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时代-吃茶油的毛泽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油可以放20年不变质?茶油。

    变质的食用油有一种哈喇味,哈喇味就是腐败味。油茶专家韩宁林告诉我,民间土法榨出的茶油,清除了水分和杂质后,可以放二十年不变质,晶莹剔透,清香如初。啧啧!还没有哪种食用油像茶油一样具有如此强悍的抗腐败能力呢。茶油真是个好东西。

    茶油是食用油。它与喝茶的茶无关,也不是茶树油,它是用油茶树的果实——油茶籽榨出的油。人们只知道毛泽东喜欢吃辣椒,吃红烧肉,却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喜欢吃茶油。实际上,出生于韶山冲的毛泽东是吃茶油长大的。早年间,韶山冲周围的山岭上到处是油茶树。韶峰脚下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成片成片的老油茶林。韶山营林站站长袁建芬说,那些老油茶树至少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悟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道理的毛泽东,对油茶和茶油亦颇有研究。他在《兴国调查》中把油茶树的果实称作“桃”,也称作“茶子”。毛泽东写道:“分山比分田更困难,有大山,有小山,有柴火多,有柴火少,有大树的,有小树的,有无树的,因此难分。土地科长和七个土地干事,一道出发,踏看全村各山,定出个办法,不照山的面积分,照山的茶子树分。以一担‘桃’(一担茶子,值钱二串,叫做一担桃)为标准,大树三十根为一担桃,中树六十根为一担桃,小树百二十根为一担桃。把全村山地算成桃数,然后按人口平均分配,插牌子为界。”

    多有趣的毛泽东,居然用数“桃”的办法来分山。看来,革命不光是暴动呢。后来他去了井冈山,后来他去了延安,再后来他去了北京,带领一帮农家子弟,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蒋家王朝”,创建了一个共和国。那个共和国的前边还有两个字:人民。——是韶山冲的茶油给了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力量吗?

    恐怕这是永远无法破解的密码了。

    毛泽东住进中南海后,韶山冲的乡亲们来看他,常常带给他的就是辣椒、腊肉和茶油。茶油是用有些粗糙的罐子装着的,笋衣做的盖子盖得严严实实。然而,菊香书屋里还是弥漫着淡淡的芳馥。

    韶山冲现有油茶五千余亩,每年“桃”的产量都不低。小时候的石三伢子,也干过摘“桃”,担“桃”的农活吧?

    如今,“毛泽东故居”旁边的“毛家菜馆”每天的食客络绎不绝。“毛家菜馆”烧的菜,味美,好吃,远近闻名。可为什么好吃,却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毛家菜馆”的年轻女主人毛毛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只不过烧的菜多半用的都是茶油。毛毛是大学毕业生,精明,能干,深谙餐饮之道。“毛家菜馆”创始人,八十余岁的奶奶汤瑞仁格外喜欢她。

    在韶山,汤瑞仁可是一位名人。有一张毛泽东和韶山乡亲合影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1959年6月25日拍摄的,题为《领袖和群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全国家喻户晓。那张照片至今仍挂在“毛家菜馆”最显眼的地方。照片上站在毛泽东旁边,那位抱小孩笑得最开心的少妇就是汤瑞仁。她的丈夫毛凯清与毛泽东有亲戚关系。就是那次回乡,毛泽东还在她家作过客,吃过饭。汤瑞仁回忆说,当时她炒菜用的是茶油。红烧肉、炸臭豆腐干、煎小鱼等几个土菜,毛泽东都很爱吃。毛泽东坐在没有靠背的板凳上,一边吃,还一边说着笑话,夸她红烧肉做得好。临别时,毛泽东送给她家八丈布,一担米。

    唉,毛泽东再也吃不到她用茶油做的菜了。她的眼里噙着泪水。

    ………

    而茶树油是植物精油,被称作“澳洲黄金”。最早命名茶树油的是英国的库克船长,1770年他在澳洲探险时发现,当地的毛利人采摘一种气味浓烈的叶子煮茶喝,这种叶子捣成糊状后,涂在伤口上还可以消炎止血,使伤口很快痊愈。库克船长把这种“气味浓烈的叶子”带回英国,让化学家以蒸馏方法从中提取出了精油,这便是被后来广泛用于个人护理品的茶树油。据说,城市美容院里必备这东西,用于女士香熏安神,润肤增白。实际上,这种“气味浓烈的叶子”叫互叶白千层。我在福建闽北见过这种树,叶子用手一捻,果然能散发出一种浓烈的气味。而油茶的叶子呢,无论怎样揉捏,也是不会散发出那种浓烈气味的。

    互叶白千层是针叶树,清秀端庄,如文雅的仕女。油茶是阔叶树,雄壮魁梧,若粗犷的汉子。

    茶油是个好东西,茶油是中国本土的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