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圣人治国的第一桩事乃是废除这些事情。如《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道德经》第三章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圣人治国,要除掉世上祸害的根源。继此之后,圣人将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这便是《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的另一个看似矛盾的主张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万物之所由来。它不是万物中之一,因此它也不像万物那样不断流动,但万物自然从中生发出来,万物流动不居就是道。因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认为,国君就应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这是“无为”的另一层意思。它经过若干演化,后来成为道家的一个重要主张。
儿童的知识和欲望都比成人少。他们离德不远。因此,《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的率性纯真是人人都应当极力保持的。正因为儿童的生活最接近人的原初状态,所以圣君期望他的民众都像婴儿。如《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所说:“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又如《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所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里的“愚”是指质朴纯真。圣人不仅希望他的子民“愚”,也希望自己愚,如《道德经》第二十章所说:“我愚人之心也哉!”在道家思想中,愚并不是一件坏事,倒是一项巨大的美德。
但是,圣人的“愚”和常人、和儿童的“愚”是否一样呢?当然不一样。圣人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而不是常人和儿童的“愚”。常人和儿童的“愚”是自然决定的,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两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后来的道家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别,在下面讨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对这一点会看得更清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