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固然也都算得上是显赫的大人物,但是比起他们旁边的那个人来,还是未免有点相形见绌。这个人就是前内务部领导人、苏秘密警察头子、斯大林的密友兼斯大林清洗运动的头号帮凶亚戈达。
亚戈达竟也登上了斯大林的被告席,这个消息使全世界都惊呆了,人们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当他们发现这并非是传媒制造的愚人节新闻,亚戈达的的确确是站在了斯大林的被告席上时,他们又不禁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
根据法庭证词,亚戈达的主要罪行是直接策划了对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地区最高领导人基洛夫的谋杀。
在第一次莫斯科审判时,法庭曾宣布策划谋杀基洛夫的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样一来,亚戈达就成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同谋者。而众所周知,这两人恰恰是被此人送上审判台,并由此人在内务部地下室监斩的,说他是这两人的同谋,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置信。
斯大林也不是不知道将亚戈达说成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同谋难以自圆其说,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有他难言的苦衷。当时因为行事匆忙,考虑欠周,只顾了贪图“报复的愉快”,因而在杀害基洛夫这件事上留下了太多的破绽。比如,基洛夫死时,身边竟没有一个警卫人员,而负责基洛夫警卫工作的正是内务部列宁格勒分局。又比如,基洛夫死后,他因为迫不及待地想消除基洛夫留在列宁格勒的阴影,就让内务部负责遣散了数百名在列宁格勒担任重要职务的“基洛夫分子”。这些人被召进内务部列宁格勒分局,他们在那儿接到命令,他们必须在一个星期内离开列宁格勒,到遥远的乌拉尔或西伯利亚去报到,参加新的工作。
由内务部负责分派党的官员的工作,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猜疑,这就是斯大林考虑欠妥的地方,那些“基洛夫分子”前脚被驱逐,后脚社会上就流传开了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领导了一个新的反对派,这个反对派尚未成形,就被内务部消灭了。许多人并因此怀疑内务部插手了对基洛夫的谋杀。
危险的是由此产生了进一步的推测:基洛夫是苏共政治局委员,是苏联这块地面上数得着的大人物,倘若背后没有人支持,内务部是不敢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的。那么,支持内务部这么干的人会是准呢?不言而喻,只有斯大林。除了斯大林,内务部也不会接受另外任何一个人的命令去干掉基洛夫。
这些议论和猜测起初还只是像瘟疫一样在私下悄悄流传,没有入敢将人们的议论和猜测报告斯大林,因为那样一来,斯大林将把他当成必须予以消灭的知情者。所以过了许久斯大林才隐约听闻此事,不禁吓了一跳,这才发现由于自己报复之心太过急切,竟在杀害基洛夫这件事上留下了马脚。
为了平息社会舆论,洗清自己,斯大林迫切需要一只替罪羊。谁是担当这只替罪羊的最好人选呢,斯大林想来想去,只有亚戈达。因为亚戈达是内务部最高负责人,只有亚戈达才能欺上瞒下。
牺牲亚戈达,对斯大林来说,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他是忍痛割爱。亚戈达是惟一一个拥有巨大权力、同时又不对斯大林构成威胁的人。
而对亚戈达来说,被自己所衷心敬仰、无比信赖和兢兢业业为之服务了十五年的领袖出卖,这个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当他被昔日的战友们逮捕,并投进监狱后,他还在犯懵。他不吃饭不睡觉,一个劲儿地在狭窄的囚室中走来走去,不停地自言自语。叶若夫担心他会精神崩溃,以致不能参加公审,那样的话,斯大林就会失去一次在世界舆论面前公开洗刷自己的机会。叶若夫可担不起让领袖一直穿着脏衣服的责任,他连忙将亚戈达的密友斯卢茨基叫来,嘱咐斯卢茨基经常到狱中看着亚戈达点儿,陪他说说话,替他宽宽心,无论如何也要让他坚持到审判完毕。
斯卢茨基不愧是个外事干部,口才好,又善于察颜观色,投入所好。在他的劝慰开导下,亚戈达果然慢慢平静下来了。斯大林当然有的是办法让亚戈达按自己的意志参加审判。亚戈达顺利地挺到了第三次莫斯科审判,在法庭上他果然很配合,对自己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狼狈为奸、策划和组织了杀害基洛夫的罪行供认不讳。同时,他还最后一次恪尽职守地为领袖尽了忠,他检举揭发了大量“同党”,包括斯大林私人卫队队长保克尔在内,这些人都是斯大林希望在被告席上看到了。
亚戈达被法庭判处死刑,在他走运时对别人执行过无数次死刑的内务部地下室,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开枪打死了。他死后不久,帮助他顺利地挺到挨枪子的斯卢茨基,也紧步他的后尘,被叶若夫处决了。
布哈林曾和斯大林在同一口锅里吃过饭,后来又是因为争夺同一锅饭闹翻了。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曾积极站在斯大林一边,帮助斯大林夺取了对托洛茨基领导的反对派斗争的胜利。正是在布哈林的大力帮助下,斯大林才得以顺利度过托洛茨基这道难关。不料,正当托洛茨基被斯大林一脚踹出国门,布哈林正春风得意地指望从斯大林那儿分享“胜利果实”时,气还没喘匀的斯大林却立刻就反过来整他了。当布哈林发现自己站错了地方后,已悔之晚矣。他先是被开除出政治局,接着又被开除出党——斯大林使这位“党内”最大的理论家名不符实起来。
布哈林之所以跟斯大林结怨,除了斯大林不愿跟人分享权力的禀性以外,还因为斯大林认为布哈林是个口是心非的人,因而打心眼里厌恶他。据说,有一回布哈林竟将斯大林与自己的私人谈话告诉了别人,引起了斯大林的极大反感。他告诉别人,斯大林对他说:“布哈尔奇克(布哈林的呢称),我们俩是喜马拉雅山,而其它人,则只不过是一些小苍蝇而已!”这些话传到那些政治局委员们的耳朵里,当然不会觉得十分动听,这使斯大林非常尴尬,而且感到担心,因为当时他在党内的根基尚不十分稳固,列宁遗嘱对许多政治局委员们来说,尚是言犹在耳。斯大林当着人们的面驳斥说,“这是造谣!布哈林捏造这种谎言是要唆使政治局委员们来反对我!”这就难怪斯大林要除掉他了。有人甚至说布哈林是咎由自取。
要布哈林就范虽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什么难事。他固然有一身钢筋铁骨,刑罚难以使他屈服,但和许多人一样,他人性中也有一个致命“缺陷”。他这个“缺陷”也是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眷恋。
布哈林四十五岁上才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当时,他的妻子还是苏联某个著名人物的儿子的未婚妻,是他施展手段,生从那小伙子手里将人家的未婚妻夺过来的。布哈林十分爱他的妻子,婚后,他们育有一女。老来得子,布哈林珍如玉璧,所以,当叶若夫发现刑罚对他不起作用后,便想起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他提醒他考虑考虑他年轻貌美的妻子和伶俐聪明的女儿,不要让她们因为有他这样的丈夫和父亲而遭灾受害。愤愤不平的布哈林一听这话就傻了,因为他太清楚斯大林的为人了。为了保护妻女,他别无选择,只好乖乖地向斯大林举手投降。
斯大林给布哈林的罪名是:曾企图杀害列宁,给德国人充当间谍。由于布哈林追随列宁多年,将列宁敬之如父,因而死活不肯承认企图杀害列宁的罪名,也不肯承认自己给德国人当过间谍。斯大林见状,有条件地做了点让步,所以,当法庭宣布布哈林的罪状时,将企图杀害列宁改成了企图逮捕列宁,说他为了阻止列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并且将列宁扣留一昼夜。法庭也没有再提他充当德国间谍的事。但另外给他添了一条罪名,就是曾企图杀害斯大林同志。这是斯大林作为让步的交换条件。这样一来,他的名字就和革命导师列宁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法庭上,并且一起成了“阴谋分子极端仇视并积极准备杀害的对象”,斯大林借此巧妙地抬高了自己。
依斯大林的意思,法庭照例判处布哈林死刑,并很快就执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