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世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天连着水,水接着天,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汪洋。
一天,一位主宰宇宙的天神朝水面上一望,不由得发起愁来:以后要是有了人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如何是好?得想法创造个阳世才行啊!他左顾右看,忽地发现一只巨大的金色蛤蟆浮在水面上。
“啊,好了!”天神为找到一个支撑阳世的东西而大叫起来。他高兴极了,忙伸手从别处抓起一把黄土,撒在金蛤蟆的背上,谁知这个受惊的金蛤蟆却一头扎进了水底。这下,可气坏了天神:“不识抬举的畜生!不给点厉害是不会轻易就范的。”说着拉弓搭箭,拭目以待。不一会儿,那只金蛤蟆又出现在水面上。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嗖”的一声,一支利箭穿透了金蛤蟆的背心。
“哎哟哟……”金蛤蟆痛得翻了个筋斗,肚皮朝天躺在水面上。
“我看你这个畜生还钻进水底下去不?!”天神趁势又将一把泥土朝金蛤蟆扔过去,金蛤蟆慌忙紧紧抱住泥土,再也不敢往下沉了。于是阳世就形成了。
流传地区:青海民和
讲述者:马永喜福
搜集整理者:马光星
选自鸥鹍渤等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黄牛大力士下凡
据老人们传说,玉皇大帝把造好的人安置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便返回了天宫,再也没来过人间。所以,不知道人们是怎样过日子的。
有一天,玉皇大帝唤来黄牛大力士到宝座前听令:“我把造好的人安置在广阔的大地上,让他们自己去过日子,但不知道他们眼下生活得怎样?你前去看一下。人们如果生活过得太苦,就传达我的旨意:叫他们每天吃一顿饭,洗三次脸。”
黄牛大力士领旨后,便立即腾云驾雾降到人间,当它看到人们辛勤劳动的情景后,带着十分傲慢的神气,说:“人间的黑头凡人们听着,我是受玉皇大帝的派遣来看望你们的。同时带来了玉皇大帝的圣旨。玉皇大帝说:你们黑头凡人一天要吃三顿饭,洗一次脸。这样,你们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说完,高高兴兴地返回琼楼玉阁、金碧辉煌的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凡间人们的情况。
玉皇大帝听完禀告,问道:“你是怎么传达我的旨意的?”
“承蒙玉帝厚爱,遣我出使凡间,我看到了人间的锦绣江山,还看到人们已经学会了劳动度日的本领。传达了您让他们一日吃三顿饭,洗一次脸的圣旨。”
玉皇大帝听后,气得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从御座上跳起来,对准黄牛的嘴,飞起一脚,踢掉了黄牛大力士的前门牙,并气冲冲地责骂道:“畜生!我让你去通知人们一日洗三次脸,吃一顿饭;你却说成一天吃三顿饭,洗一次脸。这还了得!人们一日三餐吃什么?好吧,既然你让人们一天吃三顿饭,那么你就去养活他们吧!”
黄牛大力士受到玉皇大帝的严厉斥责,吓得毛骨悚然,双手抚摸着自己的脖子,苦苦请求饶恕,表示愿意马上下凡人间,尽自己全身气力为人们耕耘造福。
这就是至今广泛流传的:黄牛没有前门牙,是被玉皇大帝踢掉了;牛脖子下面的肉瘤是求饶请罪时抹出来的;最早给人类驾犁耕耘的役畜是黄牛。所以在土族人的心目中,黄牛是财富的象征,勤劳的典范。
流传地区:青海互助
讲述者:王文庭
搜集整理者:席元麟
选自鸥鹍渤等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牛耕地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土族地方还没有一个人会耕地种庄稼。这里的山上到处是莽莽的森林;山下到处是荒芜的草滩;人们吃的是猎来的兽肉,穿的是野兽身上剥下的皮子。后来,人们才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有些花草的果实掉落后可以生根发芽,人为什么不可以种呢?于是,人们看中一片土地,就点火烧净长在上面的灌木杂草,用木棍挖开土层,埋进种子……这样,不费多大力气,秋后能收获很多粮食。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犁杖,用两根粗木棒做成一个“√”形的架子,拴在绳子上,由人拉着开荒种田。可是,拉犁却是件苦活,不知多少男人拉断了腰,多少女人拉断了腿。
后来,土族里出了个尕娃,生得虎腰熊背,身高腿长,既聪明又勇猛,龙蟒虎豹什么也不怕。他见人们整天拉犁种地,便暗暗思谋:世间谁的力量最大?想来想去,还是认为天空的青龙力量最大、最勇猛。它吼起来,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它能拔起千年古松,掰掉山峰悬崖的巨石;火一般的金眼能照亮大地,吐出的口水能汇成江河湖海。要是能捉住它来套上犁杖耕地,那该多好啊!
尕娃拿定了主意,决心去天空抓条青龙。可是,要去抓青龙得有硬功夫。于是,尕娃每天起早摸黑,苦练功夫,练呀,练呀,练了一百天,练得身板儿更硬棒了,臂力更大了,手劲更足了。一天,在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的时候,尕娃纵身跃进乌黑的云层,去寻觅青龙。从东天追到西天,从南天钻到北天,累得他汗水像雨水一样往下淌,全身的衣裳都湿透了。但他并不灰心,一直不停地追,最后终于抓住了一条青龙。可是,青龙力大无比,摇头摆尾不听他驱使。尕娃拼命撕扯着、搏斗着,当给青龙套上金鼻圈时,已经累得腰酸背痛,精疲力竭了。然而他还是鼓足全身力气,咬了咬牙,驾起金犁在云天乱飞,抡起金鞭不时地奋力抽打,想驯服青龙。不料,青龙发起脾气来了。它扬起雄健的巨头颅,甩动挺拔的长尾,“轰隆隆,咔哒哒”地怒吼起来了,这一阵阵吼声震断了金鼻圈,崩裂了金犁,青龙逃走了。把尕娃震得头昏耳鸣,震落了手中的金鞭,差一点甩死在半空里,他流着鼻涕回到地上。
没抓到青龙,尕娃并不灰心。他那双黑眼珠儿骨碌碌一转,想去捉一头野牛。
于是,尕娃翻山越岭,跨涧涉河,攀崖登峰,终于碰到了一群野牛。他勇敢地冲进野牛群中,奋力抓住了一头野牛。野牛虽然撒野,可还是被套上了银鼻圈,拴上了银绳,驾上了银犁,尕娃高兴极了,挥起银鞭,驱赶着野牛在崇山峻岭耕耘起来。
野牛的脾气暴躁,性子野,根本不听尕娃使唤。让它站住,它却不停地狂奔;要它走时,它却站着不动弹,像铁塔一样。一会儿,猛力朝前冲,一会儿,眼珠瞪得像灯盏,鼻子张得似烟囱。这可气坏了尕娃,他抡起银鞭朝野牛屁股上猛力抽打,野牛惊了,猛力向前一冲,只听得“咔嚓”一声,犁尖碰到石头上崩断了,眼前火花飞溅。野牛“哞哞”地吼叫着,拉着犁杖满山遍野乱蹦乱跳,甩掉了银鼻圈和银缰绳,银犁杖甩成了碎渣渣。野牛逃得无踪又无影。
尕娃气得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哇哇哇”地哭开了,眼泪顺着面颊往下淌。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嘲笑他无能。这时,尕娃更加生气了,他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子,朝树上的鸟儿打去。鸟儿“扑噜噜”飞走了。
尕娃坐在青石板上,托着腮帮子,又在想着新招。想来想去,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到大滩里去捉黄牛。想到这里,尕娃破涕为笑,忙立起身向大滩跑去。
尕娃来到大滩上,只见绿油油的草像地毯一样,满坡的鲜花好看极了,可尕娃无心看这些,他一心要捉黄牛,便跑到半山腰砍了两棵小松树做了一副犁杖,用柏枝做了一副牛鼻圈,折根柳枝当鞭杆,捡来一团牛毛搓成一根拴牛的绳索。
尕娃从东坡寻到西滩,从南沟跑到北山,终于在一片水草茂密、土地肥沃的草滩里发现几头正在低头吃草的黄牛。它们的几头小牛犊忽而狂蹦,忽而互相追逐嬉耍。尕娃觉得十分有趣,跑上去和牛犊一起蹦,捉住牛犊的小角逗着玩……牛犊对尕娃很亲热,尕娃也很喜欢牛犊。
尕娃玩够了,顺手抓住一头大黄牛。黄牛乖乖地跟着尕娃走。尕娃把柏木的牛鼻圈穿进黄牛的鼻子,套上犁杖,挥舞着柳条鞭,在滩上耕作起来。
黄牛拉着犁杖,迈着稳健的步子,往前走去。松木的犁铧划破了地面,黑油油的土地被翻了起来。
翻完了南滩翻北滩,把金黄的种子顺手儿撒进犁沟。
过了半个月,尕娃跑到滩里去玩,啊呀!地面上已冒出了嫩嫩的芽子。两片嫩叶儿像把剪刀,又像刚出生的娃娃的手。尕娃高兴得活蹦乱跳。从此,天天到滩上去看,长出的庄稼一天比一天高。花开了,孕穗了,青稞麦子像怀上了娃娃。
秋天,滩里黄澄澄的一片,庄稼成熟了。这下乐坏了尕娃。他忙叫来了乡亲们,看他用牛犁耕种的庄稼。乡亲们一个个翘起大拇指称赞不已:土族人的好儿女啊!
从此,土族人懂得了驯牛耕种,世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
流传地区:青海、甘肃
搜集整理者:王殿
选自鸥鹍渤等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