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扁鹊“起死回生”
扁鹊本名叫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由于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的名号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有一个“起死回生”的故事,说的是扁鹊行医的奇闻。当时,扁鹊已经有了很多弟子。一次,他带着弟子来到了虢国,虢国正在为猝然死去的太子大办丧事。
扁鹊来到王宫门口,听见太子的几个侍从官员在私下议论,太子平日身体很好,怎么会突然不省人事、撒手而去呢?扁鹊急忙上前,详细询问太子发病的经过。之后,他凝神片刻,便大步流星地向王宫走去。他对侍卫说:“请通报大王,我是扁鹊,我也许能救活太子!”
侍卫们半信半疑地将扁鹊带进宫去。虢国国君正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之中,听说扁鹊能救活儿子,赶紧起身迎接神医。
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尸体”。他侧耳听听太子的鼻息,发现还有若断若续的气息,鼻翼也在微微地翕动;用手摸摸太子周身的体温,发现大腿根和腋下还有热气;再搭一下太子的脉搏,感觉还隐隐地有微弱的脉象。根据这些情况,扁鹊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得了“尸厥症”,也就是休克,只要抓紧救治,还是能有希望救活的。
他吩咐徒弟递过银针,开始在太子的头顶、胸部、手脚等部位的穴位上扎针,又用艾灸在太子的腋下进行炙烤。与此同时,他给太子灌下煎好的汤药。过了半个时辰,太子慢慢地苏醒过来。之后,太子一连服用二十多天的汤药,竟然完全康复了。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广为流传。
古老的医学被世代相传。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怀念能“起死回生”的神医扁鹊,尊敬地称他为“医学祖师”。
135.淳于意创立诊籍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西汉医家淳于意(即仓公)的诊籍是现知最早的医案。
一次,齐王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现代医学家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
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
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看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未传入五脏,抓紧治疗。”宋健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18天后病就痊愈了。此病类似现代的急性腰组织损伤。
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侍女,竖说自己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宫中的主管:“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到了春天,竖果真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竖的病大概相当于现代的血液病。
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高超全面的医技,又为医学家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36.学徒装病试华佗
华佗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在苏北一带行医,因为治好多种疾病,深受百姓爱戴,声名远扬。但有一个布店的学徒很不服气,常在众人面前说:“华佗为了沽名钓誉,故意装模作样,将无病说成有病,轻病说成重病,于是成了名,实际上他也不过是一个被人们吹捧起来的‘神医’,如果大家不信,可以试试看。”
阴历十五的一天,学徒刚刚吃过饭,就看见了华佗,便对众人说:“今天我倒要试试华佗的本领,我躺在床上装病,你们请他来给我治病,看他怎么讲。”说完,就往柜台里面扑通一跳,接着便两手捂着肚子,嚎叫起来。众人便请华佗诊治。
华佗走进柜台里,看看学徒的气色、动作,摸摸脉搏,沉痛地说:“没有办法了,准备后事吧。”众人不禁心中暗笑,又故意问华佗:“你看他能支持多长时间?”华佗说:“挨不过半夜。”说罢,叹息着走了。
众人议论纷纷:“人说华佗神医,真是徒有虚名。”于是,人们忙叫那位学徒起来,说:“华佗已走远了,还装什么呢?”可是任凭人们喊叫,学徒仍旧是翻来覆去地打滚,嚎叫不止,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
原来,那位学徒吃得太饱,在翻跳柜台时,用力过猛挣断了肠子(一说是胃穿孔),当日傍晚就死掉了。从那以后,人们更加佩服华佗的医术了。
137.张仲景坐堂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做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姓解除疾苦。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选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专为百姓治病。他坐在大堂上,认真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惯例。
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
138.董奉巧用木兰花治病
董奉,古代著名医学家,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共称“建安三神医”。董奉自幼聪慧伶俐,目睹战乱、瘟疫疾苦使民众挣扎在生死线上,立志学医,拯救遭受涂炭的百姓。
早春三月,木兰绽蕾花开。一日清晨,董奉应约徒步出诊,走到村头的木兰树下时,遇见一位半睡半醒的书生。书生见自己又露宿村头的木兰树下,非常尴尬。他见董奉从此路过,急忙叩拜,求治自己的头痛、失眠、梦游之症。
董奉一边为书生细细切脉,一边与书生随意聊起了家常。他得知书生的双亲早逝,家中贫困,书生很担心父母在世时所订婚约遭女方毁约,终日神情恍惚、郁郁寡欢。董奉知道此症是肝气郁结、情志不抒所致。
董奉低头望着树下散落的木兰花瓣,不禁心头一亮,就对书生说:“世上的事情都要随缘!你看,你与木兰花有缘,睡得就香。你就采一些木兰花蕾回家,将其置入热水中浸泡手掌,约一炷香的时间,再泡脚三刻后入眠。记住,泡脚时要不断地加热水,保持水温。另外,放一些干木兰花蕾于枕芯之里,保你此症得愈。”不用吃药就能治好病,书生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依照董奉的话行事。很快奇迹出现了,书生的失眠、梦游相继消除,人也精神了。
原来,木兰花本来就是祛风通窍的常用药材。用它热水浸泡手掌、沐足,能舒筋活血、心安神、开窍醒脑。同时,将木兰花装入枕中,其挥发出的芳香性味又起到宁心怡神、定惊安眠的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双重功效。
139.皇甫谧著书
在我国悠久的医学文化中,有一本关于针灸的名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这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它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医学事业有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皇甫谧。
公元256年,皇甫谧得了风痹病,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难治的疾病。患风痹病对皇甫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半身不遂不仅影响他的生活,而且给读书带来很多不便。为了治好病,他开始研究针灸。
为了证实医书上说的是否有道理,他多次在自己身上试针。有些穴位自己扎不到,他就让家里人帮忙。坚持数年后,他的病情有所稳定。他的信心越来越强,对医学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晚年的皇甫谧将全部精力放在写医书上。他长期患病,主要用针灸医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花费的力量最多,也最有体验,自然而然地要著一部有关针灸的书。
针灸起源很早,秦汉前治病以针灸为主。所以,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都擅长针灸,重要医学典籍基本上都有对针灸的介绍,只是到了皇甫谧的《甲乙经》问世,才第一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针灸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皇甫谧的《甲乙经》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代的针灸学著作,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的。唐、宋时代中央的医学机构,都以该书作为针灸科教材。因此,后世一直把这部书看作是中医针灸学之祖。公元5世纪,《甲乙经》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后来,日本仿效唐制设立医学校时,也以此书作为针灸科的教材。至今,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这部著作定为确定穴位的参考书,可见它的深远影响。
140.经典的《肘后备急方》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他有一本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书中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
书中还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是恙虫病。葛洪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比他早500多年。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有一种小虫叫“沙虱”,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原体注入人体内,使人得病发热。葛洪酷爱炼丹,经常广东的罗浮山居住。这一带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还小,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
141.鲍姑治赘瘤
鲍姑生长在仕宦兼道士家庭。她医术精湛,擅长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闻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鲍姑行医采药,其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病。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的途中,看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她也无法嫁人。问清缘由后,鲍姑立刻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的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地走了。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
142.陶弘景整理医籍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药物学的贡献最大。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科学地整理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300多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出现了很多错误,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陶弘景便对本草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的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300多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中记载的300多种的药物增加到700多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陶弘景整理医籍时,十分尊重原作,从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比如,他将搜集到的300多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就用了黑、赤两种颜色的字。赤字是《神农百草经》的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争相学习。
143.许胤宗巧治中风
许胤宗以医术著名,他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早年,他曾在南朝陈国为官,由于治好当时陈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了名。
柳太后得的是中风,面部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更别说给她吃药了,这难坏了给她治疗的御医。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就命人做了10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你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干什么?”许胤宗笑答:“虽然太后现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他让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了调理气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气血得到调理,在被汤药熏蒸了数小时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其他御医们都惊叹于许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
熏蒸施药法应该是现代雾化吸入疗法的前身,今天先进的气雾剂乃至超声雾化器都不是稀罕之物,但对于1000多年以前的医家来说,能够想到这样的方法治病,确实是一件令人叫绝的事情。
许胤宗还擅长治疗骨蒸病,也叫“痨病”,就是今天的结核病。唐代关中地区流行骨蒸,这种病有传染性,很多医生都治不好,但是许胤宗却是“每疗无不愈”。治一个好一个,令同行望尘莫及。
144.医术高明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7岁时,他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孙思邈的医术非常高明,声誉传遍了都城长安,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居埋名,钻研医学,为山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山羊或绵羊的甲状腺体)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
一天,一个患腿疼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医书上的穴位,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仔细地认真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摇头。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痛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这是孙思邈对我国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145.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宋朝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中有很多错误,用于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和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皇上接纳了他的建议。
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铸成后,皇帝赞口不绝,把铜仁当成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王惟一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皇帝下令将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铜人于天祯五年(1027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
王惟一还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皇帝,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皇帝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
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146.苏颂编撰《图经本草》
苏颂是宋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嘉祐二年(1057年),他开始担任校正医书官一职。最初,他参与编撰《嘉祐本草》,把唐《新修本草》与宋初《开宝本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他并不满足一般的推进,而是要在用药领域有新的开拓,并彻底解决本草从书本到书本、陈陈相因、以讹传讹的弊病。
他发动全国的医生和药农采集标本、绘制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做出了重大贡献。做这项工作时,他不但指导全局,而且亲自动手,不惮繁巨,不畏劳苦。标本、药图和说明文字来自四面八方,为了整理堆积如山、其乱如麻的原始材料,他提出了六项原则。前三项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问题研究明白;后三项原则是实事求是,既不轻易舍弃来自基层的资料,也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两说并存或存疑待考。这也是他的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并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六项原则,苏颂经过统一整理,重加撰述,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年)完成了流传至今、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图经本草》(也称《本草图经》)。
《图经本草》在药物学上有重大价值。唐《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天宝单方药图》都已散佚殆尽,韩保升《蜀本草》的药图也已不存。《图经本草》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其意义更加重大。它不仅对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纠谬订讹做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可以确认无误。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图经本草》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大诗人苏东坡诗友的苏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药物学家,他在1061年撰写了《图经本草》,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是直到15世纪(1401年~1500年)才出现的大事。
147.法医宗师宋慈
宋慈,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家普遍认为,是宋慈在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有一次,宋慈受理一件自杀案,大家都认为死者是持刀自杀。但是,宋慈细心观察后发现,死者的伤口不符合自杀的一般状况。于是,他认真访问调查,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死者的妻子长得很漂亮,一个土豪为了霸占她,铤而走险杀人夺妇。凶手杀人后,为了逃避惩罚,伪造了自杀现场,并且用银子买通吏役,企图逍遥法外。但是,这一切最终未能逃过宋慈的法眼。由于宋慈有丰富的法医经验和法医学知识,办案成绩卓著,很快便得到了提拔。
在20余年的官场生涯中,宋慈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与刑狱有关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在任湖南提刑期间,他广泛阅读了历代有关司法检验的著作,认真总结、吸取了民间的实践经验。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与自己多年实际工作的心得体会放在一起,综合整理,编撰成《洗冤集录》一书。此书为后世司法检验官吏、幕僚的案头必备之书,亦为检验尸伤、认定案情、论罪科刑的指南,成为我国司法检验的权威著作。
此外,《洗冤集录》还被译成朝、日、英、俄等国文字,在世界法医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148.朱丹溪千里拜师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因他的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公元1322年,朱丹溪到了杭州,打听到这里有个罗知悌的人医术高明,有真才实学,他便打定主意,要拜他为师。
罗知悌做过御医,不仅通晓刘完素之学,而且旁及李东垣、张子和两家学说。他在杭州名气很大,也很骄傲、保守,不肯轻易把医术传授给别人。
朱丹溪到了罗家门口,拱手立在一起,等罗知悌出来接见。罗知悌以为他来看病,热情地把他迎到大厅。当朱丹溪说出拜师学医的来意,罗知悌就敛起笑容,叱骂他,将他赶出门。
朱丹溪并不灰心,他一直站在罗家门外。后来,有人悄悄告诉罗知悌:“朱丹溪是一位名医的学生,是东南一位有学问的人。这样冷落他,恐怕会引起非议。”罗知悌听后,有些动摇。
一天,天上下着瓢泼大雨,罗知悌推开大门,见到朱丹溪在雨中拱手而立。罗知悌深深被感动,马上将他请进家中。从此,朱丹溪就成了他唯一的弟子。
朱丹溪在罗知悌门下,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勤问多思,解决了许多医学上的疑难问题,他的学识更加渊博,医术更加精湛了。
149.影响深远的《外科正宗》
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就开始学医。他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实功兴趣广泛,所读的书籍包括古代文化、哲学、理学等,对古今前贤的著作以及历代名医的理论、病案等一类书籍,他更是勤学苦读,爱不释手。对于古代典籍,陈实功从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实际中切实可行的理论。
他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上,尤为突出。他主张外部手术与内服相结合,如对息肉摘除,气管的缝合等。由于他医术高明,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充分代表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其中对下颏骨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外科正宗》印行后,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日本等国,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150.注重实践的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他撰著的《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史上影响很大。
小时候,李时珍的身体瘦小虚弱,并曾染上肺痨病,在父亲精心调治下,才得以痊愈。后来,李时珍常和父亲一起到山中采药,认识了很多药材。从此,他对药物的研究也发生了兴趣。
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一本书上介绍一种白花蛇,这种蛇能治疗风痹、惊搐、癣癞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但这种蛇牙齿锋利并有剧毒,爬行起来飞快,若被它咬中,必须立即截肢。李时珍问他父亲:“书上说这种蛇的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纹,是真的吗?”为了培养李时珍的严谨态度,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这个地方,有的是白花蛇,你抓一条看看不就全知道了吗?”
第二天,李时珍就去了他家附近的龙峰山,进行实地观察,并请捕蛇人抓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果然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纹,他非常高兴。他认识到要丰富知识必须亲身实践,从此,他经常到龙峰山观察白花蛇的生活习性。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白花蛇传》,并根据白花蛇祛风的特性,制成了专治中风、半身不遂的“白花蛇”酒。
还有一次,他在药书上看到一种叫曼陀罗花的药物,食用以后,可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他不知这种药物是什么样子,附近也没有人知道,于是他开始寻找。他走遍家乡一带的原野山谷,以及北京、南京、庐山、茅山等,凡是药产丰富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他始终没有找到曼陀罗花。
后来,他问到几个山农,才知道曼陀罗花的俗名叫“山茄子”,武当山上就有。当时,李时珍已年过半百,但他坚持跋山涉水,来到武当山。在茅草丛中,他终于发现了叶子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
151.谦虚好学的吴谦
吴谦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
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他还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赏识和器重。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
吴谦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他一贯谦虚好学,熟读古今医籍,善于总结经验。相传,吴谦早年行医曾遇到一个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吴谦深感歉疚。后来,吴谦听说一位民间医生能治愈这种病,他就便不辞劳累、翻山越岭地去登门求教,学习这种技艺。
一般来说,医疗技艺是不外传的,但吴谦的谦逊与好学感动了那位山间医生,于是,他就将整骨手法及药方教给吴谦。此后,吴谦受到启发,又先后拜10多位民间医生为师,博采各家之长,练就了自己娴熟的技法。这为他后来进入太医院,及主持编纂《医宗金鉴》大型系列丛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739年11月,清高宗要求太医院组织编写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并钦定吴谦、刘裕择为医书总修官(主编),开始整理编辑医学类丛书。由于古代医书多是有法无方、义理深奥、方法微妙,不易领会,因而容易造成讹错。以前的注释也大多是随文衍义,让人很难深入理解原文以及在临证时运用原文。因此,吴谦亲自进行删订。
吴谦等人编纂的医书,注重于实用,并且图、文、方、论齐备。对临床很适用的内容则附以歌赋,便于初学者记诵,此书曾作为太医院的教学用书。在这套丛书中,有两部是吴谦亲自执笔,其内容选择精当确切,取舍编排合理,纠正了既往注释和原条目的不少错误,对于难以判定的地方,他也作存疑处理,其中有很多新观点。
152.思想进步的女中医曾懿
曾懿是著名的古代女中医之一。她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良主义思想。她认为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所以,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对医药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一次,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十几只鸡现卖。他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的鸡汤,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汤又浓又鲜,喝下后,马上就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他就连买几大碗鸡汤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汤,略加姜汁治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还十分重视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比如,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脑力”;经常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等。
曾懿生长在封建时代,但医学知识十分渊博,尤其思想很进步。在古代,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女中医很少,而其中以曾懿最为出色。
153.希波克拉特斯治疗瘟疫
希波克拉特斯是古希腊的著名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后世尊称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特斯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父母去世后,他在希腊、小亚细亚、里海沿岸、北非等地一边游历,一边行医,学会了许多的民间医学知识。后来,在古希腊各地的旅行过程中,他医治了很多怪病,并把一些城市从瘟疫中拯救出来。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瘟疫,许多人突然发烧、呕吐、腹泻、抽筋、身上长满脓疮、皮肤严重溃烂,患病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几天之内,雅典城随处可见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对这种疾病,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希波克拉特斯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雅典救治病人。
通过调查疫情,希波克拉特斯积极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经过精心的调研,希波克拉特斯发现全城只有一种人没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铁匠。希波克拉特斯由此设想,或许火可以防疫。于是,他让人们在全城各处燃起熊熊的火堆来扑灭瘟疫,这种做法制止了瘟疫的进一步蔓延。
希波克拉特斯在医学方面还有很多贡献,他指出的癫痫病的病因被现代医学认为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这个病名,也一直沿用至今;他对骨折病人提出的治疗方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为了纪念他,后人将用于牵引和其他矫形操作的臼床称为“希波克拉特斯臼床”。
154.誓死捍卫新说的塞尔维特
米凯尔·塞尔维特是西班牙医学家,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然科学家,肺循环的发现者。
在《基督教复兴》一书中,塞尔维特提出了“灵魂本身就是血液”的看法,否定了当时盛行的“三灵气说”。塞尔维特认为,血液是从右心室先流到肺,再由肺送回左心房,并强调这种循环是“在肺内完成的”。这种理论直接触犯了那些被宗教神学奉为经典的荒谬理论。
塞尔维特还把《基督教复兴》一书寄给了法兰西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同时寄去一份附录,列举了加尔文的种种过失和错误,并表示要与他展开争论。加尔文大发雷霆,塞尔维特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塞尔维特经常为同狱的难友们治病。后来,在难友们的援助下,他逃出了监狱。
逃出监狱后,塞尔维特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打算到日内瓦联合一些知识界的人,继续与加尔文论战。但不幸的是,在日内瓦的一座教堂里,塞尔维特被加尔文的爪牙认出,再一次被捕入狱。这次,加尔文亲自审讯,并恶毒地咒骂他,说他的著作是“异端邪说”。塞尔维特当场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对加尔文的咒骂给予了坚决的回击。
塞尔维特的信念和观点,对新教、天主教来说,都是非正统的“邪说”。宗教法庭不止一次地对他进行审判。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加尔文的反对者企图营救塞尔维特,但都未成功。他最终被定下“传播危险异教”等罪名,处以火刑。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他的所有著作也同他一起上了火刑场,通通被烧毁。
155.维萨里盗取尸体
安德烈·维萨里是著名的医学家和解剖学家,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他与哥白尼齐名,是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
维萨里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宫廷御医,家中收藏了大量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维萨里幼年时代就喜欢读这些书,从这些书中,他受到许多启发,并立下了当一个医生的志向。
在上学期间,维萨里常与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在严寒的冬夜,悄悄地溜出校门,到郊外无主坟地盗取残骨。或在盛夏的夜晚,偷偷地到绞刑架下,盗取罪犯的遗尸。他不顾严冬的寒冷、盛夏的炎热和腐烂的尸体冲天的臭气,把被抓、被杀的危险置之度外,只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努力工作。
他专心地挑选其中有用的材料,对得到的每一块骨头,都如获至宝,精心地包好,带回学校。回来后,他就在微弱的烛光下彻夜观察研究,直到弄明白为止。维萨里就是用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长期坚持工作,终于掌握了精湛熟练的解剖技术和珍贵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在业余时间,维萨里开始写作一部计划已久的人体解剖学专著。1543年,年仅28岁的维萨里终于完成了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描述的巨著《人体机构》。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维萨里冲破了以盖仑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他在书中写道:“解剖学应该研究活的、而不是死的结构。人体的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密切相互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活力的组织单位。”
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仑学派主观臆测的种种错误,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可以说,《人体机构》一书是科学的解剖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156.敢于挑战权威的哈维
大凡在科学史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都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哥白尼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怀疑“地心说”,才创立了全新的“日心说”。到了17世纪初,又出现了一位敢于向权威提出怀疑的学者——威廉·哈维。
哈维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意大利学医时,哈维常常听伽利略的力学和天文学课。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哈维一直想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以更好地救死扶伤。对不同的动物进行解剖之后,哈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流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他把这一发现写入《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为了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是一样的,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证明人的血液循环完全与动物的是一样的。
哈维在医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他的理论有悖于权威的理论。所以,他遭到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的权威人士的攻击,说他的理论是荒谬而不可信的。
哈维去世后4年,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因为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哈维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157.雷奈克发明听诊器
1816年,法国名医雷奈克去探视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脏病而痛苦万分。由于她体形肥胖,以手敲诊或触诊断又起不了多大作用,而附耳于其胸口做诊断又不被风俗允许。忽然,雷奈克想到少年时用木杆传递声音的游戏。
灵光一现之后,他立刻用纸卷成圆筒,结果,他听到心脏运动的声音,比他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于患者胸口来得更清晰。就在一瞬间,一个卷起的纸筒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雷奈克继续研究和实验,于181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它用洋杉木制成,空心直管30厘米长,其中圆管直径3厘米,腔管直径5毫米。圆管的中部可以分开两节,以便携带。那时候,有人称之为“独奏器”,也有人称之为“医学小喇叭”,他的叔叔建议命名为“胸腔仪”。几经考虑后,雷奈克最后决定定名为“听诊器”。
在将听诊器应用临床3年之后,雷奈克写了《论间接听诊法》一书,介绍了听诊器的发明,描述了听诊时所发现的各种不同声响,尤其是有关肺部疾患的内容更为丰富。
1826年6月,雷奈克和妻子雅奎琳·雅龚回到故乡,接着便一病不起。雷奈克去世后,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一项内容:“将我的医学书籍和论文都赠给我的外甥梅希笛克,还有手表和戒指,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制造的第一个听诊器留给了他,这才是我赠与他的最珍贵的遗产。”
158.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弗莱明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卓有学识的细菌学家,与他努力、勤奋是分不开的。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从事细菌学研究上。
1928年,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
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于是,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这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
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是青霉素的提纯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使这种药物在大量生产上遇到了困难。
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使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发展抗菌素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仍是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