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精品选-书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复刘三(8月·东京)

    刘三老哥足下:

    前此迁居,方付上片笺,托秋枚转致。今始拜读十八日来示,如五朵云之从天飞下,喜可知也。又悉诸故人无恙,大慰下怀。老哥停棹西子湖边,诗怀必盛,何不示我一二?得以愁余朗诵,如与君同客秣陵景况也。

    曼现在东,无一事堪告故人,但多疚病,静居终日。待二三月后,申公老太太抵此,方能往乡下与母亲同住。

    老哥与石君丹生同寓否?去冬舟中与石君握别,行将一载,石君无恙耶?前月戴君鸿渠来东京游,与曼相遇,友爱如昔。今戴君已返大阪,寓大阪北区上福岛北一丁目七十一,一安静馆。前此又遇吴君中俊(果超,江苏金山),彼云曾在江南陆军小学,故识余。并问及老哥。后戴君往访其居,已他迁不遇,想近日回国,老哥知其人否?

    曼春间妄作《梵文典》一部,枚公命速将付梓,后以印人索价太奢,(盖日本尚无此种字母,惟欧洲有之,且有英文插入,故难。)现尚束之箧底。过蒙诸大德赐序,为卷帙之光,今附寄告白,以尘清览。又申夫人集《画谱》一册,但愿老哥湖山游倦时,各作一序(《曼殊画谱》序、《梵文典》序),或诗词赠我。又望代属剑公锡我数章,即无上乐。

    曼决心西游印度,专学古昔言文,顾以托钵之身,未能筹得路费,置之徐图而已。(前在沪借兄之款,迄未奉还,抱歉之至!叨在故交,敢乞容其时日耳。)曼现暂寓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二十七番瑜伽师地。如赐教言,望寄此处,以后乡居住址情形,再当相闻。

    海航、达权两公,久不闻问,或因通书,幸为道念。

    附寄书三册,启文八册,望老哥将此启文赠诸居士,当是功德无量矣。又致相片数幅:一为吾幼时随大父大母所照;一为吾母抚余;一为吾姐。吾大父大母弃余数年,今惟吾母、吾姊与曼三人形影相依而已。附寄一绝,曼不能作诗,乞为教正复我,感甚!

    东来与慈亲相会,忽感刘三、天梅去我万里,不知涕泗之横流也

    九年画壁成空相(余出家刚九年),万里归来一病身。

    泪眼更谁愁似我?亲前犹自忆词人。

    复刘三(10月21日·上海)

    刘三我兄足下:

    十二日接到复书,并洋十五元,感激无已!适兄经济拮据,愧甚!

    弟现舟资未足,故未能定期东渡,日与去病先生对床风雨,意极可亲。前剑公、吹万两公来申,酒家相谈数日,乐甚,惟咸以不见兄为憾耳。剑、吹两公已往淞江矣,兄何时可以来申,得聚首之乐耶?

    少公无一书至,其老太太及令弟子等于前月东渡,今尚未见来信,殊耿耿!兄捐入《天义》之款,弟到东即交申公便是。申公忙甚,不易抽身回国。

    兄近日诗怀,又饶几许?前寄晦闻大作,殊妙,殊妙。曼昨夕于佩公筵上得一晤梨花馆,彼殷殷为问刘三何处?兄其速来一醉谢彼否乎?余未细陈,顺颂

    起居弥健!

    九月十五日

    曼    拜

    致刘三(11月28日·上海)

    刘三我哥足下:

    匆匆握别,无一书至,殆以曼根器浅薄,不屑教诲。见弃之速,情奚以堪?

    曼前此所为,无一是处,都因无阅历,故人均以此疏曼。思之成痗。第天下事无有易于骂人者。曼处境苦极,深契如兄,岂不知之?家庭事虽不足为兄道,每一念及,伤心无极矣!嗟乎,刘三,曼诚不愿栖迟于此五浊恶世也。

    前太炎有信来,命曼随行,南入印度。现路费未足,未能预定行期。曼下月初可以返东,顷已谢绝交游。惟望兄勿弃我太甚而已。天寒风厉,依望珍重!暇时望有以教曼也。

    十月二十三

    弟曼殊顶礼

    复刘三(12月4日·上海)

    刘三我兄足下:

    谨接二十七日赐复,知不余弃,快慰何言?至云责兄,则余岂敢?前书如怨如诉,盖郁怫使然,宁如兄有湖山佳致,黄酒消忧者哉?

    比来愁居,朗生、千里、晦、枚连饮,坚持不得。兄闻之,得毋谓曼忘却兄言乎?幸怜我也!

    顷须俟剑妹来,方能定日东行,剑妹十五回乡,云一周可返,今逾半月尚未来,殊邑邑。

    昨闻效鲁有主《神州》笔政之说,未知确否耳?佩公尝言兄与彼素有芥蒂,第何所因?能见告否?申公有意明春返居沪渎,以留东费用繁浩,且其老太太远适异国,诸凡不便故也。

    近日功课忙否?暇时乞兄为我署“翁山女语”四字(或加“屈”字),各如钱大,盖家母将以《女语》付剞劂,流传日本。《女语》一卷,出屈大均《广东新语》,此系清朝禁书,兄见过否?前承允题《梵文典》,大作已就否?如兄肯为曼作传,若赠序体,最妙!因知我性情遭遇者,舍兄而外,更无他人矣。千万勿却。知己之言,固不必饰词以为美,第摹余平生伤心事实可耳(曼今年二十四)。奉寄《国粹学报》一册,《天义》二册,《社会主义讲习会报告》一纸,乞检收。前数日上海亦下微雪,连日寒凝,又无缘侍兄左右。伏维珍重,以慰劳想也!

    十月二十九日

    曼殊顶礼

    致刘三(10月11日·南京)

    刘三侍者:

    西湖别后,得杨仁山长老命,故于十三晚抵宁。昨日见航公,喜甚。

    足下起居如前否?此处校务,均已妥备,现向镇江、扬州诸大刹召选僧侣,想下月初可开课。教授汉文闻是李晓暾先生,讲经即仁老也。看二三年后僧众如能精进,即遣赴日本、印度留学梵章,佛日重辉,或赖此耳。得山、意周师处不及另言,如足下得暇,望将此信转达白云庵。幸甚。

    宁地已冷,出入未便,瑛冬候当返申。足下何时至沪?届期望将地址示知,以便聚谈。航公合府迁居此土,闻今冬不至沪云。

    瑛现任仁老公馆内,诸事尚适,不似前此之常出交游也,今午,杭州夏曾佑居士来此相见,居士深究内典,殊堪佩伏。瑛于此亦时得闻仁老谈经,欣幸无量。仁老八十余龄,道体坚固,声音宏亮。今日谨保我佛余光,如崦嵫落日者,惟仁老一人而已。十余年前,印度有法护尊者(达磨波罗)寄二书仁老,盖始创摩诃菩提会,弘扬末法,思召震旦僧侣共往者。昨仁老检出,已属瑛翻成华文矣,异日将原函一并印出,当奉台览。现在该会如何,尚未谛审。仁老云:“当时以无僧侣能赴其请,伤哉!”

    瑛比来屏弃诸缘,日惟养静听经而已。足下作何消遣耶?余容续呈。此叩

    道履万福!

    得山、意周两大和尚均候。

    十七日

    元瑛顶礼

    赐教乞寄至:南京延龄巷池州杨公馆苏子谷收,为妥。

    致刘三(11月14日·南京)

    刘三足下:

    前兄处转来达权信已收到。兄何不与衲一言,抑怒衲耶?衲任学林工课,每晨八时直至十二时,疲甚,故久未修书奉候,望见谅耳。

    海航终日伴其夫人,不敢出门一步,殊可怜矣。少公已返国。衲前日过沪,日余即返。闻佩公亦于月杪至沪。兄何时返申?暇时尚望寄衲数言。岁末衲或返东。今冬沪上,当必握手相笑耳。昨得晦闻来信,居香港背山面海,意殊自得,劝衲不应为入世之想。仁山老居士创设学林,实末世胜事,不敢不应赴耳。兄何以见教耶?

    二十一日

    衲元顶礼

    达权地址,敬乞示知为感。

    致邓秋枚、蔡哲夫(3月·东京)

    秋枚、哲夫两公侍者:

    久未奉书,少病少恼不?沙鸥月内须赴淀江省母。前月廿二日复哲公一信,妥收未?晦公来沪亦已定行期否?

    奉寄春本万龙相两张,人称是“江户名花第一枝”。沙鸥于东曾一见之,但肌肤鲜润耳。

    日来花谢花开,真无聊赖。近得数绝,布鼓雷门,不敢言诗也。

    忽闻邻女艳阳歌,南国诗人近若何?

    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

    (《寄广州晦公》)

    偷尝天女唇中露(此译拜伦 Oh dewg gathei from thy lip句),几度临风拭泪痕。

    日日思君令人老,绿窗无语正黄昏。

    (《水户观梅有寄》)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佛言亲即是怨,怨即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失题》)

    斜插莲蓬美且鬈,曾教粉指印青编。

    此后不知魂与梦,涉江同泛采莲船?(莲蓬即Ribbon)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西京步枫子韵》)

    行人指点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崦嵫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谒平户延平生处》)

    赐教望寄至:日本东京神田区小川町四十一番地川又馆郑辑五转交沙鸥。

    申公一笺乞为我转之。

    致刘三(5月20日·东京)

    季平爱友垂鉴:

    别将半载,无时不思!昨秋白云庵南楼一聆教诲,即赴秣陵;阅数月东行,又无握别之缘。及今未闻动定,少病少恼不?行脚僧皮囊如故。思维畴昔,随公左右,教我为诗。于今东涂西抹,得稿盈寸,相去万里,反不得公为我点铁,如何,如何!前托枚公转致《文姬图》,随意得之,非敢言画,收到尚望答我一笺。“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耶?

    雪近为脑病所苦,每日午前赴梵学会为印度婆罗门僧传译二时半。医者劝午后工夫仅以一小时为限。《拜伦集》今已全篇脱稿,待友人付印毕事,当速呈上,以证心量。

    近证得“支那”一语确非“秦”字转音。先是见《翻译名义集》,译“支那”一语本“巧诈”义,心滋疑惑。及今读印度古诗《摩诃婆罗多》元文,始知当时已有“支那”之名。按《摩诃婆罗多》乃印度婆罗多朝纪事诗。前此有王名婆罗多,其时有大战,后始统一印度,遂有此作。王言:“尝亲统大军,行至北境,文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云云。考婆罗多朝在西纪前千四百年,正震旦商时。当时印人慕我文化,称“智巧”耳。又闻王所言波斯国俗,今时所证皆确。雪尝以经典载印度事实,质之婆罗门僧,无一毫支离;而西人所考,多所差舛。今新学人咸谓“支那”乃“秦”字转音,实非也。故附书之,以问吾公。

    雪西归尚未有期,心绪万千,付之沧波一棹耳。

    四月初二日

    雪蝶顶礼

    赐教乞寄:日本东京神田小川町四十一川又馆王盛铭君转寄,幸甚。

    再启者:海航哥久未通书,或因通信,乞公为我问。默君为况何似?

    淀江道中

    隐隐孤村起白烟,家家携酒种春田。

    羸马未须愁路远,桃花红欲上吟鞭。

    代柯子柬少侯

    小楼春尽雨丝丝,孤负添香对语时。

    宝镜有尘难见面,妆台红粉画谁眉?

    有寄

    玉砌孤行夜有声,美人泪眼尚分明。

    莫愁此夕情何限?指点荒烟锁石城。

    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

    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弹筝人将行,出绡属绘《金粉江山图》,奉题二绝

    乍听骊歌似有情,危弦远道客魂惊。

    何心描画闲金粉?枯木寒山满故城。

    送卿归去海潮生,点染生绡好赠行。

    五里徘徊仍远别,未应辛苦为调筝。

    刘三诗人点铁

    珵珵合十

    致刘三(5月26日·东京)

    季平我兄如见:

    前托枚公转去一函,画一幅,收到望赐复一笺,以慰下怀。

    雪于此每日上午为婆罗门僧传译二时半,余则无思无为。惟生平故人,念不能忘耳。兄尚留武林否?雪近为脑病所苦,未知何日得西归相见?昨秋西湖之会,尚形梦寐间也。现待梵学会觅得代人,雪即移住海边,专习吹箫,是亦无俚之极,预备将来乞食地步耳。海航、达权两兄常通信否?便中乞代候。久欲致书,每一执笔,心绪无措。兄爱我既深,必能见谅。

    今如赐教,望寄日本东京小石川区高田丰川町三十一番(女子大学校侧)玉铭馆郑琄先生转交雪蝶无误。此后行止如何,另当相闻也。此肃。敬叩

    清安!

    四月八日

    弟雪蝶顶礼

    致刘三(5月29日·东京)

    季平我兄如见:

    前去两笺,画一幅,想已尘清鉴矣。弟脑痛如故,医者谓是病无甚要紧,但须静养,故弟近日心绪至无聊赖。又闻佩公病卧沪上,势将不起,中心凄怆!未知吾兄居沪抑尚留武林?暇时万望见示行止,以慰下怀。

    弟每日为梵学会婆罗门僧传译二时半。梵文师弥君印度博学者也。来东两月,弟与交游,为益良多。尝属共译梵诗《云使》一篇,《云使》乃梵土诗圣迦梨达奢所著长篇叙事诗,如此土《离骚》者。奈弟日中不能多所用心,异日或能勉译之也。现欲移住海边,惟梵学会尚未觅得替人,故暂留江户。兄赐教望寄东京小石川高田丰川町三十一番(女子大学校侧)玉名馆郑琄先生转交无误。

    前命画扇面,昨岁曾托末底居士题字,因迁居数次,今已失却。又《鸡鸣寺图》、《听鹃图》、《渡湘水寄怀金凤》等画,昨冬本欲携来付印,然后寄上,今并所得怀人画数十帧,竟茫然不知在何许矣。此事晤枚公可知其详。

    弟西归无期,相见不知何时?终日但闻无欢之语,回忆秣陵半载,对床风雨,受教无量,而今尚可得耶?

    附去两刺,望便中寄海航、达权两兄,并乞代述近况为感!余容续呈,伏维强饭。临楮可胜驰恋!

    四月十一晨

    弟雪顶礼

    伯纯先生一片,乞寄海航哥代达。

    致刘三(6月7日·东京)

    季平我兄如见:

    前去数笺,妥收未?雪今侍家母旅次逗子海边,幽岩密箐,甚思昨秋武林之会也。未知吾兄少病少恼不?海航、达权两兄亦久别甚念,或因通书,幸为我道意。前译拜伦诗,恨不随吾兄左右,得聆教益!今蒙末底居士为我改正,亦幸甚矣。今寄去佗露哆诗一截,望兄更为点铁。佗露哆梵土近代才女也,其诗名已遍播欧美。去岁年甫十九,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乃译是篇,寄其妹氏。想兄诗囊必盛,能示我一读否?余容续呈。

    四月廿日灯下

    雪    拜

    赐教望寄日本东京小石川区高田丰川町三十一(女子大学校侧),玉名馆郑王番先生转交雪蝶无误。

    乐苑

    万卉币唐园,深黝乃如海。

    嘉实何青青,按部分班采。

    郁郁曼皋林,并闾竦苍柱。

    木棉扬朱唇,临池歌口旁喻。

    明月穿疏篁,眉怃无比伦。

    分光照菡萏,幻作一瓯银。

    佳人劝醇醪,令我精魂夺。

    伫眙复伫眙,乐都长屑屑。

    梵土女诗人陀露哆,为其宗国告哀,成此一首。词旨华深,正言若反。嗟呼此才,不幸短命。译为五言,以示诸友,且赠其妹氏于蓝巴干。蓝巴干者,其家族之园也。末底、曼殊同述。

    刘三诗人

    雪    拜

    致高天梅(6月8日·爪哇)

    天梅居士侍者:

    昨岁自江户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情根未断,思子为劳。顷接《南社》初集一册,日夕诵之,如与诸故人相对,快慰何言!拙诗亦见录存,不亦佛头着粪耶?

    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旧病新瘥,于田亩间尽日与田夫闲话,或寂处斗室,哦诗排闷。“比来一病轻于燕,扶上雕鞍马不知”,惟有长嗟而已。

    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衲尝谓拜伦足以贯灵均、太白,雪莱足以合义山、长吉,而莎士比、弥尔顿、田尼孙以及美之郎弗劳诸子,只可与杜甫争高下。此其所以为国家诗人,非所语于灵界诗翁也。近世学人,均以为泰西文学精华,尽集林、严二氏故纸堆中。嗟夫,何吾国文风不竞之甚也!严氏诸译,衲均未经目,林氏说部,衲亦无暇观之。惟《金塔剖尸记》、《鲁滨逊飘流记》二书、以少时曾读其元文,故售诵之,甚为佩伏。馀如《吟边燕语》、《不如归》均译自第二人之手——林不谙英文,可谓译自第三人之手,所以不及万一。甚矣,译事之难也!前见辜氏《痴汉骑马歌》,可谓辞气相副。顾元作所以知名者,盖以其为一夜脱稿,且颂其君,锦上添花,岂不人悦,奈非如罗拔氏专为苍生者何?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惜夫辜氏志不在文字,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衲谓凡治一国文学,须精通其文字。昔歌德逢人必劝之治英文,此语专为拜伦之诗而发。夫以瞿德之才,岂未能译拜伦之诗?以非其本真耳。太白复生,不易吾言。

    昨岁南渡,舟中遇西班牙才女罗弼氏,亦以此说为当,即赠我西诗数册。每于榔风椰雨之际,挑灯披卷,且思罗子,不能忘弭也。

    未知居士近日作何消遣?亦一思及残僧飘流绝岛耶?前夕,商人招饮,醉卧道中,卒遇友人扶归始觉。南渡以来,惟此一段笑话耳。

    屈子沉江前三日

    阿难发自耶婆提(见《佛国记》)旧都

    亚子、道公、吹万无恙耶?震新兄不得一晤,奈何?《南社》一册,已代呈绍南先生矣。又及。

    复罗弼·庄湘(7月18日·上海)

    庄师坛次:

    星洲一别,于今三年。马背郎当,致疏音问。万里书来,知说法不劳,少病少恼,深以为慰。

    《燕子笺》译稿已毕,蒙惠题词,雅健雄深,人间宁有博学多情如吾师者乎!

    来示所论甚当,佛教虽斥声论,然楞伽、瑜伽所说五法,曰相,曰明,曰分别,曰正智,曰真如,与波弥尼派相近。《楞严》后出,依于耳根圆通,故有声论宣明之语。是佛教亦取声论,特形式相异耳。至于应赴之说,古未之闻。昔白起为秦将,坑长平降卒四十万;至梁武帝时,志公智者,将斯悲惨之事,用警独夫好杀之心,并示所以济拔之方。武帝遂集天下高僧,建水陆道场,凡七昼夜,一时名僧,咸赴其请,应赴之法自此始。检诸内典,昔佛在世,为法施生,以法教化,一切有情,人间天上,莫不以五时八教,次第调停而成熟之,诸弟子亦各分化十方,恢弘其道。迨佛灭度后,阿难等结集三藏,流通法宝。至汉明帝时,佛法始入震旦,风流响盛。唐、宋以后,渐入浇漓,取为衣食之资,将作贩卖之具。嗟夫,异哉!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譬如落井救人,二俱陷溺。且施者,与而不取之谓。今我以法与人,人以财与我;是谓贸易,云何称施?况本无法与人,徒资口给耶!纵有虔诚之功,不赎贪求之过。若复苟且将事,以希利养,是谓盗施主物,又谓之负债用。律有明文,呵责非细。志公本是菩萨化身,能以圆音利物。唐持梵呗,无补秋豪。矧在今日凡僧,相去更何止万亿由延?云栖广作忏法,蔓延至今,徒误正修,以资利养,流毒沙门,其祸至烈。

    至于禅宗,本无忏法,而今亦相率崇效,非但无益于正教,而适为人鄙夷,思之宁无堕泪!至谓崇拜木偶,诚劣俗矣。昔中天竺昙摩拙义善画,隋文帝时,自梵土来,遍礼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县大石寺,空中见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为十二神形于寺塔下。嵩山少林寺门上有画神,亦为天竺迦佛陀禅师之迹。复次有康僧铠者,初入吴设象行道,时曹不兴见梵方佛画,仪范瑞严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皈仰心,即背而抚之,故天下盛传不兴。后此雕塑铸像,俱本曹、吴(吴即道子),时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夫偶像崇拜,天竺与希腊、罗马所同。天竺民间宗教,多雕刻狞恶神像,至婆罗门与佛教,其始但雕刻小形偶像,以为纪念,与画像相去无几耳。逮后希腊侵入,被其美术之风,而筑坛刻像始精矣。然观世尊初灭度时,弟子但宝其遗骨,贮之塔婆,或巡拜圣迹所至之处,初非以偶像为重,曾谓如彼伪仁矫义者之淫祀也哉!震旦禅师亦有烧木佛事,百丈旧规,不立佛殿,岂非得佛教之本旨者耶!若夫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执之即成见病,况于雕刻之幻形乎?

    “三斯克烈多”者,环球最古之文,大乘经典俱用之。近人不察,谓大乘经为“巴利”文,而不知小乘间用之耳。“三斯克烈多”正统,流通于中天竺、西天竺、文帝玕玛尔、华萝匹等处。盘迦梨西南接境有地名屈德,其地流通“乌利耶”文,惟与盘迦梨绝不类似,土人另有文法语集。入天竺西南境,有“求察罗帝”及“摩罗堤”两种,亦“三斯克烈多”统系也。“低娄求”为哥罗门谛海滨土语,南达案达罗之北,直过娑伽窣都芝伽南境,及溯海濒而南,达梅素边陲,扩延至尼散俾萝等处,北与乌利耶接,西与迦那多及摩罗堤接,南贯揭兰陀等处。“迦那多”与“低娄求”两文,不过少有差别耳,两种本同源也。揭兰陀字,取法于“那迦离”,然其文法结构,则甚有差别。“秣罗耶繿”则独用于摩罗钵南岸,就各种字中,“那迦离”最为重要,盖“三斯克烈多”文多以“那迦离”誊写。至十一世纪勒石镌刻,则全用“那迦离”矣。迨后南天梵章,变体为五,皆用于芬达耶岭之南,即“迦那多”、“低娄求”等。

    天竺古昔,俱剥红柳皮(即柽皮)或棕榈叶(即贝叶)作书。初,天竺西北境须弥山(即喜马拉耶),其上多红柳森林,及后延及中天竺、东天竺、西天竺等处,皆用红柳皮作书,最初发见之“三斯克烈多”文系镌红柳皮上。此可证古昔所用材料矣。及后回部侵入,始用纸作书,而柽皮、贝叶废矣;惟南天仍常用之,意勿忘本耳。柽皮、贝叶乃用绳索贯其中间单孔联之,故梵土以缬结及线,名典籍曰“素怛缆”或“修多罗”,即此意也。牛羊皮革等,梵方向禁用之,盖恶其弗洁。古昔铜版,亦多用之镌刻,此皆仿柽皮或贝叶之形状。

    天竺古昔,呼墨水曰“麻尸”,束芦为管曰“迦罗摩”,以墨水及束芦笔书于柽皮、贝叶及纸之上。古昔南天,或用木炭作书,尖刀笔亦尝用之,其形似女子押发长针,古人用以书蜡版者。凡书既成,乃用紫檀薄片夹之,缠以绳索,绽文绣花布之内,复实以栴檀香屑,最能耐久。先是游扶南菩提寺,尚得拜观。劫后临安,梨花魂梦,徒令人心恻耳!龙树菩萨取经,事甚渺茫,盖《华严经》在天竺何时成立,无人识之。自古相传,龙树菩萨入海,从龙宫取出。龙宫者,或疑为龙族所居,乃天竺边鄙野人;或是海滨窟殿,素有经藏,遂以“龙宫”名之,非真自海底取出也。

    佛灭年代,种种传说不同。德意志开士马格斯牟勒定为西历纪元前四百七十七年。盖本《佛陀伽耶碑文》,相差又有一年之限。吾师姑从之可耳。

    中夏国号曰“支那”者,有谓为“秦”字转音,欧洲学者,皆具是想;女公子新作,亦引据之。衲谓非然也。尝闻天竺遗老之言曰:“粤昔民间耕种,惟恃血指,后见中夏人将来梨耜之属,民咸骇叹,始知效法。从此命中夏人曰“支那”。“支那”者,华言“巧黠”也。是名亦见《摩诃婆罗多族大战经》,证得音非“秦”转矣。或谓因磁器得名,如日本之于漆,妄也。

    按《摩诃婆罗多》与《罗摩延》二书,为长篇叙事诗,虽荷马(原译颔马)亦不足望其项背。考二诗之作,在吾震旦商时,此土向无译本,惟《华严经》偶述其名称,谓出马鸣菩萨手,文固旷劫难逢。衲意奘公当日,以其无关正教,因弗之译,与《赖吒和罗》俱作《广陵散》耳。今吾震旦已从梦中褫落,更何颜絮絮辩国号!衲离绝语言文字久矣,承既明问,不觉拉杂奉复。

    破夏至爪哇,昔法显亦尝经此,即《佛国记》所云“耶婆提”。今婆罗门与回教特盛,佛徒则仅剩波罗钵多大石伽蓝,倒映于颓阳之下,金碧飘零,无残碑可拓,时见海鸥飞唳。今拟岁暮归栖邓尉,力行正照。道远心长,千万珍重!闻吾师明春移居君士坦丁堡(原译君斯坦),未识异日可有机缘,扁舟容与,盈盈湖水,寒照颦眉否耶?

    一千九百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曼殊沙禅里

    复萧公(4月·上海)

    萧公足下:

    佛国归航,未见些梨之骑;经窗帘卷,频劳燕子之笺。猛忆故人,鸾飘凤泊。负杖行吟,又唏嘘不置耳!

    昨晤穆弟海上,谓故乡人传不慧还俗,及属某党某会,皆妄语也。不慧性过疏懒,安敢厕身世间法耶?惟老母之恩,不能恝然置之,故时归省。足下十年情性之交,必谅我也。

    拜伦诗久不习诵,曩日偶尔微辞移译,及今思之,殊觉多事。亡友笃生曾尼不慧曰:“此道不可以之安身立命。”追味此言,吾诚不当以闲愁自戕也!

    此次过沪,与太炎未尝相遇。此公兴致不浅,知不慧进言之缘未至,故未造访,闻已北上矣。

    今托穆弟奉去《饮马荒城图》一幅,敬乞足下为焚化于赵公伯先墓前,盖同客秣陵时许赵公者,亦昔人挂剑之意。此画而后,不忍下笔矣!

    曼殊顿首顿首

    复某君(8月·日本)

    曼殊再拜敬复:

    两辱手书,兼君家阿玄将来珍贶,谨拜登受!感激在心,罔有捐替!所约弗克应赴,谓山僧日醉卓氏垆前,则亦已耳!何遂要山僧坐绿呢大轿子,与红须碧眼人为伍耶?

    七夕发丹凤山,鸡鸣经珠帘瀑,旁午至一处,人迹荒绝,四瞩衰柳微汀,居然倪迂画本也。草径甚微,徐步得小丘,丘后有湖,寒流清泚。有弄潮儿,手携银鱼三尾,口作笛声,过余身畔,方知为濒海之地。问:“是何村?”曰:“非村落。湖名‘玉女’。”余直译之曰“玉娘湖”,博君一粲。

    即日趁渔船渡沙陀江。初九日到樟溪,策马,马频嘶而行,顾望崦嵫,凄然身世之托。初十日至枫峡,颇类吾乡崖门。十一日小病,逆旅主人伺余甚殷渥,似怜余蹭蹬也者。黄昏,于萧疏篱落间,闻英吉利女郎歌奎迦诗人槐特《秋风鸣鸟》之词,其音淑媚无伦,令人触感兴悲。土人言:“去此十馀里有古刹,缔造奇特。”如病不为累,当往一观。

    属觅之书,已函托波斯顿友人代购。拙著《梵书摩多体文》,已为桂伯华居士签署,明岁宜可出版。

    日食摩尔登糖三袋,此茶花女酷嗜之物也。奉去小影,见其眉目,可知狂放如故。

    九月可至香港。碧迦君相见否?久不寄笺,惧增伊郁耳。

    复某公(6月22日·盛泽)

    曼殊再拜敬复

    某公阁下:

    去岁自南东渡,劳公远送于野。今得广州书,复承远颁水晶糖、女儿香各两盒,以公拳挚之情,尤令山僧感怀欲泣。别后悠悠行脚,临水登山,每欲奉寄数行,聊证心量。而握管悲从中来。嗟夫!三复来示,知公固深于忧患矣!庄生云:“水中有火,乃焚大槐”,今之谓也。

    故交多速衲南归,顾终于无缘一返乡关。四月三十日从安徽过沪,风雨兼天。欲造访令亲,探问起居,亦不可得。与公晤会之期,尚难预定,凄恻其何能已耶!

    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衲只好三缄其口。昔人云:“修其天爵,而人爵随之”,见时还望以此言勖之。

    衲重五前三日偕燕君行抵舜湖,风景秀逸。一俟译事毕业,又重赴迎江寺,应拂尘法师之招。东行须游泰山之后始定。令弟何时渡英?如行期已决,衲有介绍书三通付之。燕君亦于秋间往合众国惠斯康新大学重攻旧业,可时相通问。未生养疴日本。图书馆事无从而知。闻文澜阁藏书已尽移于图书馆。广雅藏书无恙,但未闻有图书馆之设。使粤人多读圣贤之书,吾公亦有意于此乎?某公盛意,衲惟感篆于心,丁此四维不张之世,尤得道义之交如两公者,此生慰矣!夫复何求?

    五月十八日

    复柳亚子(1月23日·东京)

    亚兄足下:

    联接两笺,深以为慰!大久保书,被洪乔投向石头城下矣。

    病骨支离,异域飘寄,旧游如梦,能不悲哉!瑛前日略清爽,因背医生大吃年糕,故连日病势又属不佳。每日服药三剂,牛乳少许。足下试思之,药岂得如八宝饭之容易入口耶?

    京都虽有倚槛窥帘之胜,徒令人思海上斗鸡走马之快耳。今晨天气和朗,医者诫勿出外,欲一探儿时巷陌不可得也。

    尽日静卧,四顾悄然,但有梅影,犹令孤山、邓尉入吾魂梦。伏望足下无吝教言,幸甚,幸甚。

    佩君无恙?

    十二月二十六日

    阿瑛谨状

    大久保笺今晨方得拜诵。今日愈觉不佳,医云无碍。

    二十八日午后三时又及

    复刘半农(12月10日·杭州)

    半农先生:

    来示过誉,诚惶诚恐,所记固属子虚,望先生不必问也。杂志第三本如已出版,望即日赐寄一分,因仲子北行,无由索阅。尊撰灵秀罕俦,令人神往。不慧正如图腾社会中人,无足为先生道也。近日病少除,书《人鬼记》。已得千余字。异日先生如见之,亦不必问也。

    “达吐”似尝见诸《梵语杂名》,此书未携归,因不能遽答。西域术语,或神秘之名,即查泰西字书,不啻求马于唐市。

    尝见先生记拜伦事,甚盛,甚盛!不慧曾见一书名“With Byron in Italy”,记拜伦事最为详细,未知沪上书坊有之否耳?

    先生明春来游,甚佳。比来湖上欲雪,气候较沪上倍寒,舍闭门吸吕宋烟之外,无他情趣之事。若在开春,则绿波红栏间,颇有窥帘之盛。日来本拟过沪一行,畏寒而止。匆匆此复。警叩

    撰安!

    昙鸾再拜

    复刘半农(12月17日·杭州)

    半公足下:

    惠寄杂志,甚感。《拜伦记》(原译《拜轮记》)得细读一通,知吾公亦多情人也。不慧比来胸膈时时作痛,神经纷乱,只好垂纶湖畔,甚望吾公能早来也。朗生兄时相聚首否?彼亦缠绵悱恻之人,见时乞为不慧道念。雪茄当足一月之用,故仍无过沪之期。暇时寄我数言,以慰岑寂。

    古历十一月二十三日

    玄瑛顿首顿首

    近见杭人《未央瓦》句云:“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奇矣!有新制望寄一二。

    复柳亚子(5月·日本)

    亚子足下:

    湖上接手教,以乱世流离,未能裁答,想亚子必有以谅我也。

    今东行省亲,未知何日与亚子相见,思之怃然。

    去岁走访桐兄,其同寓谓桐兄归乡,亦不得一晤。

    昨夕舟经长崎,今晨又晴又雪,计明日过马关。后日达神户,由神户改乘火车,十四日可到东京,家居数日,即侍家母往游箱根。留东约月余即西返。彼时亚子能来沪一握手否?与亚子别十余年,回忆前尘,恍如隔世。闻无忌公子竿头日进,幸甚,幸甚。去冬独秀约游邓尉,溥泉亦有此意,衲本意要亚子同行,今独秀、溥泉先后北上,和尚复有在陈之叹,故未如愿,惜哉!

    林惠连自长崎舟中发

    题《参拜衡山图》

    1904年初,曼殊自上海南下香港,途经湖南,顺游衡山。面对山川景物,感慨良多,因绘此图。

    衡山——世称“南岳”。在湖南省衡西县西,山势雄伟,俯瞰湘江。

    癸卯,参拜衡山,登祝融峰,俯视湘流明灭。昔黄龙大师登峨嵋绝顶,仰天长叹曰:“身到此间,无言可说,惟有放声恫哭,足以酬之耳。”今衲亦作如是观。入夜,宿雨华庵,老僧索画,忽忆天然和尚诗云:“怅望湖州未敢归,故园杨柳欲依依。忍看国破先离俗,但道亲存便返扉。万里飘蓬双布履,十年回首一僧衣。悲欢话尽寒山在,残雪孤峰望晚晖。”即写此赠之。

    题《长松老衲图》

    1907年夏,曼殊在上海,应沈尹默之属,以当年赠西村澄的图重绘一幅拟赠,并请周柏年代为题字。到1909年秋,又授意蔡哲夫将南游时与西村澄的一段交往写上,但蔡哲夫仅予录下,直至此图在《真光画报》发表时,才在旁边将后段跋语排印出。

    君墨兄属。曼殊。

    癸卯南游,客盘谷,西村澄君过我,出《耶马溪夕照图》一帧见赠,并索予画。予观西村杰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诚为空谷足音也。遂纵笔作此答之。己酉秋八月既望,曼殊命守补书于徐家汇之半隐行窝。时夜已四鼓也。

    题《白马投荒图》(一)

    1907年夏秋之间,曼殊在东京,拟与章太炎同游印度。对此,他不由想起1904年舟经锡兰的感受。时适好友佩珊向之索画,乃绘此图相赠。

    甲辰,从暹逻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都成往迹。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予最亲爱者,属余作图,以留纪念。曼殊并志。

    题《白马投荒图》(二)

    1908年曼殊绘就《白马投荒图》(一)不久,收到刘三从上海寄来的赠《送曼殊之印度》,于是在此基础上改成横幅,把戴宽边草帽的人物改成僧人,绘成此图相赠。

    甲辰,由暹逻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均成往迹。余以扎身情网,殊悔蹉跎。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余最亲爱者也,属予作图。适刘三诗赠余,诗云:“早岁耽禅见性真,江山故宅独怆神。担经忽作图南计,白马投荒第二人。”因画此留别。呜呼,异日同赴灵山会耳!

    题《清秋弦月图》

    1907年初秋,曼殊住在天义报社,绘下此图,请刘师培代为题跋于其上。

    “始夜枫林初下叶,清秋弦月欲生华。凉凝露草流萤缓,云断西峰大火斜。藏壑余生惊逝水,迷津天上惘星槎。兴亡聚散经心地,商柳萧森隐荻花。”曼殊写王船山诗意。

    题《寄邓绳侯竖幅》

    1906年秋,曼殊在上海从刘师培(申叔)处收到邓绳侯(艺荪)的赠诗,一直记介于怀。到了1907年夏居日本期间,更为忆念,乃绘此图寄意。

    怀宁邓绳侯艺荪,为石如老人之曾孙,于其乡奔走教育。余今夏之皖江,就申叔之招,始识先生,共晨夕者弥月。后余离皖之沪,月余,申叔亦来,出先生赠余一绝云:“寥落枯禅一纸书,欹斜淡墨渺愁予。酒家三日秦淮景,何处沧波问曼殊?”今别先生,不觉半载,积愫累悕,云何不感?画此奉寄。丙午,曼殊记。

    题《卧处徘徊图》

    1907年9月,曼殊自东京回至上海,住国学保存会藏书楼,面对故国西风,感触无端,绘下此图。

    “谁知卧处徘徊,谢庭风景都非旧。画堂尘掩,蓬生三径,门垂疏柳。白昼初长,清风自至,流年空又。看多情燕子,飞来还去,真个不堪回首。昔日娇随阿母,学拈针、临窗挑绣。斜阳楼外,熨残铜斗,线纹舒绉。蚕欲三眠,莺还百啭,落花时候。问重来应否销魂,试听江城笳奏。”右录明末女子素嘉《水龙吟》一阕。绿惨红愁,一字一泪。呜呼,西风故国,衲几握管而不能下矣!

    题《悼故友念安图》

    1907年秋,曼殊在上海,忆及1904年回广东时友人念安属绘画事。于今人天两隔,惟绘此图,以志哀思。

    甲辰,南归岭海,风雨连绵,故友念安属作《茅庵偕隐图》。及后归自星州,忽闻念安已辞尘世矣。但见三尺新坟,芳草成碧,邻笛之恫,乌能已已!曼殊。实书款。

    题《白马古寺图》(一)

    1907年12月,曼殊东渡日本东京后,得悉刘师培应聘为《河南》杂志编辑,需要以河南为题材的画作,于是连绘四幅,供其刊登。此为其一。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0公里,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始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寺院,规模宏伟,后仅存小量建筑物。

    惟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延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释迦画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东流之始。

    题《白马古寺图》(二)

    此图当为《白马古寺图》(一)的副本。1909年8月,曼殊将之从东京携回上海,托请邓实(秋枚)将跋语题于其上。

    惟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七年,岁次甲子,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延迦叶摩腾、竺法兰将白餽上画释迦像,及《四十二章经》一卷,载以白马。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于城西雍门外,译《四十二章经》,是为像教东流之始。曼殊画此并识。实书。

    题《潼关图》(一)

    1907年底,曼殊东渡日本东京不久,即转至长崎探望义母河合仙。翌年初,应生母河合若子之属,绘下此图。

    昔人《出山海关诗》,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头”句,然稍陷柔弱。嗣同仁者《潼关》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余常诵之。今奉母移居村舍,残冬短晷,朔风号林,吾姐榎本荣子属画,泚笔成此。

    题《潼关图》(二)

    此图与《潼关图》(一)大体相同,如非为副本,即为一稿两用。

    潼关界河南、陕西两省,形势雄伟,自古多题咏,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头”句,然稍陷柔弱。嗣同仁者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余常诵之。今奉母移居村舍,残冬短晷,朔风号林,泚笔作《雄关图》,不值方家耳。

    题《听鹃图》(一)

    1908年春,曼殊在东京继续以河南名胜为题材绘画,抒发忧国伤时感情。此幅与刊于《河南》第5期的《嵩山雪月图》俱是。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每诵古人词,无非红愁绿惨,一字一泪,盖伤心人别有怀抱。于乎,郑思肖所谓“词发于爱国之心”。余作是图,宁无感焉?

    题《听鹃图》(二)

    1908年9月,曼殊自白云庵转住韬光庵,夜闻鹃声,忆及义士刘三(季平),于是,在《听鹃图》(一)的基础上,绘成此图。1909年秋在上海时,托请蔡哲夫代书上此跋语。

    昔人天津桥听鹃词云:“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衲今秋弛担韬光庵,夜深闻鹃声,拾笔图此,并柬季平一诗,诗曰:“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曼殊命蔡守书。

    题《华罗胜景图》

    1909年初春,曼殊在东京,住陈独秀(仲子)的清寿馆,彼此曾谈及华严瀑布和罗浮山,并相与嵌之入诗,曼殊更作此画纪之。

    华严瀑布在日光山,蓬瀛绝胜处也。仲子曾作《华严瀑布诗》十有四章,词况丽瞻。又忆昔入罗浮,过黍珠庵,读破壁间何氏女诗,有“百尺水帘飞白虹,笙箫松柏语天风”,亦可诵。吾今作是图,未识可有华、罗之胜否?曼殊令倾城录。

    题《百助照片》寄包天笑

    1909年春,曼殊结识调筝人百助枫子之后,往来密切,为她拍下不少照片。其中四款五张分寄友人包天笑、邓秋枚、诸贞壮、蔡哲夫、黄晦闻,照片上的题字都大同小异。

    包天笑,名公毅(1876至1973),字朗生,江苏吴县人,近代小说家。1903年秋与曼殊在苏州吴中公学社共事,1907年又相遇于上海国学保存会。以后间有来往。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我已袈裟全湿透,那堪重听割鸡筝。

    楼上玉笙吹彻,白露冷飞琼佩块。黛浅含颦,香残栖梦,子规啼月。扬州往事荒凉,有多少愁萦丝结?燕语空梁。鸥盟寒渚,画栏飘雪。

    余尝作《静女调筝图》为题二十八字,并录云林高士《柳梢青》一阕,以博百助眉史一粲。

    日来雪深风急,念诸故人,鸾飘凤泊、衲本工愁,云胡不感!故重书之,奉寄天笑足下。雪蝶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