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借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志明满怀信心地参加高考,结果离录取分数线差5分而名落孙山,为此,他很懊丧。他父亲脸色阴沉沉的,什么话也不说。

    三天后,父亲开口了,他问儿子:“你准备怎么办?”

    儿子朝父亲看看,又低下了头。

    父亲眼一瞪:“哎,我问你呐!”

    儿子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想复读,明年再考。”

    母亲自然帮着儿子:“只差几分,就让他再考一次吧。”

    父亲吸着烟,绷着脸,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过了好一阵,他才说:“唉,家里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积蓄都买了化肥、农药和饲料,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要到年底猪出栏才活络点。”

    父亲的意思很明确:没钱给儿子复读。

    孙志明也知道家里的困难,一家四口,弟弟也在读初中,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一点当工人的工资来维持。所以他不得不在下班后骑辆破自行车,跑5公里路赶回家来做农活。可是不管怎么说,不至于连两百元复读费都没法解决。是不是父亲对儿子失去了信心,不愿掏这笔冤枉钱呢?

    儿子这样一想过后,不免着急起来,便对父亲说:“爸,让我再试一次吧,我……”

    父亲回答得很干脆:“儿呀,你应该知道家里的难处!”

    儿子因此彻底失望,啥也没说,拔脚冲出家门,奔到村口大树下,那眼泪就像泉水似的夺眶而出。

    母亲赶来了,也陪着流泪。她劝儿子:“别急,我再跟你爸说说,让他想想办法。”说着,硬将儿子拉回了家。

    第二天早晨,父亲对儿子说:“你换件干净衣服,跟我走。”

    “哪里去?”

    “借钱去。”

    是妈妈做了工作,使父亲回心转意吗?儿子跟在父亲身后这样想着。他望着父亲那蓬松而且见白的头发,那微微弓起的背,心想:做爸也真不容易……

    他们接连跑了两家,可都碰了钉子,父亲低声下气地讲了许多好话,钱却一分也没借到,这使儿子亲眼目睹了穷人借钱的艰难,也体验了求人的滋味。于是,路上他对父亲说:“爸,我们回家吧,既然家里困难,我就不复读了。”父亲像没听见似的一声不吭,只是埋头赶路。

    他们又到了一个亲戚家。进了门,父亲依旧低声下气地说明来意,儿子又是提着心等待答复。哪知这个亲戚二话不说,马上拿出两张百元大钞给父亲:“孩子念书是大事,不可耽误。这钱先用着,不够再向我说一声。”

    父亲再三表示感谢,还说:“等猪出栏就还你。”

    “哎呀,都是自己人,还什么呀!不就是200块钱嘛,别放在心上,只要孩子把书读好就行。”

    亲戚很客气,可父亲却固执地说:“不不不,钱是一定要还的。”

    走出亲戚家,儿子总算长长地吁了口气,有了这200块钱,复读问题解决了,可又觉得压力很重,于是暗下决心,绝不能让父亲再低声下气地向人借钱了。

    决心成了孙志明的行动,那一年读书他格外用心。他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获得成功,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他在欣喜之余,却又发起愁来,因为入学时需要六千元学杂费,而且必须一次性缴清,叫父亲到哪里去筹这么一大笔钱呢?

    奇怪的是,这次父亲一点不愁,整天乐呵呵的,好像儿子上大学用不着他掏一分钱似的。直到开学时间临近的一天晚上,他才拿出一张一万元的存折,对儿子说:“上大学的钱我早就为你准备好了,只要你读好书,做父母的再苦再累也心甘!”

    儿子既感动又觉得意外,所以不能不问个明白:“爸,你真怪,去年你明明自己有钱,为啥还为了我的复读,低声下气地去向别人借200块钱?”

    父亲笑笑,端起杯子喝了口茶,说;“我要是不那样做,你会那么发愤读书么?”

    孙志明望着父亲,半天没说出话来,只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作者:方乐明;讲述者:吴文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