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古道歇脚 思义亭上抒豪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源:《传奇故事(上旬)》2012年第10期

    栏目:本期读点

    湘黔古道上,客栈招待三教九流客人,挑夫跋山涉水贩运货物,土匪出没无常杀人掠货,彼此恩怨纠结。日寇铁蹄踏进家园,家仇国恨不共戴天,他们毅然捐弃恩怨,不惜舍弃生命血染古道,奏响了共御外侮的号角……

    崇山峻岭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盘旋,走着一溜二十四条担子。挑夫个个赤膊,身上的疙瘩肉显出紫铜一般的颜色。翻过滚马坡,脚上的草鞋差不多已经磨穿了底,好在是下坡路,青石板早就被磨得光溜溜的,踏在上面说不出的凉爽舒适,肩膀上的桑木扁担随着脚步的节奏不住颤悠,发出“吱呀吱呀”的吟唱,给幽静的古道增添了生气活力。

    “大哥,一马平川的顺坡路,唱上两首山歌长精神吧!”

    新入伙的年轻挑夫石砣一声嚷,立刻得到同行挑夫七嘴八舌的附和。千里古道,田头林间到处都能听到悠扬婉转的山歌,入乡随俗,他们也学会了几嗓子。

    这时,两匹马从山坳拐角处迎面奔来。他们也顾不上唱山歌长精神了,纷纷顺过扁担让道。马上的骑手头戴宽边遮阳帽,扬鞭从他们前面驶过,霎时便消失在峭壁那边。

    石砣眼尖,看出骑手腰间插着短枪,不由自主咕哝一声:“狗娘养的,不是鸦片贩子就是土匪!哪天给官府抓住了砍脑壳,看你们还神气不神气!”

    “闭上你的鸟嘴!”周铁汉对他厉声低喝。正说着,前面又响起一阵马蹄声,四条同样戴着宽边遮阳帽的壮汉扬鞭跃马疾驰而过。不用说,正是前面骑手的同伙。

    见此情景,石砣彻底服了:“大哥教训的是,我给嘴巴贴一个封条!”

    周铁汉三十出头身材魁梧,祖辈都在古道上往来,熟知各地风土人情。挑夫们都是两眼一抹黑的睁眼瞎,唯独他读过两年私塾。宝庆城里的那些商号老板看上古道的生意利润丰厚,却害怕土匪杀人越货的凶险,便看中了他这忠诚可靠的挑夫头,让他带着各自的凭据交易结算,挑夫按照货物多少分红。挑夫们自然乐意有个能干领头人,听从他的指挥。

    到了思义亭,双江铺已经越来越近了。石砣将担子往路中间一蹾,提出竹筒,脖子一仰“咕咚咕咚”猛喝一气。周铁汉说:“石砣,把担子放进草坪里,别碍了人家过路嘛。”

    “管他呢!这条路生来就是供我们挑夫走的,碍着谁了?”石砣大咧咧地撇撇嘴,大步跨过去,一屁股坐在亭子里的长木凳上,一边将汗巾拧出水来。

    周铁汉知道石砣脾气犟,掏出烟荷包装了一烟锅点着了,才慢悠悠地说:走路有走路的规矩,叫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就说这条路吧,还是唐朝李世民那时候,也不知有多少人流血流汗,才在这崇山峻岭间劈出一条道来。有人在溪流上修了桥,还有人给铺上青石板,就为着方便过往商旅脚夫。这里自古就叫“官道”,怎么能说生来就是供我们挑夫走的呢?就算这时候没人来,我们也不能霸道。

    石砣只得将担子挪过来,嘟嘟囔囔地说:“我晓得大哥的规矩多,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说话有说话的规矩,走路还有走路的规矩,就照你的规矩还不行吗?”生怕他还要絮叨,便指着亭子说:“大哥,这上头写的是什么,这亭子是什么来历,你能说给我听听吗?”

    经石砣这么一说,别的挑夫也竖起了耳朵瞅着周铁汉。想来在这思义亭歇脚也记不得有多少回了,从心里感激前人给过往行人办了一件大善事,惭愧的是谁也不知道根底。

    “好吧,反正歇着也是歇着,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周铁汉惬意地吸了一口,吐出一团烟雾,说起了这苍茫古道上思义亭的来历:这条古道东连隆回宝庆,经诺溪深入雪峰山,西接洪江安江,远通云贵四川,千百年来商贾云集,挑夫成年累月川流不息,实实在在是一条流金淌银的道路。清朝道光年间,这瑶乡出了个大善人陈再辉,在这山顶修建了一个亭子,让过往行人和我们这些挑夫能够遮风挡雨,名叫“施义亭”。过往行人不忘陈善人的恩惠,干脆改作“思义亭”。

    石砣拍拍亭子横木,大声说:“那个陈先生肯为我们过路人修亭子,真是个大善人!将来我要是发了财,就到滚马坡那边修一条大路,省得过路人提心吊胆的。”

    滚马坡,是双江铺到洪江之间最险峻的路段,沿着江岸在峭壁上劈出一条三尺来宽的小道,曲曲折折足有三里多。脚下是滔滔江水,每年间都有马匹失蹄滚下去葬身江中,才得了个这样的名称。往来于古道的挑夫历来视为畏途,感叹说:“古道好走,滚马坡难过。”今天,石砣这个叮当响的穷挑夫竟然口出狂言,将来要到滚马坡修一条大路,听了的人都哄笑起来。石砣并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老子真要修上路,看你们还笑不笑?”

    周铁汉赞赏地说:“我看他这话有气派。真要能在滚马坡修上大路,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