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区域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凉州,西南接金昌市,东、西、北三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理座标在北纬38°5′~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民勤自明洪武五年中置临河卫以来,县界屡有变化。至民国时疆域被界定为:“东至蒙古界三道湖135千米,南至凉州三岔堡70千米,西至蒙古界榆树沟60千米,北至蒙古界雅布赖140千米,西南至永昌县界东、西湾65千米,西北至蒙古界亦集乃625千米。南、北距210千米,东、西距195千米,面积2409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勤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在界址问题上屡有争议,直到1965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对有关协议作出明确批示后,争纷息止。
二、建置沿革
民勤县史前时期是石羊河水系下游的一块冲积平原形成的绿洲。《尚书·夏书·禹贡》说:“原隰底绩,至于猪野。”《史记·夏本纪》说:“原底底绩,至于都野。”《水经》,就用了“都野泽”的名字。《汉书·地理志》“武威县”条下注:“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水经》:“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汉置的武威县在今民勤县东北。古“猪野”、“都野”无疑是指今民勤这块平原。《尚书》和《史记》的许多注释家说,《禹贡》及《史记》的上述记载,其大意就是大禹治水到了“猪野”或“都野”这个地方,已经大功告成。也有人说,“猪野”是古部族名,这支民族就生活在今石羊河,因以部族名作了地名。1924年,首次在民勤境内沙井子发现青铜时代的石器、彩陶、铜镞等。因此有人说,沙井文化的居民就是古月氏族,这是有可靠依据的境内最早的居民。汉时今民勤县境当属休屠王的牧地。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祁连山之战,民勤县境始入西汉版图。
约在元封三年(前108年)至太初三、四年(前102年~前101年)间,汉在河西陆续建郡置县,在今民勤县城西南约10余千米处置宣威县,东北约50千米处置武威县。太初三年(前102年),由休屠(县治在今武威市四坝乡三岔堡遗址处)筑塞(汉代边防设施)至休屠泽。分为两线:东线南接休屠北部塞,东北沿石羊河东支的大东河北岸,止于休屠泽南岸;西线南起黑山,沿大西河东南岸,止于休屠泽西南岸。西汉在民勤置县后,是该县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开发,民勤先民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开始由牧业经济转为农牧经济。
东汉时境内仍置武威、宣威二县,属武威郡管辖。这时,宣威已是一个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大县。武威郡治在西汉末由武威县迁至姑臧县(今武威市)。
西晋时凉州及其所属的武威郡,均治姑臧县。民勤境内撤销武威县,以其地并入宣威县,属武威郡。前凉时置宣威县,又有祖厉县,系张轨收祖厉县人在汉武威县侧近别置,均属凉州武威郡。
北魏时在汉宣威县故地置武安郡,隶属凉州,领宣威一县,居民373户。西魏、北周时境内无建置,其疆域并入姑臧县。隋在境内无建置。唐在今民勤县城南约10余千米处置明威戍。“戍”,是小于县级的唐边防军之最低层组织。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为了拓宽州境,在“北境碛中置白亭军”,后改为白亭守捉。西夏时境内有定居的居民和游牧民族。元时境内多为游牧民族。
明洪武中,境内置临河卫,治所在元筑小河滩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临河卫为镇番卫,并修葺城垣。成化元年(1465年),都指挥马昭拓筑城垣北隅,城周六里二分二十三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有东、西、南三门。镇番卫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明代在境内实行军屯和民屯,人口增加很快,这是民勤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开发。清初因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置镇番县,隶属凉州府。
民国18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取人民勤劳之意。1949年9月23日,民勤县解放。1949年10月,设武威专区(专署驻武威县),民勤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专区,成立张掖专区(专署先驻酒泉,后迁张掖),民勤县属张掖专区。1962年1月1日,撤销张掖专区,复设武威专区(专署驻武威县),民勤县属武威专区。2001年9月,撤销武威专区,成立武威市,民勤县属武威市。
三、行政区划
明洪武初,民勤县属河西重点镇戍区之一,洪武中设临河卫,二十九年(1396年)改名镇番卫,卫设左、中、右三所,一面戍边,一面屯田。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镇番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镇番县设甲57个、保31个计5693户。柳林湖屯田户2498户,按千字文编号,设甲133个,设保15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柳林湖起科后,归属镇番县管理。清道光之后,全县分川(系镇番县辖区)、湖(柳林湖辖区)区。辛亥革命后仍因清制。民国17年(1928年),置6区103村。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设民勤县。将原6区并为5区。民国23年(1934年),又复设6区,辖102乡。民国25年(1936年),全县分6区32联保。民国29年(1940年)6月,联保改乡(镇),全县划分为11乡1镇83保871甲。民国36年(1947年)7月1日,裁撤区署,将原联保区域设乡(镇)公所,全县划为11乡1镇。1949年10月,全县设置11个区。1952年至1953年5月,改设12区71乡。1953年5月至1954年,设12区100乡。1955年,并区并乡,将原有12个区并为6个区,下设51个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将原有6个区撤销,51乡合并为26乡。
1958年10月,将全县26个乡(镇)合并为12个人民公社。1961年,全县设31个人民公社。1964年至1983年,全县设置19个人民公社。自1982年至1985年,先后撤销人民公社、大队及生产队建制,设置22个乡、1个镇,下辖242个村,166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0年,全县辖5镇,18乡,1个国营农场。2004年12月,将全县23个乡镇调整为18个,撤销三雷乡,并入城关镇,调整后的城关镇更名为三雷镇,镇政府设在原三雷乡政府驻地;撤销昌盛乡,并入昌宁乡;撤销羊路乡,并入新河乡,更名为苏武乡;撤销北山乡,并入东湖镇;撤销中渠乡,并入西渠镇。2005年9月将花儿园乡改建为红沙岗镇。止2005年底全县辖昌宁、蔡旗、重兴、薛百、大坝、苏武、夹河、大滩、双茨科、红沙梁、收成、南湖等12个乡人民政府,东坝、泉山、东湖、西渠、三雷、红沙岗等6个镇人民政府,1个国营农场。下设244个行政村,1750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城乡建设
一、城乡建设局
1982年,成立了民勤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城建股。2003年3月,民勤县城乡建设局分设。2005年,内设6个职能股室,下设10个事业服务机构。
二、县城建设
县城踞民勤绿洲中部地区,距武威市92千米。是民勤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至2005年底,县城规划区总面积8.47平方千米,建成4.05平方千米,现居住人口4.6万人,城镇化水平20.1%。今民勤县城依元筑小河滩城址而建。道光《镇番县志》载:“小河滩城,今县治,元季第存空城,周三里有奇。明成化中展筑。唐人谓于凉州北境碛中建筑城垣,即此处也。”明代,在小河滩城置镇番卫,清代为镇番县治,民国时期为民勤县治。期间,时有修建扩筑之举,亦有毁于兵燹之灾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勤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建设,使之发展成为一座具有一定现代物质基础和文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1、市政工程
给排水早时城区供水大多由护城河水供给,后皆用浅筒井采水,无排水设施。1966年后,由于水位下降,机关单位逐步开始机械打井取水。1988年,在县城南郊成立民勤县自来水管理站,1993年开始筹建城区排水工程,1995年,初建成投产后即与自来水管理站合并为民勤县给排水管理站。
自2000年以来,敷设改造供水管网21千米,县城日均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3480吨提高到2005年的6000吨;改造排水提升泵站4座,新建五号排水泵站1座,敷设排水管网51千米,完成了106个巷道、3318户居民、122个单位和168户居民临街经营门店排水设施联网,城区排水普及率达到85%。街道亮化1958至1979年,城区有电厂,柴油机发电,供电能力差。1980年始,城乡皆由大电网供电。截至2005年,架设双臂道路灯579盏、礼花灯10盏、高杆灯3座,灯箱式彩虹门15座,灯箱式广告牌128块,对临街100余幢多层建筑物进行了外墙装饰工程改造。
道路元筑小河滩城似方块形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勤县旧城南北长约930米,东西长约980米,路网结构呈棋盘方格网。民勤解放以后,政府对旧城进行了大力改造。现城区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南、东北环城公路构成整个城市的基本骨架。全城道路总长度为13.2千米,总面积12.8万平方米,网密度为2.98千米/平方千米,道路平均宽度为10.71米。
四条大街用沥青铺设,其余巷道则为碎石路或土路。至2005年,开通拓建道路21.72万平方米,铺油道路9.8万平方米,道路柏油罩面6.7万平方米,整修道路20.5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51平方米,城区道路硬化率达26.4%。园林绿化县城在明末清初,已有流沙之患,飞沙拥城,高于雉堞,“参将刘玺申请都御史杨博筑镇番西关,以堵风沙”。明天启七年(1627年),飞沙拥城,参将杨孟希率众移丘,城池免于淹没。清康熙元年(1662年),“参将王三华督令搬运淤城沙丘,建西城楼”。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将杨均率军民500人搬沙,以柴草插风墙150丈”。前后近150年的时间,县城始终处于沙漠包围之中,一直到民国年间稍有好转。1917年,“县知事周树清于城内植树近千株”,但黄沙埋压城头的状况依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城镇绿化,每年春季,发动机关干部,在县城外围造林治沙,城内补缺绿化。
1970年以来,外部沙患基本控制,内部由于旧街道窄狭,建筑物参差不齐,长期修修补补,绿化也是修修补补。1972年重新规划,四大街和较大的巷子均栽植新疆杨、二白杨,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1984年,大街小巷、环城公路、机关院落,已栽杨树及各种观赏树木1.4万余株。县城西关建有园艺场一处,园地面积150亩。截止2005年,城区栽植各类风景树木7.98万株,单位居民院内和公共地段开辟绿地3.8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81.5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0.13%。供热20世纪90年代前,城区供热无统一规划,采取分散取暖方式。1996年,启动县城联片供热工程。2001年,建成了东关住宅小区联片供热点2处,敷设供热网21千米。城区联片供热面积43.5万平方米,联片供热率达62%。
文化广场2005年4月开始筹建,2006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86万平方米,总铺装面积22524平方米(包括立面)。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占广场总面积的38.3%,其中草坪7338平方米。有各类树木20种。广场内有雕塑6座,主雕塑1座、雕塑小品5座。有DN24米旱喷泉1座、主席台、旗台各1座、状元桥2座、花台8座、花架1座、花池52个、配电控制房45平方米。灯具有10种类型、267盏。环境卫生20世纪90年代前,民勤无专门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城市环境卫生仅靠单位和个人自觉维护。
1994年10月,成立民勤县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队,负责县城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处理。2003年,搬迁建设了畜禽屠宰交易市场和木材加工销售市场,建成水冲式公厕21座,改造露天居民生活垃圾点58处。2005年,安装地埋式垃圾箱14个、地坑式果皮箱120个、果皮筒120个。
2、市场与开发小区建设
市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集市贸易多由民间自发形成,秩序混乱,缺乏监管。2000年~2005年先后融资、投资1.6亿元分别在县城新建了东部建材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再就业市场和畜禽屠宰交易市场等五大市场,年交易额达2091多万元。东部开发小区建设2000年4月,由县政府批准开发建设的东部开发小区,总占地面积11.08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公用土地面积为5.57万平方米,出售土地5.5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单元(30~200平方米/单元)534个。建成房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民间资金)3500万元,安置就业2000人,完成产值1.3亿元,实现利税822万元。
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资源区域性分布特点,以市场为导向,2003年,创建了县城东郊和红沙岗2个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棉花加工、草粉饲料加工、面粉加工、瓜果饮料生产、肉类蔬菜加工和葵花加工6大产业链,形成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并以招商引资为依托,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热力、石墨工业,形成煤与非煤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利税200多万元。
商场建设2000年~2005年,采用引资、集资、融资等方式,先后改造、新建了义乌商贸城、大众商场、凯尔亮超市、基隆阳等商场,年交易额达3210.95万元。
3、住宅小区建设
20世纪90年代,城区居民住宅多为四合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9年~2005年,共建成住宅楼房160幢计53.25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居住面积从1999年的平均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2.77平方米,并建成了东关住宅小区和镇国塔区2块休闲景区。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
农村小城镇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已初具规模。2000年,民勤县将泉山、西渠、东湖、东坝、昌宁等乡镇确定为市县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各试点乡镇规划区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都在0.4万平方米以上。至2005年,各乡镇采取各项措施集中资金,逐步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区道路、供水、绿化、路灯、电力、电信、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东湖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东北接内蒙古,南邻收成乡,西靠西渠镇,总面积5309.9平方千米,为民湖、民东公路终点,交通便利。镇政府驻红英村,距县城73千米。1985年,完成了东湖镇第一版集镇和村庄规划编制,1999年,对原集镇规划又进行了修编。镇区规划面积1平方千米,规划人口1.5万人。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26400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4752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600立方米,供水管网12千米,栽植风景树木820株,架设路灯10盏。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财税所、邮电所、医药公司等,还有民勤二中、东镇中学、红英小学和两个集贸市场。文物古迹有东渠大庙。
西渠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部,北靠内蒙古、收成乡,南靠三渠柴湾,西靠红沙梁乡,北邻东湖镇,总面积31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首好村,距县城61千米。民湖公路横贯南北,交通便利。设有2所镇属中学、39所小学,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工商所、电管站、卫生院、棉花加工厂、购销站等单位,农贸市场活跃。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1999年,对原西渠集镇规划又进行了修编。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6600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5千米,栽植风景树木550株。镇内文物古迹主要有:大坝村境内的“火石滩古文化”遗址和端字号柴湾的汉墓群和古城遗址。泉山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部,南接大滩乡,北靠红沙梁,东北、东南分别与西渠镇、收成乡、双茨科乡接壤。总面积89.1平方千米。民湖公路穿越境内,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驻复成村,距县城32千米。设有1所县属中学、1所乡属中学、13所小学。
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工商所、电管站、卫生院、购销站等单位。硬化道路面积2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1.88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180立方米,供水管网11千米,栽植风景树木600株,架设路灯18盏。镇内每月6次集市贸易。泉山镇11万伏变电所,是全县输变电中枢,输配电线路通往各村,为提灌、照明、农产品加工提供电力支持。泉山镇是省级小城镇试点镇,道路、路灯、供水、电讯、绿化等基础设施走在了全县前列,委托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泉山镇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境内有唐代连城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棺材圪汉墓群和霸王湖汉墓群。
东坝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21千米处,南邻苏武乡,东至义粮滩,西靠大滩乡,北接双茨科乡,总面积89.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六坝村。硬化道路面积1.8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66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10千米,栽植风景树木1200株,架设路灯20盏。设有1所中学、13所小学。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卫生院、新华书店、医药公司、信用社等单位,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千米。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1999年,修编集镇规划。东坝镇集市贸易活跃,街道整齐划一,街景靓丽。
昌宁乡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部,东北与红沙岗镇接壤,西南与永昌县双湾乡毗邻,面积225.3平方千米。乡政府驻昌宁村,距县城63千米。主要单位有乡政府、派出所、财税所、邮电所、工商所、卫生院和信用社等单位,有中学2所,小学14所。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1.92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80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8千米,栽植风景树木700株,架设路灯15盏。
(第三节)自然环境
一、地貌
民勤县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接界的边缘,北祁连山地槽和阿拉善地台南缘衔聚于此。因受阿拉善弧型构造带和河西系隆起带的控制,地形复杂多样。有受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剥蚀低山、丘陵、准平原;有沉降堆积的湖积、洪积、冲积平原和由内力作用的断裂陷落盆地;有受近代地壳的震荡作用,使局部地表抬升或下降形成的如苏武山、莱菔山、狼刨泉山、枪杆岭山等岛状孤山;在上升区内又形成较典型的深井坑、青土湖等。县境内红崖山以南的重兴、蔡旗两乡属武威盆地的尾端,其余大部属民勤盆地——潮水盆地之内。县境四周隆起被沙漠和低山残丘环绕,中部低平,具有盆地地貌特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坡度为1‰~5‰,海拔在1460米~1295米之间。按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民勤县地貌分为4种类型。
1、山地地貌分布于盆地南北边缘。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米~1700米之间,植被稀疏,多呈单株生长。面积980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的6%。
2、丘陵地貌多分布于剥蚀山前和盆地中部。海拔高度均在1400米~1500米之间,表面基岩裸露,面积约637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4%。
3、平原地貌依成因类型又分湖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和洪积平原,海拔高度均在1400米以下,面积6110平方千米,占全境总面积的38.2%。
4、沙漠地貌沙漠地貌为县境内主要地貌特征,分布面广,总面积8148.14平方千米,占全境总面积的51.8%。主要分布在民勤盆地东、北、西边缘,盆地中部亦有片状、带状零星分布。依其形态分为蜂窝状、网格状、新月形沙丘、复合式沙丘、风积覆盖沙丘、固定和丛草沙丘等。
二、土壤植被
1、土壤
(1)绿洲盆地演变过程
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220年间,民勤为一内陆盆地。是水草丰美的环湖绿洲,成为早期部族牧猎之地。公元220年以后到1949年,灌溉农业在民勤逐渐兴起。经过各期发展,筑坝引水,开渠垦荒,改造沙碛草原与河湖荒滩为农田。绿洲盆地的演变过程,决定了绿洲土壤沼泽土——草甸沼泽土——草甸土——耕作土壤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水泊生态,向旱生、沙生转变。植被由高而矮,由密变疏,固沙、阻沙能力减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超量提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更使大部地面植被日渐枯萎,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2)土壤分类
全县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有7个土类(灌淤土、潮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风沙土、沼泽土),31个亚类,70个土种。
自然土壤
全县自然土壤分为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5个土类,共有面积2265.11万亩。
灰棕漠土
面积801.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64%。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海拔1500米左右的低山剥蚀残丘和山前倾斜洪积扇形地上。
风沙土
约1170.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8.8%。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的中西部、东部和东南部。
盐土
是全县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域性土壤,多呈板块状分布于县境各地的湖盆洼地和碟形洼地上及县境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山间低谷。面积175.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
草甸土
零星分布在县境南部的石羊河阶地和东支——外河两岸的低洼地段及各大支渠两侧的洼地上。面积109.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
沼泽土
全县沼泽土面积7.17万亩。
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有灌淤土、潮土两个土类。分布在绿洲腹地及石羊河、金川河冲积扇形地的北部边缘。是由灰棕漠土、草甸土、草甸沼泽土等经长期灌溉淋溶、耕作施肥等人为成土作用演变而来。
灌淤土
是该县最主要的耕作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冲积——洪积平原和南端的石羊河洪积扇的北部边缘。面积77.03万亩,占耕作土壤总面积的62.7%。
潮土
潮土是该县分布面积仅次于灌淤土的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的石羊河阶地和其东支外河阶地上;湖区北部边缘有条状连片分布;其余地区的低洼地段亦有零星分布。面积47.88万亩,占耕地土壤总面积的38.3%。潮土系主要由草甸土经人为灌溉、耕作、施肥等作用的影响演变而来。
(3)土地利用
1985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386.33万亩,其中耕地112.91万亩,占4.73%;园地0.4071万亩,占0.017%;林地71.54万亩,占3%;牧草地581.5万亩,占24.3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38万亩,占0.5%;交通用地2.41万亩,占0.1%;水域用地8.99万亩,占0.4%;未利用土地1597.2万亩,占66.9%。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381.28万亩,其中耕地102.25万亩,占4.29%;园地2.1万亩,占0.09%;林地69.25万亩,占2.91%;牧草地481.7万亩,占20.2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52万亩,占0.69%;交通用地6.69万亩,占0.28%;水域用地15.76万亩,占0.66%;未利用土地1687.01万亩,占70.85%。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5875平方公里,折合2380.62万亩。
按土地的三大分类,农用地672.66万亩,占总面积的28.26%,其中耕地101.89万亩、园地2.12万亩、林地71.41万亩、牧草地481.00万亩、其它农用地16.80万亩;建设用地20.17万亩,占总面积的0.8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99万亩,交通用地1.08万亩,水域用地2.10万亩;未利用地1687.79万亩,占总面积的70.90%,其中荒草地98.21万亩、盐碱地168.57万亩、沼泽地11.95万亩、沙地1111.08万亩、裸土地32.08万亩、裸岩石砾地263.34万亩、其它土地2.56万亩。
绿洲是全县农林业的生产基地,在盆地中部沿河渠分布。一般海拔1400米以下。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较肥沃,五分之二的面积已成为良田。绿洲在土地构成中占10.2%,其中耕地占4%。荒地根据其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其它条件变化,产生不同类型的荒地(不包括荒漠草原):(1)古河床与河道湖荒地有南板洼68.4万亩,北板槽37.8万亩,马营滩13.2万亩,共119.4万亩,占荒地面积的75.3%。
(2)绿洲边缘荒地分布在绿洲边缘及绿洲区。有巨元滩1.5万亩,红沙湖滩3.2万亩,红蒿(汉)滩10万亩,卢千户滩0.9万亩,马岗沿滩3.8万亩,中六坝滩3.8万亩,上案滩2万亩,红柳墩滩0.9万亩,喇叭泉滩3万亩,共29.1万亩,占荒地面积的18.4%。其中巨元、红沙湖、上案滩靠近农田附近,曾被开垦而因水缺弃耕。
(3)河流终端湖盆荒地即青土湖滩10万亩,占荒地面积的6.3%。草原一般远离绿洲,分布于沙漠戈壁间一些荒漠地带。曾经是历史上的牧区,因为水分条件日渐恶化,植被稀疏,并继续荒漠化,土质差,土层薄,效益低。沙漠范围最广,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东、北、西三面。县境内部亦有片状或带状零星沙地散布。多呈新月型沙丘链及沙垄状分布。沙丘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多为冲击沙,以中沙、细沙为主。
戈壁分布在县北面及东面一些山麓,表层覆盖砾石,混杂有沙粒和土粒。山地包括山体,多被剥蚀而成低山残丘,或为风化后的碎石。植物稀少。
2、植被
民勤盆地植被分属两部分。农业区是人造的农业生态系统,除片状林木与农田防护林网外,即农作物。农区作物呈周期性的生长发育并周期性构成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区外是自然植被景观。绿洲农业初期,盆地植物以草甸型为代表,成为河西历史上重要的牧区之一。不仅有良好的牧地,且有良好的割草场。禾本科属芦苇草、赖草、芨芨草、薄草科属苔草等是其主要成份。在水流退缩,水分减少的过程中,土壤盐化,草甸型植物退化,盐生植物逐渐发展。以藜科为主的盐蓬、盐蒿、盐爪、珍珠、盐角草等成为盐土区域的优势品种。残留的芦苇植物已变态为匍匐状。之后,水分继续减少,风蚀危害加剧,沙生植物梭梭、柽柳、白茨、沙蒿、柠条、花棒、锦鸡儿等代替盐生植物,或部分与其伴生。盆地植物的演化过程大致是:草本植物——盐生植物(半灌木)——沙生植物。民勤县属较典型的极干旱沙漠荒漠草原植被区。根据地貌类型及土壤母质水分、盐分等生态环境条件,其植被大致划分为荒漠和草甸两大类型:
荒漠类型的植被是各种类型的戈壁和沙漠上分布的植被类型,其特点以耐旱的小灌木、半灌木为主,生长稀疏。草甸型的植被地下水埋深较浅,蒸发强烈,土壤为草甸土或草甸盐土。地面多有盐结皮,露有盐霜。盐渍化重的湖盆为盐爪爪、盐地碱蓬等盐生植被。一般的湖积平原、河湖滩地及流沙内的丘间低地,多属盐化草甸植被,主要为芦苇、冰草、芨芨草、野麻等。
(第四节)自然资源
一、气象资源
1、气候特征
民勤县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常年干燥,降水少,蒸发大,冬冷夏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时间长,风沙多。年降水量115毫米,蒸发量为2644毫米。年太阳辐射总量137.2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3028小时。年均气温7.8℃,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9.6℃;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2℃;年均气温日较差15.2℃。年大风日数28天,沙暴日数37天。无霜期162天(日最低气温≥0℃计)。
民勤春季为4月16日至6月24日,计70天;夏季6月25日至8月13日,计50天;秋季8月14日至10月7日,计55天;冬季为10月8日至次年4月15日,计190天。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少,沙暴日数多。季降水量15.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3%;大风日数11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7%;沙暴日数15天,占年沙暴日数的40%。3月中旬土壤解冻,春播于3月中、下旬进行。5月份日平均气温升至16℃,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5.3℃。常有晚春寒。强冷空气入侵时,气温可降至零下,造成霜冻。夏季(6月~8月)各月平均气温21.0℃以上,7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39.5℃。降水量69.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偶有大暴雨出现,近山地偶遇洪水和冰雹灾害。6月至7月常遭干热风和大风危害,造成小麦瘦秕和麦粒掉落。夏收季节个别年份长时间阴雨,造成小麦发芽腐烂。秋季(9月~11月)雨量减少,平均降雨量28.4毫米,占年总量的25%。气温骤降,月降温幅度6℃以上。9月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5.4℃。早霜冻平均在9月下旬出现。入秋后,大风减少,气温适中。
冬季(12月~2月)气候极度干燥,降水量1.6毫米,占年总量的1.4%。11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可达115厘米。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6℃,极端最低气温达—27.3℃。
2、主要气象要素
(1)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7.22千卡/平方厘米,生理有效辐射量为67.24千卡/平方厘米。4月至7月,为夏作物生长期,生理有效辐射量为29.24千卡/平方厘米;5月至9月,秋作物生长期,生理有效辐射量为35.17千卡/平方厘米;气温稳定通过0℃、10℃、15℃期间的生理有效辐射量分别为51.6千卡/平方厘米、37.6千卡/平方厘米、27.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302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8%。一年中,6月日照时间最长,为294.4小时;1月最短,为224.1小时。4月~9月,为农作物生长期,平均每天日照时间为8.9小时。春季气温升至0℃以上,至秋季气温降至0℃以下。民勤辖域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开发光电资源得天独厚,大部分温带作物均可在此地种植。
(2)气温与积温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8.3℃,县境差异不到1℃,最高年10.0℃(1958年),最低年6.5℃(1967年),年际变化最大差值2.78℃。民勤县气象站1953年至198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气温年平均变化情况是:1953年至1966年平均为8.3℃,为偏暖期;1967至1972年平均为7.3℃,为偏冷期;1972年后趋于回暖。1972年前,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3.2℃;1月最低为—9.6℃;年较差32.8℃。一年中1月上中旬气温最低为—9.7℃;7月中下旬最高,分别为23.4℃、23.5℃;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平均气温均在2℃以上。1971至2000年,平均气温为8.36℃,为偏暖期。30年月均气温7月为23.2℃,1月为8.6℃,气温年较差31.8℃,一年中1月上中旬气温最低,为—9.7℃,7月中下旬最高为23.5℃。
民勤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39.5℃,年极端最低气温—27.3℃。冬季漫长,最低气温<0℃的平均。初日10月16日,终日为4月26日,相间204天。夏季多高温天气,全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为49天,≥35℃的日数为5天。民勤因地理、地形条件影响,白天升温快气温高,夜间降温快,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5.2℃,极端最大日较差32.3℃。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常0℃的初日平均为3月13日,终日为11月11日,相间244天,活动积温3655.6℃。≥5℃的初日平均为4月6日,终日为10月22日,相间201天,活动积温3476.3℃。≥10℃的初日平均为4月24日,终日为10月3日,相间164天,活动积温3114.7℃。≥15℃的初日平均为5月20日,终日为9月12日,相间116天,活动积温2421.6℃。各级界限温度初、终间隔日数变化不够稳定,最长最短相差30天以上。县境内各级温度的初终期一般相差5天左右,积温值在县境内中部较东西部低200~300℃。就热量条件而言,该县耕种二季不足,一季有余,夏作物收割后尚有60~70天适于喜温作物的生育期。
(3)地温和冻土
1985年前,地面温度年平均为9.9℃。一年中7月最高为28.2℃;1月最低为—9.8℃。地面极端最高为70.6℃(1966年7月18日),极端最低—33.9℃(1975年12月16日)。地中5~20厘米温度一年中3月~11月均大于0℃。地表零厘米土壤冻结日期为10月25日,解冻日期为4月9日;地中10厘米深处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为12月11日,解冻日期为3月7日;30厘米深处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为12月11日,解冻日期为3月7日。历年最大冻结深度为115厘米。1986年~2000年,地面温度年均为10.9℃。一年中7月最高为29.0℃;1月最低为—9.6℃。地面极端最高为71.2℃(1999年7月30日),极端最低为—34.1℃(1991年12月27日)。地表零厘米土壤冻结日期为10月28日,解冻日期为4月6日。15年最大冻结深度为115厘米。
(4)降水与蒸发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15毫米左右,资料记载最多年份为202毫米(1994年),最少年份为38.6毫米(1959年)。年平均降水相对变率为27%~30%,一年中12个月降水变率最大为156%,其它各月均大于50%。4月~7月夏作物生长期降水量为46~54.4毫米,5月~9月秋作物生长期降水量为95~96毫米。县境内降水地域分布大致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红崖山西南130~140毫米,红崖山至县城110~130毫米,县城至西渠90~110毫米,西渠至内蒙边境60~90毫米。
降雪、积雪年平均降雪开始日期10月26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1日,最晚为12月1日。平均终止日期4月11日,最早年份3月10日,最晚为5月29日。平均降雪期为170天。最长为200天,最短129天。各月比较,1月最多,平均降雪日数为1.7天。最多年份15天,最少2天;6月至9月未出现降雪。历年平均积雪日为5.4天,最大积雪深度7厘米,出现在1968年1月22日。蒸发年蒸发量2644毫米,降水与蒸发差额2529毫米,是降水量的23倍。降水少,蒸发大,空气相对湿度小,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52%,4月最小为35%。
二、水资源
1、水文
明、清前水资源较丰富,清朝中后期随着开垦的加剧,水资源逐渐减少,20世纪中后期民勤变成极干旱区域。干旱指数为24,由西南向东北,随降水减少而增加。本地无自产径流,地表水均为积雪溶水。惟一的地表径流水源系发源于武威盆地汇流入县境的内陆河——石羊河。其上游为发源于祁连山区的古浪、黄羊、杂木、金塔、西营、东大河等支流,其径流源于祁连山雨雪水,出山后即被上游灌区引灌。在天然河道和古老渠道条件下,大量的地表水在河渠及田间渗漏转为地下水,在中游溢出地带汇集成白塔、清水、海藏、洪水、南沙、北沙等泉水河道。这些泉水又被中游灌溉区所引用,下泄到民勤盆地的水,是上、中游灌区不易利用的余水。其径流具有随上游人类活动能力及年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2、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
石羊河流入县境的水径流:20世纪50年代末期平均为5.88亿立方米,60年代后期为4.7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为5.22亿立方米。1969年后呈递减趋势,由1969年到1971年的平均4.52亿立方米,下降至80年代的2.35亿立方米。90年代初石羊河系流入民勤的地表水经流为1.54亿立方米,90年代末减少到1.03亿立方米。进入21世纪石羊河系流入民勤境内的地表水更少,2001年流入民勤地表水径流为0.37亿立方米,2002年为0.84亿立方米,2003年为1.5亿立方米,2004年为0.65亿立方米,2005年为0.43亿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
20世纪末,民勤绿洲区地下水资源灌溉渗漏补给1.4亿立方米、降雨凝结水补给2801万立方米、潜流补给5512万立方米,总计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2.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合计补给量为3.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亿立方米。地表、地下合计可用水资源3.4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的不断提取,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质不断恶化,全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1米,地下水埋深50年代为1~5米,2005年已低至12~28米,最深达40米。矿化度平均年升高0.4克/升,湖区处在灌区的最下游,平均高达4.18克/升。昌宁区成为全县地下水位下降最快,水位埋深最深的一个灌区,地下水年均下降1.12米,水位埋深达20米以上。
三、矿产资源
民勤县境内由于第四系覆盖甚广,基岩分布零星。自1958年以来,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逐步对地矿资源开展了普查评价。现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铜、铁、石膏、芒硝、食盐、煤炭等。芒硝和煤炭已开采使用,铜铁等金属矿产,不具工业开采价值。
1、金属矿产
阿拉古山北东针铁——褐铁矿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8°23′40″,东经103°12′32″,直距3.28千米。该矿品位虽达工业要求,但规模太小,矿体沿走向变化亦大,故属矿化点,可作为今后寻找同类矿床的线索。马祖庙铁矿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70°东,径距县城113千米。主要成份为磁铁矿,铁品位达25%。红崖山铁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60°西,径距县城32千米。铁品位25%,最高达34.32%。红崖山西铁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48°,径距县城34千米。地质储量约为34.9万吨。野芨里铜镍矿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正东,径距民勤县城70千米。镍品位0.36~0.62%,铜品位0.02%。
2、非金属矿产
(1)石膏
阿拉古山南东石膏矿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8°21′54″,东经103°11′52″,直距2千米。矿层分散,可采厚度小,矿质不佳,经济价值较小。石口子石膏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北55°51′东,距县城107千米,品位含矿率60%。主要为块状、雪花状石膏。
狼刨泉山石膏矿点位于西硝池南50°县城西43千米处。储量约60~70万吨。
(2)盐类
民勤县盐类储量丰富,大小不一的盐湖有:白土井、汤家海、青山湖、黄草湖、麻山湖、嘴头湖、头道湖等。总体分布于阿拉古山——四道山一线之南北两侧。第四纪以来,特别是近代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对盐类矿产的形成较为有利。盐湖区的盐类矿产主要以表层卤水和与其有关的沉积芒硝矿为主。白土井盐池位于民勤县城东南方向约24千米处。该盐池自1958年开始,由县食品公司小规模土法开采。
因产量低,食盐质量差,于1974年暂停生产。马莲泉盐矿点位于民勤县城西南50千米处,1958年建立盐厂,并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后因食盐质量差停采。汤家海盐矿点径距民勤县城东南50千米处,面积15平方千米,成份多系岩盐及芒硝。
苏武山盐矿点距民勤县城7.5千米,盐池面积1.5平方千米。该矿池盐色白、质细,明代中期开始开采。民国28年(1939年)8月,设苏武山榷运盐分局,1983年停产封禁。
(3)芒硝
白土井北芒硝矿位于白土井采盐区北约2千米的另一沉积洼地中。1965年曾进行短期开采,矿石比重约1.7,品位90%,地质储量约12万吨。狼刨泉山芒硝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北48°东,径距县城25千米。主要成份为含水芒硝岩盐石膏,远景储量738.6万吨。苏武山芒硝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东10°,径距县城12千米。芒硝、钙芒硝、卤水远景储量21.8万吨,含盐远景储量19.8万吨。
(4)煤矿
唐家沟煤矿床位于民勤县西北,距县城136千米。年产量达3万吨。初步探明,煤蕴藏量约2465.9万吨。青苔泉南煤矿位于阿拉善右旗东,距民勤县城160千米。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炭质碳页夹煤层组成。主要成份:半暗煤、全暗煤、半亮煤、全亮煤。储量达5143.0万吨。青苔泉北煤矿位于阿拉善右旗东,距民勤县城160千米,煤系地层长约6千米,宽约3千米,煤层较稳定,煤质为长焰煤。储量达5890.4万吨。红沙岗煤矿位于民勤县城西73千米处,煤层较稳定,煤质为长焰煤,储量达3.7亿吨。
(5)石墨矿
位于民勤县唐家鄂博山,距县城100千米,是一处国内迄今发现少有的大型晶质细鳞片石墨矿床。矿区共有6个矿体,现探明的1号矿体47—55勘探线,矿石储量667.73万吨,矿物量(固定碳含量)为60.83万吨,属优质天然石墨品种,固定碳含量达9.11%,首期开采地段平均含量高达9.64%,品位变化系数为19.94%。矿山裸露地表,宜于露天开采,剥采比为0.56。
四、生物资源
1、药类植物
有苈子、茵陈、甘草、枸杞、麻黄、艾叶、车前、益母草、白茨果(俗称酸胖)、充蔚子、莱菔子、锁阳、苁蓉、紫苏、薄荷、大黄、牛子、马勃、蒺藜、蒲公英、败酱草、大蓟、小蓟、苍耳、芫荽、马鞭草、王不留行、冬葵子、芝麻、何首乌、百草霜、土茯苓、小茴香、大茴香、蓖麻、蔓菁子、菜花、二丑、芍药、白芥子、菟丝子、苦参、天券子、荆芥、沙参、青葙子、黄芪、木香、莎草、马莲子、玫瑰、黄蒿籽、风眼草、二花、瞿麦、红柳花、青蒿、扁蓄、透骨草、沙葱、冬青、白蒿子、紫花地丁、菊花、牡丹、芸苔、板兰根、党参等。其中甘草、枸杞、锁阳、苁蓉为民勤名贵药品。大茴香种植面积广,以色鲜味香闻名。
2、农田、荒漠草场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有36科、115属、152种。
3、乔、灌树木
在极度干旱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民勤境内林木树种不论乔灌,多以沙生、旱生、抗热强的为主。这些乔木树种亦只是在沟渠两岸,除散见小片胡杨外,无大片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林木土种选育和良种引进推广,试验野生灌木驯栽工作,品种渐增。据林业调查,全县林木树种有80种,其中乔木44种,灌木36种。20世纪50年代占居主要地位的是小叶杨、沙枣、白榆、旱柳、红柳、毛柳等。60年代以后,逐渐被速生群中的二白杨、新疆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代替。进入80年代,在水土比较好的农区,护田林发展成了以杨树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在干旱荒漠区发展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都有提高。
4、野生动物
兽类:珍稀动物石貂、盘羊、鹅喉羚等。哺乳动物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长耳跳鼠(俗名跳兔子)、大沙鼠(俗名柴老鼠)、子午沙鼠(俗名黄老鼠)等。爬行动物沙蛇、水蛇。两栖动物青蛙、蟾蜍(俗名癞蛤蟆)。鸟类:珍贵鸟类白天鹅,红崖山水库、石羊河沿岸偶能见到。一般鸟类燕(青、灰两种)、野鸽、喜鹊、乌鸦、鸱鹄子、猫头鹰、啄木鸟等。鱼类:鲫鱼、绵鱼、无鳞草鱼、鲤鱼。昆虫类:蜂类蜜蜂、胡蜂、树蜂等。蝶类凤蝶、红蝶、花蝴蝶等。
5、饲养动物
家畜骆驼、牛、驴、马、骡、猪、绵羊、山羊、家兔、狗、猫、狐狸。家禽鸡、鸭、鹅、鸽等。昆虫蜜蜂。
(第五节)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干热风、沙暴风、干旱、霜冻、冰雹、地震、盐碱、虫害等。
一、风灾
1、干热风
干热风也称为“热东风”、“火风”,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热风天气表现为高温、低湿、偏东风的天气过程。其危害主要造成植物大量蒸腾失去水分平衡,生理机能受到抑制。特别在小麦灌浆期、成熟期危害最大。或引起授粉不良;或因失水而光合作用停止,造成叶面卷曲、萎缩、茎叶干枯、籽粒干秕。干热风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相对集中时间为6月14日~16日、23日~25日、6月29日~7月4日、7月12日~14日、16日~18日。湖区由于靠近沙漠边缘,灌溉条件差,土壤渗漏严重,蒸发量大,树木稀少,地势低,气温高,因此干热风危害更为严重。干热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只不过年际强弱不均而已。
历史上的主要干热风天气过程:
1960年6月23日~7月4日出现干热风天气,小麦千粒重下降34~40%,最大下降50%。全县受害面积40万亩,粮食作物严重减产。1965年干旱,干热风,霜冻及病虫害,受灾面积20万亩,减产200万公斤,1万亩农田绝收。1968年干热风,全年粮食减产10%。1969年干热风,全年粮食减产10%。1970年6月12日~14日、7月11日~14日两次干热风天气过程,粮食减产750万公斤以上。
1973年干热风,东镇、中渠2公社粮食每亩减产10余公斤。1974年低温、风灾、干旱、干热风,全县粮食普遍减产。1977年7月,干热风。1991年6月19日~25日,县境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过程,开花灌浆期的春小麦受到影响,植株受害率为5—10%。2000年7月10日~18日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过程。2001年6月21日~25日,7月12日~14日出现干热风天气过程。2002年7月4日~6日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过程。2004年6月20日~26日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过程。2004年7月5日~7日出现了干热风天气过程。
2、大风和沙尘暴
大风,通常是指平均风力≥12米/秒,瞬时风速≥17米/秒,相当于8级以上。民勤大风天气比较频繁,且常伴有沙尘暴,可造成刮走表土、埋没农田、渠道、吹死幼苗、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掉穗脱粒等严重恶果。特大沙尘暴时,乌霾蔽天,飞沙走石,可拔树揭瓦,造成人畜死亡。由于大风挟沙,近百年来,巴丹吉林沙漠向东推近,埋没了大西河以东大片绿洲,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已在青土湖古湖盆地带合拢。民勤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全县年平均大风日数27.8天,最多达63天。
沙暴日数37.3天,最多58天。4~6月(春末夏初)平均大风日数11.7天,占全年大风的40%左右。其中4月3日~5日、18日~24日,5月2日~3日、14日~16日、19日~21日、25日~26日、28日~29日,6月1日~4日、24日~25日出现大风的机率最高。风力一般白天大于夜间,午后大于午前。风向多以西北为主。7月~8月大风日数较少,以阵风为主,平均日数为4.8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19%。县域主导风向西北风,其次是东风;东风出现频率高,但风速小。环河水库一带、红沙岗、东湖镇原北山乡一带风速较县城观测点略大,是开发风电能源的理想场地。
历史上主要的风灾:
1896年大风、飞沙蔽日、黑雾滔天,约三日止。1934年3月底,暴风连吹半月,沙丘堆积,黄沙漫天,天昏地暗,打死田禾无数。1942年暴风数日,所有夏禾均被风吹干。1945年自春至夏,干旱异常。加之狂风时吹,飞沙走石,禾苗半枯,又为害虫袭击几遍。所收无几,农民扶老携幼,流落他乡。1959年风灾、干旱,损失粮食197万公斤,棉花4.5万公斤,油料1万公斤。1977年5月19日刮十级以上劲风伴强沙尘暴,最大瞬间风速达30米/秒,平均风速在24米/秒左右,持续时间达3小时,最小能见度为5米。造成粮食作物受灾6.4万亩,经济作物受灾1.6万亩,树木受灾6.3万亩,吹倒电线杆153根,丢失羊110只,吹倒机井房2间、牲口厩棚34间。1979年风灾,受灾面积5.31万亩。其中昌宁公社140亩农田因风沙危害连播3次,三角城林场刮走新造林苗400亩。
1984年风灾,受灾面积12.7万亩,占夏粮面积的30%。1990年4月6日,八级大风使部分农田遭到风沙埋压,地处风沙沿线的昌盛等乡镇受灾严重,重灾面积1.2万亩,其中,需改种补种的农田0.46万亩左右。
1990年4月24日,八级大风使全县2.8万亩农田遭风沙埋压。1993年5月5日下午,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瞬间最大风速25米/秒,10分钟最大风速20米/秒,全县灾情严重。遭灾严重的主要是经济作物(如甜菜、茴香、棉花、瓜类),其次是粮食作物,同时因大风造成广播、邮电、电力的电杆刮倒(断),线路中断以及树木折断吹倒,大量的牲畜丢失,经济损失达2965.3万元。
1996年5月30日17时至31日2时,强沙尘暴袭击全县,瞬间最大风速27米/秒,持续时间9小时。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受灾面积45.12万亩,成灾面积35万多亩,直接经济损失2500多万元。1998年4月15日,民勤县出现强风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平均风力6—7级,最大风力10级。风沙沿线刚出土的麦苗被风打伤13万亩,埋压约2万亩,约5万亩瓜沟被填没,大片地膜被刮起,经济损失约150万元。2005年5月4日2时14分至17时40分,民勤县遭受扬沙天气袭击,持续时间近15小时,平均风力6级以上,瞬间风力8级,风速17米/秒。风沙沿线乡镇农作物遭沙打致死,地膜被风扯走,全县57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成灾面积28.8万亩,重灾面积20.1万亩。农作物经济损失11286.4万元。2005年5月14日,强沙尘暴持续3小时,瞬间极大风速22.5米/秒(9级),10分钟最大风速14.7米/秒(7级),最小能见度50米,接近于沙尘暴红色警报(能见度低于50米)。
全县26.44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16.66万亩,重灾面积8.30万亩,造成农牧业经济损失达9810.5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达1498.5万元,间接损失8312万元。2005年7月18日,县境内出现弱沙尘暴天气过程,有20.31万亩公顷小麦不同程度受灾,成灾6.7万亩,倒伏玉米0.89万亩,经济损失346.8万元。
二、干旱
民勤干旱依其季节、成灾情况不同,可分为春前(3月~4月)干旱、春末夏初(5月~6月)干旱、伏秋(7月~9月)干旱和冬季(11月~12月)干旱。其中以春末夏初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最为严重。5月~6月,正值春小麦分蘖、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时期,其降水量的多少、及时与否,直接影响丰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干旱,石羊河来水不及20世纪50年代一半。加之地下水超额提取,水位迅速下降,引起森林草场退化,沙枣树成片死亡,杨树枯梢,红柳、白茨干枯。农作物河水灌溉面积减少2/3。1953年至2005年共出现54次干旱,2000年11月17日至2001年4月19日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55天,2003年11月8日至2004年4月5日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50天,是民勤有气象记录以来连续无降水日期最长的2次历史上的主要旱灾:1667年旱,白亭海水尽涸。1868年旱,时值兵乱,民掘草根、树皮充饥。
1928年夏、秋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灾民1.12万人,衣食俱无,老弱幼小乞讨流浪,妇人孺子日以糠、草根为食。1957年干旱、干热风、霜冻、大雹雨,受灾面积10万亩,损失粮食249万公斤、棉花1.5万公斤、油料0.9万公斤。1960年干旱严重,加之干热风、病虫害、霜冻等灾,造成小麦青秕,受灾面积40万亩,损失粮食615万公斤、棉花18.5万公斤、油料30万公斤。
1961年干旱、大风及霜冻,损失粮食491.5万公斤、棉花4.5万多公斤、油料2.1万公斤。1962年干旱、干热风、病虫害及霜冻,损失粮食900万公斤、棉花4万公斤、油料2.5万公斤。1966年干旱、风沙、病虫害,损失粮食335万公斤。1979年旱灾,受灾面积9.07万亩。1984年干旱,受灾面积4.1万亩。2000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五成以上,属春旱天气。2000年7月中下旬出现了伏旱天气。2001年4月上旬出现了春旱天气。2001年6月出现春末夏初干旱天气。
2002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了伏旱天气。2003年7月11日~28日出现伏旱天气。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5日,民勤连续无降水达151天,出现了严重的冬春连旱。4月6日至7月12日累计降雨量只有11.4毫米,比2002年同期降水量73.2毫米减少84%,较历年同期平均降水量40毫米减少72%。石羊河断流时间长达182天。红崖山水库于6月28日彻底干涸,库底裸露,鱼虾尽毙。
2005年石洋河断流53天,致使红崖山水库蓄水量锐减,3月16日,水库的水域面积为12.59平方千米,6月9日为9.99平方千米,7月2日仅存1.69平方千米,水深不足0.5米。造成民勤的东湖、西渠、收成、红沙梁4乡镇当年春灌、夏灌分别比计划减少了3.25万亩和3万亩,5000亩农田减产。
三、霜冻
霜冻是民勤春、秋两季的主要自然灾害。棉花、瓜类、春季出现为晚霜冻,秋季出现为早霜冻。晚霜冻危害小麦、玉米、胡麻等农作物的幼苗,早霜冻危害棉花、玉米、谷子、糜子、洋芋及茄、辣等。晚霜冻结束平均日期为4月26日,80%保证率为5月6日,最早为4月6日,最迟5月19日,最早与最迟相差43天。4月上旬、中旬、下旬、5月上旬、中旬出现的机率分别为7%、18%、43%、13%、14%。早霜冻出现平均日期为10月6日,80%保证率为9月30日,最早为9月22日,最迟为10月23日,最早与最迟相差31天。9月下旬、10月上旬、中旬、下旬出现的机率分别为28.6%、46.4%、21.4%、3.6%。年无霜冻期平均162天,80%保证率为157天,最长179天,最短131天。
历史上的主要霜冻灾害:
1990年4月12日凌晨,霜冻,最低气温—5.0度,地面最低气温—9.7度。甜菜、玉米幼苗普遍遭受冻害,受灾面积4.54万亩。1990年5月3日凌晨,霜冻,最低气温—1.4度,地面最低气温—7.3度。受灾面积12.46万亩,冻伤果树2200棵,苹果花冻伤率达56.3%,梨花冻伤率达95.6%。1991年5月1日凌晨,霜冻,最低气温—2.3度,地面最低气温—6.3度,受冻害面积9.2万多亩。1995年3月14日~16日强降温,48小时下降11.6度,小麦春播推迟。1996年5月8日凌晨,霜冻,日最低气温—0.3度,地面最低气温—4.4度。玉米、黄豆、棉花、甜菜幼苗及果树花蕾等受到危害,受害面积25.3万亩,成灾面积13万亩。
1999年4月23日~25日出现寒潮天气,48小时降温达15.8度。4月25日~26日霜冻,正出苗的作物受到冻害。2004年5月3日凌晨,强霜冻,最低气温—1.6度,地面最低气温—6.5度。棉花、玉米、辣椒、瓜类等作物冻害严重,受灾面积达60.42万亩,是有史以来民勤经济作物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004年10月1日凌晨,强霜冻。棉花、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4万亩,重灾面积9.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317万元。2005年5月5日,霜冻,2.1万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986.4万元,间接经济损失9300万元。
四、冰雹
冰雹出现次数较少,但造成的危害巨大,记载如下:1527年夏六月,大雨雹,打伤20余人。
1702年6月,大冰雹。1934年7月迭降冰雹,打伤田禾。1937年5月,田禾遭冰雹袭击。1955年5月23日下午,湖区遭冰雹,持续时间3~10分钟,打伤棉花、小麦1550亩,打死禾苗354亩。1977年9月19日17时,中渠乡煌辉、志云等大队,东镇的下月大队遭受强冰雹,雹大如豆。
其中中渠乡志云大队上先生产队的105亩糜子绝收。1978年6月23日17时红柳园乡降冰雹,持续时间20分钟,直径2厘米~5厘米,复成、复明、小西、新西等6个大队37个生产队受害。小麦受灾0.31万亩,占总面积的14.1%,减产26.38万斤;杂粮受灾0.12万亩,占总面积的20%,减产约2.2万斤;秋田受灾649亩,占总面积17.3%。1984年8月18日18时,薛百、东镇、中渠等乡镇遭受冰雹袭击,持续1小时左右,冰雹大如核桃,积雹深度15厘米,并伴有6-7级大风和沙尘暴。
雹灾使禾秋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3万亩,经济损失288.2万元,其中,薛百乡受灾1.48万亩,经济损失149.1万元;东镇15个村受灾3.33万亩,经济损失109.3万元,灾区茴香、棉花等大秋作物基本绝收;中渠乡5个村受灾面积1910亩,经济损失30.67万元,煌辉村被冰雹打死林木16亩,三年生树木被打烂,7棵大树倒伏。1986年8月3日18时,城郊遭受冰雹袭击,最大直径30毫米,平均重量3克,瓜果蔬菜和大秋作物受灾,经济损失30余万元。2001年8月28日19时40分至29日20时08分,中渠乡和东湖镇大部分村社遭受冰雹和雷电袭击,冰雹最大直径50毫米,积雹厚度3厘米~7厘米,有22个村、153个社、3340农户计15699人受灾。农作物受灾4.1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13万元,还出现冰雹击伤行人,打死牲畜情况,发生雷电伤人,引发火灾事故数起。
2002年5月8日下午4时20分,夹河乡局部遭冰雹,直径10毫米,持续25分钟,1300多农户受灾。瓜类、玉米等农作物受灾4624亩,成灾3234亩,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2003年6月8日16时37分至16时44分城区降冰雹,最大直径10毫米,未成灾。五、暴雨与洪涝1700年白亭海水潮丈余,河水泛滥。1934年7月,连降大雨,各渠沟水暴涨,西渠一带被水淹没田地无数。农历八月六日,洪水泛滥,灾区达三百里,灾民达三四千。1952年6月中旬,天连阴雨。7月,大雨连绵,山洪暴发,薛百、大坝、城关、新河、东坝等地遭受水灾,淹没田禾2071亩,冲倒房屋263间。
1958年红崖山水库导流淤塞后漫溢,薛百、大坝、勤锋农场、羊路、夹河等地遭受水灾,淹没耕地4.79万亩,淹死牲畜5741头,冲倒房屋7800间,冲毁民武公路26千米。1963年全县大暴雨。1973年8月14日夜,大暴雨,湖区9个公社粮食减产10~20%,夏粮生芽935万公斤。
1979年5月~9月,大暴雨,水灾面积1.35万亩,雹灾面积5428亩,大牲畜死亡1776头,羊死亡3468只。1987年6月11日,暴雨成灾,一日最大降水量31毫米,受灾面积5.7万亩,成灾面积3.41万亩,死亡5人,死亡牲畜19223头(只),倒塌房屋和牲畜圈棚10400间,冲毁高压线路102千米,损失变压器21台,冲毁乡村公路33千米,淹没机井156眼、变电所1座、学校9所、国家集体公共设施13处,经济损失达1630多万元。昌宁、昌盛两乡受灾尤重。1988年7月17日凌晨4时20分至5时许,东镇、中渠、西渠等乡镇遭暴雨、大风、冰雹天气过程。降水持续1小时,地表积水15~18厘米;冰雹持续时间15分钟,最大直径20~25毫米。
据调查,有1584人受灾严重,农田受灾面积2591亩,大风刮断低压电线杆47根,烧毁变压器2台,淹没机井10眼,埋没抽水机泵10台,拔掉大沙枣树53棵,倒塌牲畜圈棚15间,压死猪1口,压伤骡子1匹,经济损失42万元。1994年6月14日,局部暴雨。城郊乡镇1万多亩农作物倒伏淹没,840多间民房及畜棚倒塌,400多只羊死亡,城区道路塌陷,交通堵塞,部分邮电通信线路受潮中断,个别街巷积水80厘米以上,危房面积达5300平方米,自来水厂变压器烧坏,避雷设施被击穿,电杆倒陷,断电数日。1999年7月5日~6日,民勤普降中到大雨,降水量5日0.6毫米、6日20.5毫米。大雨引发洪涝灾害,昌宁乡1600亩小麦、瓜类作物受灾。
六、连阴雨
1973年8月12日~15日,连阴雨。其中15日大暴雨,夏粮受灾严重,发芽937.46万公斤,占总收成的11.0%,霉烂300多万斤,占总产量的1.66%。倒塌仓库108间,3.08万公斤粮食受损。2823间民房成危,受灾1758户计593人,压死2人,压伤2人。倒塌圈棚3567间,压死牛驴48头、骡子3头、骆驼39峰、羊280只、猪102头,压伤牛驴53头、骆驼3峰、羊129只、猪47头。
1977年9月4日~15日,特长连阴雨。其中4日、8日、14日、15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14日~15日2天雨量达26.6毫米。全县有18.09万公斤夏粮出芽霉烂。红柳园乡部分社队倒塌房屋圈棚199间,伤亡牲畜4头、猪44头、羊9只。1990年3月23日~27日,连阴雨。降水量达23.0毫米,破历史同期记录,小麦播种延后。
七、地震
民勤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发生地震15次,其中14次发生在1900年以后。自1954年7月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后,再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一般在4~43/4或5~53/4级之间。北周建德三年(575年),凉州地震,坏城郭,地裂,涌泉出。
民国15年(1926年),民勤大震,城内房屋及四乡堡寨多倒塌,死伤人畜无算。民国16年(1927年),武威地区大震,民勤地裂,涌黑水、坏四乡民房数十间,死2人,牲畜甚众。1954年7月31日9时,民勤东地震,震级里氏7级,震中烈度9°,倒塌房屋490间,县东地裂100多处,涌黑水,喷黄沙。10月31日5时56分55秒,民勤县城附近地震,震级5级,震中北纬38°5′,东经103°7′。
11月2日18时5分26秒又发生5~53/4级地震,震中北纬38°0′,东经104°0′。1989年4月24日昌宁发生里氏4.7级地震;9月4日红沙岗发生里氏5.2级地震。1992年4月14日民勤地震,震中夹河乡,震级里氏3.9级。1995年10月21日民勤地震,震中泉山镇,震级里氏3.8级。1996年1月1~4日民勤发生一组地震群,即1日20时20分,北纬38°27′,东经102°40′,重兴乡发生里氏3.5级地震;2日19时37分41.1秒,北纬38°33′,东经102°48′,红崖山附近发生里氏4.6级地震;4日10时55分47秒,北纬38°33′,东经102°49′,红崖山附近发生里氏3.5级地震。金昌、民勤、武威等地普遍有感,重兴、薛百一带震感强烈。未出现破坏现象。2003年1月12日19时39分34.2秒,北纬39°18′,东经103°13′,民勤北发生里氏3.7级地震。中渠乡等地震感强烈,门窗作响,电灯晃动。凉州、古浪均有震感。
2005年9月7日9时51分49.8秒,北纬38°21′,东经104°03′,民勤东(震中距县城约80千米)发生里氏4.5级地震。南湖乡、夹河乡一带部分人震感明显,震时门窗作响,灯泡晃动,县城高层住宅居民有震感。
八、盐碱
民勤盆地是石羊河水系的水盐聚积区,每年从上游进入该区的水溶性盐类约19万吨。历史上水量丰盛时期相当一部分盐量被地面及地下径流携至绿洲北面的青土湖、马王庙湖沉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径流入县水量大减,加上大量开采地下水,基本无径流外泄,这些盐类几乎均滞留在绿洲腹地,尤其90年代以来,土壤盐渍化发展很快。以湖区为例,1959年盐碱地15.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1963年为1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1978年增加到3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用含盐碱的地下水灌溉之后,农作物成活率低,甚至成灾无收。
(第六节)环境保护
1982年,成立了民勤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内下设环保股。1989年,成立了民勤县环境保护委员会。1997年,成立了民勤县环境监理站。2003年3月,民勤县环境保护局分设。2005年,内设3个职能股室。一、监测民勤县重点污染源有酿造、煤碳、食品加工等行业,自1989年开始,民勤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环保股配合武威地区环境监测站,对该县工业废水、饮用水、锅炉烟气黑度和城区噪声进行污染情况监测。
二、污染全县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面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均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全省1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均在总量控制指标之间,石油类、汞、镉、六价铬、砷、铅、氰化物、挥发酚实现了零排放。
三、治理民勤县环境污染限期治理主要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
1997,县政府做出了对大坝造纸厂废水限期治理的决定,该厂也采取了初步治理措施,修建了纸浆处理工程。1997年,生产了200多吨板纸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1998年8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民勤县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民勤县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规范》,对县境内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等污染物排放口(点)进行了集中整治。
1998年,完成了县地毯厂废水排放口、政府供热站和工业品公司供热站的废气排放口的规范化整治工作,并实行了排放口标志登记制度。1999年5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期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年内完成了8个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工作,其中废水排污口5个(综合食品厂、食品公司、麦芽厂、县医院、唐家沟煤矿)、废气排污口2个(地毯厂、综合食品厂),固体废物排污口1个(县医院),并按照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各类档案,顺利通过省市验收。采取封闭部分窗户,维修鼓风机、引风机,安装隔音门窗,加大除尘器沉淀池等措施,完成了热力供应站政府分站和工业品公司供热站两个限期治理任务。对县地毯厂、炒货厂、香料厂、腾龙公司、苏武酒厂、毛纺厂、综合食品厂、食品公司、化工厂和大滩等9个砖厂,共计22个废气排放单位5个废水排放口实行限期治理。同时,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计划经贸局、经济贸易局、乡企局四个部门单位联合对全县限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的企业进行了取缔和关停。
2000年,通过限期治理,唐家沟煤矿等28个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并通过了武威地区行政公署的验收,关停了大坝造纸厂和东坝煤矿1号井等5家煤矿。2001年,列入限期达标的工业企业共34家,其中治理达标9家,自然达标企业5家(煤矿),自然停产企业14家,关停企业6家(大坝造纸厂和5个煤矿)。
2002年9月,大坝造纸属“十五小”企业,予以取缔。2005年7月,针对大坝造纸厂再次复产的迹象,县环境保护局再次予以取缔。2004年,民勤县政府挂牌督办了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医疗废水处理工程建设,2005年底投入运行,实现了达标排放。2005年,腾格里酒业食品有限公司因“机械噪声、恶臭气体和锅炉烟尘”严重超标排放,环境保护局与监察局联合进行了查处,并下达了《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通知书》。同年11月,因其整改不彻底,再次引起居民上访,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又进行了调查处理后复产。2001年~2005年期间,县城区共关停锅炉30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