主编:《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万克德:《迎接山东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2]王桂胜主编:《福利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03]王鉴:《农村家庭构成变化与农民养老保障》,《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年第期。

    [104]王康等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5]王树新主编:《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7]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期。

    [108]王先益:《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当代人口》2001年第4期。

    [109]王湛:《当了一辈子会计85岁了他要当诗人》,《钱江晚报》,2011年2月23日。

    [110]威廉·D·诺德豪斯、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魏先铭:《老龄化是新世纪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12]魏章玲编著:《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13]温家宝:《加强重点领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月报》2010年第8期。

    [114]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115]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邬沧萍:《长寿时代的空巢家庭企盼亲情住宅》,《住宅科技》2004年第2期。

    [117]吴寒光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

    [118]吴秋风:《难忘1999——国际老年人年》,《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92期。

    [119]吴水洁:《析马歇尔的社会权利与公民权利矛盾》,《理论界》2007年第4期。

    [120]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8年版。

    [121]熊必俊:《制定新世纪老龄行动计划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收获与启示》,《医学与社会》2002年第5期。

    [122]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人口学刊》1994年第4期。

    [123]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第23届国际人口大会,中国人口论坛文选,1997年。

    [124]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5]许燕:《社区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2年。

    [126]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27]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2期。

    [128]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12期。

    [129]阎云祥:《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30]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0年版。

    [131]颜文雄:《老年社会工作新概念》,《社会福利》2002年第7期。

    [132]杨宗传:《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133]姚尚满:《山西医科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134]姚引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与生活质量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135]叶波:《面对老龄化医保如何减压》,《四川劳动保障》2005年第11期。

    [136]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137]曾毅、顾大男:《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138]曾毅、柳玉芝、萧振禹、张纯元:《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增刊。

    [139]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140]曾文星编著:《老人的心理与辅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1]战捷主编:《老年社会学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42]张大勇、张彬瑜、冯帅:《高龄化背景下农村高龄老人照料困难解决途径探悉》,《安徽农业科学》2008第20期。

    [143]张国兴:《党建工作创新与和谐社区建设》,《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44]张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145]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6]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147]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148]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49]张玥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解决途径——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个案》,《甘肃农业》2007年第4期。

    [150]赵建勋:《中国社会保障的主体及其责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151]赵晓瑾:《脑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152]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图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53]浙江省民政厅、浙江大学课题组:《浙江省Z民政事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研究报告》,2006年。

    [154]《浙江省人口发展报告(二)》,《浙江统计》2002年第9期。

    [15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6]郅玉玲:《浙江省城镇家庭代际互助关系分析》,《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

    [157]郅玉玲:《“居家养老”的浙江实践》,《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158]郅玉玲:《长江三角洲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学海》2010年第4期。

    [159]《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160]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版。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162]周家华:《老人学研究——理论与实务》,正中书局2000年版。

    [163]周丽苹:《老年人口健康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164]周文红:《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妇女问题与对策研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位论文,2008年。

    [165]朱汉民:《社区老年保健和积极老龄化原则》,《社区卫生保健》2005年第1期。

    [166]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7]朱莉娅·贝里曼等:《发展心理学与你》,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8]朱庆芳:《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69]卓汉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170]Caplan,G.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Concept Development,Behavioural Publications.,New York,1974.

    [171]Cumming,E.&Heney,W.E.Growing old: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New York:Basic Books.1961.

    [172]Fry,P.S.Major social theories of ag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concepts and practice:A cultural review.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0(2).

    [173]House.J.S.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1.

    [174]K.Scholen.Home-made money;consumer's guide to home equity convers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1987.

    [175]K.F.Schuessler&G.A.Fisher: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and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5.

    [176]Lin,N.,Dumin,M.Y.,&Woefel,M.,Measuring community and Network Support,In Lewis Carliner.Labor:The Anti-Youth Establishment.New Generation,II(Spring,1969).pp.27-31;Young Worker,OldWorkers Cross Eyes.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Washington,D.C.,August,1970.

    [177]Maxine Molyneux.Mobilization without Emancipation?Women's Interests,the State and Revolution in Nicaragua,Feminist Studies,1985(2).

    [178]N.Lin,A.Dean,&W.Ensel(eds.),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Academic Press:Orlando,1986.

    [179]N.K.Aaronson,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clinical trials methodologicissues,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1989(10).

    [180]Robert C.Atchley&Amanda S.Barusch,Social Forces&Aging:An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10th Edition,Wadsworth,ThomsonLearning,INC.,Belmont,2004.

    [181]Shumaker,S.A.,&Brownell,A,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Conceptual Gaps.Journal of Social Issuse,1984(40).

    [182]Samuel Lubell.Young Workers Harass Oldsters:Get Out,Retire!Chicago Daily News,May 1,1959.

    [183]Tolsdorf,C.C.Social Networks,Support,and Coping:An ExploratoryStudy,Family Process,1976(15).

    [184]《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简介》,2011年4月3日,南京市鼓楼区民政信息网:

    [186]《老年健康知识》,《中国老年报》,2009年9月11日,老年健康网:

    [187]刘晓清、张国强:《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3月21日,新华网浙江频道:

    [191]《退休老人发明地震自动救生床》,《燕赵都市报》,2010年6月11日,新浪:

    [192]《写在养老院墙上的诗》,夏之雨-博客空间:

    [194]《中国老年人心理服务需求凸显首条热线电话火爆》,《北京日报》,2009年8月6日,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网:http://www.crisis.org.cn/Hotline/FlyActionContents.aspx?CateType=3&NewsId=200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