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新姐妹:卫星-侦察卫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侦察卫星主要为军事服务,是军事卫星中,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卫星。侦察卫星就像活跃在太空中的军事间谍,居高临下,明察秋毫,窃取运用常规手段无法取得的宝贵情报。侦察卫星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装备,也因此活跃在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超级间谍”诞生

    侦察卫星由于数量多、发展快,成为卫星家族中数量最多的成员。那么它是如何崛起的呢?这要从一份秘密报告说起。

    1946年,美国政府的“智囊集团”兰德公司写给美国国防部一份秘密报告,提出如果一种飞行器加速到每秒约8千米,并能控制准确,那么,它将在地球大气层的上部,沿一条大的圆形轨道运行,成为一颗新的卫星。这样的飞行器绕地球一周约1.5小时(假定轨道高度为200千米)。报告中着重指出卫星具有侦察飞机的能力。

    兰德公司提出的卫星,就是侦察卫星,常被人称为太空“间谍”。使用人造地球卫星对地面目标进行侦察,要比飞机侦察优越得多,其理由是:

    1.卫星在距地面几百千米(一般150~700千米)的高空中翱翔,居高临下,视野广阔,一“眼”望去,能够侦察到地面的几千、几万平方千米的面积,而一张普通航空观测照片覆盖的地表面积仅为10多平方千米;

    2.卫星的飞行速度很快,它以7.8千米/秒左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这样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侦察到非常辽阔的地区;

    3.不受国界及地理条件限制,能获得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情报。

    卫星侦察由于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军事和国民经济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两国为了获取对方军事情报,对卫星侦察的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1959年2月至1962年2月,美国进行了38次侦察卫星“发现者”的发射试验,其中23颗载有可回收的胶卷舱。

    美国科技人员对侦察照片进行了分析,弄清了苏联洲际导弹及其他战略武器的数量和部署情况,使美国在与苏联进行武器谈判时占据了有利地位。

    侦察卫星苏联不甘落后,暗暗与美国较量,50年代末至1963年秋,先后发射了9颗侦察卫星,用它监视美国、欧洲以至全球。随后,苏联增加侦察卫星数量,使每年平均发射侦察卫星数量达30余颗。

    侦察卫星,是利用光电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搜集地面目标的电磁波信息,用胶卷或磁带记录下来后存贮在卫星返回舱里,待卫星返回时,由地面人员回收;或者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方法,随时或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传输给地面的接收站,经光学、电子计算机处理后,人们就可以看到有关目标的信息了。

    侦察卫星根据执行任务和侦察设备的不同,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迄今,在已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地球卫星中,侦察卫星的数量几乎占1/3。这些侦察卫星主要为军事服务,如侦察别国的导弹核武器基地、海军基地、空军基地、兵工厂、弹药库、军营、交通枢纽和军事指挥控制中心等。

    由此可见,侦察卫星就是窃取军事情报的卫星,它站得高看得远,既能监视又能窃听,是个名副其实的“超级间谍”。

    知识点侦察卫星的侦查手段

    早期侦察卫星最主要的侦查手段是利用可见光波段的照相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情报种类的多样化,现在的侦察卫星使用的搜集手段大致上可以分为主动与被动两大类。主动手段就是由卫星发出讯号,借由接收反射回来的讯号分析其中代表的意义。被动手段是利用被侦查的物体发射出来的某种讯号,加以搜集并且分析。这种侦查方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包括使用可见光或者是红外线进行照相或者是连续影像录制,截收使用各类无线电波段的讯号。

    太空“千里眼”——照相侦察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这次核试验在20天前就有人预言了。9月29日,美国国务卿就发表特别声明,预测说“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并断定,如果进行试验,“美国是能够侦察到的”。

    美国政府并未透露情报的来源,只是用“各种情报网”的词句一带而过。实际上,这正是刚刚使用的美国照相侦察卫星获得的。

    自从侦察卫星诞生以来,哪里有军事行动,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那么,在茫茫太空中,这些高级“间谍”是如何窃取军事情报的呢?被誉为太空“千里眼”的照相侦察卫星功不可没。

    照相侦察卫星是利用所携带的光学遥感器和微波遥感器拍摄地面一定范围内的物体并产生高分辨率图像的卫星。主要用于战略情报收集、战术侦察、军备控制核查和打击效果评估等目的。这类卫星的高度一般为几百千米。它把目标的图像信息记录在胶片或磁记录器上,然后通过返回式卫星送回地面,或用无线电传输方式实时或延时传回地面。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就能判读和识别目标的内容细节并确定其地理位置。

    与一般的民用对地观测卫星相比,照相侦察卫星的最主要特点是地面分辨率较高,至少优于5米。为了提高分辨率,照相侦察卫星不仅需要先进的遥感器,而且卫星本身要运行在近地轨道,并进行高精度轨道及姿态控制,以保证所拍摄图像的清晰。

    照相侦察卫星种类繁多,性能各异。

    按星载遥感器的不同,可分为光学照相侦察卫星和雷达照相侦察卫星两类。光学照相侦察卫星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侦察卫星,被喻为太空中的“眼睛”,它是利用光学成像设备进行侦察,获取军事情报的卫星。目前最好的光学照相侦察卫星所拍摄的图像可以分辨出汽车尾部的牌照。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则可以弥补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的不足,其独特的穿透侦察能力,对于夜间和全天候监视非常有用。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长曲棍球”系列。

    按侦察信息送回地面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返回型和传输型。返回型是将拍好的胶卷存入回收舱中返回地面,其优点是图像分辨率高、直观,易于识别分析,缺点是回收不及时,容易贻误战机。传输型是先把图像信息记录在磁带上,当卫星飞到地面接收站的控制区时,将图像信息发送到地面,由地面进行处理、识别。它的优点是地面收到信息快,但图像分辨率不高。

    按侦察能力可分为普查型和详查型2种。前者分辨率为3~5米,一幅图片的面积达几千到一两万平方千米,主要用于大面积监视目标地区的军事活动、战略目标和设施的特征以及对危机地区和局部地区的战略侦察;后者的分辨率优于2米,一幅图片可覆盖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主要用于获取局部地区重要目标详细信息的战略和战术侦察。

    美国从1959年开始研制照相侦察卫星。“发现者号”是第一代回收型照相侦察卫星。该卫星采用可见光照相和胶片舱返回的方式,从1962年美国开始KH(即keyhole“锁眼”)系列卫星研制计划。其中“科罗纳”计划的卫星KH-1、2、3、4为第1代,“氩”计划的卫星KH-5,“火绳”(又叫“牵索”)计划KH-6为第2代,“后发制人”(又叫“策略”)计划的卫星KH-7、8为第3代,“六角”计划的卫星KH-9(俗称“大鸟”)为第4代,“凯南/晶体”计划的卫星KH-11为第5代,“偶像”计划的卫星KH-12为第6代。

    KH-1到KH-4均使用差别不大的全景式相机或画幅式相机,而KH-7以后的卫星所携带的遥感器则有了质的飞跃,对军事目标判别有重要意义。

    KH-7是第一批真正的详查型卫星,每颗卫星用两个回收胶卷舱将胶卷送回地面,其分辨率为0.5米,工作寿命一般为5天。KH-8是KH-7的改进型,该卫星除了有红外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外,还装备了高分辨率测绘全景相机,分辨率达0.15米,而且卫星具有机动变轨能力,工作寿命达30天。KH-9代表了美国光学照相侦察卫星向综合型侦察卫星发展的趋势,既能普查,又能详查。这种卫星兼有回收型和传输型两种工作方式,每颗卫星重13.1~13.4吨,装有多种遥感器,其中4个独立的胶卷回收舱用于传送分辨率达0.3米的详查信息,星上直径6.1米的展开式天线过顶传输普查信息,卫星工作寿命达71~275天。1976年12月19日发射的第1颗KH-11卫星使美国获得了卫星实时侦察能力,KH-11既能详查也能普查,普查时的分辨率为1~3米,详查时的分辨率可达0.15米。目前在轨运行的KH-12是1990年2月28日开始发射的,对地分辨率达0.1米。

    继美国之后,前苏联也于1962年4月26日成功发射了首颗照相侦察卫星“宇宙-4号”。迄今为止,前苏联光学侦察卫星共历经了6代。第1~4代为胶片回收型光学成像卫星,其中第1~3代的分辨率为1~4米,第4代采用两台相机,分辨力达到0.3米。第5代属可机动高分辨率传输型卫星,带有光电遥感仪(CCD相机),使卫星具有实时侦察能力,重约6700千克,其地面分辨率大于3米,是类似于KH-11的普查卫星。第6代照相侦察卫星装有高性能的光学系统及供实时数字图像传输的现代电子设备,可提供实时数字图像,具有多次变轨能力,可降到150千米高度清晰拍照,它也可以抛下回收型胶卷舱,具有双重功能。

    知识点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又称低地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太空“窃听器”——电子侦察卫星

    常规战争中,敌对双方常通过俘虏对方人员等较为传统的方式来了解对方战术意图、兵力部署及武器装备等情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窃听器——电子侦察卫星的出现,让人们可以获取许多常规手段难以获得的敌方情报。

    1984年4月17日,在伦敦发生了利比亚人民办事处用轻机枪扫射游行队伍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是有先兆的。据美国ABC电视台透露,事件发生前,利比亚政府曾指示利比亚驻伦敦人民办事处,“不能坐视反卡扎菲的示威游行”。

    美国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指示,并通报英国政府,但在得到确切的情况之前,枪击事件就发生了,一名女警察被打死,许多参加游行的人负了伤。

    窃听这个指示的正是美国电子侦察卫星。它监听了利比亚政府和驻伦敦人民办事处之间的电话。由此可见侦察卫星进行情报战的作用。

    在太空遨游的电子侦察卫星是窃听能手,它利用捕获无线电波的方式来获取情报。电子侦察卫星的任务主要有:①确定敌方地面防空雷达和反导弹雷达的精确位置,以便使轰炸机或弹道导弹不被雷达发现和跟踪;②确定敌方军用电台的位置和信号特性,以便战时将其摧毁,而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平时窃听军事通信中的重要情报。

    通常,雷达或军用电台的工作频率属高频段,因此,它的作用距离有一定限制。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保卫本国的安全,在远离疆界的腹地往往要布设许多防空雷达。

    如果在国外用舰船或飞机等一般的方法测量敌方防空雷达的位置和特性,那是极为困难的,甚至无法办到。但是,如果用卫星去侦察,就能打破国境线的障碍,大摇大摆地测定敌方雷达的位置和特性。

    电子侦察卫星窃听方式比较巧妙。当卫星经过敌方上空时,卫星上的磁带迅速地录下雷达信号和其他电磁辐射源,然后在自己国土地面站上空又把磁带记录信号快速地输送到地面站,经过地面分析、研究或破译,就能掌握敌方地面雷达的位置和特性,从而窃听到许多敌方重要信息。

    电子侦察卫星在太空飞行的轨道,近地点(距地心最近时的位置)高度300~500千米,因此,窃听能力很强。它与照相侦察卫星一样,具有普查型和详查型两类。

    普查型“窃听能手”,用来对敌方地面大面积侦察,测定地面雷达的大致位置,窃听地面雷达的工作频段。详查型“窃听能手”,用来捕获感兴趣的雷达特征和电台信号的详细情报,用搜索型超外差接收机窃听地面的无线电信号。

    目前,多数电子侦察卫星既能作一般监视,对地面进行普查性窃听工作,又能对地面各种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和窃听,一颗卫星身兼普查和详查两种功能。

    电子侦察卫星不受地域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可大范围、长期注视和侦察,获得时效性强的情报,因而已成为当代战略情报侦察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美、俄、法、英都已发射过这种卫星,但以美国的卫星功能最强。

    美国现已发展了4代电子侦察卫星,目前使用的第四代卫星主要有“水星”“军号”“顾问”和“命运三女神”。

    “水星”是准同步轨道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通信侦察,不但能侦听到低功率手机通信,还可收集导弹试验的遥控信号和雷达信号等在内的非通信电子信号。

    “军号”,重6吨,吸收了当今军用航天系统中曾用过的先进电子、天线和数传技术。装有复杂而精细的宽频带相控阵窃听天线,展开后直径约914米,可同时监听上千个地面信号源,包括俄罗斯与核潜艇舰队之间的通信,还携带有高频中继系统,使美军电子侦察能力跃上了新台阶,获得了近似连续信号情报的侦察能力,可在夺取制信息权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顾问”与“军号”“水星”一样,也是用于通信侦察的准同步轨道卫星,但“顾问”“军号”由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联合操作,而“水星”由国家侦察局主管。

    “命运三女神”是低轨道电子侦察卫星,用于侦察雷达等电子设备的无线电信号。工作时,以3星为一组,组内卫星相互间保持约50千米的距离,这样,用4组便能完成全球连续监视。

    美国现还在使用一种第3代电子侦察卫星,名叫“猎户座”,用于24小时不间断侦收亚洲国家的通信信号,以获取政治、军事等信息。其数据比照相侦察的图片潜在价值更高。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电子侦察卫星正日益衰落。由于经济衰退和火箭故障等原因,其“处女地-2”电子侦察卫星只在1998年和2000年各发射了1颗,无法组成星座。其“电子情报型海洋侦察卫星计划”(EO-RSAT)也因军事航天计划的缩减受到冲击。

    实战表明,用电子侦察卫星可发现入侵迹象,为决策当局提供预警时间,支援打击重要的军事或政治目标,掌握雷达等电子装备的布防情况;辅助弹道导弹预警工作,评估打击效果和第三国的介入程度,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为此,美国还拟研制新的电子侦察卫星,主要是发展功能强大的高轨道大型卫星和分辨率非常高、发射灵活的低轨道小卫星星座。卫星轨道越高,地面覆盖就越宽,时效性也越好,但要求侦收机灵敏度更高。

    美国正研究的“入侵者”准同步轨道卫星,是美国“集成化过顶信号侦察体系”(IOSA)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天基网的发展思路和新的设计观念研制的新一代大型电子侦察卫星,目的是提高电子侦察质量,降低系统成本。它具有多轨道能力,可代替目前的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卫星,并集通信情报和电子情报于一身。

    由于在现代战争中电子战、信息战占据了重要位置,所以电子侦察卫星的应用前景不断扩大,但其有效性也受到加密技术、地下通信网等的挑战。敌方还可采用反卫星武器、配备诱饵设备、提高雷达机动性等措施,来对抗电子侦察卫星。

    知识点电子侦察卫星的分类

    电子侦察卫星通常运行于300~500千米,甚至1000~1400千米的近圆轨道。电子侦察卫星按侦察任务分为雷达侦察型、无线电通信侦察型和弹道导弹试验侦察型三种;按侦察对象的不同分为雷达情报侦察卫星和通信情报侦察卫星;按用途的不同分为普查型电子侦察卫星和详查型电子侦察卫星;按信号源定位体制的不同分为单星定位制电子侦察卫星和多星定位制电子侦察卫星。

    太空上的“哨兵”——导弹预警卫星

    人们面对突然来袭的核导弹,除了迅速钻进防空洞之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在导弹飞行途中进行拦截,将它击落。但是拦截导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消极躲避还是积极防御,都要争取一个预警的时间,即从发现导弹来袭到导弹命中目标的时间。为了取得较长的预警时间,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制造洲际导弹预警系统。

    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的洲际导弹,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用了5年时间建成了“北美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但是,由于地球曲面的阻挡,只有当导弹爬高到250千米高空时,雷达才能探测到目标,预警时间仅15分钟,这对处于一级战备的战略空军和导弹部队,也许还来得及应战,但对全国军队进入临战状态、城市居民疏散隐蔽,显然来不及。

    人造卫星上天后不久,人们开始研制导弹预警卫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发射预警卫星。这种卫星在人们头上日夜奔忙,监视着不平静的地球。卫星上配置的红外探测器对导弹喷焰非常敏感。它能在千里之遥处“看”导弹的发射,并把核袭击的危险信息及时发回地面防空中心,可以赢得半小时宝贵的预警时间。

    大家知道,一切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零下273摄氏度),都会辐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当洲际导弹的发动机点火后,由高温气体形成的喷焰将产生强大的红外线辐射。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能在导弹发射后几十秒钟内向地面站报警。不过,早期的预警卫星会把高空云层反射的太阳光当做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而误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核袭击。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就发生过,曾造成一时的混乱。

    为了消除虚警,人们在预警卫星上同时配上高分辨率远视镜头的电视摄像机,当红外探测器探测到导弹喷焰时,立刻控制电视摄像机自动地拍摄目标区域的图像,于是地面站的电视屏上以每秒1~2帧的速度,显示出导弹喷焰的运动图像。根据喷焰在不同高度上的不同形状,就可判断是否真有导弹来袭,并可粗略地测出导弹主动段的飞行轨迹。

    导弹喷焰辐射的红外线波长,主要在2.7微米左右,因此目前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多采用硫化铅探测器阵列。它由约2000个单元器件排列而成,最敏感的波长为2.7微米。当卫星在3.6万千米高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时,整个红外探测器阵可“看”到地球表面的40%。

    1960~1966年,美国先后发射了12颗“米达斯号”试验型预警卫星。1966年底至1970年9月,美国又发射41颗新型预警卫星,作为部署工作型卫星之前的过渡性措施。从1970年11月开始,美国实施综合导弹预警系统计划即“647计划”,在地球静止轨道部署工作型卫星。该系统1972年投入使用时只有2颗卫星,后来又发射多颗卫星进行完善和卫星的更替。一般情况下,该系统由5颗647卫星、2个大型地面站和简化处理站组成,其中3颗卫星工作,2颗备用。工作卫星能在导弹发射后90秒内向地面接收站传送警报信息。分别定位于赤道上空3.6万千米,依次为东经60度、西经0度和西经134度的3颗工作卫星组成的预警网,已观测到美、法等国数以千计的从地面和潜艇上进行的导弹发射。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以较高的命中率拦截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这种预警卫星起了很大作用。

    这枚火箭把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导弹预警卫星送入太空。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将“国防支援计划”(DSP)导弹预警卫星送上太空,至今DSP卫星已发展到第3代。第1代共发射了7颗,第2代共发射了8颗,从1970年11月开始陆续发射第3代DSP卫星,迄今共发射了18颗。第3代DSP卫星系统采用地球同步轨道,DSP-Ⅲ卫星重2360千克,设计寿命9年,外形为长10米,直径6.74米的圆柱体,首颗卫星于1989年6月14日发射。

    随着苏联的解体,导弹威胁已发生了改变,美国认为虽然来自俄罗斯或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的威胁,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所谓“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的带有核生化弹头的战区弹道导弹的攻击。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预警系统,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就是为此而研制的,它将取代现有的“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系统,为美国部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弹道导弹预警。天基红外系统由美国空军研制,它也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相比,“天基红外系统”卫星将能完成更多的任务,包括导弹预警,为防御导弹指引目标,提供技术情报和战场态势信息等。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的导弹预警卫星计划起步稍晚,于1967年开始发射预警卫星,大部分采用大椭圆轨道,远地点在北半球,轨道高度约4万千米,近地点在南半球,轨道高度约600千米,卫星运行周期约12小时,其中8小时位于北半球上空,如要提供24小时监视,需在这样的轨道上等距离部署3~4颗卫星。俄罗斯目前已有9颗大椭圆轨道预警卫星在轨工作,已形成对美国全境洲际导弹发射场的全天时覆盖,其预警能力与美国相当。1975年以后俄罗斯也开始发射同步轨道预警卫星,目前也有9颗卫星在轨,工作寿命4年以上。

    俄罗斯“预报”号导弹预警卫星俄罗斯的导弹预警卫星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分别是“眼睛”和“预报”系列,其中“眼睛”系列计划采用9颗卫星组网工作,轨道面间隔40°,下发频率在2274~2304兆赫之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俄新卫星的发射未能及时弥补旧卫星的退役,致使“眼睛”系列在轨工作的卫星数量大为减少,目前仅有2颗“眼睛”系列卫星在轨工作,都为2002年新发射,已无法对北半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实施24小时不间断的覆盖,但仍然有一定的预警能力。而俄“预报”地球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采用4星组网工作模式,主要监视来自美国东部和欧洲大陆的陆基导弹以及来自大西洋的潜射导弹对莫斯科构成的威胁。这种组网模式可以形成横贯美国东海岸至中国东部的导弹发射监测带,与设计中的9星大椭圆卫星组网模式相互补充,进一步提高导弹预警能力。

    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导弹预警卫星发展逐步走向合作,共享双方预警卫星所得的数据,为卫星技术改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预警卫星投资相当巨大,法、日、英、德等国难以单独发展卫星预警系统,因此,今后卫星预警发展将趋向国际化合作的道路。

    知识点预警卫星的分类

    预警卫星按其轨道特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球同步轨道预警卫星系统,另一种是大椭圆轨道预警卫星系统。其中美国主要采用的是地球同步轨道预警卫星系统。前苏联则主要采用的是大椭圆轨道预警卫星系统。这两种预警卫星系统各有特点。地球同步轨道预警卫星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居高临下,可以时时预警。大椭圆轨道预警卫星系统其远地点在北半球,近地点在南半球。大椭圆轨道隐蔽性好,但卫星运行周期短。

    “大洋密探”——海洋监视卫星

    素有“大洋密探”美称的海洋监视卫星集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对舰船等运动目标定位于一身,是探测、跟踪、定位、识别和监视海上舰艇的“大腕”(包括探测水下核潜艇)。此外,它还能跟踪和监视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为己方舰船的安全航行提供海面状况等海洋数据。

    尽管同样是监视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但以监视海洋为目标的海洋监视卫星与以监视陆地为目标的电子侦察卫星还是有以下差别:海洋监视卫星具有战术侦察性质,因为海上目标经常是运动的,所以卫星须实时传输与分析数据,而电子侦察卫星可实时也可延时传输与分析;海洋监视卫星监视的地区占地表面积大,故卫星轨道均较高,以便覆盖更大面积,而电子侦察卫星的轨道较低;海洋监视卫星的工作方式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而电子侦察卫星主要采用被动型。

    按所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的不同和采用侦察手段的不同,海洋监视卫星大体可分为成像型和电子型,成像型可分为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和微波成像等;电子型可分为被动无源的电子型侦察和主动有源的雷达型侦察。其中,电子型主要用于测定海洋目标的位置、航向和航速,成像型则可更加详细地获得目标的外观、用途等信息。二者结合,则使由海洋监视卫星组成的目标监视系统成为可对动态目标快速定位,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侦察手段的复杂系统,大大增强其对情报的侦收、处理和传输能力。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先进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前苏联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宇宙-198”卫星,这是一颗雷达型海洋监视试验卫星(US-A)。从1974年起,苏联开始发射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US-P)。这两类侦察卫星均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后来,由于带有热离子核反应堆的US-A卫星两次坠入大气层,前苏联不得不停止发射这种卫星,而全力发展采用双星组网工作方式的US-P卫星。截至1997年底,US-P卫星已发射了46颗,其中24颗属于基本型,后22颗属于改进型(US-PM)。

    美国从1971年12月开始发射“一箭四星”的试验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6年4月发射正式使用的第一组“白云”号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7年和1980年又各发射第二、三组。目前,美国正在执行“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计划,该计划由“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和“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合并而成,兼顾了空军的战略防空和海军海洋监视的需求。美国在发展“白云”系列的同时,也开展了代号为“飞弓”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的研制工作,并曾执行了“海军海洋遥感卫星计划”,试图使用一种重量更重、倾角更大的卫星,以同时满足国防和民用需要。

    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利用海洋监视卫星组成了实用型的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但印度、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已经有了海洋监视卫星,其他一些国家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

    知识点“白云”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

    美国的“白云”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设,到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共发展了三代“白云”系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白云”系统每个星座(低轨道卫星或中轨道卫星系统中卫星的集合)均由1颗主卫星和3颗子卫星组成。其中,主卫星主要利用各种侦察手段来获取情报,子卫星则装有射频天线,通过射频天线测定的电子信号到达时间,来计算出精确的信号发射源距离和方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