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三月 初至牛津,学术碰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他者眼中的“我们”

    不知道兰德公司的《为美国政府提供对中国现状的分析报告》是否真实,因为没有看到相关的英文资料。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看到了它的中文版。这个报告分析得很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现在,我们经济发达了,国力强大了,怎么在他们眼中还是这样呢?当然,有些批评,我认为言过其实,不足提之。但是,其中一些批评,我个人觉得应引起我们注意,值得深思。下面列举几点,仅供讨论。

    (1)报告中说,“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这说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琢磨得“很透”嘛。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家本位文化模式,的确是“重家庭,轻社会”,也就是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式特征,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个人只对家庭负责,古人所谓的光宗耀祖也是局限在家庭层面。“家天下”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2)报告中讲,“在中国,特别强调所谓的人脉,这正反映了中国不是以理性为标准而是以关系为标准的社会。这种社会,导致制度无法遵守,诚信无法普及,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关系,关系之下,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这就导致了人们可以无视一切,只要有关系就行”。其实,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很多了,只是他们用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概念去解释中西方的差异性。的确,我们难以否认“人脉”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所谓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也许是对“人脉”的一种深透阐释。

    (3)报告中说,“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的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面子”是我们生活当中很重的文化元素,“面子”的游戏导致社会上很多铺张浪费,很多的虚假场景。

    (4)报告提及,“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中国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这一点批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知识分子如何才能发挥作用服务社会民众,以及如何改良中国教育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揣摩的问题。

    报告中还拿出明恩溥撰写的《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中关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资料来做对比,岂不知,现在的中国,与100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其余的评论我认为有失偏颇,是很不客观的,估计我们很多人都是不愿接受的。如果这份报告是真实的,我们中国人在他者眼中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人的确有点悲哀。前几日,在牛津一家超市里,看到一位中国人插队,被站在后面排队的老外叫了回来,这个人当时一下子脸都红透了,因为后面不同肤色的人都在看他,在笑他。尽管我正在另外一组排着队,但当时感觉他们像在笑我一样。近日,又出现了泰国白庙建厕专供非中国人使用的新闻,似乎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又成了一个焦点话题。

    2015.3.1

    牛津

    2.女性在公共场合抽烟很正常

    最近,我经常在大街上、汽车站、图书馆外面等公共场地看到女性抽烟,她们旁若无人,动作娴熟,一看就知道她们都有几年的抽烟史了。相反,在这里见到的抽烟男性却很少。看来,女性主义还是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一些显著变化。

    发生于19世纪末的女权运动主要提倡社会性别平等,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20世纪60~90年代的女性主义则强调劳动的平等权利,以及政治的平等参与权利。当然,女性主义的其他流派也有比较激进的观点,主要是以“压制男性,凸显女性”为导向。这些激进女性主义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男女平等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平等,不管哪种社会都不可能有绝对的男女平等,毕竟生物性别的差异也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2015.3.2

    牛津

    3.看来西方社会学还是以定量研究为主

    这几天的会议很多。昨天,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内容是关于社会学方面的。会上,一些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学更强调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用一些大型数据库做分析,而很少关注小型社区的定性研究。在西方人类学方面,定性研究自然会多一些。因此,定量研究仍然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方法。其中,一个非中国大陆的学者说,“社会学本来就是注重定量研究,只是在中国被费老那一代人发展成定性研究,影响了很长时间”。我当时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尖刻,好像在埋怨费老一样,自己当时心里不是很赞同。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社会人类学的定性研究方法,对费老的研究方法非常认同,最近几年都在研读费老的研究,他的“小城镇,大问题”研究,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启发性很大,提出的问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种定性研究很重要。不过,这位学者的一句评论,也许是无意的,却惊醒了我。的确,社会学本来发端于西方,发育于自然科学,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都在《自杀论》中运用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因此,他的说法也许是对的,只是视角不同罢了。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应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记得社会学家边燕杰教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打了个比方来说明这两者的关系,他说,定性方法说“一棵树倒了”,定量方法则会说“树倒了多少度”。这个比喻很恰当,所以我印象很深。由此看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方法层面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研究结论要有现实意义,理论创新要有大突破。这可能才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所在。

    2015.3.3

    牛津

    4.导师召见

    3月1日,导师从印度调研回来之后,时差可能都没有倒过来,又去伦敦做了一场报告。今天终于有点空闲时间和我聊聊研究计划。

    导师希望我关注南亚研究,尤其是印度农村发展研究。但是,我对印度研究兴趣不大,因为我觉得,研究印度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不是很大,所以我想重点研究英国城镇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对于我们国家目前大力提倡的新型城镇化可能有很大的政策启示。导师被我说服了,她同意我用半年时间去做英国城镇化研究,主要是多看书,好好梳理、归纳。她说得很对,首先必须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知道英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才能讨论对中国究竟有没有启示。这是很自然的研究路径。

    我们只谈了两个小时,就有人打电话给她,说是要开会了。我就带着压力走出了学院,因为要看的书很多,有的需要查统计年鉴,我都不知道到哪个图书馆去找她推荐的那些资料。研究本来就是件辛苦的事情,出国访学更是辛苦,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玩。还得做些事情,因为有导师在监督啊!

    2015.3.4

    牛津

    5.第一次被要求着正装吃饭

    M教授给我发来邮件,邀请我参加研究中心最近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题是关于南亚研究的,以分享研究成果为主旋律。会议日程中有一项是宾客聚餐(要求着正装),于是我不得不翻出压在箱底的西装,熨烫一番,然后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再披上件风衣。在镜子前面晃悠,有种“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感觉。

    相对而言,我们中国人是不喜欢穿正装的。我自己非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穿正装的。可是,西方人特别讲究,他们非常在意着装,非常在意色泽搭配。他们在做报告时,一定要正装上阵,不能有半点马虎。学术交流可以理解,要正式点。那么,西方人为何吃饭时也这么讲究呢?有人说,是为了尊重客人;也有人说,是为了显示参加者的身份、地位;等等。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场合最后吃饭变成一种副产品,人们只是拿着红酒来回走动,与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说着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话语,不断地与别人觥筹交错,才是吃饭的本意。因此,这样的饭局,大家似乎都顾不上吃饭,主要是喝了一肚子酒。这可能就是西方社会的宴请文化,它更多地强调自由交流,自由沟通。中国的宴请文化主要是以客人为主体,通过向客人敬酒,表达主人的欢迎之意,它更多地强调礼仪和敬重之情。在西方社会,你看不清宴会中究竟谁是主体,大家似乎都很“平等”,也很少看到有人把你专门介绍给其他人的场景,都是自己主动搭讪,与别人找话题聊。这也是西方社会崇尚个体自由的一种表现吧!

    2015.3.5

    牛津

    6.闲聊宗教与信仰

    周末了,大家都从单位归来,端出各自的食物在餐厅里边吃边聊。在牛津大学工作的Bu先生,在加拿大获得经济学博士,善于做计量模型,处理大数据库,数学非常好。可在我的印象中,非洲人的数学不好啊,两位数相加都要用笔算。2009年我在非洲做田野调查,给司机付钱时,两位数相加,他的确是拿笔算的。这个Bu先生可能是个特例。

    我和Bu先生喝啤酒,一边喝一边聊各自周末的计划以及最近的研究。突然,Bu先生问我信什么宗教。我说,我没有具体的信的宗教(religion),但是我有自己的信仰(belief)。他问,这如何解释?我说,我的信仰是“严于律己,不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人宽容”。他说,这种信仰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好像从不同宗教的教义里面抽取出来的。Bu先生说,他信仰伊斯兰教。他还问,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信仰伊斯兰教?我说,具体数据我不知道,回头我可以在网上帮他查找。这时,反应比较快的Kasia就问,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是不能喝酒的吧,而且吃饭前都要祈祷。这时,Bu先生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正在喝着酒,而且我们从未见他在吃饭前祈祷。于是,他就说,不要用那些宗教信条来评价他,而且他认为Kasia是在开玩笑。我和Mat、George、Allvei几个人都哈哈大笑,笑他饭前不祈祷,还喝酒。这时,他也出来辩论,说是自己已经脱离那个宗教环境,用“信仰在心中就行”为自己打圆场,这犹如我们常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们几个都说“宗教信仰留存于心中,那可能是最高境界了”,为他摆脱窘境。最后,Bu先生做总结发言,他说,信仰具有普适性,宗教却具有独特性,就和一神论的唯一性一样。当然,宗教问题本来就比较复杂,而且又在不同信仰的人群里讨论,其中有两个人信仰基督教,在牛津读医学博士后的Allvei则信仰印度耆那教,我则是其中唯一一个不信教的。

    宗教自然会影响饮食文化。因此,我们几个人的饮食结构很有意思:有的人不吃牛肉;有的人不吃猪肉;有的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猪肉;两个英国人除了狗肉,其他什么肉都吃;我是牛肉、猪肉、羊肉都吃,却也是不吃狗肉的;来自波兰的Kasia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连鸡蛋也不吃,牛奶也不喝。因此,大家在做饭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能说这具体是什么肉,只能笼统回答。处于这种复杂的多元宗教(信仰)文化中,一定要清楚各种宗教文化的禁忌,要非常注意讨论话题的敏感性,尤其是宗教与信仰的话题。

    2015.3.6

    牛津

    7.英国人也欣赏徐志摩的诗

    今日,我碰见一位学英语文学的牛津博士生,他是英国人。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最让我吃惊的是,他几乎能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英文版全部背诵下来。他说,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更有着诗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我也很同意他的观点。尤其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几句,隐含着徐志摩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英国求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在老家受父母之命结婚了,而那时他在英国经常与林徽因交往,两人互相爱慕,但是难以冲破世俗的束缚。因此,徐志摩借着康桥的美景,一方面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和不舍之情,另一方面也隐约表达自己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之意,诗中有一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意境。看来,只要是好的诗句,是不分国界的,人人都可以欣赏,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悟。我后来翻看了《再别康桥》的英文版,但是总感觉它缺乏中文版所表达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2015.3.7

    牛津

    《再别康桥》英文版(陈国华教授 翻译)

    Taking Leave of Cambridge Again

    By Xu Zhimo

    Softly I am leaving,

    Just as softly as I came;

    I softly wave goodbye

    To the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glittering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river Keep undulating in my heart.

    The green tape grass rooted in the soft mud Sways leisurely in the water;

    I am willing to be such a waterweed

    In the gentle flow of the River Cam.

    That pool in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clear spring water, but a rainbow Crumpled in the midst of duckweeds,

    Where rainbowlike dreams settle.

    To seek a dream? Go punting with a long pole,

    Upstream to where green grass is greener,

    With the punt laden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out loud in its radiance.

    Yet now I cannot sing out loud,

    Peace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crickets are now silent for me,

    For Cambridge this evening is silent.

    Quietly I am leaving,

    Just as quietly as I came;

    Gently waving my sleeve,

    I am not taking away a single cloud.

    (6 November 1928)

    8.垃圾食品为何有那么多人吃?

    牛津街上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经常人满为患。大家都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食物是垃圾食品,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去吃啊?我一直想知道国外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否与在中国卖的味道有所不同,但每次看到长队,我就匆匆离开。我想,这些食物的主要购买人群应该是学生,学生有时一忙课程,无时间做饭,就去买这样的食物,这可能是这两家店生意兴隆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中国,的确很多家长把肯德基和麦当劳当成“高档餐馆”,周末专门带孩子去吃汉堡,说是“改善生活”。也许老外看到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很脆弱,肯德基店才会出现各种奇形怪状鸡翅的“传说”。我想,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里,这些店肯定对食品安全非常谨慎,不像在发展中国家那样。难道这些跨国企业也会“看国下菜”?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重要。

    2015.3.8

    牛津

    9.读《东亚教育问题之根源》有感

    朋友转发了一篇反思东亚教育的文章,我读了之后觉得作者立场观点鲜明,分析一针见血,文章既抓住了问题要害,又很有启发性和可读性。在国外,英文的书籍读累了,看到中文就觉得非常亲切,读到中文的好文章更觉得高兴。其实,作者列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的例子就是要颠覆“获得考试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成大才”的世俗化观点。一个日本的三流大学也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真有点不可思议。我很同意中村修二的观点:“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其实,他是在提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其目标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为社会做出各自不同的贡献。

    我来牛津一个多月了,才发现,这边的许多研究者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不喜欢,他就不会去做。但是,在中国,很多学生从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读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一直到毕业,从而浪费四年的大好时光。有的人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就去读研究生,也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样又过了两三年。在牛津,我和一些学生交流,问他们是否继续读下去。有的人会说,他非常喜欢研究,会继续读下去;有的人则说,他想去工作,不想读研究生了。但是,在国内,有人甚至都读到博士了,还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读博士只是为了获得学历,以便找个“好”工作。我有几个朋友读完博士就是想留北京工作,至于工作是什么,那不太要紧,最重要的是单位在北京。这也许是我们科研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潜在原因吧。假如每个人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发挥自己的潜能,阳光面对生活,积极对待人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真正实现良性发展和全面进步。

    文章中说,“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我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确,我们的教育资源匮乏,我们从小就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长大,并且一直把教育当成一种功利性手段,以至于使我们远离教育的终极目标:开发个人潜能与塑造健康人格。

    作者也提到,“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的儿子刚上小学,每天他不情愿地一遍遍地写着自己已经熟悉的汉字,一遍遍地做着20以内的口算题,晚上做作业还需要2小时。学习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一点乐趣,变成了一种负担。如果这么小的孩子对教育就这样理解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也算是教育的失败。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看到孩子忧愁的表情时也是爱莫能助。希望有更多的人反思中国教育体制,也希望未来的中国教育能向多元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像不同的花一样,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把祖国的春天点缀得更加美丽。

    2015.3.9

    牛津

    10.图书馆保持传统的闭馆方式

    牛津大学的社会科学图书馆的闭馆方式很有意思,每天在闭馆前15分钟,都有一个馆员拎着一个小铜铃,满图书馆里走,他边走边摇铃,让大家做好离馆准备。看来,牛津的图书馆还延续着传统的闭馆方式,而没有采用电子铃声或者广播来报时或闭馆。由此看来,牛津大学有意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另外,建筑物上的名字都不是很大,不像国内单位的名字往往做得很大,生怕别人看不到。我每天都要走过国际发展系的门前,从外面看上去它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它的名字被写在小小的牌子上。但是这座历经沧桑的小楼里住着很多大家。所以说,我们要重视“大师”,而不是重视“大楼”。古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好,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慕名而来。

    2015.3.10

    牛津

    11.牛津也接纳“非一流大学”的学生

    近日,遇到在牛津大学读研究生的两个国内学生,他们来自南方省份,一个读哲学专业,一个读化学专业。我和他们聊得比较起劲。后来,我问他们是国内哪个大学的,他们没有告诉我大学的名字,但是从他们所说的大学所在地判断,他们所读的大学应该不是国内的“一流”大学。我原来以为,他们非清华北大莫属,而且拿着牛津大学或我们国家丰厚的奖学金。但后来谈到学费时,他们说是家里出的钱,什么奖学金都没有,而且一年的学费是10000~12000英镑,住宿费每周160英镑,生活费一个月200~300英镑。这么一算,加上来回机票,一个人的学费一年大约需要20万元人民币。研究生学制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看来,现在牛津大学招生也不只是盯着国内所谓的“一流大学”,同时也注重学生本身的素质,只要申请者符合牛津大学的入学条件(尤其是英语水平),就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大学了。我想,这是一个世界名校所应该具备的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对那些国内非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多了一份发展的机会。

    2015.3.11

    牛津

    12.牛津研究生唱主角

    牛津大大小小的研讨会非常多,只要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去参加,有时候也可以吃到免费的午餐茶点。有一些研讨会是研究生自己组织的,他们或属于同一院系,或是专业相似,有时邀请教授参加,有时不邀请。在这些研讨会上,研究生自己演讲。我发现,这些研究生在演讲时,神情淡定,十分自然,一点也不拘束,他们非常享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他们对一些颇具权威的教授的观点进行批判,但是这些教授毫不介意。也许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潜力。相反,我们国内的研究生教学模式仍然延续着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以教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在老师的观念里,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在牛津大学,教授不在意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只看学生是否能提出好的问题: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我想,国内研究生教学方式亟须改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当中;减少课程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多组织一些讨论会,并且邀请教授参与点评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气氛,把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外,研讨会的时间不宜太长,2小时以内为宜,发言人要多一些,以便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性。

    2015.3.12

    牛津

    13.谁在为英国人服务

    无论是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还是餐馆里的服务员、保洁员,路边开商店的人,甚至希斯罗机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来自印度、非洲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英国白人做这些工作的不是很多。下午来房子打扫卫生的两个人,一个是二十几岁的比利时小伙子,一个是六十多岁的葡萄牙老太太,他们是一个保洁公司的员工。小伙子能说一些英语,但是他说他英语不好,这让我吃惊。老太太一句话不说,就一直擦地板。后来,小伙子说,她不会讲英语,是来自葡萄牙的移民,为了生计在他们保洁公司工作。我没有问他们的薪水。从表面上看,英国好像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其实历史上遗留的贵族等级制仍然存在。据朋友说,英国对移民所施行的很多政策是带有歧视性的。这也是英国签证比较严格的主要原因,他们担心这些来英国的人赖着不走,与他们本国人争资源。

    2015.3.13

    牛津

    14.英语书写也没有那么难

    最近,房东家的电视突然出现故障,原来大家晚上都是围绕着电视聊天,非常热闹。这几天大家吃完饭都回自己的房间去看电脑。我的室友B先生,从小讲英语,法语也很好,自己急着要看球赛,就给房东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并且抄送给我们其他人,房东也给予及时的回复。我觉得老外书写英语邮件是比较随意的,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我想,如果换作我写的话,肯定又去想用词和语法。其实,日常的英文表达和学术性英文表达有着很大的区别,尽量不要把生活英语学术化。我把B先生和房东之间的邮件复制在这里,我们这些一直学习英语的人也许从中能感悟点什么,这两个人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第一封邮件:反映问题

    Hi, G,

    Hope my message finds you well.

    The TV suddenly stop working for a week now and we.ve checked and all the cables are well connected.

    We were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on that.

    Many thanks,

    B

    第二封邮件:房东回复

    Hi, Dr. B,

    I have a new TV on order. Once it's arrived, I will bring it around.

    Thanks

    G

    第三封邮件:致谢

    Hi, G,

    Many thanks for this update.We look forward to it All the best,

    B

    2015.3.14

    牛津

    15.只为书写一位普通访问学者眼中的牛津

    今天和一位刘姓国内教授约好去喝茶聊天,他是学自然学科的,来牛津已经有半年了。他说,整天在实验室,早上进实验室,晚上回去,根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也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国内还是在牛津,因为在国内他每天也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我后来想,这主要是学科差异吧,自然科学研究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小,而社会科学研究与周围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他说他很羡慕我,说我每天都能看点书,有一点时间去思考,还可以欣赏外边的风景。我说,社会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人员必须要进入的“实验室”,离开这个“实验室”,我们也是什么都做不了,也做不出来。他说,这如何解释。我说,社会科学要从认识最平凡的、最不起眼的、众人都觉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做起,要始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观察这个看似熟悉其实很陌生的社会。

    另外,我们讨论到,我们和在牛津读书的学生不同,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环境中,他们兴奋好奇的心态早已过去,而且他们在国内还没有工作,只是拼命读书,追求未来有好的发展。而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在国内都有固定的收入,又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很容易把两种教育体制对比起来看。访问学者这个群体相对而言,组织性弱,比较松散,不像学生组织。相对学生群体而言,访问学者又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因此,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可能深刻一些。但是,每个人的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位不同、职称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这边交往的圈子又不同。所以,虽说“同质性很强”,但的确也是“异质性”不小的两个群体。刘教授说,访问学者里面,有人把目标定为把文章发表在诸如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有人把与牛津未来合作研究作为目标,有人把牛津访学当成一种镀金,还有人把目标定在来欧洲游玩,等等。我与刘教授说,我是众多访问学者中普通的一员,我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个地方被人忽视的方面,我只是想记录自己在牛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把它们串起来,成为自己美好的回忆。他说,这个想法好,他从今天开始也写日记,记录他在实验室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说要去实验室一趟,明天早上有个教授要去实验室检查。

    与他道别之后,我便坐上公交车回住处。在车上,看到朋友发的微信,他们在讨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陕西作家情有独钟,特别喜欢贾平凹、陈忠实以及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激励了多少三秦男儿,我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读的这本书,当时的理解一定是不深透的,但是作家路遥在书中的一些感悟的确能让人奋进,他笔下的孙氏两兄弟不同的性格命运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作为陕西人,我更能体会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所拥有的那种倔强的性格特征,这与人们脚下的那片黄土地分不开。记得报纸上说作家路遥去世时,有很多学生都落泪了,因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去世了。如今,20多年(从1992年路遥去世算起)过去了,中国农村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他的那部著作又开始被人们提及。这说明,占大多数的普通的人们也都在追寻各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梦想。毕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是用辉煌来书写,那些普通的日子也许更能历经久远。自己作为牛津访问学者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尝试用平实的语言去记录自己在牛津的平凡故事,也许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但是对我而言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2015.3.15

    牛津

    16.牛津市装修工一天挣多少钱

    上午出门时,我看见邻居Mr Black家雇了2名装修工人,他们正在忙碌地干活。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关注中国农村社会问题,十分想了解这边装修工的收入情况,于是我鼓足勇气走过去,向两位装修工人问了好,并且做了自我介绍。他们得知我来自中国,家乡就在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在地——西安,就非常高兴地和我聊天。他们说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兵马俑的介绍,也希望有机会去西安看看兵马俑。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不是移民。他们的家离这里不远,大约30分钟的车程。我其实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们一天挣多少钱。这个问题不好问,但是不问又不甘心,于是我硬着头皮就问了。没想到,他们痛快地说,每人一天可以挣到100英镑。他们反过来问我,中国的装修工一天能挣多少钱,我说,大概是15~20英镑(150~200元)。他们说,一天低于50英镑都是有点少啊。我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嘛。我问他们家里是否还经营土地,有一个年轻人说,那当然,他们出来打工是因为现在正是农闲的时候。装修技术是他们自学的,他们不去装修公司当工人,自己找小活干。他们还说,如果去公司,公司会扣除很多税,最后,一天给他们70英镑就不错了。所以,他们是不愿意去装修公司的。他们的活儿都是托亲戚或朋友介绍的。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他们觉得一天100英镑还是不少的。后来,我查了一下,2014年,英国人均月收入大约3000英镑,当然这是平均数,一般人都达不到。例如,在牛津大学做数据分析工作的B先生说,他一个月2000英镑,还是个博士后,除去房租540英镑,一个月吃饭大约用掉470英镑,剩下不到1000英镑了,要在牛津买一套装修好的房子需要16万~20万英镑。B先生要买一套永久性住房需要多少年啊!英国的劳动力相当短缺,因此劳动力成本很高,这一天100英镑(折合人民币1000元)自然是不少了,看到他们那么高兴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比我们国内的装修工(不是老板)好多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有农场那部分高额收入呢!而我们国内的农民工(装修工)家里的农业收入能有多少呢?我们这些做农村社会研究的人,心里是特别清楚的。

    2015.3.16

    牛津

    17.公交车上爱读书的老太太

    在牛津,很多人喜欢骑车,我却不喜欢,而是喜欢步行或坐公交车,因为这样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我不止一次看到公交车上认真读书的老太太。在我看来,15分钟的车程,打开公交上的免费WIFI,看看新闻就到了。有时算上交通拥堵,也就二十几分钟。但是,那些老太太上车后,多数时候会拿出一本带有书签的书,然后很快投入阅读,这时候,车上的喧嚣好像与她们没有一点关系。有时,车也前后摇晃,但是老太太仍然继续看书。

    有人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同样,在哪也不忘记看书的民族也是很“可怕”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衡量社会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因为,人在满足物质条件之后,是有精神需求的。很多牛津人喜欢看书,包括老人。在大学里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些学生,一些教授,他们在开会之前很少聊天,都是拿一本书在看。有几次开会,我早到了,一些熟人和我打招呼之后,就认真地看书了,我自己没有带书,就坐在那里看手机,但心里觉得自己与这种环境不大协调。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朋友推荐的经典著作。这边的书可真贵啊!一本24英镑左右,相当于240元,真有点心疼啊,我只能用“知识是无价的”这样的话语来安慰自己。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国内也在提倡“学习型社会”,提倡大家多看书,以提高自身修养。我们要学习牛津老太太的读书精神,时时要读书,更要处处爱读书。

    2015.3.17

    牛津

    18.研讨会

    下午,我受邀参加一个关于印度莫迪政权(Modi Regime)的研讨会。该研讨会邀请了哈佛的 Michael 教授、加州伯克利分校的 Pranab 教授、牛津的Vijay等几位研究印度的专家。会上这几位教授对印度的政治规制与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不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如果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不把改善民众的生计放在首位,再民主的社会又有什么用?民众不能空着肚子天天喊“民主”,喊“自由”。2006年年底我去印度做贫困研究,感觉说印度比中国落后10年都不为过。当时,印度首都到处是贫民窟,我们去了一个贫民窟看了看,那些民众可怜的眼神至今留在我的大脑里。记得印度南方一个临近印度洋的渔村,渔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因此,印度政府应该适当集中权力去发展经济,不能过于顾及所谓的“印度民主”。如果政府自身不动,不能有效动员政府和社会资源,那么那些专家再好的建议也如同隔靴搔痒,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像非洲一样,很多西方学者深入非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非洲国家内部的事情不能解决,如权力腐败不能根除,非洲国家的发展就永远难以前行。这些西方学者对研究自己的国家似乎不太感兴趣,但是对印度和非洲国家非常在意,他们似乎觉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讨论落后的“他者”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情。大量的印度研究基金、非洲研究基金养活多少专家学者,然而,这些被研究的国家至今没有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好。

    2015.3.18

    牛津

    19.参会一整天

    今天的会议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到20点结束。会议内容全部都是用英语讲,而且都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关注点仍然是印度的发展。由于导师对我的中英城镇化研究不感兴趣,所以我打算自己以后再从中英比较的角度去研究,现在先从中印城镇化比较研究入手。导师让我大量地看书看文献。在会议休息期间,我就中印城镇化比较的大致想法向哈佛的Micheal教授请教了一下,他说:“中国的城镇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很快,原因很多,然而印度则比较慢,可以比较两者的差异,探寻解释路径和理论依据。”这一讨论使得我有一点信心去做。他还说:“你的导师Barbara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要好好去做啊!”我一下子感觉压力很大!原以为轻松的访学,现在在导师严格的要求下,成了一件辛苦的事情。在这边就得听导师的,导师如果不理你,那后面就得自己“玩”了。所以说,来到这些名校,没有压力那真是骗人的。

    2015.3.19

    牛津

    20.访问学者的周末生活

    最近,接触到的来牛津的访问学者比较多,大概是阳春三月,大地回春,很多人都不愿意宅在住处了,纷纷出来走动。

    来牛津的访问学者有很多,我采访了一些,大致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全家型,即一家三口都来牛津。夫妇中有一个是牛津的访问学者,这种情况算是非常好的,周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玩,当然孩子的年龄会影响周末的娱乐方式。第二种,母子(女)型,即母亲来牛津访学,也把孩子带了过来。她们一般都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玩,平时不仅要做饭、洗衣、接送孩子上学,自己还要抽点时间做研究,周末还要想法给孩子改善生活(好像父亲带孩子的比较少见,我原来计划带儿子来这里上学,他就是不愿意跟着我,可能我不像他妈妈那样对他体贴入微)。第三种,单人型,里面分为“男单型”和“女单型”。这类学者都是一个人在牛津,妻子或丈夫带孩子在国内。这些学者是最自由的,周末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基本不怎么受限制。

    我是属于“男单型”的,周末和朋友喝点小酒聊聊天,或者借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翻翻,或者和朋友去跑步。有一位来自华南某高校的张女士,她属于“女单型”,她说周末很无聊,就给孩子打电话聊天,或在住处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请朋友一起来分享。还有来自中部的一位“男单型”教授,他说他不怎么做饭,周末没有事情做,就去图书馆看看书,觉得时间过得就快多了。

    有一位朋友好奇地问我:“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啊?”我说:“这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访问学者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抹去。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哪能天天都是学问和研究啊?”访问学者究竟在国外是如何度过周末的?很少有人提及这些细节。我们都知道,上班时候我们努力工作,也许忘记了乡愁,但是周末的清闲便会让我们想起远方的家人。我想,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就像西行取经的人一样,头上的那一点点“光环”是用艰辛和不易积攒起来的,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最明了。有朋友问我:“你写这些无聊的日志有什么用?”我说:“我的住所都是老外,每天都是说英语,如果不说点汉语,我心里多少有点‘难受’,于是,我就写日志和自己‘对话’。”

    2015.3.20

    牛津

    21.Matt为何不喝小米粥

    今天下午在“中国食品店”(其实是越南人开的店,但是大部分商品是中国商品),我买了玉米羹和黄米,回到住处,煮了小米粥,味道真不错,在这里能喝到家乡的粥不容易啊。小米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很多人都喜欢喝小米粥。小米粥煮好后,我给Matt介绍这个粥很有营养,他不是很相信,就在电脑上查这个黄米,他找了很多资料看,后来说,有研究者发现这个小米粥对人体的喉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他就不喝了。这可能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凡事他们都讲科学。就像他们对我们中医的看法一样,觉得缺乏科学性。我觉得,他们观念中的科学也并不一定“科学”,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在我们看来,也有很多是不科学的。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得靠科学去解释,有时科学也解释不了。就像人体究竟需要补充多少种微量元素,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啊。

    2015.3.21

    牛津

    22.有家不回的英国年轻人Mike

    Mike去年从牛津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在牛津大学的就业处工作。他的父母都在牛津大学工作,父亲是一名教授。他现在住在我们的楼下,昨天刚搬进来,还是父母亲陪着来的。昨天我们几个和Mike聊了很久,表示大家都很欢迎他。Mike说,他出生在牛津,长在牛津,后来又在牛津大学读书,现在又在这里工作。他说,他工作后不愿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尽管他家离这里很近,他好像也不愿意回家吃饭。我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如果在中国的话,孩子肯定回家吃饭去了,很乐意住在家里,因为父母可以帮他做饭、洗衣服。他说,他出来住,就是觉得在家里没有自由,父母管得有点严,现在自己工作了,父母也希望他独立面对生活,这也是在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去年,我看到国内有学者研究“啃老族”,说一些年轻人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自己的独立性又太差,一遇到挫折就得依靠父母。我觉得西方年轻人的独立性要比国内年轻人的独立性强很多倍,这也是从小培养产生的差异。

    西方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放手让孩子尝试做各种事情。最令我惊讶的是,英国家长在冬天不会让孩子穿得过暖,有意增强他们的耐寒能力。另外,我也看到很多住在附近的小学生都是自己走路回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骑自行车回家。英国的家庭几乎都有小汽车,但是家长能不接孩子就尽量不接,很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在中国,从幼儿园开始,每到放学的时候,车辆就将学校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家长更是将豪车停在校门口接送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开车接送孩子。但是,我内心的确希望能和孩子一起走着回家,这也是一种锻炼。但是我们似乎处于这一环境中,很难改变,而且国内公交车的线路也没有牛津这么方便。另外,在中国,即使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了,家长也还是不放心,因为中国的人贩子太多,这也是一些家长顾虑的原因。总而言之,我们中国家长需要从其他方面不断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2015.3.22

    牛津

    23.读The British Empire: Sunrise to Sunset一书有感

    最近有朋友推荐了一本名为The British Empire: Sunrise to Sunset的历史书,我对这个书名非常感兴趣,就利用闲暇时间翻了一番,受益颇多。这本书的作者是Philippa Levine,她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她的这本书影响很大,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大英帝国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最为可贵的是作者从批判与反省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国家那段历史。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依靠科技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9世纪,是英国所谓的“黄金时代”,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拓海外市场,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于是英国拓展海外殖民地的历史一一上演,英国通过掠夺其他弱小国家的财富而变得愈来愈强大。据历史学家推算,在1914年前后,英国的殖民地比其本土大近140倍,它是世界上第一大殖民强国,其殖民地遍及欧、亚、美、非、澳等地区,因此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这本书从英国开拓殖民地开始,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由此海外利益受损,资源和财富被切断,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作者在书中也讲到殖民统治时期管理方式的革新以及妇女对建立和稳定殖民地的巨大作用。大英帝国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从“殖民化”(colonisation)到“去殖民化”(decolonisation)的过程。本书语言生动、分析透彻、引人入胜,不愧为经典之作。现在英国人延续的“咖啡、白糖、茶点”文化,无不让人的思绪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大海上浩浩荡荡的商船昼夜不停地运送这些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却让殖民地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大英帝国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就像Philippa Levine说的“从日出到日落”(Sunrise to Sunset)一样,但是英国人至今依然徜徉在以前的文化记忆里,早上起来不忘红茶早点,下午也不忘咖啡时间。

    2015.3.23

    牛津

    24.英国人认为做生意和玩同等重要

    下午经过马斯顿(Marston),我看见一户住宅大门外面放置了几件园艺工具,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出售”,连个电话也没有留,也没有人在旁边。这么随意地卖东西,真是头一回见到,他们也不担心别人顺手牵羊把一些小东西“拿”走。看来,这个户主非常相信牛津的治安环境,也非常相信别人不会拿走他的东西。我来牛津已经快两个月,发现这边的治安状况总体非常好。晚上,街上店面都没有卷闸门,就一层不太厚的玻璃门,而且关门后,店里灯火通明,人们依然能透过玻璃看见店里的商品。这可能是英国多年形成的习惯。另外,周六、周日,这边几乎所有店面都关门,只有饭店、银行、邮局、超市等正常营业,但是营业时间也是固定的,而且周六和周日的营业时间是不同的。原因是这些店面的主人在周末也要出去旅游,而不愿意待在店里赚钱,他们觉得玩也很重要,赚钱也是为了玩这个目的,不能忘了“目的”而追求“手段”。而在国内,周末才是购物的大好时机,各个商店做各种促销活动,大家也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去购物。这也许是西方人的生活理念和我们中国人不同,对他们而言,玩和做生意一样重要,而在国内,做生意是重要的事情,岂能把它当玩一样,大多数中国人不会为了玩而不做生意。

    2015.3.24

    牛津

    25.去英国人家里吃饭应该带什么礼物

    今天,导师打电话邀请我明天晚上去家里吃饭,我感到非常高兴。看来,这段时间导师终于忙完手头要紧的事情了,就举办这一次小小的聚餐庆祝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去导师家里吃饭,也顺便了解一下英国的家庭聚餐文化。我想不能空手去吧,总要带点什么礼物。带什么呢?上次在办公室我已经将中国的茶叶和一些小的陕西手工艺品送给她了,真不知道去她家要带什么礼物。于是,我跑到楼下问Mat,他是地道的英国人,应该知道这些礼节。Mat告诉我,买一些鲜花,或者红酒,或者巧克力,最后他想了想说,还是买一瓶红酒和一盒巧克力吧,酒是在晚餐上大家一起喝的,巧克力送给导师的小孙女。我觉得他的主意非常好,这两样东西在超市很容易买得到,但是价位是一个问题。究竟买多少钱的红酒合适呢?Mat建议,10英镑左右的红酒就可以了,巧克力也就是6英镑左右的。Mat解释说,礼物不能太便宜,但也不能太贵:太便宜说明你不大方,太贵说明你另有“企图”(有行贿之嫌疑)。这可和中国人的送礼文化不一样,我们不能送不值钱的东西,送值钱的东西就没有什么讲究,全都是“拿来主义”。最后,我心里有谱了,知道买什么礼物了,要不然会失礼的。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最注重这些礼节了。当然,在国外就要按照当地的文化习俗行事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2015.3.25

    牛津

    26.丰盛的晚餐暖人心

    19∶20分左右,我乘坐2路汽车到达维多利亚路(Victoria Road),很快找到了导师的家。这时,导师家里的客人都到齐了,准备享用这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吃着印度米饭,喝着韩国绿茶,吃着英国蛋糕和甜点。客人里有来自巴基斯坦的Well先生(其实已经是英国公民了)和来自中国的我,其他都是导师英国的亲朋好友。西方的家庭聚餐,主要是以自由聊天、喝酒为主,大家都不坐在餐桌旁,而是自己盛一些爱吃的食物,端着盘子边吃边聊。两个5岁左右的小孩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极了。吃完饭后,导师带着我在家里参观,我偶然发现,她家里有特别多的中国元素。家里几乎全是书,因为他们夫妻都是教授,导师的丈夫是研究中国政治的,家里有几幅中国的字画,也有很多中国的瓷器和古玩。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在中国了,只是面前这些不会讲中文的英国人提醒着我还在他乡。有一幅宣传大寨精神的漫画挂在走廊里,我很感兴趣地用相机拍下这些中国元素。我以前不知道这些,导师也没有跟我提及她丈夫研究中国政治,可能是当时我们不熟悉吧。书是学者的生命,导师家里每个房间都有藏书,而且都是经典之作。不知不觉已经到21点半,客人陆续离开。我也准备离开去赶公交车回住所,导师说让她的大女婿Well先生开车送我回去。Well先生欣然答应,他是导师众多博士生当中的得意弟子,在牛津获得博士学位。像他这样幸运的人不是很多,他不但在牛津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也获得导师大女儿的芳心,在读博士期间同导师的大女儿结婚,并且他们现在已经有两个孩子了。Well先生现在在巴基斯坦一所大学当教授,全家都住在那里,但他是英国的公民。

    今晚的聚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鲜香可口的饭菜、热情好客的导师、友好亲切的朋友、弥漫书香的房间、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等等,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作为在异国他乡的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顿时感觉牛津不再像刚来时那么陌生,那么疏远,当初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似乎也慢慢消失了。三月的牛津,乍暖还寒,尤其夜晚,但是今晚的牛津似乎不是那么寒冷。

    2015.3.26

    牛津

    27.远离喧嚣的牛津

    几天前,朋友推荐我走一条小路到市中心,我今天去图书馆时,有意去走这条路。这条路上只有骑自行车和走路的人。要经过几座小桥,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几对墨绿的鸭在水面上欢快地游走,树林里传来清脆的鸟叫声,远处的池塘也时不时传来几声蛙叫。茵茵绿草点缀着不知名的蓝色小花。路边几处牧场里,为数不多的几匹马在悠闲地散步,时不时抬头看着这些不同肤色的行人。我伫立在一座古老的桥头,凝望远处,蓝天白云下的几棵“枯藤老树”上没有“昏鸦”,这些老树似乎还在冬天里沉睡,连树叶也没有长出来。牛津大学的公园就在桥头的一端,里面绿草遍地,树木众多,可以说是一眼望不见头,许多人在里面跑步、散步。几只欢快的小狗也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空气里飘着花香,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面对此景此情,感慨万千。如此美丽的田园景色,如此安静清闲的牛津大学,已经默默地走过了800多年的历史并享誉全球。也许正是在这种自然朴素的状态下,牛津人才得以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功利,一心一意地追求真理。这是平凡中的不平凡。牛津因为“宁静”才能“致远”,才能有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和闻名世界的哲学家。

    2015.3.27

    牛津

    28.1926年徐志摩笔下的英国田园风光——康词

    最近,有一位学者去剑桥游玩了两天,见面就给我讲剑桥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都和牛津差不多。他极力推荐我去看《意林》(2009年6月5日A06版)上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为牛津、剑桥、哈佛三所名校的发展演变关系。我从网上一位学者的博客里找到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的,“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剑桥大学的历史比起牛津大学要晚了60年。牛津大学成立于1168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的时候将镇上的一名妇女误杀,从而激化了早已蕴含在牛津市民与学生、学者之间的矛盾,两名学者竟然被当众吊死。整个牛津人心惶惶,学校停课,有教师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逃离牛津。他们来到剑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十分适合学习和研究,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剑河旁安营扎寨,潜心文化传播和学术钻研,从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有趣的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竟然是剑桥的派生体。1637年,剑桥大学伊曼纽学院的毕业生约翰·哈佛移民美洲。在去世前,他将自己一半的产业和图书馆捐献出来,建立了哈佛学院,形式完全仿照伊曼纽学院,以后便发展为哈佛大学。而哈佛所在的小镇,也被命名为剑桥(Cambridge),为了区别于英国的剑桥,中文译名为“坎布里奇”。对此,有人打趣说:“一只不错的英国老鸟孵化出美国的巨鹰来。”每一年,都有许多哈佛毕业的本科生申请到剑桥读研,为的就是圆一个追根寻源的梦。

    这三所名校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就好比“祖宗三代,一脉相传”,而且据说校徽也很相似。现在,很多中国人知道牛津是因为钱钟书的《围城》,而知道剑桥更多是由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实,徐志摩当年所描述的剑桥田园风光和现在牛津的自然风光仍然有一些相似。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由此看来,徐志摩笔下的剑桥也充满了浓郁的田园色彩。在欧美,很多大学都是被农村所包围,而不是处在都市中心。大学周边的农田、牧场、马匹、草地、农舍、小桥、河流、果园等这些田园景色使得大学更为亲近自然,更具有灵性。这一点倒是像中国的寺庙,很多都建在乡间山林中,因为那里清净、宁静,于是修行人的心也能平静。其实,修行和研究虽然有区别,但是追求的境界和所在的环境倒有很多相似之处。

    2015.3.28

    牛津

    29.富兰克林与夏令时

    今天早上起床,发现手机时间与手表的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以为手表慢了,因为手机与网络的时间是相同的,问题肯定出在手表上。中午吃饭的时候,才听到老外说,时间已经更新,我才明白了,所有的官方媒体上的时间(比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都被“人为”地提前了一小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为了节省能源啊!这让我感到十分意外,我想可能得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这个“人为现象”。英国冬季的白天的确非常短,晚上又特别长,而英国夏天的白天又非常长,对夜晚比较短我刚来英国的时候有这种体会。这是自然规律。

    人为调整时间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能改变人们的习惯。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理念最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提出来的。1784年,他在法国的一本杂志(Journal de Paris,on April 26)上发表文章,讨论过节能的想法。他还给当时巴黎家庭晚上的蜡烛平均消耗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他的想法节能,可能会节省不少蜡烛。

    183 nights between 20 March and 20 September times 7 hours per night of candle usage equals 1,281 hours for a half year of candle usage. Multiplying by 100,000 families gives 128,100,000 hours by candlelight.Each candle requires half a pound of tallow and wax, thus a total of 64,050,000 pounds. At a price of thirty sols per pounds of tallow and wax (two hundred sols make one livre tournois), the total sum comes to 96,075,000 livre tournois. "An immense sum," the astonished Franklin concluded, "that the city of Paris might save every year."

    尽管这种想法提得很早,但是大约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一些国家才开始按照他的理念节能。不过现在节约的不是蜡烛,而是电能、石油、天然气等。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各国调整的时间也有差别。

    In the European Union, Summer Time begins and ends at 1:00 a.m. Universal Time (Greenwich Mean Time). It begins the last Sunday in March and ends the last Sunday in October.

    英国是从1916年开始执行的,现在这些国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古人则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理念,其实这种理念和富兰克林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们古人会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做出调整,更具有自觉性。当然,那是在传统社会,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不再按照日出日落的规律来办事,夜晚的大都市灯火通明,也有一些人晚上工作,白天休息。

    英国人的能源节约意识很强,以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来说,法律图书馆最为典型,图书馆顶层采光效果非常好,白天几乎不用开灯。其内部设置许多感应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另外,每张桌子上有一盏台灯,光线不足时,可以自己打开,走时自己关掉。这些设计都是从节能的理念出发的。节能的理念已经深深印在英国人的脑中了。

    2015.3.29

    牛津

    30.George为何喜欢雨中打伞读书

    下雨是英国这个海岛国家的家常便饭。我隔壁的George先生特别喜欢读书,他是英国人,家距牛津市一小时车程。他不太爱说话,就爱读书。见到每个人都是同样一句话:“今天过得怎么样?”(All right?)从未听见他说“早上好!”(Morning!)“发生什么事啦?”(What's going on?)或者“发生什么啦?”(What's up?)每天下班后,他就拿一本书坐在室外的草地上读。前段时间,下雪天也是穿得厚厚的,一边打着伞,一边认真读书。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下雨,他还是打着雨伞在雨中读书。他说,他多年都是这样,从小喜欢在室外读书,不喜欢闷在室内。英国的小孩,周末都在户外活动,有些孩子还在雨中打篮球、踢足球。《中国日报》今年报道过一则消息,题为《英国孩子12岁前须完成的50项户外活动》。

    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曾发布一个少儿户外活动清单,整理了1700多名12岁左右孩子实践的“最喜欢的户外活动”。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将“长途骑行”列为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其他较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包括岩洞探险、观鸟、爬树、野营等。这50项户外活动分别是:

    冒险类:爬树、从大山坡上滚下来、野外露营、筑巢、用石头打水漂、雨中跑步、放风筝、用渔网抓鱼、从树上摘苹果吃、玩板栗游戏。

    发现类:长途骑行、用棍子探出一条小径、做泥馅饼、筑水坝、打雪仗、用小雏菊做项链、赛蜗牛、野外艺术、玩木棍游戏、踏浪。

    游侠类:采野生黑莓、探索空树洞、参观农场、光脚走路、做草喇叭、寻找化石和骨骼、看星星、登山、山洞探险、用手抓吓人的动物。

    寻踪类:抓昆虫、找蛙卵、接落叶、跟踪野生动物、探寻河塘生物、为野生动物搭房子、从石滩中找生物、养蝴蝶、抓螃蟹、野外夜行。

    探索类:种菜、在大海里游泳、做木筏、观鸟、野外定位、攀岩、野炊、骑马、寻宝、泛舟而下。

    (来源:《中国日报》)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小孩周末似乎在家看电视的比较多,被那些低趣味的国产动画片吸引着。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似乎把孩子看得过紧,不让他们去“冒险”。我想,我们的小孩的确做不到那么多的户外活动,但是多少得参与一些,多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样不仅能锻炼体质,提高户外生存能力,也能拓宽知识面,发现兴趣点,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2015.3.30

    牛津

    31.简单的一句英文却引人深思

    我最近在读书时,看到一个句子,“如果你可以教育好一个女人,那么你就能教育好一个家族/民族”(If you educate a woman, you educate a family/nation)。它的语法非常简单,却很有意境。这句话的作者是Dr.Kwegyir Agrey(1872-1927),他是一个加尼安学者(Ghanian Scholar),早年移民美国,后来回到祖国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他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妇女如果接受教育,就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影响到家庭,而成千上万的家庭就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说,对妇女的教育就是民族、国家的教育。可是,妇女的地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比较低下的。即便是牛津大学,也一直到1927年才接纳女学生并授予其学位。

    7年前,我在一个国际发展机构(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工作,当时对妇女培训(教育)没有太在意,现在似乎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国际发展机构提倡妇女接受平等教育。在我们中国古代,古人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念阻碍了中国妇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想,Dr.Kwegyir Agrey所谓的妇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一个母亲(妇女)受过教育,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毕竟孩子从一出生到成年,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较父亲长。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所有的男人(包括天才)都是母亲生育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母亲的女人是伟大的,应该接受教育。而一个民族的强大,一个国家的发达,最终要靠孩子,孩子很多是母亲培养的,因此,母亲作为女人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之前忽视了而已。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很多层面的意思,用心去解读,总觉得其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

    2015.3.31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