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凝固静止了,这片红松雪地里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太阳升得老高了,照在身上有种红红的暖意。她平静地坐在崖上,就像每回到崖上来折达紫香花枝时那样静静地坐着,她目光落在下边半壁一处她采过达紫香花的朝阳石崖缝上,那一蓬朝气蓬勃的达紫香干枝又旺盛地生出卷卷叶来,她在想,要不了多久就会开出鲜艳的达紫香花来……
她像一只小鸟轻盈地飞了下去,鲜红的血点溅散在那片达紫香枝下的白白的雪面上,顿时像绽开了无数朵达紫香花瓣,鲜艳无比地盛开在覆着洁白雪面的崖壁上,连吊在崖壁上的阳光都格外灿烂!
据东北抗联六军七师史料记载,1938年3月末的一天拂晓,七师被服队驻地遭受到的这次敌人突然偷袭,原来是年前来送白面和猪肉的地方工作人员赵老七下山时被捕,终于挺不住敌人的酷刑,说出了七师被服队藏匿在深山密林中的地点。日伪军出动了四百多人上山清剿,不过日伪军在上山途中转迷了路,转了一天一夜才找到这里来。日伪军占领了被服队厂房后,放火烧了这幢木刻楞,把水桶踩扁,饭锅也砸碎了。当敌人正想搜山追击时,被得到报信的抗联留守的第五营部队闻讯赶到,击溃了敌人。
裴队长和劫后余生的女战士们,在木刻楞里找到了烧成黑炭的李宝库和金师傅的尸体,他俩身躯趴在那两台缝纫机上,临死前还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那两台苏式手摇缝纫机。大家在红松林地里点起了六堆火,将李宝库、金顺臣、凤子、吕副营长、张排长还有那名哨兵女战士的尸体分别火化,裴队长带着大家把他们的骨灰撒在被服队烧成黑炭的木刻楞废墟上,她眼睛里含着悲愤的泪水说:“你们留在被服队的厂房里吧,我们打鬼子去,为你们报仇。”
后来裴队长和夏嫂又带人在石崖的半壁岩石缝中和山涧底下,分别找到了凌云和牛桂兰的尸体,把她俩埋在了那座石崖下两块岩石旁。
裴大姐带领大家哀悼告别后,在夏营长他们的护送下转移去了小兴安岭东麓的格节河密营……
后来据七师史料记载,东北光复后,那个叫赵洪生的人被东北民主联军抓到镇压了,枪毙他时,据说他家里人得到允许给他送去一碗饺子,可是他一个饺子也没有去碰。
五营的驻地曾被改成叫红山的地名,人民政府成立后一直沿用这个地名,这里的红松林是小兴安岭最茂盛的一片原始红松林,后来就被政府保护成红松母树林,这片红松林地里每棵红松都有上百年的树龄,结的松果又大又密,生生不息。当地老百姓还习惯管这里叫五营,后来五营这个地名也保留了下来。如今在伊春这一带,有红山、红星,五营、五星这样的地名。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达紫香花开时,又一个春天到来了。小兴安岭这片密林深处走来了两个人的身影。一个是白发苍苍,身着那种类似中山装灰色洗得有点儿发白老抗联服的女干部,一个是个年轻人。他们顺着林中那条涓涓的小溪走上来,走到那座石崖下,在石崖下的两座坟墓前停下了脚步,垂下了头。林地里异常宁静,只有暖暖的风轻轻吹拂着什么……年纪大的女人还把头上特意戴的锥形军帽脱了下来。两座墓碑上分别写着:抗联烈士凌云,生于1918年,卒于1938年,1936年参加抗联。抗联烈士牛桂兰,出生不详,卒于1938年,1937年参加抗联云云。
女干部模样的老人嘴里颤颤地对年轻人说:夏抗联,是她们在那次突围中救了你的命……
男青年分别给两个墓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随后他将自己怀里一大束达紫香花恭恭敬敬放到了凌云墓碑前,又接过母亲怀里的达紫香花恭恭敬敬放在了牛桂兰墓碑前。这两束花是他和母亲一路上山走来时采集的。
抬起头来时,这个年轻人惊讶地发现,这座石峰崖的半腰处开满了达紫香花,比他们来时见到的所有达紫香花开得都艳。
回头,他母亲正抬起花白的头,湿润晶莹的目光也正向那山崖腰处达紫香花深情地注视着,和他目光里一样流露着惊讶。
作者简介:王鸿达,1961年生于伊春苔青。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文学院驻地作家、大庆市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代表作品有《孤鸟》、《绿》、《方庄行动》、《不被他人伤害》等。曾获首届东北三省文学奖,三次获得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以及第三届金盾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法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