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陶醉-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如果由于某一偶然的原因或失误,我们在旅途中或变换居留地时失散了,那么就应当各自立即返回最后一次共同过夜的地方,到那里后,或者在火车站等候对方,或者写信给对方(到该市邮政总局领取)。

    2)如果不幸我们的行踪被发现,即将被捕,那么我们那时必须是做好了一切准备的,可以采取最后一着。我平时手枪不离身,睡觉时也总放在身旁。我也为你预备好毒药氰化钾,你可以悄悄装在粉盒里随身携带以防不测。心里有了这个底,随时都可以采取我们原先决定采取的行动,我们就能在任何时候都活得更踏实些。从我这方面来说,我反正是下定了决心,决不再回到铁丝网或者铁窗内去了。

    万一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两人中一人被捕,而另一人不在场,那么后者就要承担起伙伴的义务:立即逃走。要是出于不恰当的儿女之情前去自首,以便与伙伴同甘共苦,这样做将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一个人的负担终究要轻些,在仅仅被拘留时也比较容易设法为自己开脱。此外,尚未失去自由者可以帮助灭迹,可以给被捕者送消息,甚至还有可能帮助他越狱。自愿放弃自由,放弃那我们不惜为之冒最大风险的自由,是荒唐的行为。要自杀是不愁没有时间的。

    五 结语

    我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采取这次冒险行动,是为了获得自由,至少是获得一段时间的自由。这个自由概念也包括我们相互间的人身自由在内。如果两人中某一人出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感到同对方一起生活十分别扭或不堪忍受,那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对方。我们之中每一个人铤而走险全然是自觉自愿,没有强迫,没有向对方施加任何压力,每人都只对自己负责,因此,无论何时,谁也不能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责备对方。我们从第一分钟起就平分所得钱财,以便每人都保持自由,同样地,我们也要平分责任、平分风险,各自承担自己行动带来的一切后果。

    我们每时每刻都确信自己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对方的事情,而仅仅做了在我们所处的情况下惟一正确、顺理成章的事。对于整个未来的计划和安排来说,这一点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了。抱着心虚理亏的想法去冒这样大的风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不受对方约束,经过充分的考虑,确信这条路是惟一可行的、正确的,我们才可以走上这条道路,才必须走上这条道路。

    她放下这一叠纸,抬起头来。他已经回来了,在一旁抽着香烟。“再看一遍吧。”她听从了。等她再一次看完了稿子,他才问她:“一切都清楚、明白吗?”

    “对。”

    “你觉得里面还缺点什么吗?”

    “不,我看你什么都想到了。”

    “什么都想到了?不对,”——他微微一笑——“有一点我忘了写进去。”

    “是什么?”

    “哎,我要是知道就好了。任何计划都有一点欠缺。任何犯罪行为都有一点破绽。只是事先不知道在哪里罢了。每个罪犯,不论多么狡猾,总是会犯一个小小的错误的。他把他所有的证件都收走了,却偏偏把他的护照落下了;他估计到了一切障碍和阻力,但往往忽略了最明显、最不成问题的一点。谁都会有一点疏忽闪失。所以,大概我也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吧。”

    她声音里充满了惊讶。“那么你觉得……你觉得事情不会成功……?”

    “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事很难。走另外那条路要容易些。违抗自身的规律,几乎总是要失败的——我这里说的不是法律和法规,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警察。这些都是可以对付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内部规律:这个是往上的,那个是向下的,该高升的总是会高升,该垮台的总归要垮台。我这辈子还没有过什么成功,也许这是命中注定了的,甚至可以说,大概我们是气数尽了,非完蛋不可了。如果你真心实意地问我,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不相信我是个有朝一日会非常幸福的人,也许幸福压根与我无缘,有这么一个月、一年、两年的好日子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我们决定去冒险,那么我也不是想着什么将来活到白发苍苍、年逾古稀,在绿茵环抱的温暖家庭中颐养天年,在美满幸福中了此一生之类,我只是想到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只是延缓一下我们用手枪来结束一切的时间而已。”

    她安详地看着他。“谢谢你,费迪南,谢谢你对我这样真诚。如果你不是这样,而是慷慨激昂地大讲一通,那我反而不信任你了。我也不相信我们会长期一帆风顺。每当我设想这件事,总是想到一半就被严酷的现实拉回来。也许我们打算做的事是白费力气,毫无意义。可是不这样做,照目前这样生活下去,就更没有意义了。我看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出路。所以说——你可以指望我的合作。”

    他看着她,目光清澈、明亮,但没有喜悦。“永不反悔?”

    “决不。”

    “那么星期三,十号,六点钟?”

    她毅然地、坦然地注视着他的眼睛,向他伸出手来。

    “对。”

    (1982)

    注释

    [1] 弗兰茨·约瑟夫时代,指奥地利皇帝(1848-1916)、匈牙利国王(1867-1916)弗兰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统治时期。

    [2] 蒂罗尔,奥地利西南州名,地势高,阿尔卑斯山横贯全境,1918年南部划归意大利。

    [3] 1918年11月奥地利成立共和国。

    [4] 此时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八年。

    [5] 克雷姆斯,多瑙河畔奥地利古城,在维也纳西七十余公里。

    [6] 蓬特雷西纳,瑞士旅游、疗养胜地。

    [7] 克拉拉,即克莱尔的德语称呼。

    [8] 瑟堡,法国科唐坦半岛著名港口。

    [9] 恩加丁,著名的疗养胜地,蓬特雷西纳即属上恩加丁。

    [10] Mary,即德语Marie(玛丽)的相应的英语称呼。

    [11] 英语:一点不反对,我怎么会反对呢?

    [12] 荷兰姓氏中的“凡”(van)同德、奥贵族姓氏中的“冯”(von)发音接近。因而说有点贵族味道。

    [13] 指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

    [14] 克丽丝蒂娜的爱称。

    [15] 埃斯特哈西,匈牙利贵族,在哈布斯堡王朝中官居显要。

    [16] 施瓦尔岑贝格,19世纪以来的奥地利望族,官居显要。

    [17] 伊松佐河,流经今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注入亚得里亚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奥在边境伊松佐河地区曾有过多次激战。

    [18] 科尔诺伊堡,奥地利多瑙河畔城市。

    [19] 巴纳特,当时属奥匈帝国,今一部分属塞尔维亚,一部分属罗马尼亚,农产、矿产均丰。

    [20] 施蒂弗特(1805-1868),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以描写自然风景见长。

    [21] 英语:至少我是这么想。

    [22] 英语:可怜见儿的。

    [23] 哈恩丹,荷兰贝尔根地方的小城。

    [24] 皱领,16、17世纪欧洲许多人常戴的一种宽而硬的轮状皱领。

    [25] 家神,传说悄悄帮人做家务的轻盈、小巧的神仙。

    [26] 法语:小姐,您脸色有点苍白呢。

    [27] 约丹斯(1593-1678),尼德兰画家,曾作名画“豆王节”。荷兰民俗,每年1月6日庆祝“豆王节”,谁将点心里的豆子找出来就是“豆王”。

    [28] 毕德麦耶时期,德国文学史上1815至1848年的一段时期,毕德麦耶派表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庸俗生活。

    [29] 格拉德巴赫,德国一城市。

    [30] 伊普雷,比利时西部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这里有过几次激战。

    [31] 马洛亚和锡尔斯均为上恩加丁疗养地,锡尔斯玛丽亚是锡尔斯的一景。

    [32] 英语:我们要好好过一过。

    [33] 英语:你瞧。

    [34] 克丽丝蒂娜到达这里以后,人们一直把她误认为是凡·博伦先生的侄女(德语中外甥女和侄女是一个词,姨父叔叔和姨母婶婶也分别是一个词,这种误解是容易产生的)。

    [35] 苏瓦松,法国城市,位于埃纳河畔。

    [36] 诺丁汉,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首府。

    [37] 冯·博伦(Von Boolen),这里,德国工程师将荷兰普通姓氏中的“凡”(van)误解为德国贵族姓氏的“冯”(von)了。

    [38] 克虏伯·博伦(1870-1950),德国钢铁工业垄断资本家,全名为克虏伯·冯·博伦·翁德·哈尔巴赫。

    [39] 巴克拉,欧洲流行的一种纸牌赌博。

    [40] 英语:呵,我明白了。

    [41] 切尔维诺峰,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境内的著名山峰,海拔4478米。

    [42] 斯文·黑丁(1865-1952),瑞典探险家。

    [43] 英语,此处作“也罢”解。

    [44]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在位)蓄的上唇须,两端修尖向上翘起。

    [45] 罗尔斯罗伊斯,英国主要汽车公司罗尔斯罗伊斯有限公司生产的名牌小轿车。

    [46] 兰德克,奥地利因河上游的旅游胜地。

    [47] 塞莱里纳,瑞士地名。

    [48] 马球(Polo),原文为单纯名词,并非“马”与“球”组成的复合名词,所以从构词成分中看不出“马”字。

    [49] 法文:啊,凡·博伦太太的侄女(外甥女)吗?

    [50] 法文:啊,她刚到这里时那样子真是可笑极了!

    [51] 英语:亲爱的博伦太太。

    [52] 英语:克丽丝蒂安娜小姐。后同。

    [53] 参见第127页注[1]。

    [54] 参见第127页注[1]。

    [55] 参见第127页注[1]。

    [56] 德兰士瓦,南非地名,19世纪下半叶沦为英殖民地,1910年以后是南非联邦一个省(1961年退出英联邦)。

    [57] 考纳斯,立陶宛城市,1920至1940年为临时首府。

    [58] 因特拉肯,瑞士伯尔尼州气候宜人的疗养地。

    [59] 舒尔斯塔拉斯普,下恩加丁疗养地,有著名的矿泉。

    [60]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功利主义者,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

    [61] 埃克斯温泉,法国著名疗养地,在里昂以东。

    [62] 圣珀尔滕,在克雷姆斯南约20公里。

    [63] 一种质量低劣、打好了领结出售的领带。

    [64] 玛丽亚策尔,奥地利疗养小城,同时是中欧最有名的基督教朝圣地。

    [65] 五星驱魔符,一笔画成的五星符号,民间传说能防御母夜叉。

    [66] 阿格拉姆:即萨格勒布,今克罗地亚共和国首府。

    [67] 雪恩布伦宫,维也纳著名的皇家宫苑,参观游览的名胜之一。

    [68] 当时奥地利执政的主要党派是基督教社会党(议会多数),社会民主党也有不少议席。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弗兰茨是属于社会民主党的。

    [69]“穿黑袍的家伙”指基督教社会党。

    [70] 鲁提尼人,即乌克兰人,特别指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乌克兰人。

    [71] 伏朗格尔(1878-1928),沙俄将军,苏联国内战争时被红军击败。

    [72] 梅兰,即今意大利梅拉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奥地利,是蒂罗尔州南部重要城市,1919年和南蒂罗尔一起划归意大利。

    [73] 克朗,1892年至1924年奥地利货币名称。

    [74]《圣日耳曼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国圣日耳曼签订的对奥和约。据此,欧洲一些国家的疆土有了变动。

    [75]《拉德茨基进行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献给奥地利元帅拉德茨基(1766-1858)的著名进行曲。

    [76]“上帝保佑”,奥地利当时国歌的首句。

    [77] 费迪尔,费迪南的昵称。

    [78] 内斯特罗伊(1801-1862),19世纪奥地利喜剧作家和演员,其作品以幽默、风趣见长,特别擅长文字游戏。

    [79] 这是欧洲一些国家的习俗。

    [80] 公寓住宅,这里指市政当局分配下来的住房。

    [81] 奥弗涅山区,法国中部的山脉。

    [82] 俄语读音,意为:我的天!

    [83] 布里斯托尔饭店,维也纳市中心的大旅馆。

    [84] 国庆节,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1月11日被定为奥地利国庆节。

    [85] 耶稣受难路,耶稣受难日教徒游行时走的,通向受难像的路。

    [86] 格罗森,奥地利货币单位,一格罗森等于百分之一先令。

    [87] 米特罗巴,1917年建立的大企业“中欧卧车餐车股份公司”的简称。

    [88] 斯特凡大教堂,维也纳最著名的教堂,建于14至15世纪。

    [89] H,即霍夫莱纳(Hoflehner)。

    [90] 虚构的罗马尼亚人姓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