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拾遗-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壬辰年兜将至,人心躁动,车马嘶哑。但从坊巷到庙堂,人们都察觉到,这年很特别,尤为清净,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是良好的开端。很多人开始潜心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先人的声音,做到先知先觉;爱父母亲,近老百姓,才能真正接地气,从而有所作为。

    春日之下,站在镇海楼之上,虽不能如古人远眺千里闽江入海口,但榕城气象蔚然大观,儒家思想无法释怀。感恩圣贤,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百善孝为先。我想起父母亲,他们走不出故乡南埔村,那里交通不便,资源贫瘠。十一年前,当父母亲偶然与省长联系在一起时,我清楚明镜高悬,对文字与笔墨更加敬重。原来,我是可以写的,也必须要写好。人先有牵挂,然后有使命。连父母都不爱之徒,根本无资格谈为人民服务。

    生命是坚强的,又是脆弱的。我不定期写母亲,每逢母亲节时,都有幸被报社采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此母亲,已非彼母亲。我不会写文章,但趋至真至诚,语言直白朴素。许多人说,令慈修善,通情达理。但我朝夕相处,看出局限,只因她归属弱势群体,经常无处诉求,故她多重信仰,千处祈求庇护。写父亲时,我每每早起,洗刷焚香入清静,抱住电脑痛哭,心力交瘁,我不断思考生死病痛,人怎能就这样消失?愿父亲远去,能换来母亲健康,唤醒兄弟新生。

    大隐隐于市,是高人行为。吾辈出世入俗,奔走于城乡之间,不断怀疑城市,悲悯农村,它们的快速发展让我充满警惕,恐慌随之而来。就说农村,很多家庭住上洋楼,开起小汽车,供出大学生,他们脸上却仍然写着不幸与不争。当钢铁洪流从城市开始包抄村庄时,我却渴望能看到公交站台,看到人们相互搀扶,厝边嘘寒问暖,不攀比车辆,有诗情画意。过春节,买部自行车在村里骑开,村人背后哈哈大笑,他们认为我理应躲在小车里。我似乎成了异类,也觉得自己的做法张扬了。可以肯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于是记录些什么,集成小册,期待抛砖引玉。

    感恩是常态。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让我敬惜字纸,不断推敲事理;俯形案牍间,使我无限牵挂,尤其是家乡父老。媒体众多好朋友,培育我正气浩然,爱憎分明。长相平平,朋友却说,我貌如钟馗,着实抬举。只因吾笔,村庄或人或事,一次次被写成公文,进入公仆们的视野。其实,我内心祈祷,只愿她能平静安宁些,因为那是父母亲赖以生存和终老的故土。感谢祖先遗留下来的语言和文字,至少让我能拥有一份掌声之后的淡定与清晰明了的坚持,感觉自己真实地存在。

    众人拾柴火焰高。昆明、朝东和建宏先生对待文章虔诚无比,长期给予鼓励;春辉、朝晖与文忠兄更是催人奋进。坤兄赠言:“不可封笔。”文山兄赠言:“以楼为鉴,心波自平;大巧若拙,说心里话,写好文章。”培川兄赠言:“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有很多朋友,或念予高堂听,或推荐孩子读。儿子说,你是穷酸文人,却到处显摆。他改我文章个别字眼,评曰:比以前进步了,让人窃喜。以上皆策我前行,不敢怠慢。

    善有福报。十几年来,昆山先生携子女在榕城打拼创业,我为乡里人,见证其成长、发展和壮大,乐善好施。对于转型升级,我乐观其成,充满信心。

    一叶一菩提。万物都在塑造着我。民生多艰,我愿有菩萨心肠,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多年以后,我还牵挂着《土特产》中来自三明的一老一少,苍天有眼,你们还好吗?

    日子整齐过去,烦恼无序而来。杭州灵隐寺有对联曰:“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曾国藩说,花未全开月未圆,非凡人境界能达。从文字到人生,概莫能外。要充满信心,看到希望,学会等待,享受过程,千万别怨天尤人。

    我写文章,一向说实话,通俗易懂。丑作生产,总得见人。您如指正,是吾荣幸。

    学会感恩。

    时蛇年孟春二十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