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象:回到时间开始的地方-中国意象:一身竹叶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阅读汉代的残简和书信,进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那个瞬间,我能感觉到那种迟疑和谨慎。彩羽心笺沾满泥土,墨色青青,穿上了青色的锦袍,沐浴完毕,拂去尘土,已经是汉代的城邑,明清的府斋。

    永嘉元年(145年)正月的这封信件,记载的是一个汉代县令的日常生活。这封信让我想到古代的官员,尤其是不入历代史家法眼的县令,他在筹备钱粮,裁断官司,赈济灾民,巡查安抚百姓的时候那种焦躁与期待。书信的字迹模糊,官袍文牍的色彩弥漫,青色的烟从小县城的田野袅袅升起,我在灯下仔细的辨别着车马的声音,竹简的刻印,生怕不小心惊动了伏案疾书的县令。

    古代的县令,不仅仅是那个墨笔绘画梅兰竹菊水墨图的县衙里的官差。

    目光透过那衙门的案牍,如雪片般的公文,往往耗尽一个县令的心血和壮年时光。如果你仔细读过古代的吏治,赈济的数据,你会明白那些披星戴月,不辞辛苦负责考察地形,垦荒耕织的的最低级的官员的焦虑与不安。古代官职种目繁多,比如:卫尉、太仆、廷尉、宗正、治粟内史,但是我只是觉得只有这个治粟内史和县令才是我在古人家书中遇到的知音。

    汉代的马车,载着书信,钱米,不分日夜的奔赴浙东,齐鲁,会稽,我常常会被走在北方大地上赈济灾民的钱粮马车滚滚的车轮声惊醒。夜雨从天空中泼洒下来,长长的卷轴,墨色如海,煎熬在油灯下的官员和府吏奋笔疾书,文官府吏出谋划策,唇舌如火,两股战战,不能平静。八百里加急书信连夜出城,差官飞马策纵,一路呼喝,黎明时分已经到达郡守的宅邸。而城外是江浙的流民,会稽,永嘉的百姓在等待赈济的辆车赶到。官差和县令频繁出入,步履连连,心乱如麻,寻求安民的赈灾的良策。

    二

    汉代版图之大,郡县之多,数不胜数,典籍极少记载县令,郡守的日常生活。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的政区建置详细记述了103个郡(国)、1587个县(道、邑、侯国)。这多达几千个县邑的治理是一件大事,正是这众多的县邑构成了国家的主体,每一个城池,村落都是当地县令,府尹治理考察的重点。若大的疆域版图,不是酸腐秀才可以口若悬河之地。

    我疑虑的看着这汉代地图上的众多城池,县邑,具体到一张郡县放大的地图上密密麻麻稀奇古怪的村落,道路。粗略的统计着人口,钱粮,丝布,柴米,你就能知道那是一种如此沉重繁琐的事务。密如蛛网的河道和县邑,记载汉唐县级官员治理责任,方略事迹的线装书,关于历代官员俸禄的统计表和各朝的墨印版图,是进入古代人生活现场的主要线索。在多达成千上万的城邑之间,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史学家,地理学家也会一头雾水,被这深不可测的汉代城邑图弄得狼狈不堪。绘制在缣帛上的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代表了这个县令,当地治理人员对于治下辖区的了解,而在那个时代,官员走马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巡查民情,考证水势,明察地理,取得第一首的农业数据,这才谈得上做官。

    驿马停驻,酒杯酣饮的县令,只是历代传说中的故事,汉代的中国,屯垦戍边、移民开垦的大片农业区,具体到治下的县令,必须是跋山涉水,亲临田地,才能鼓舞士气,完成治理的任务。古代县衙虽小,但是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一应俱全,治理城池,巡查百姓,管理农耕,县令是必须亲躬前往,不得马虎。一个县令固然是小官,但是要熟悉治下的人口数、县制、山川、水利、特产、官营工矿、建造关隘、祠庙,讲衣食住行样样都安置好,这样的责任和政事,容不得丝毫心浮气躁。天下的百姓每天往来于县城,日常之事更是离不开县衙官员裁断,这样的官职,即使荒废公务,那也是惴惴不安,在任内都是如履薄冰。成千上万的城邑内,任职的县令每天就这样日出升堂,裁断公务,访查民情,兴修水利,弄得满身泥土。

    三

    一卷书读完的时候,常常在昏昏欲睡之时,会想到古代穷乡僻野中的小城里埋头批阅公文的县令。汉朝时县令及吏员办理公务的场所人员混杂,幽暗的烛光,青灰色的衣裳,四方斗室,堆满了各种文牍,案卷,书信。沐浴之后,墨砚齐备,打开窗户,披上衣袍,朱笔之下的批文点点滴滴都是鸡毛蒜皮的民情,亦有零零碎碎的口角,债务,家里长短之事。这样的卷宗,堆满案头,随手翻阅其中一卷,都会被嘈杂混乱的线索,状词弄得焦头烂额。

    古代的县令,生活在东家长西家短的小城里,远离天子脚下的皇城,责问的是油盐酱醋柴米茶。这样的县令作为最接近百姓的官员,他们的生活是平凡,琐碎的。你想查一下他们的笔记,语录,文章都是困难的。中国的幅员如此辽阔,密密麻麻的县城,堆积如山的案牍,从头到尾,居多的就是这长长短短,1736年,乾隆元年五月,郑板桥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

    时光荏苒,我们终于能够清楚的看到古代的县令的履历了。这个县令的日常生活,公务施政都可以说是历代中国县级一层官员的典范。

    1746年,乾隆十一年,清代知识分子郑板桥任山东县令,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灾荒连年,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赈济灾民,巡查实证,安抚百姓。这个时候,作为一介县令,这个不入史家典籍的职位,它的重要性确实不言而喻。郑板桥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每一件公务都是直接面对百姓,为此,终于有人肯写一下这中国古代的七品芝麻官了。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跟随而至。“郑板桥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这样的县令终于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了。中国古代的一介县邑小官,却是责任重大,维系着衣食民生的国家大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他的日常生活里有葱葱的青竹,绿绿的青山,桀骜的菊花,巍巍的雪松,善于画山野之物,字迹磊落方正,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这个县令的日常生活里终于不再是蠹虫横生的案牍生涯,他开始在这个县邑的职位上做出了大文章。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郑板桥作为一介县令,这种心襟气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这种洒脱以及重任在肩的担当道义的精神,翻遍古代的赈灾史,它为中国历代的县令这一职位增添了更多的可供谈论的资本。

    明清的知识分子有描写出巡办理公务的县邑官员,景象并不那么轻松。出巡一事,下查民情,上溯河东,往往疲惫不堪,辗转乡村,观察河渠,核查田亩,车马困顿,旬日回府,多是饥肠辘辘,困苦难耐,如果假设这是一个清廉的官员,查看一下卷宗记载的俸禄,衡量一下县衙的公务,你才能掂量得清楚这县令一职的轻重分量。

    四

    古人说,天地间有杆秤,那天下万民即是铁打的秤砣。

    读完这句民俗味道十足的话,想想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粗茶淡饭的官员生涯,翻阅历代官员的俸禄流水簿子,那些话鱼虾的皇帝,玩花鸟斗蟋蟀的官差,大修园林搜刮异石奇草的的王公,只有山东范县县令郑板桥的字画最得人心,最有精神。

    夜雨连绵,古代的夜晚,小路上的车马在泥泞中寸步难行,一个守在案前苦思对策的县令研磨提笔,写了这封家信,讲述在他任内奖励耕织,灌溉、舟楫、养殖、渔业的故事。郑板桥不知道磨秃了多少只竹笔,而他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粟满仓,衣满橱。改革弊政,体察民情,他不曾有半点糊涂,督促耕织,裁断纷争,他不曾有半点灰心,重视农桑,纠正时弊,他铁肩万钧之重,却能不泥古法,身体力行。点点牡丹,多多野花,幽幽兰竹,傲霜秋菊、落雪寒梅,他的一封封家书,一卷卷笔墨,一朵朵兰竹,都是清丽秀气,却又飘逸脱俗。

    古代的县令,守着一座小城,用淡淡的墨笔画着这城里的百姓,用黑白分明的线条勾勒世间民情疾苦,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花草烂漫天性。这个县令的竹石图溢满山野之气,淡薄的色彩,仿佛便是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百姓时穿的那一袭布衣。竹叶兰叶一笔勾成,仪态万千,让人一眼看去便知道他这个县令做得是生气勃勃,荡气回肠。

    郑板桥任县令时给家人的书信语:“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古代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令和令尹都是我国古代的最小级别的官员,县令一职,为中国古代吏治相当重要的一环。所谓的父母官,大概就是指那些心有明镜的县令了。正是这封家信,让人看到了这个芝麻小官的大家风范。晚年的郑板桥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这样的刻印,要比历代的官员那些梅花篆字的官印重过千斤。

    古代的书生,功名利禄,势利不能,只得去做穷乡僻野的县令。但是正是这个官职,确实中国古代吏治最重要的一环。那些分散在政书、文集、史传、笔记之间的琐碎施政记录,正是古代县邑吏治最艰深,最复杂的线索。正是这身体力行矫正弊端七品芝麻官,讲中国历朝历代千万个县城的治理维系下来,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转,从钱米布帛到兵役赋税。郑板桥站在古代青色的城墙之下,他的心里看到的是旌麾直指江北的铁索楼船,画阁箫鼓,青山绿水,朗朗明镜高高悬挂在案堂天地之间。

    五

    乾隆十七年,郑板桥触怒权贵罢免归乡,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辞官归乡的郑板桥赋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这个县令的文章和笔法在历代的官员中间,它是如此的清澈,亮堂堂,直挺挺。

    一杯青青的竹叶青酒,一盏浓浓的美酒,一册册民情文牍,一个县令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记载在那些百姓的心里。穿布袍、吃粗粮糙米,断明白讼卷,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这样的一个县令任内事必躬亲,田赋,税收,农田水利,救济灾民,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勤以察弊,是他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贫民百姓的衣服是青色的,一个位置于中国古代版图上的小县城也是青青色的,辞官骑驴归家的郑板桥的衣襟也是青色的,宛若那山城外的河水清澈。县城外是青色的天空,下面是绿色的田地,曾经青青的衣领,头顶乌纱,腰间佩玉的县令骑着驴,慢悠悠的穿过农田,乡野的兰竹清新之气扑鼻而来。

    一个县令掌管的那些大米,布匹,鱼钱,苏木,银子,银票,都已经该散的全散去了,只剩下这三头驴载着他慢悠悠的走。这个饮酒写兰竹的县令,无论盛暑、雨雪、泥潦,都会亲临农田,他通晓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凡事细心谨慎,却又能当断即断,心里有着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那种关爱,责任感的存在使得一个古代县令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人性闪光之处。无论公务繁碌,不曾怠政,这样的县令,它的兰竹,山石要比古代许多皇帝的花鸟异松,园林仓廪都更有分量。

    在古代吏治以及农耕史之外,我在满案文牍之中披衣翻卷,阅读这个县令的日常生活。

    这个畅饮竹叶青的县令的日常生活与书吏史家们撰写的官员谱系没有关系,它只写在古代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县城百姓的心里。

    深夜读书写字的时候,常常会被墙壁的字画模糊了思路,古代的官员画山水的皇帝,弄瘦石的,临碑刻,放浪天地之间,藏匿形骸于四海笔墨的王侯,但只有郑板桥这一介山东小城县令画的墨竹最为生气,气韵生动。

    “衙斋卧听箫箫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一首诗,写出了中国古代一介县令的天下襟怀。他的窗里幽兰,窗外修竹,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此是何等气度,已达到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且容我挽起衣袖,放下纸笔,敬这个七品县令一杯竹叶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